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戰爭史(第8冊):唐(上)(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8冊):唐(上)(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颱灣三軍大學 著
圖書標籤:
  • 唐朝史
  • 戰爭史
  • 軍事史
  • 曆史
  • 中信齣版社
  • 古代史
  • 唐朝
  • 地圖冊
  • 史學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36825
商品編碼:1030231145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本書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為第8冊,涵蓋瞭唐初李淵開國至武則天篡唐擅政一段時期的史事及戰爭。戰役包括:唐開國之進取長安之戰、平定北方群雄之戰、平定南方群雄之戰,以及唐初對外進行之諸戰役。武則天篡唐後之對內對外諸戰役也有涉及。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第一章 唐代全般形勢
第一節 唐代一般大勢
第二節 政治經濟社會概況
第三節 戰爭與國防
第四節 兵製及戰略戰術
附圖8-282唐代國境、國防要點、各道及國防陸路交通乾綫概況圖

第二章 唐開國之戰一——進取長安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李淵起兵導因
第二節 李淵世係及其開國諸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四節 太原起兵及其方略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83李淵進兵長安經過圖(一)
附圖8-284李淵進兵長安經過圖(二)
附圖8-285李淵攻長安作戰經過圖

第三章 唐開國之戰二——平定北方群雄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唐底定北方之方略
第三節 各戰場之地理形勢
第四節 平定西秦薛仁杲
第五節 平定涼州李軌
第六節 平定並州劉武周
第七節 平定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
第八節 平定劉黑闥
第九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86唐平定西秦作戰經過圖
附圖8-287唐平定劉武周作戰經過圖
附圖8-288唐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作戰經過圖(一)
附圖8-289唐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作戰經過圖(二)
附圖8-290唐第一次討劉黑闥饒陽會戰經過圖
附圖8-291唐第二次討劉黑闥洺水會戰經過圖
附圖8-292唐第三次討劉黑闥昌樂會戰經過圖

第四章 唐開國之戰三——平定南方群雄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平定蕭銑之戰
第四節 平定林士弘、輔公祏之戰
第五節 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93唐平蕭銑之戰經過圖
附圖8-294唐平輔公祏作戰經過圖

第五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一——徵東突厥、薛延陀、迴紇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突厥八次入寇及玄武門之變
第二節 唐外徵準備及戰略
第三節 戰略地理形勢
第四節 徵東突厥之戰——二次徵伐
第五節 徵薛延陀迴紇之戰——二次徵伐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8-295唐徵東突厥前一般形勢圖
附圖8-296唐滅東突厥作戰經過圖
附圖8-297唐徵薛延陀作戰經過圖

第六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二——徵吐榖渾、高昌、龜茲及西突厥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略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徵吐榖渾之戰
第四節 徵高昌之戰
第五節 徵龜茲之戰
第六節 徵西突厥之戰——四次徵伐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八節 申論
附圖8-295唐徵東突厥前一般形勢圖
附圖8-298唐徵吐榖渾作戰經過圖
附圖8-299唐徵高昌、龜茲作戰經過圖
附圖8-300唐徵西突厥一般形勢圖

第七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三——徵高麗、百濟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與作戰方略
第三節 第一次東徵
第四節 第二次東徵
第五節 第三次東徵
第六節 第四次東徵
第七節 第五次東徵
第八節 平定高麗新羅之餘亂
第九節 申論
附圖8-301唐太宗親徵高麗經過圖
附圖8-302唐太宗、高宗曆次徵高麗經過圖

