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林木种质资源

江西林木种质资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西省林木种苗和林场管理局 著
图书标签:
  • 江西
  • 林木种质资源
  • 种质资源
  • 林业
  • 植物学
  • 生物多样性
  • 江西省
  • 遗传育种
  • 资源调查
  • 保护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1147
商品编码:1027492116
出版时间:2011-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江西省林木种苗和林场管理局 定  价:180 出 版 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01日 页  数:765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3861147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部分 主要树种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第2部分 江西省主要树种种质资源汇总表
第3部分 附录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在江西主要树种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江西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系统分类,使广大林业工作者加深了解科学保存和合理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在维护林木遗传多样性和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本书汇集了目前活跃在江西林业行业及科研靠前线专家学者的独到见解,翔实地记录了江西省主要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生长和保存状况;介绍了各类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与评价方法,为江西林业建设,尤其是生态林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与此同时,本书在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生态区域的特征进行了种质资源区划,为江西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学保存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政策框架和基本模式,是一本的林业科技工具书。对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安全预警机制,全面推进江西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演变与审美情趣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形成、发展及其审美意义,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诗歌作品的细致解读,揭示意象在诗人情感表达、思想寄寓以及时代精神反映等方面的独特功能。本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从早期朴素到后来的丰富多样、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轨迹,更着重探讨了这些意象所承载的独特审美情趣,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中国古典诗歌深邃而隽永的艺术魅力。 第一章:引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艺术成就举世瞩目。意象,作为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之一,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物的重要媒介。对意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更能窥探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然而,现有的意象研究多侧重于具体意象的分类和解析,缺乏对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整体演变轨迹的系统梳理,以及对其审美价值的深度挖掘。本书的撰写,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研究意象的演变,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哲学思想对诗歌艺术的深刻影响。例如,从《诗经》中质朴自然的意象,到汉乐府的现实关怀,再到魏晋士人的空灵玄远,唐诗的壮丽与婉约,宋词的细腻与沉郁,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意象选择和审美取向。通过考察这些演变,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情感诉求和价值判断。 同时,本书对意象审美情趣的探讨,旨在揭示中国古代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所在。意象不仅仅是文字的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象征。诗人通过对意象的巧妙运用,赋予其丰富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古代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传统的重要特征。 因此,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演变与审美情趣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能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更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涵盖了从先秦时期(以《诗经》为代表)到清代末期(近现代诗歌的萌芽)的各个时期。具体而言,研究将聚焦于那些在不同时代反复出现、具有典型性、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例如: 1. 自然意象: 山、水、月、日、星、风、雨、雪、云、松、竹、梅、兰、菊、柳、桃、花、鸟、虫、鱼等。 2. 社会生活意象: 楼、阁、车、马、舟、剑、琴、酒、衣、食、住、行等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具象事物。 3. 人文意象: 龙、凤、神、仙、佛、鬼、历史人物、传说典故等。 4. 抽象意象: 愁、乐、恨、思、梦、夜、昼、春、秋、寒、暑等。 研究范围将主要以历代重要的诗歌作品和诗论为基础,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作品,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文学、陶渊明诗、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曲、明清诗词等。同时,也会参考相关的诗歌史、文学理论、美学、哲学、民俗学等著作,以丰富研究的理论视野和材料支撑。 研究方法: 本书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 文本细读法: 对所选诗歌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精读,深入挖掘意象的字面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情感色彩和审美功能。 2. 历史比较法: 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梳理意象的演变轨迹,揭示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3. 文化语境分析法: 将意象置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社会、哲学、宗教等语境中进行分析,理解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和时代精神。 4. 符号学与接受美学相结合: 将意象视为一种文化符号,探讨其意义的生成和传播。同时,关注读者对意象的接受和解读,理解意象的审美价值如何实现。 5. 类型学研究法: 对具有相似特征的意象进行归类,总结其共性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先秦时期诗歌意象的朴素与真挚 《诗经》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活情趣: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其意象质朴、生动,直抒胸臆。本章将着重分析《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的象征爱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离愁别绪,“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的劳动场景。