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校
图书标签:
  • 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
  • 医学
  • 生命科学
  • 专业词典
  • 名词
  • 教材
  • 参考书
  • 科学
  • 200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432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90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7
字数:8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酶,核酸与基因,基因表达与调控,糖类,脂质,生物膜,信号转导,激素与维生素,新陈代谢,方法与技术12部分,共5039条。本书对每条词都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规范名词。

目录

路甬祥序
卢嘉锡序
钱三强序
前言
编排说明
正文
01.总论
02.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03.酶
04.核酸与基因
05.基因表达与调控
06.糖类
07.脂质
08.生物膜
09.信号转导
10.激素与维生素
11.新陈代谢
12.方法与技术
附录
英汉索引
汉英索引

精彩书摘

彼此匹配而相关的基因。决定同源的主要标准是核苷酸残基的保守性,而功能的相似性是附加的标准。
04.526基因组组构genomeorganization生物的基因组在诸如各基因的排列顺序、基因的结构、同源基因的序列差异等基因组结构上的特征。
04.527基因组重构genomereorganization由于进化中的选择压力所造成的物种问在基因组结构特征上的改变。可以通过染色体重排(如缺失、扩增、置换等)形成。
04.528基因扩增geneamplification某个或某些基因的拷贝数选择性增加的现象。这种增加可以发生在细胞或组织内,也可以在体外(试管中)或在细胞或组织中。这种增加一般与基因组的其他基因的增加不成比例,如编码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的基因在爪蟾卵母细胞成熟中的扩增,原来一组大约500拷贝的rRNA基因可以扩增大约4000倍,达到200万个拷贝数。基因扩增在癌细胞中也发挥作用。
04.529基因簇genecluster基因家族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彼此紧邻所构成的串联重复单位。一个基因簇中的基因往往是编码催化同一新陈代谢途径的不同步骤的酶的结构基因。04.530基因重复geneduplicalion基因组中特定DNA序列的多个拷贝的重复排布,通常由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等交换所形成,是生物进化的一个关键机制,使每个基因可以独立地进化而形成彼此有别的功能。