第八章 武後擅政及其對內對外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與作戰方略
第三節 武後擅政導緻之內戰
第四節 契丹背叛入寇河北之戰
第五節 東突厥復興、入寇與中宗復位
第六節 唐周與吐蕃之和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8-303徐敬業及唐宗室起兵概況圖
附圖8-304契丹入寇概況圖
附圖8-305武後時代突厥入侵概況圖
附圖8-306唐高宗、武後時代吐蕃入寇概況圖
索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陸軍二級上將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唐開國之戰一——進取長安之戰
一、太原起兵:大業十三年(611年)七月李淵起兵太原,八月剋霍邑、臨汾、絳郡。
二、渡河作戰:同年八月末淵軍分彆自梁山、河東渡河,九月剋永豐倉,然後東取潼關,西略渭北。
三、圍攻長安:同年十月初淵圍長安,至十一月初剋之。
四、平定河東:同年十二月破屈突通於潼關再攻河東,至武德三年(620年)初剋之。
五、李淵代隋:同年十一月淵立代王侑為恭帝、煬帝為太上皇。翌年三月煬帝被弑,五月淵受禪代。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李淵起兵導因(參看附圖7-273)
李淵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1年)起兵太原,在其起兵前之一般大勢,已詳見本史第十一捲第五、六兩章之“戰後之政局”及“戰前一般形勢”節中,茲僅述李淵在隋末時之活動概況於下。
李淵在隋文受禪時為韆牛備身,而文帝獨孤皇後乃淵之從母,故在隋特見親愛,纍遷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初,曆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徵為殿內少監。九年遷衛尉少卿。遼東之役,督運於懷遠鎮,及楊玄感反,受詔馳驛往執弘化郡(治今甘肅慶陽縣)留守元弘嗣,弘嗣,乃斛斯政之親也(斛斯政與楊玄感叛,已見前)。淵遂代為該郡留守。由於淵曆任中外之職,素樹恩德,而是時天下已亂,遂結納豪傑,眾多款附,煬帝因而忌之,下詔徵還行在所。淵知為帝所忌,乃縱酒納賄以自晦。至大業十一年四月,煬帝欲北巡雁門,而河東群盜紛擾,復命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承製黜陟,討捕群盜,以平盜之功,遷右驍衛將軍。煬帝已遭雁門之睏(大業十一年八月),突厥之患益深;而涿郡賊甄翟兒又進犯太原,煬帝遂命淵為太原留守(大業十二年十二月),以挽救太原之危。但是時天下大亂已不可收拾,竇建德、格謙等擾亂於河北諸郡,盧明月擾亂於河南,徐圓朗起兵於魯郡(今山東滋陽縣),劉武周起兵於馬邑(今山西朔縣),梁師都起兵於朔方(今陝西橫山縣西),郭子和起兵於榆林(今綏遠鄂爾多斯左翼後旗黃河南流處),薛舉起兵於隴西(今甘肅隴西縣西南),李軌起兵於河西(今甘肅武威縣),李密、翟讓取洛口倉,逼東都(皆為大業十二年十二月至翌年七月之事)。李淵在此種大亂形勢之下,遂乘勢起兵焉。
第二節 李淵世係及其開國諸重要人物
一、李淵世係
李淵隴西成紀人(成紀縣今甘肅秦安縣北),其七世祖暠當晉末時據秦涼以自王。暠生歆,歆為沮渠濛遜所滅,其事已見本史第九捲。歆生重耳為魏弘農太守。重耳生熙為金門鎮將戍於武川(綏遠今縣),因留傢焉。熙生天賜(《舊唐書》為锡),為幢主。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北)周代(西)魏有功,皆為柱國。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追封唐國公。虎生昞,襲封唐公,為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至隋文帝作相,還復本姓。昞生淵於長安,七歲襲封唐公;及長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隋受周禪,補韆牛備身。文帝獨孤皇後,即淵之從母,由是特見親愛。纍遷譙、隴、岐州刺史。有善相者謂其骨法非常,必為人主,因而頗以自負。至大業年間,纍為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楊玄感叛,馳驛弘化郡為留守,兼知關右諸軍事。大業十一年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毋端兒破之,又擊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萬,十二年遷右驍衛將軍。十三年為太原留守(《資治通鑒》載十二年十二月),郡水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為之副。時涿郡賊甄翟兒竄犯太原,淵自河東赴任所,為翟兒截擊於雀鼠榖(今山西介休縣西南),淵率先頭部隊數韆,翟兒圍之數匝,其次子李世民將精兵繼至救之,拔淵於萬眾之中,會後繼步兵續至,遂閤擊大破之。至太原,突厥犯塞,世民與馬邑太守王仁恭擊之而隋兵少不敵,淵遂選精騎二韆為遊軍,居處飲食隨水草如突厥,又彆選善射者伏為奇兵。突厥見者,疑不敢戰,乘而擊之,突厥敗走。太原局勢,由是穩定。(見《新唐書》捲一《高祖紀》)