这些意象的运用,多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祭祀仪式、婚恋习俗紧密相连,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真挚情感。诗人将最朴素的情感寄寓在最常见的自然事物之上,不加雕饰,浑然天成,构成了《诗经》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在表达对意中人的追寻时,其意境的朦胧与现实的渺茫形成对比,极具感染力。 《楚辞》中的神话意象与浪漫主义色彩: 与《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同,《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章将探讨《楚辞》中引入的神话传说、宗教祭祀的意象,如“九天”、“扶桑”、“凤凰”、“龙”等。这些意象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营造出瑰丽奇特的想象世界。屈原将个人的忧愤、政治的失意寄托于这些超凡脱俗的意象之中,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韧的探索精神。“沅湘流深,变化无穷”(沅湘)象征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月)则表达了诗人对君王昏聩、贤臣不被任用的痛心。这些意象的运用,赋予了《楚辞》宏伟的格局和深沉的情感力量,也为后世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汉魏六朝时期诗歌意象的转变与精神寄托 汉乐府中的现实意象与社会关怀: 汉乐府诗以其写实性著称,其意象的选择多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环堵萧然”(居室)反映的贫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白骨)描绘的战乱,“阿姊闻妹来,当户缝衣裳”(衣裳)展现的家庭温情。“上邪!”(誓言)的真挚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的薄情,都成为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这些意象的运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民生疾苦以及人民的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魏晋士人的玄远意象与人生哲思: 魏晋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文人精神转向内心,寻求超脱。本章将分析魏晋诗歌中出现的“玄”、“空”、“虚”、“静”、“远”等抽象意象,以及“高士”、“隐逸”、“山林”、“明月”、“孤影”等寄托人生哲思的意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南山),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黑暗的厌弃。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池塘生春草”(春草),虽看似写景,实则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感慨。这些意象的运用,凸显了魏晋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反抗世俗的精神特质,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第四章:唐代诗歌意象的繁盛与多元化 盛唐诗歌的壮丽意象与豪迈气概: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开放,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本章将聚焦于盛唐诗歌中具有宏大气象、壮丽辉煌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银河)的壮阔瀑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顶、众山)展现的雄心壮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些意象的运用,充分展现了盛唐诗人的博大胸襟、英雄气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中晚唐诗歌的写实意象与忧患意识: 随着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中晚唐诗歌开始转向现实,关注民生,抒发忧患。本章将深入探讨中晚唐诗歌中涌现的写实意象,如白居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酒肉、冻死骨)揭示的贫富差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蛙声)描绘的乡村景象,但更多的是对战乱、徭役、社会不公的描绘。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炬)则抒发了对命运的无奈和爱情的忠贞。这些意象的运用,体现了唐代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第五章:宋代诗歌意象的细腻与内敛 宋词的婉约意象与情感抒发: 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意象的选择更加细腻、含蓄,善于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本章将重点分析宋词中大量出现的“月”、“柳”、“花”、“雨”、“风”、“燕”、“酒”、“愁”、“泪”等意象,以及这些意象如何组合,营造出婉约、凄美、哀怨的情感氛围。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冷清、凄惨)用一系列叠词意象,将内心的孤寂与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花自飘零水自流”(花、水)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凋零的伤感。 宋诗的理趣意象与哲理思考: 与宋词的婉约不同,宋诗更注重理趣和哲理的表达。本章将探讨宋诗中出现的“理”、“道”、“心”、“境”、“禅”等抽象意象,以及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浪淘尽)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意象的运用,体现了宋代文人在追求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融入了儒、释、道等思想,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第六章:元明清诗歌意象的世情化与个性化 元曲的通俗意象与市井生活: 元曲以其通俗、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展现了市井百态。本章将分析元曲中大量出现的“酒”、“钱”、“官”、“人情”、“冷暖”等意象,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关汉卿“我是蒸不烂、煮不烂、碾不碎、炒不爆、响珰珰一颗铜豌豆”(铜豌豆)用极具生命力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性格。 明清诗歌的世情百态与个性表达: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世俗文学繁荣,诗歌创作也呈现出更加关注现实、表现个性的趋势。本章将探讨明清诗歌中意象的世情化,如“红楼”、“金陵十二钗”、“儿女”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展现社会风貌和人生百态。同时,也将关注明清诗歌中个性化意象的出现,如袁宏道“花月”、“烟水”等,体现了文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视。 第七章:意象的审美特质与艺术功能 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角度,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分析意象如何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以及审美情趣。例如,“梅”的象征坚韧,“竹”的象征气节,“菊”的象征高洁,“月”的象征思念等,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本书将探讨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通感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分析意象的组合运用,如何营造出不同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通过“月”与“夜”的组合,可以营造思念的氛围;通过“风”与“柳”的组合,可以表现离别的伤感。 意象演变与审美情趣的时代印记: 本章将总结意象的演变轨迹与时代审美情趣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不同历史时期意象的选择、组合和表现方式,都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变迁、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文人的精神面貌。意象的演变,不仅是诗歌形式的演变,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变迁史。 