前言/序言

  1990年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1531条)是与《生物物理学名词》合并为一册,于1991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于在第一批公布的名词中,绝大多数名词没有释义,在进行学术交流时往往因对名词内涵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迫切需要通过释义进一步明确其科学内涵。加之,自第一批生物化学名词公布后10多年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以及交叉的专业名词。鉴于此,2001年9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成立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具体任务是:对第一批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进行修订和加注释义,收集、审定和释义1990年以来新出现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5位顾问和30位专家组成。整个审定工作分为名词遴选、审定和名词释义、审定两个阶段。2002年6月召开了全体委员会会议对遴选的6527条进行了分组审定,确定5000余条进行下一步释义工作。2003年11月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对各组分别完成的释义初稿进行了讨论。经过各组反复修改于2004年形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三稿,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李玉瑞、潘华珍、金冬雁和崔肇春4位先生对定名和释义进行复审。同时,我们也将除1990年已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以外的新增补名词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的刊物《生命的化学》上刊登,广泛听取意见。2006年6月在杭州会议上根据复审专家和读者的反馈意见,对审定稿的定名和释义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少数词条进行修改。2006年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几个生物学科的名词审定协调会,对个别条目的定名在最大可能上进行了统一,尔后又经协调修改形成了定稿。现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核批准,予以公布。
  这次公布的名词共5039条,分为12个分支学科:总论,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酶,核酸与基因,基因表达与调控,糖类,脂质,生物膜,信号转导,激素与维生素,新陈代谢,方法与技术。分支学科负责人分别是:张西遁蘅/李刚、王克夷、周筠梅、祁国荣、汪垣、张惟杰、卢义钦、明镇寰、郑仲承、李茂深和陈苏民。公布的每条名词包括序号、汉文名、英文名和释义。因同一个名词可能与多个分支学科相关,目前的分类不一定很合理,但作为公布的规范词在本书编排时只出现一次,不重复列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的图书简介,此书内容与您提到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不重叠: --- 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 导言:解码生命活动的微观蓝图 在二十一世纪的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理解生命现象、疾病机理以及开发前沿生物技术的基础框架。本书《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旨在系统、深入地剖析生命信息如何在分子层面进行复制、表达和调控的全过程,并全面介绍支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实验方法。 本书的编写遵循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逻辑主线。我们力求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基因、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从而更好地把握生命体的动态平衡与调控机制。我们深知,分子生物学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因此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融入了近年来领域内的重要突破和新兴概念。 --- 第一部分:核心遗传物质与信息流(The Central Dogma Revisited) 本部分聚焦于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命周期中的流转。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基础与拓扑学 本章详细阐述了DNA和RNA的化学本质、一级至三级结构。重点讨论了拓扑异构酶在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性和复制过程中环状DNA的超螺旋状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深入探讨了非经典DNA结构,如G-四链体(G-quadruplex)和RNA二级结构在调控功能中的意义。 第二章:DNA的复制与修复机制 详细解析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核心内容包括复制起始点的识别、解旋酶的驱动机制、DNA聚合酶的催化活性及其校对功能。在复制的准确性方面,本书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碱基切除修复(BER)、错配修复(MMR)等多种DNA损伤识别与修复途径,解释了这些机制的失灵如何直接导致癌症等遗传性疾病。 第三章:基因转录的精确调控 本章是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石。我们深入剖析了RNA聚合酶的结构、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过程。特别关注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如何通过与特定DNA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的结合,实现对特定基因群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精确激活或抑制。启动子区域的染色质重塑、组蛋白的修饰(乙酰化、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在本章得到了细致的阐述。 第四章:蛋白质的合成与翻译后修饰 本部分系统介绍了遗传信息转化为功能性蛋白质的最后一步——翻译。从核糖体的结构、tRNA的氨酰化到密码子的识别,本章提供了详细的分子图景。此外,翻译完成后,蛋白质的功能实现往往依赖于翻译后修饰(PTMs),如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等。本书着重探讨了这些修饰如何作为快速、可逆的分子开关,调控信号传导通路和蛋白质的稳定性。 --- 第二部分:基因组学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前沿视角 本部分超越了经典中心法则,聚焦于基因组层面的组织、调控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第五章:染色质结构与表观遗传学 现代分子生物学已清晰揭示,基因的“可及性”与DNA的物理包装状态息息相关。本章深入探讨了核小体的组装、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的区别。重点分析了DNA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阅读器”、“写入器”和“擦除器”蛋白家族,及其在细胞分化和疾病发生中的整合作用。 第六章:RNA调控的新维度 本书强调了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中心地位。详细介绍了微小RNA (miRNA)、小干扰RNA (siRNA)以及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的作用机制。通过分子靶向和染色质调控两种主要模式,阐述了这些RNA物种如何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网络,并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第七章:基因组编辑与定向改造技术 本章聚焦于近年来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CRISPR-Cas9系统。我们不仅解释了其细菌免疫系统的起源,更详细分析了Cas9的核酸酶活性、sgRNA的设计原则,以及其在靶向切割、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和碱基编辑等应用中的精确性和局限性。同时也对比了ZFN和TALEN等早期基因编辑工具的原理。 ---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关键技术平台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详细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 第八章:核酸的提取、分离与定量技术 涵盖了从细胞裂解、核酸纯化到浓度与质量评估的完整流程。详细介绍了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分离原理、Northern Blotting在检测特定RNA分子表达水平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的高灵敏度定量分析方法。 第九章:蛋白质的检测与相互作用研究 本章讲解了蛋白质研究的两大支柱技术:SDS-PAGE(蛋白质分离)与Western Blotting(特异性检测)。此外,重点介绍了用于解析蛋白质复合物形成和相互作用的先进技术,包括酵母双杂交系统(Y2H)、共免疫沉淀(Co-IP)及其高通量延伸技术。 第十章:分子克隆学与表达系统 详细介绍了重组DNA技术的构建模块,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连接酶的作用机理,以及不同类型的载体(质粒、病毒载体)的设计原则。同时,对比了原核(如大肠杆菌)和真核(如哺乳动物细胞系、昆虫细胞系)表达系统的优缺点,指导读者选择最适宜的蛋白质表达平台。 第十一章: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本章介绍了彻底改变基因组学研究面貌的二代测序技术(如Illumina平台)的文库构建、簇生成和边合成边测序的原理。并延伸介绍了ChIP-Seq(研究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和RNA-Seq(全面分析转录组)等应用,强调了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在解读海量测序数据中的重要性。 --- 结论:通往功能与应用的桥梁 《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旨在为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及生物制药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坚实且与时俱进的知识平台。通过对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前沿技术的熟练掌握,读者将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为探索生命奥秘和推动生物技术进步奠定坚实基础。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每一位致力于分子层面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这本书,完全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启发性”和“前沿性”。我当时购买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一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比如,在细胞凋亡(apoptosis)的过程中,不同的信号通路是如何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各自在调控细胞生死中的具体贡献。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关键作用,以及caspase家族蛋白的激活机制等更细致的阐述。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过于“宏观”和“概括”。在涉及“基因组稳定性”这个话题时,它仅仅是简单地提到了DNA损伤修复机制,而没有深入探讨不同修复途径(如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方面的分工。更让我失望的是,在关于“信号转导”的内容中,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复杂信号网络(如MAPK通路、PI3K/Akt通路)的动态调控,以及它们是如何整合来自不同刺激的信号,从而做出细胞响应的详细分析。然而,书中只是罗列了一些基本的信号分子和传递方式,缺乏任何深入的机制探讨,更不用说与疾病相关的信号异常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空壳”,只有名字,却没有内容。