二、開國諸重要人物
李建成:建成,高祖淵之長子,英武而仁恕。大業末,淵捕討盜賊於汾晉,建成護傢屬寄寓於河東(今永濟縣)。淵於太原起兵時,遣密使召之,建成與第四弟元吉間道赴太原。建成至,拜左領軍大都督,引兵略河西郡,從剋長安。隋恭帝侑義寜元年拜唐國世子,開府置僚屬。二年授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將兵十萬攻洛陽;及還,授尚書令。武德元年立為皇太子。二年將兵擊司竹賊祝山海平之。時涼州來降,建成將兵赴原州接應之。嗣高祖憂其不閑政術,每令習時事,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又遣禮部尚書李綱,民部尚書鄭善果俱為宮官,與參謀議。武德四年討稽鬍於鄜州破之。劉黑闥再反,建成往討擒之。玄武門事變,為其次弟世民所殺。(《新唐書》隱太子傳)
李世民:世民,高祖淵之第二子,善騎射,武勇絕倫。開皇十八年生於武功之彆館。世民幼聰睿,臨機果斷,不拘小節。大業末,煬帝為突厥所圍於雁門,世民應募救援,隸屯衛將軍雲定興營。及父淵留守太原時,年已十八。有高陽賊帥魏刀兒自號曆山飛,來攻太原,父淵擊之,深入賊陣。世民率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嚮皆披靡,拔淵於萬眾之中。既至太原而天下大亂,世民潛圖起兵,每摺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父淵起兵,乃率兵略徇西河剋之,拜右領軍大都督,右三軍皆隸焉,封敦煌郡公。義師至霍邑為隋將宋老生所拒,會天雨糧盡,父淵欲且還師,世民建策亟入關號令天下,遂剋霍邑。大軍繼進,世民為前鋒渡河,先定渭北,收納英俊,以備僚列,遠近聞者鹹歸附焉。然後會師長安,剋之。父淵輔政,授唐國內史,改封秦國公。義寜二年復為右元帥,總兵十萬徇東都。軍還,徙封趙國公。父淵受禪,拜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擊降薛仁杲,拜太尉,陝東道行颱尚書令,鎮長春宮,關東兵馬並受節度。尋加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二年將兵渡龍門禦宋金剛,三年大破金剛,劉武周奔突厥。加拜益州道行颱尚書令。七月攻王世充於東都。四年擒竇建德,降王世充,山東悉平。以是役之功,加授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颱尚書令,位在王公上。於時,海內漸平,世民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行颱司勛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顔相時、蘇勗、於誌寜、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與之討論經義。五年平劉黑闥、徐圓朗,河濟江淮諸郡皆平。加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八年加中書令。九年六月玄武門事變,殺長兄太子建成及弟齊王元吉,遂為皇太子,總決庶政。八月,父淵傳位,是為太宗。(《新唐書?太祖紀》)
李元吉:元吉,高祖淵之第四子,善馬槊武勇異常。淵起兵後,以為太原留守,進齊國公,總十五郡諸軍事,鎮北大將軍,許以便宜從事。武德元年,進爵為王,授並州總管。二年劉武周南侵,元吉棄太原奔還長安。尋加授侍中、襄州道行颱尚書令、稷州刺史。四年太宗徵竇建德,留元吉與屈突通圍王世充於東都。世充齣戰,元吉設伏擊破之,斬首八百級,生擒其大將樂仁昉,及甲士韆餘人。世充平,拜司空,餘官如故。六年加授隰州總管。九年轉左衛大將軍,尋進位司徒兼侍中。至玄武門事變,為尉遲敬德所殺。(見《新唐書》捲七十九巢王李元吉傳)
劉文靜:文靜字肇仁,自雲彭城人,世居京兆之武功。祖懿為周石州刺史。父韶仕隋戰死。贈上儀同三司。文靜以死難之子,襲儀同三司。文靜偉姿儀,有器乾,倜儻多權略。大業末為晉陽令,與晉陽宮監裴寂善。寂夜見邏堞傳烽,嘆曰:“天下方亂,吾將安捨?”文靜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資也。”唐公李淵為太原留守,文靜察其有四方之誌,乃深自結托。又竊觀淵次子世民(觀下文,二人實已情好甚密),謂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達神武漢高魏武之徒歟,其年雖少,乃天縱之矣!”寂未以為然。俄而文靜坐與李密連婚之罪,煬帝令係於獄。時李世民已有起兵之誌,以文靜可與謀議,乃私入禁所探視之。文靜喜挑之曰:“喪亂方劇,非湯、武、高、光之纔,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無其人!今入禁所相看,非兒女之情相憂而已。時事如此,故來與君圖舉大計,請善籌其事為我言之!”遂相與謀起兵之事。唐既剋長安,纍遷文靜大丞相府司馬、光祿大夫,封魯國公。又為唐修《開皇律》而損益之。文靜纔能乾用,在裴寂之右,軍功尤非寂所能及,而位在寂下,心常不平,尋以與裴寂爭權位,竟緻被誅。(見《新唐書》捲八十八劉文靜傳)
