作 者:李泽厚 著作 定 价:49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8028983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等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 一 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 二 砸烂孔丘的牌位
● 三 冲击“四条极大的绳索”
● 四 《天朝田亩制度》
● 五 《资政新篇》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 一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前驱先路”
● 二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 三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高潮与
● 四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衰颓
●康有为思想研究
● 一 哲学思想
● 二 “大同”空想
● 三 “托古改制”思想
●谭嗣同研究
● 一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 三 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1)1949年后研究成果肯定了这场革命的农民战争性质,缺点是未深入探讨其客观发展,总结历史经验。
(2)洪秀全借来的西方上帝比传统宗教更便于发动、组织下层群众,其中特别是“崭新”的仪式、戒律被改造为严格的军事纪律,起了很大作用。
(3)以宗教信仰、道德说教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不可能持久。不应把农民革命和农民优选者理想化。
(4)砸烂的只是孔子的牌位,军事斗争冲击了“四根绳索”,却不能变更它。
(5)《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与空想性,纯从消费、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近代史研究成绩优选的应推太平天国。无论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上,或在论著的质和量上,都如此。其中很重要的是明确了这场革命的性质,过分肯定了这场在世界历目前也是靠前的农民战争。当然,也有很大缺点和不足,很重要的缺点是忽视客观地探讨农民战争的客观发展,总结这场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的经验教训。近些年,在“四人帮”统治下,更不许谈这方面的问题。相反,梁效、罗思鼎之流在其所谓歌颂农民革命的旗号下,故意把太平天国和洪秀全说得神乎其神,十全十美,歪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下面试就人所熟知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 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1949年以来,*国大陆近代史研究成绩*大的应推太平天国。无论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上,或在论著的质和量上,都如此。其中*重要的是明确了这场革命的性质,过分肯定了这场在世界历**也是的农民战争。当然,也有很大缺点和不足,*重要的缺点是忽视客观地探讨农民战争的客观发展,总结这场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的经验教训。近些年,在“四人帮”统治下,更不许谈这方面的问题。相反,梁效、罗思鼎之流在其所谓歌颂农民革命的旗号下,故意把太平天国和洪秀全说得神乎其神,十全十美,歪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下面试就人所熟知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 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n;等
《东方启蒙与民族新生:一篇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史书,而是一场深刻的、跨越百年的思想激荡的回响。它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捕捉中国近现代思想演进的脉络,揭示那些曾经塑造了我们民族命运、定义了我们当下价值的观念是如何诞生、传播、碰撞与转型的。我们并非要在这里详尽地罗列某一本特定著作,而是希望呈现一种宏观的、多维度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回溯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其中蕴藏的澎湃力量。 一、 启蒙的火种:旧世界的裂痕与新思想的萌芽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起点,是那个古老帝国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被迫打开国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与动荡的时刻。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在坚船利炮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直接催生了对自身文明的深刻反思,也为外来思想的涌入提供了土壤。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彷徨: 在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初阶段,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在保留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洋务运动便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然而,这种“拿来主义”的尝试,很快便暴露出其局限性。当西方的“器物”被引进,却无法解释其背后支撑的制度、思想与文化时,一种更深层次的危机感油然而生。这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根基的动摇,也是一种对未来方向的迷茫。 维新变法的呐喊: 甲午战败,更是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洋务派的幻想。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政治、社会与思想变革。他们高呼“变法图强”,引进西方“天演论”、“民权论”、“进化论”等思想,主张君主立宪,试图在不颠覆整个封建秩序的前提下,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进步。这是一种更为激进的启蒙,它触及了政治制度的根本,也播下了“民智”开启的种子。然而,保守势力的强大,以及改革措施的激进与不彻底,最终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但,其思想的火种,却已在知识界悄然蔓延。 革命的曙光: 辛亥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付诸实践。他们高举“三民主义”的旗帜,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号召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是一种更为彻底的、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思想革命。虽然辛亥革命并未完全实现其理想,但它终结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打开了闸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政治与思想发展。 二、 思想的熔炉:民主、科学与社会改造的探索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近现代思想进入了一个更为活跃、更为多元的探索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思想激烈碰撞,也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深度结合,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和社会改造的尝试。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召唤: “五四运动”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一批思想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猛烈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旧文学,呼唤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他们认为,要根本上改变中国,必须从国民性的改造入手,从思想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德先生”(Democracy)代表着政治上的自由、平等、法治;“赛先生”(Science)代表着理性的思维、实证的精神、科学的认识方法。这两位“先生”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在经历了早期对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憧憬与失望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人,开始积极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饱受压迫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它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全新视角,一种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的理论武器,一种改造中国、建设新社会的可能路径。 多元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除了马克思主义,此时的中国思想界还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思潮,例如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这些思潮或独立发展,或相互影响,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批判中,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图景。各种思想流派的争鸣,既是对中国未来道路的探索,也是对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尝试。 三、 理想的实践与理论的深化:革命与建设的时代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个时期,思想的探讨不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更与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以及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包含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但也逐渐认识到照搬外国模式的局限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我们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挫折。这些曲折的探索,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道路、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理论的深化。 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的新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我们再次进行了深刻的思想解放,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它们引领中国走向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结语: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是一部充满艰辛、探索与创造的宏大叙事。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觉醒,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寻找出路,如何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反思中,逐步走向民族新生与国家富强的道路。这其中的每一个思想的火花,每一次理论的碰撞,每一次实践的探索,都汇聚成了驱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深入理解这段思想史,不仅是认识中国过去的关键,更是理解中国当下、展望中国未来的重要钥匙。它提醒我们,思想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而理论的创新是实践的有力支撑。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刻体悟的伟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