评分

说实话,对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错位”。我的专业背景让我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期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后基因组时代”的新兴研究方向,例如,在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领域,如何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来分析复杂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能力,以及这些能力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又或者是,在单细胞分析技术(single-cell analysis)的最新进展中,如何更精确地解析细胞间的异质性,以及这种异质性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像是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的知识体系里。它列举的“名词”大多是些已经非常成熟的概念,比如“DNA复制”或者“RNA转录”的经典机制。对于一些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领域,例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发现和功能分析,特别是利用最新的高通量技术,如质谱联用技术(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来解析复杂的 PPI 网络,这本书也几乎没有提及。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刚刚接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需要建立基础知识框架的初学者准备的,对于已经有一定积累的读者来说,它的价值实在有限。

评分

我当时选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更多的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帮我快速解决一些实际研究中遇到的概念难题的工具书。比如,在进行文献阅读的时候,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具体、但又不太容易立即理解的术语,比如“共价锁定”(covalent locking)在蛋白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或者“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在基因打靶技术中的精确操作步骤和潜在的副反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权威的、详细的解释,甚至是附带一些原理图或实例。但事实是,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只把“名字”写下来,而忽略了“故事”。当你查阅“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这个词条时,你可能只会得到它是什么的简短定义,而不会了解到它在再生医学领域的潜力,或者在研究疾病模型时如何发挥作用。当我尝试去理解“噬菌体展示”(phage display)这项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它在抗体筛选和药物发现中的优势时,书中寥寥数语的解释,完全不足以帮助我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更像是给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人科普“这是什么”,而不是给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讲解为什么”或“如何做”。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真的只能说,完全没有触及到我所期待的那些部分。当我翻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时,脑子里充满的是对最新研究进展的憧憬,对那些前沿概念的探索,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CRISPR技术如何被更深入地应用于基因编辑的最新理论,或者在癌症分子机制研究上是否有新的突破性发现。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对早已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基础的知识点的罗列。比如,当我试图去了解蛋白质折叠过程中,哪些新的分子伴侣被发现,或者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是否存在着尚未被完全揭示的调控节点时,这本书提供的答案却依然停留在教科书级别的描述。我期待的是对那些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难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错误折叠蛋白的聚集机制是否还有更细致的区分和更有效的干预靶点。又或者,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如何更精确地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元件,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这些方面完全没有被提及。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陈旧的词典,收录的都是些“老掉牙”的词汇,对于一个希望紧随学科前沿的读者来说,它的信息价值几乎为零。甚至在一些基础概念的解释上,也未能提供更深入的视角,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的初衷,是希望能通过它来梳理和巩固我对某些模糊概念的理解,尤其是那些在跨学科研究中经常遇到的、容易混淆的专业术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清晰、更具象化的解释,例如,在基因调控网络中,不同转录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是如何实现的,它们的结合位点和调控强度是如何量化的。或者,在代谢通路的设计与优化方面,是否存在着一些非传统的、创新的策略,能够提高产物的产量或改变产物的性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干瘪”。它似乎只满足于给出最基本、最官方的定义,却丝毫不涉及这些概念背后的逻辑、应用场景,甚至是不同学派之间在某些问题上的争论。当我想要了解“表观遗传学”这个词条背后的复杂性,比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在其中扮演的多样化角色时,这本书仅仅是列举了几个基本的修饰类型,而没有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基因表达的。同样,在分子免疫学领域,我对T细胞受体(TCR)信号转导的精细调控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靶向这些通路来开发新型免疫疗法,充满了好奇,但这本书的解释显得异常肤浅,完全没有触及到任何与临床应用相关的信息。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很厚实,很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