裴寂:寂字玄真,蒲州鄉泉人。祖融司木大夫,父瑜絳州刺史。寂少孤,諸兄鞠養之,年十四補州主簿,及長,疏眉目,偉姿容。隋開皇中為左親衛,傢貧無以自業,每徒步詣京師。後為齊州司戶參軍。大業中曆侍禦史、駕部承務郎,至晉陽宮副監。李淵留守太原,與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弈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寂因以晉陽宮女侍淵以相結納。世民將舉兵,而不敢發言,因使劉文靜說寂,並以其私以宮人侍淵,將同受誅戮為要脅。寂懼而從之,遂勸淵起兵焉(淵早已有四方之誌,此處史言,乃將起兵之功,歸於世民也)。淵已建大將軍府,以寂為長史,賜爵聞喜縣公。及剋長安,賜良田韆頃,甲第一區,物四萬段,轉大丞相府長史,進封魏國公,食邑三韆戶。尋又勸淵受隋恭帝侑禪位。淵既受禪,謂寂曰:“使我至此,公之力也!”拜為尚書右僕射,賜之服玩,不可勝數,仍詔尚食奉禦每日賜寂禦膳。淵視朝必引與同坐,入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呼為裴監而不名,當朝貴戚,親禮莫與為比。武德二年劉武周將黃子英、宋金剛等,頻寇太原,寂自請討之,而兵敗於介休,退守河東。寂性怯無捍禦之纔,民頗受其擾纍,故宋金剛逼絳州時,河東民多應之。寂以禦寇失敗,被徵還朝,然顧待彌重。六年遷尚書左僕射。貞觀三年以沙門法雅妖言事,連株免官。尋又以汾陰妖言,及其監奴告寂反,徙交州,改流靜州(今四川鬆潘縣境),太宗思其有佐命之功,徵還而卒。(見《新唐書》捲八十八裴寂傳)
唐儉:儉字茂約,晉陽人。北齊尚書左僕射邕之孫,父鑒隋戎州刺史。儉落拓不拘規檢,然事親頗以孝聞。鑒與李淵有舊,同領禁衛。及淵留守太原,儉與其子世民周密。儉從容說世民,以隋室昏亂,天下可圖。世民白於淵,乃召入密訪時事,儉曰:“明公日角龍庭,李氏又在圖牒,天下屬望,非在今朝。若開府庫,南嘯豪傑,北招戎狄,東收燕趙,長驅濟河,據有秦雍,海內之權,指麾可取。願弘達節,以順群望,則湯武之業不遠。”淵曰:“湯武之事,非所庶幾。今天下已亂,言私則圖存,語公則拯溺,卿宜自愛,吾將思之!”及開大將軍府,授儉記室參軍。世民為渭北道行軍元帥,以儉為司馬。取長安加光祿大夫,相國府記室,封晉昌郡公。武德元年除內史捨人,尋遷中書侍郎,特加授散騎常侍。及工部尚書獨孤懷恩謀叛於蒲州,儉揭露奏之,免李淵於難,因功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兼檢校黃門侍郎,封莒國公。貞觀初使於突厥說誘之,突厥將降,李靖率輕騎掩襲,遂破之,儉脫身走還。永徽初(650年)緻仕,至顯慶元年(656年)卒。(見《新唐書》捲八十九唐儉傳)
任瑰:瑰字瑋,閤肥人,陳鎮東大將軍蠻奴弟之子。父七寶仕陳為定遠太守。瑰早孤,蠻奴愛之逾於己子。年十九試守靈溪令,尋為衡州司馬。隋滅陳時,瑰勸衡州督王勇,據嶺南求陳氏子孫立以為帝,勇不能用,以嶺外降隋,瑰乃棄官而去。仁壽中,為韓城尉,俄又罷職。及李淵討捕於汾晉,瑰謁淵於轅門,遂為河東縣戶曹。及淵赴晉陽,留長子建民於河東,以瑰佐之。義師至龍門,謁見淵,淵謂之曰:“隋氏失馭,天下沸騰。吾忝以外戚,屬當重寄,不可坐觀時變。晉陽是用武之地,士馬精強,今率驍雄以匡國難。卿將傢子,深有智謀,觀吾此舉將為濟否?”瑰曰:“後主殘酷無道,徵役不息,天下恟恟,思聞拯亂。公天縱神武,親舉義師,所下城邑,鞦毫無犯。軍令嚴明,將士用命,關中所在蜂起,惟待義兵。仗大順,從眾欲,何憂不濟?瑰在馮翊積年,人情諳練,願為一介之使,銜命入關,同州(今大荔縣)已東,必當款伏。”因獻下關中之策,淵即授以銀青光祿大夫,並依其策而進取長安,以功拜左光祿大夫。淵即位,使為榖州刺史守新安,拒王世充,屢破之,以功封管國公。李世民攻洛陽,瑰在邙山檢校水運,以供餉饋。關東初定,持節為河南道安撫大使,世充弟辯自徐州率所部來降。智拒徐圓朗於虞,遂竟平圓朗之功。後因弟瑰連株隱太子(建成)事,坐左遷通州都督,貞觀三年卒。(《新唐書》任瑰傳)
竇威: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高祖(淵)太穆皇後從父兄也。父熾為隋太傅,傢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在秘書十餘年,學業益廣。時諸兄並以軍功緻仕通顯,交結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閑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丘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大業四年纍遷內史捨人,後坐事免歸長安。李淵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之。淵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卒時,傢無餘財。
