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的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精品。封面那种内敛而又不失专业的设计感,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和日常使用的便捷。我尤其欣赏它采用的那种高品质的纸张,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查阅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要知道,作为一本工具书,长时间的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字典在这一点上做得都不够到位,要么纸质太薄容易破损,要么油墨印得不够深,翻阅起来总像是隔着一层雾。然而,这本《综合英汉科技大词典》在这方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内页的排版也十分巧妙,虽然词条量巨大,但通过合理的留白和分栏设计,查找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试着找了一些非常冷门的电子工程词汇,定位速度比我以往用的任何电子词典都要快,这说明编纂者在检索逻辑和内部结构上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从外在的物理感受上,它就已经成功地抓住了我这个“细节控”的心,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取用。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于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向核对的译者,所以对一个词典的“英译中”和“中译英”部分的准确性和对应性要求极高。很多词典在中文释义部分做得很好,但在反向查询时,提供的英文对应词却非常僵硬、不自然,或者只给出了一个最普遍的翻译,忽略了语境差异。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它在提供主要释义的同时,还会针对同一中文词汇在不同科技分支下的细微语义差别,列出好几组不同的英文表达。例如,对于“优化”这个词,它会区分出在“运筹学”语境下的“optimization”,在“计算机科学”语境下的“tuning”,以及在“过程控制”语境下的“streamlining”,并且会附带简短的例句来帮助区分。这种对专业语境的敏感度,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跨文化和跨学科背景,它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我能够产出更加地道、更符合目标领域习惯的译文。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选词范围和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职工作是做新材料研究的,平时接触的都是一些跨学科的、更新速度极快的术语。很多市面上号称“权威”的词典,在涉及到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学或者量子计算这些前沿领域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很多最新出现的缩写或者复合词根本查不到,或者给出的释义非常过时。然而,翻开这本大词典,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经典基础科学词汇,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近十年内兴起的那些“时髦”但极其关键的科技热词,也做了详尽的梳理和解释。比如,关于“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那个复杂术语串,它不仅给出了准确的中文翻译,还附带了解释了其核心原理和应用场景的简要描述,这已经超越了一本纯粹的“词典”范畴,更像是一本微型的“科技手册”。这种广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不同学科交叉点的理解,让我能更自信地阅读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报告,这一点对科研人员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带有历史演变或多重命名现象的术语时,显示出惊人的包容性和严谨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概念的命名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或者一个概念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叫法(比如早期的术语沿用和最新的国际标准命名)。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选择最新的一个,而是系统地列出了这些历史沿革,通常会标注出哪个是旧版术语、哪个是当前推荐使用的术语。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阅读老旧文献或者需要进行术语历史溯源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曾遇到过一个关于某材料的代号,在八十年代的文献中被这样称呼,但在近期的国际标准中却换了编号,导致我一度陷入混淆。查阅此书后,所有的疑问迎刃而解,它通过时间戳和版本号清晰地梳理了脉络。这种对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追求,使得这本工具书不仅是查找工具,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动态的科技术语发展史。
评分与其他工具书相比,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简直是震撼级别的。在讲解那些抽象的、结构复杂的概念时,文字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读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脑海中构建模型。但在这本词典里,每当遇到这类需要视觉辅助的条目,作者都会精心地配上清晰、专业且标注完整的示意图。比如,在化学部分解释几种晶体结构的差异时,提供的三维透视图简直是立体而生动,让人一目了然。更让我称赞的是,这些图表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高超的专业水准,图例的标注细致入微,完全符合国际学术规范。我记得上次我为了一张复杂的流体力学示意图,需要在网上搜寻了很久,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勉强能用的模糊版本。现在,有了这本工具书,我省下了大量的“搜图”时间,可以直接引用或参考其高质量的图示,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报告的美观度。
评分好书 非常好 我喜欢
评分不错,印刷挺清晰的,价格不算太实惠,但是也很值得了
评分《英汉大词典》缘起于1975年周恩来总理抱病批发的国务院[1975]137号文件,该文件正式下达了当时我国规划内的最大双语工具书的编纂任务。《英汉大词典》1987年被列为国家“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并于1991年9月出版发行。
评分首先,我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基本上每1-3天读完一本。所以也是经常买书的读者。
评分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评分2001年起,上海译文出版社用五年时间对出版已有十年的《英汉大词典》进行全面修订,主要任务是针对硬伤勘误纠错,更新专名和术语的信息,增补英语新词、新义、新用法,同时对词典的微观结构进行改进性修订。全新的《英汉大词典(第二版)》将于2007年春季出版发行。
评分好就一个字,没的说
评分最后,关于书籍内容方面,总体来说是一本好书,读完受益匪浅,很有作用。收藏了,有空或者书荒时会随时抽空看看。以下心得内容给各位参考参考:
评分本词典经过6年多的编纂,特别是最后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在商务印书馆成立100周年之际和读者见面了。本词典原由王文昌、顾仁敖两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后来王文昌教授因健康原因退出编写班子,改由顾仁敖教授一人担任主编。曾经先后参加本词典部分工作的有王文昌、王翼勋、朱秀林、朱爱民、沈树民、陆晔,吴玉霜、吴晓园、金焕荣、徐鹏、黄惠芳,顾庆生、钱浜雁、韩叶龙,以及李志江(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郑伯承(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樊静(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等同志。在词典编纂过程中,苏州大学沈雷洪、朱秀林等领导和商务印书馆林尔蔚、徐式谷等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岀版过程中,苏州市新彩视广告制版中心的陶蔚薇同志等和商务印书馆校对科的张月中同志等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