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很好实用的书画装裱用书。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明快清晰的图示,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传授了画装裱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了我国当前书画装裱的新材料、新设备及新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标准,并分别讲授了用胶纸、胶膜和新型薄膜手工装裱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机器快速装裱的方法和步骤(含胶纸、胶膜及浆糊三种裱法)。另外还介绍了中国书画装裱的常用品式,本书的优选特点是,好读、好懂、容易掌握,既适合专业人员学习参考和培训使用,又适合书画装裱爱好者自学之用。《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让我对“画心”的保护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书中,我了解到,装裱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保护画心展开。比如,关于“过稿”这一步骤,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确保画心的尺寸、比例能够得到最优化的呈现。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画心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画心衬纸”和“装裱边框”的尺寸,以及如何调整画心的位置,使其在整体装裱中达到最佳的视觉焦点。我之前一直以为,画心放在中间就是最标准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稍微偏移一点位置,或者利用边框的留白来营造呼吸感,反而能让画心更显生动。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关于“砑口”的讲解。砑口是指装裱时,画心边缘与边框之间留出的狭窄空白区域,这个区域的宽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画心的视觉呈现。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风格的书画作品,应如何选择不同的砑口宽度,以及如何通过砑口的颜色深浅来烘托画心的内容。这些精妙的细节,往往是决定一件作品是“普通”还是“惊艳”的关键所在。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装裱师不仅是技术匠人,更是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让原本平面的书画作品,拥有了立体感和生命力。
评分《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书画装裱的简单认知。它让我明白了,装裱并非简单的“包装”,而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书中对“立轴”装裱的详细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以为立轴就是把画卷起来挂着,但书中却深入剖析了立轴装裱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从“卷杆”的选材(如老竹、红木等),到“画心”与“包首”、“牙条”的连接方式,再到“悬挂绳”的编织工艺,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我了解到,不同的卷杆材质和粗细,会影响到画卷的整体质感和卷合的松紧度;而牙条的长度和宽度,则需要与画心的大小相协调,起到烘托画面的作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卷杆”的打磨和抛光,认为这是影响画卷使用寿命和美观度的重要环节。此外,关于“画心”与“包首”的连接,书中介绍了多种不同的缝合技巧,例如“暗缝”、“明缝”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让读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件看似简单的立轴,其背后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一件件珍贵的书画作品,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评分翻阅《中国书画装裱技术》,我仿佛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艺术世界,一个关于“守护”与“呈现”的精妙领域。《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让我对“修旧如旧”这一装裱原则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修复损坏,而是力求在最大限度保留原作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补和加固。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霉斑”和“虫蛀”的痕迹。对于霉斑,它不是简单地擦除,而是讲解了如何用特殊的药剂进行软化、分离,再用颜色和纹理与之相近的托纸进行细致的填补,让痕迹变得若隐若现,不破坏整体画面。而对于虫蛀形成的孔洞,则需要根据纸张的质地和墨迹的分布,选择大小、颜色、厚度都相仿的纸片,进行精密的“打补”,最终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书中还分享了一些修复高难度作品的案例,例如那些纸张极为脆弱、墨色极易晕染的古籍善本,装裱师们是如何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将其“起死回生”的。这让我深切感受到,装裱工作远非简单的体力劳动,它需要极高的耐心、细致和对艺术品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明白,一件传世的艺术品,能够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除了艺术家自身的才华,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装裱师的默默付出和精湛技艺。
评分《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便是其“见微知著”的功力。在书中,你会发现许多我们日常可能忽略的细节,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精妙的解决之道。例如,关于“砑光”这一环节,作者并非止步于“用工具压平”的表述,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砑光石”的材质(如玛瑙、玉石、象牙等)对纸张表面光泽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力度和角度对画面质感呈现的微妙差异。我之前总以为,装裱就是把画框起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是一个高度精密的艺术过程,每一个微小的调整,都可能对作品的整体美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书中对于“裱边”的处理,也让我大开眼界。不仅仅是选择什么颜色的纸张,更关键的是纸张的“刀法”与“毛边”的运用。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巧妙的裁切,让裱边呈现出自然柔和的过渡,避免生硬的切割痕迹,以及如何利用纸张自身的纤维特性,让裱边与画面形成和谐的整体。这让我想起许多古画,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并散发出独特韵味,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精湛的装裱工艺,而这本书恰恰揭示了这些“幕后英雄”的技艺。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对话,他不是炫技,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把毕生的绝学倾囊相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由衷的敬意。