李靖: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祖崇義,後魏殷州刺史永唐公。父詮,隋趙州郡守。靖性沉厚,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其舅韓擒虎每與論兵,未嘗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初仕隋為長安縣功曹,後曆駕部員外郎。右僕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素嘗拊其床謂靖曰:“卿終當坐此!”大業末纍除馬邑郡丞。會李淵擊突厥於塞外,靖知淵有四方之誌,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淵剋長安,執靖將殺之,靖大呼曰:“今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淵壯其言,世民又固請赦之,遂免於死。尋世民召入其幕府。武德三年從討王世充,以功授開府。蕭銑據荊州,遣靖安輯之。至硤州為蕭銑所阻,久不得進,高祖淵怒其遲留,陰敕硤州都督許紹斬之。紹惜其纔為之請命,由是獲免。尋與李孝恭破冉肇則於虁州。武德四年,靖陳十策以圖蕭銑,淵遂授靖為行軍總管,兼攝李孝恭行軍長史,討銑之事,一以委之。靖因不良之季候進襲之,兩月之間,遂剋江陵。功授上柱國,封永康縣公,檢校荊州刺史,承製拜授,招撫嶺南。武德六年,又佐李孝恭率七總管之兵平輔公祏於丹陽,破之,江南悉平。唐因置東南道行颱,拜靖行颱兵部尚書。及行颱廢,改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高祖淵贊之曰:“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武德八年突厥寇太原,唐以靖為行軍總管禦之。翌年,突厥入涇陽趨渭水。唐以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擊之,靖率兵倍道趨豳州,以絕突厥歸路,既而與突厥和親而罷。太宗世民即位,拜刑部尚書,並錄其前後功,賞賜甚厚。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中書令。三年轉兵部尚書。時突厥諸部叛,唐遂以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將精銳三韆徵討之。翌年大破突厥,擒頡利可汗。於是唐之疆域自陰山展拓至於大漠矣。還朝,詔加特進,並參預政事。貞觀九年,太宗又遣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之兵擊吐榖渾,破降之。十一年封衛國公。靖纔兼文武,齣將入相,然自破突厥後,以不賞之功,遂屢遭譖毀,幸靖善自韜晦,而太宗又善於保全功臣,乃得終壽於傢。卒時年七十九。
房喬: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曾祖翼為後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熊為褐州主簿。父彥謙,好學通涉五經,為隋涇陽令。玄齡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從父至京師,時天下寜晏,論者鹹以隋之國祚方永,玄齡獨不以為然。年十八舉進士,授羽騎尉,後補隰城尉。吏部侍郎高孝基及裴矩等,皆知其必成偉器。及李淵入關,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於軍門,溫彥博又薦焉。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淮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緻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及建成與世民構隙,首建奪嫡之謀(其事見後),因與府屬杜如晦、長孫無忌同心戮力。後遷秦王府記室,封臨淄侯,又以本職兼陝東道大行颱考功郎中,加文學館學士。玄齡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錶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槁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韆裏之外,猶對麵語耳。”尋太子建成以玄齡、杜如晦為世民所親禮,甚惡之,譖之於高祖,由是與如晦並被驅斥。玄武門事變將發,世民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如晦潛入計事。及事成,世民為太子,擢拜太子右庶子。貞觀元年代蕭瑀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邢國公。三年拜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僕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度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卒時年七十。(以上三人見《新唐書》各本傳)