第八章:结语 研究成果总结: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从先秦至明清的演变历程,揭示了不同时代意象的特点、审美情趣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大量经典诗歌作品的深入解读,本书证明了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关键。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书力求全面,但意象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对所有意象进行细致的探讨,也未能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对意象发展的影响。未来,可以在更细分的意象类型、更具体的地域文化、以及意象与读者接受心理等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认识。 参考文献 (此处应列出本书引用的主要学术著作、论文、史料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种质资源”这个词汇的理解非常模糊,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为零。脑海中大概就是一些植物的种子,或者是一些名贵的木材。但这本书,却像一位严谨的老师,一点一点地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种质资源”远不止于此,它涉及到植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组合,是物种得以繁衍和进化的基础。书中对江西地区特有的林木种类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不仅仅是名称的罗列,更是对其遗传特性、生态适应性、开发利用价值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我看到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树木,原来都蕴藏着宝贵的基因财富,这些财富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甚至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都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和利用方向的阐述,让我对“保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科学的挖掘、合理的利用,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未雨绸缪。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它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其背后隐藏着多么深厚的科学研究和长远考量。

评分

我一直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我的认知停留在表面的“好看”和“有用”上。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林木的看法。它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科学,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决定生命本质的东西——基因。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江西地区不同林木种质资源的分类和特点时,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熟悉的树木,在我们看不见的遗传层面,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和价值。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例如抗病性、抗旱性、生长速度等等,这些信息对于林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让我明白,为什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不仅仅是为了它们的形态美,更是为了它们所蕴含的宝贵基因,这些基因是未来改良品种、应对环境变化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隐藏着多么深厚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科学家们为守护这份财富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尤其是在关于遗传多样性评估和分子标记技术的那几章。坦白讲,一开始我只是出于好奇,想着了解一下江西的林木,但很快就被书中展现的科学深度所吸引。它并非一本轻松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科研报告。我看到了研究人员是如何通过各种精密的实验手段,去分析和区分不同林木的遗传构成,去评估它们的独特性和潜在价值。那些关于DNA序列、基因芯片、多态性位点的内容,虽然对我来说有些晦涩,但隐约能感受到背后巨大的技术含量和科研投入。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树木在严酷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生存,为什么有些品种的木材品质特别优良,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基因层面的解释。这本书让我明白,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并非仅仅是“留住”一些树,而是要“留住”那些独特的基因信息,为未来的育种、改良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基础。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以及它在守护自然遗产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翻阅的,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家乡那片熟悉的林子的故事,一些关于记忆中爬过的树、采过的野果的零散回忆。然而,当手指拂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眼前的景象却渐渐变得陌生而宏大。它不是一本讲述温情乡愁的书,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砍柴种树的指南。我读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关于“基因”和“遗传”的王国。一开始,我被那些专业的术语弄得有些晕头转向,什么“基因库”、“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之类的,感觉像是在啃一本天书。我试着去理解,去联系,想象着那些隐藏在针叶、阔叶、灌木丛中的微小秘密。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平日里看到的那些高大挺拔的松树、婀娜多姿的柳树,背后都有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遗传信息,它们决定了树木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甚至它们未来能为这片土地带来怎样的生机。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从一个微观的、科学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观,那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也让我对“生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关于江西地区那些著名的树木,比如古老的松柏,或者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我甚至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采伐、加工、或者民间利用的趣闻。然而,当我翻开书页,眼前的世界立刻变得不一样了。这不像一本轻松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我被里面大量关于“遗传”、“基因”、“分子标记”的专业术语淹没,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这本书的核心——它关注的是林木最根本的、看不见的“身份证”,也就是它们的基因。书中详细分析了江西林木种质资源的构成,以及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状况。我开始意识到,原来一棵树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木材品质,甚至它未来能适应什么样的环境,都与它的基因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并非仅仅是保护眼前的树木,更是保护它们所携带的宝贵遗传信息,这对于未来的育种、改良,以及应对环境变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它让我对“资源”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最宝贵的资源,往往是那些最不显眼的、最根本的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