评分《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堪称典范。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书中对“包首”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就让我学到了不少。我一直以为包首就是随便选个颜色好看的纸,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包首的演变,以及不同材质(如宣纸、皮纸、绢等)在包首上的应用,特别是如何根据书画作品的年代、风格和内容,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包首颜色、纹样甚至宽度,以达到烘托主体、平衡视觉的效果。例如,一本古朴的山水画,配上素净的米色或淡雅的宣纸包首,便能更好地凸显其沉静悠远的意境;而一幅色彩鲜艳的花鸟画,则可以考虑使用带有暗纹的彩色绫子作为包首,以增加画面的活泼感。书中的插图清晰,配以准确的文字说明,让我即使身处家中,也能仿佛置身于装裱工坊,亲眼见证每一个步骤的精巧。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谈到了“提线”和“装柄”的艺术。我之前只知道画要挂起来,但不知道如何“挂”才能既牢固又美观。书中讲解了不同提线的材质、粗细、颜色选择,以及如何在装柄处进行巧妙的固定,既要考虑到承重,又要避免对画心造成二次损伤。这种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和专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从“门外汉”蜕变为“略知一二”的启蒙之作。《中国书画装裱技术》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难懂,而是通过大量图示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将原本复杂的装裱过程分解得清晰明了。例如,在讲述“揭裱”技术时,书中不仅列举了不同年代、不同材质书画作品所面临的揭裱难题,还通过对比不同揭裱药剂的配方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工具的精确操作演示,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其中的风险与技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除胶”过程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擦拭”,而是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纸张的年代、墨迹的深浅、颜色的种类,来选择最合适的溶剂和擦拭力度,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损伤。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看到了装裱师傅们对艺术品的敬畏之心。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粘裱”的技巧,比如如何掌握胶水的浓度和涂抹均匀度,如何控制湿润的程度,如何避免起泡和褶皱,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却决定了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一件看似简单的装裱作品,背后蕴含着多少经验的积累和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欣赏书画作品本身,而是开始关注它们是如何被“呈现”和“守护”的,这无疑为我的艺术鉴赏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装裱不仅仅是静态的固定,更是动态的“呼吸”。书中对“画心”与“托纸”之间关系的阐述,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以为,托纸就是简单地把画贴在后面,但书中却详细讲解了不同托纸的选择对画心“透气性”和“延展性”的影响。例如,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纸张已经变得脆化的作品,需要选择质地柔软、吸湿性好的托纸,以防止其进一步损坏;而对于一些墨色浓重、画面色彩丰富的作品,则需要选择具有一定韧性和支撑力的托纸,以避免画面出现褶皱或开裂。书中还提到了“月皮”的使用,月皮是一种在画心边缘留出的狭窄空白,其作用是过渡画心与托纸之间的衔接,避免生硬的痕迹。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画心的内容和风格,来选择不同颜色和宽度的月皮,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裁切和粘贴,让月皮与画心浑然一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切感受到,装裱师傅们并非在“加工”艺术品,而是在“呵护”艺术品,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艺,让艺术品能够更好地“呼吸”,更长久地“生命”。
评分《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审美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技艺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和谐”与“平衡”的哲学著作。书中关于“天地杆”和“鹅头钉”的讲解,让我对传统装裱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知道了,书画作品在悬挂时,顶部会有一个“天地杆”,用于固定画心和保持画面平整,而底部则会有一个“鹅头钉”,用于压住画心的底边,防止其卷曲。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两种配件的材质选择(如竹、木、象牙等),以及其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如何根据画面的大小、重量和风格,来选择合适尺寸和材质的天地杆与鹅头钉,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例如,一幅大幅的水墨山水,可能需要更粗壮、更沉稳的天地杆,才能支撑起画面的气势;而一幅小巧的工笔花鸟,则可以选择更为精致、轻巧的配件,以凸显其细腻之美。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书画作品的装裱实例分析,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装裱方式,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各种技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这让我意识到,装裱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具体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材料,最终达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评分《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让我对“整体感”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意境”的书。书中关于“裱边”的讲解,让我领略到装裱师如何通过对色彩、纹样和材质的巧妙运用,来烘托画面的主题,并赋予其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我之前总以为,裱边就是把画的四周包起来,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不同裱边材料(如各色宣纸、绫、绢、锦等)的特性,以及它们在装裱中的不同作用。例如,一张淡雅的山水画,可以选择素净的米色宣纸作为裱边,以衬托出画面的意境;而一幅色彩鲜艳的花鸟画,则可以考虑使用带有暗纹的彩色绫子作为裱边,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裱边颜色的选择,认为裱边的颜色不应过于突兀,而是要与画心的色彩相互呼应,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压条”的艺术。压条是指裱边上的横向线条,这些线条不仅起到加固作用,更能通过其粗细、颜色和排列方式,来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立体感。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件成功的装裱作品,其裱边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画面的延伸和升华,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传递着独特的审美信息。
评分初拿到《中国书画装裱技术》这本书,我本以为只是一本枯燥的工艺流程手册,没想到翻开之后,却被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更是在娓娓道来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追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从历史的源头开始,追溯装裱艺术的起源与演变,让你明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心血。比如,书中对“绫子”的讲解就极为细致,从不同材质的选择(绢、绫、锦等)到不同纹样的寓意,再到其在装裱中的色彩搭配与视觉平衡作用,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了解到,看似简单的绫子,在装裱大师的手中,却能成为画面的延伸,是点缀,更是升华。书中还提到了“托纸”的选择,不同的宣纸、皮纸,其吸水性、延展性、韧性都不同,直接影响着书画作品的保存效果与视觉呈现。作者并非简单地说“用这种纸”,而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选择细薄的宣纸能更好地展现画面的细腻笔触,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需要厚实耐磨的皮纸来支撑作品的厚重感。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对装裱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逐渐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今装裱名家的故事,他们如何因材施艺,如何修复那些饱经沧桑的国宝,这些故事让冰冷的技艺变得有温度,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意识到,装裱不仅仅是物理的修复,更是对艺术家精神的尊重与传承。
评分好书!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评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