杜如晦:晦字剋明,京兆杜陵人。曾祖皎,周贈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祖徽,周河內太守。祖果,周溫州刺史,入隋為工部尚書,義興公。父吒,隋昌州長史。如晦少聰悟,好讀文史。隋大業中,以常調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顧謂之曰:“公有應變之纔,當為棟梁之用!”遂補海陽尉,尋棄官而歸。及唐剋長安,世民引為秦府兵曹參軍,俄遷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中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纔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遂以為府屬。後從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常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纍遷陝東道大行颱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尋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以為從事中郎。鏇為太子建成所忌,與房玄齡同被斥逐。玄武門事變將發,潛入劃策,及事成,擢拜太子左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三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仍知選事,與玄齡共掌朝政。至於颱閣規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與玄齡皆稱賢相焉。貞觀四年卒,時年僅四十六也。(《新唐書》杜如晦傳)
徐世:曹州離狐人,隋末移居滑州之衛南。傢多僮僕,積粟數韆鍾,與其父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大業末,翟讓聚眾起兵,世往從之,並獻策於讓,勸南掠宋鄭間禦河之商旅以取給軍資。尋與翟讓、王伯當擁李密為主,以攻東都,其事已詳上捲第六章 。及李密為王世充所敗,西走入關,降於唐後,世猶守黎陽倉,於是密之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世並據之,未有所屬。世因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既歸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錶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總啓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乃遣使攜啓入關。使人至長安,高祖淵聞其無錶,惟有啓與密,甚怪之。使者以世意奏,淵大喜曰:“徐世感德推功,實純臣也!”詔授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尋加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永徽中以犯太宗諱乃取單名為。令總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及李密反叛伏誅,高祖淵以舊曾事密,遣使報其反狀,請收葬密,許之。世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朝野義之。前竇建德攻宇文化及於魏縣,並進攻黎陽,世力屈降之。建德收其父從軍為質,令世復守黎陽。至武德三年,世欲俟建德至河南襲殺之,將其土地歸唐,而建德久不至,遂與郭孝恪率數十騎奔長安歸唐。四年從太宗世民攻王世充於東都,屢戰大捷,東取虎牢。又從平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纍遷左監門大將軍。七年,與李孝恭討輔公祏於丹陽,破斬之。八年為行軍總管禦擊突厥於太榖。及太宗即位,拜並州都督。貞觀三年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大破突厥於白道,俄又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襲突厥大破之。世在並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知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於並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遠勝築長城耶!”十五年,又大破薛延陀於青山。十七年高宗為太子,轉世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屬以幼孤。十八年,從太宗徵高麗,以功封一子為郡公。二十年,又大破薛延陀於烏德韃山,磧北悉定。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世無恩,我今將責齣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緻死力!”乃齣為疊州都督。高宗即位,再遷拜為尚書左僕射。總章元年(668年)命世乘高麗內亂東徵,破平壤滅之,裂其諸城皆為州縣。以是役之功,加太子太師,增食戶。翌年病卒,年七十六。(見《新唐書》捲九十三李傳)
尉遲敬德:敬德朔州善陽人,為人剛直,武勇絕倫。大業末從軍於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纍授朝散大夫。劉武周起兵,以為偏將與宋金剛南攻晉、澮二州,皆陷之,乘勢深入,擒唐將獨孤懷恩等。武德三年,太宗破宋金剛,敬德與尋相以介休城降,太宗引為右府統軍,從擊王世充於東都。既而武周降將皆叛,諸將疑敬德必叛,囚於軍中。行颱左僕射屈突通、尚書殷開山等,鹹以敬德勇健非常,囚之已久,猜疑怨望必生,留之生患,勸即殺之。太宗曰:“寡人所見,有異於此。敬德若懷翻背之計,豈在尋相之後耶?”遽命釋之,引入臥內,賜以金寶,曰:“丈夫以意氣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終不聽讒言,以害忠良,公宜體之!必應欲去,今以此物相資,謂錶一時共事之情也。”是日因從獵榆窠,為王世充所襲,敬德救太宗齣圍。太宗謂敬德曰:“比眾人證公必叛,天誘我意,獨保明之,福善有徵,何相報之速也!”特賜金銀一筐,此後恩遇日隆。敬德善解避矟,每單騎入賊陣,賊矟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矟,還以刺之。故其每戰,齣入重圍,往返無礙。齊王元吉亦善馬矟,聞而輕之欲親自試,命去矟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縱使加刃,終不能傷,請勿除之!敬德矟謹當去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問曰:“奪矟避矟,何者難易?”對曰:“奪矟難。”乃命敬德奪元吉矟。元吉執矟躍馬,誌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矟。元吉素驍勇,雖相嘆異,甚以為恥。此已伏下玄武門之變時,敬德製元吉之張本。又從破劉黑闥、徐圓朗等,纍有戰功,授秦王府左二副護軍。及玄武門事變將發,太子建成密緻書召之曰:“願適長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仍贈以金銀器物一半。敬德婉辭之。及玄武門事變,與長孫無忌,功居第一。嗣以自負其功,每見無忌、玄齡、如晦等短長,必麵摺廷辯,由是與執政不平。尋又於侍宴時,因爭班次之高下,拳擊任城王道宗,目幾至渺。太宗不悅而罷,謂敬德曰:“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傢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飾,無貽後悔也!”貞觀十一年封建功臣為代襲刺史,拜敬德為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十七年上錶乞歸傢居。後從徵高麗,軍還仍舊緻仕。顯慶三年卒,年七十四。(見《新唐書》捲八十九尉遲敬德傳)
……

編輯推薦

《中國曆代戰爭史》由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錢穆、王雲五、陶希聖等史學大傢傾力襄助,一部空前權威的中國古代戰爭通史,兩岸軍方分發軍中將校閱讀的第一讀本,16年編纂,5年修訂,18巨冊,500萬言,800幅地圖,中國現代史上頂尖軍事專傢和史學名傢的集大成之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

用戶評價

評分

bbbbbbbbbbbbbbbbbbbbbb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地理圖冊太簡單,沒有實際用途。

評分

內容有點深

評分

收集齊一套瞭,可以慢慢享受瞭!

評分

學習曆史、研讀曆史很好的書籍,可以與其他曆史書籍對應著看。這其中不僅有戰爭的分析,還有製度經濟的分析,很經典的書籍。美中不足就是快遞有些慢瞭~

評分

活動的時候買的,還沒開始讀,希望不錯

評分

學習曆史、研讀曆史很好的書籍,可以與其他曆史書籍對應著看。這其中不僅有戰爭的分析,還有製度經濟的分析,很經典的書籍。美中不足就是快遞有些慢瞭~

評分

bbbbbbbbbbbbbbbbbbbbbb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