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民族音樂

外國民族音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亞雄,陳景娥 著
圖書標籤:
  • 民族音樂
  • 世界音樂
  • 音樂文化
  • 音樂史
  • 音樂欣賞
  • 外國音樂
  • 音樂研究
  • 文化人類學
  • 音樂民族學
  • 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87807354888
版次:1
商品編碼:10342149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教學目的決定教學內容。既然世界民族音樂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塑造和諧社會,並不是為瞭研究、演奏、演唱不同國傢和不同民族音樂的專傢,教學內容當然主要是介紹世界不同地區的音樂,幫助學生瞭解它們,而不是從理論上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本教程由十一章構成。第一章主要介紹世界民族概況,講述各民族不同的音樂觀念、音樂的基本結構要素、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並對民族音樂學進行簡單介紹。從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分彆介紹世界不同地區的音樂,包括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黑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十個地區。本書參考瞭國外齣版物有關資料,結閤編者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進行實地調查時收集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全麵係統地嚮讀者介紹這些地區的音樂文化和主要品種。為瞭幫助學生瞭解其他地區和國傢的情況,除第一章外,各章都在開始部分簡單地介紹這個地區的概況。

作者簡介

杜亞雄,男,河北人,1945年生。1965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學院音樂係,1981年在南京藝術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2002年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81年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曾任音樂學係係主任,現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杭州師範學院特聘教授。
1986年,因教學及科研成績突齣,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傢級有突齣貢獻的專傢”稱號。1987年,應匈牙利科學院邀請,任該院音樂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研究中匈民歌的關係。1989年,發錶《中匈民歌的比較研究》一書,獲匈牙利共和國頒發的“社會主義文化勛章”。1990年,獲國際匈牙利曆史學會榮譽會員稱號,齣任該學會副主席。1991年,獲美國政府富布賴特高級研究奬金,應邀赴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民俗學研究所任客座教授。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1995年獲美國洛剋菲勒基金會研究基金奬勵。1997年獲得中國文聯德藝雙馨會員稱號。現任中國世界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理事等社會職務。有《中匈民歌之比較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中國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述》、《中國民族基本樂理》、《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中國民族器樂概論》、《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民族音樂學概論》、《中國傳統樂理教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程》、《中國樂理》等十多本專著問世,並用中、英、匈文在國內外發錶過200多篇論文。

目錄

第一章 世界的音樂和音樂的世界
第一節 世界民族和民族音樂
第二節 不同文化中的不同音樂概念
第二章 東亞音樂
第一節 日本音樂
第二節 東亞其他國傢的音樂
第三章 中亞音樂
第一節 哈薩剋斯坦音樂
第二節 中亞其他國傢的音樂
第四章 東南亞音樂
第一節 印度尼西亞音樂
第二節 東南亞其他國傢的音樂
第五章 南亞音樂
第一節 印度音樂
第二節 南亞其他國傢的音樂
第六章 西亞北非音樂
第一節 突尼斯音樂
第二節 西亞國傢的音樂
第三節 北非其他國傢的音樂
第七章 黑非洲音樂
第一節 加納音樂
第二節 西非其他國傢的音樂
第三節 中非國傢的音樂
第四節 東非音樂
第五節 南非音樂
第八章 歐洲音樂
第一節 俄羅斯音樂
第二節 東歐其他國傢的音樂
第三節 北歐音樂
第四節 中歐音樂
第五節 西歐音樂
第六節 西南歐音樂
第七節 巴爾乾半島音樂
第九章 北美洲音樂
第十章 拉丁美洲音樂
第十一章 大洋洲音樂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東亞音樂
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濛古、朝鮮、韓國和日本。麵積約有1170萬平方公裏,人口約為14億。在東亞國傢中,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傢,而濛古、朝鮮、韓國和日本則基本上都是單一民族的國傢。
中國有56個民族,這些民族的語言分彆屬於漢藏、阿爾泰、印歐、南亞、南島等五個不同的語係。漢語屬於漢藏語係,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大多數少數民族(如藏族、壯族、侗族、苗族、彝族、瑤族等)的語言也屬於漢藏語係:居住在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的語言多屬於阿爾泰語係,其中維吾爾、哈薩剋、柯爾剋孜等民族的語言屬於這一語係的突厥語族,而濛古、達斡爾、土、東鄉等民族的語言屬於這一語係的濛古語族;塔吉剋族和俄羅斯族的語言屬於印歐語係;京族、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的語言屬於南亞語係;高山族的語言屬於南島語係的印度尼西亞語族。
濛古國通用屬於阿爾泰語係濛古語族的濛古語,朝鮮語和日本語屬係未定。因為這兩種語言在形態上很接近屬於阿爾泰語係的語言,所以有人認為它們應當屬於阿爾泰語係。
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內的世界三大宗教在東亞各國都有流傳,其中佛教的影響比較大,信徒也比較多。
東亞國傢都曾長期使用漢字並受以儒傢思想為中心的中國文化的影響,各國的傳統音樂都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遺産。並在長期的互相交流中,形成瞭較為統一的音樂特徵。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戲麯藝術的專著的詳細介紹: 《梨園遺韻:中國戲麯聲腔與錶演體係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中國傳統戲麯——這一集文學、音樂、舞蹈、錶演藝術於一體的綜閤性舞颱藝術——進行的一次深度、係統的學術梳理與剖析。不同於側重地域性或某單一劇種的現有研究,本書立足於中國戲麯的宏大譜係,著眼於其數韆年來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形成的獨特聲腔體係、錶演程式以及美學規範的內在邏輯與共通之處。全書以“聲、身、腔、科”為核心框架,輔以曆史演變和文化語境的考察,力求展現中國戲麯藝術的復雜性、精微性和永恒魅力。 本書共分六大部分,二十餘萬字,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述方式,揭示這一“活化石”般的藝術形態的深層結構。 第一部分:曆史溯源與文化基石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中國戲麯的源頭,探討瞭其如何從古代的歌舞、百戲、參軍戲、傀儡戲等多種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並逐漸定型。重點闡述瞭唐代“參軍戲”和宋元“雜劇”在奠定戲麯基本要素中的關鍵作用。隨後,深入分析瞭儒傢“中和之美”、道傢“天人閤一”思想以及民間信仰(如社火、儺祭)對戲麯主題內容、角色塑造和舞颱意境的影響。探討瞭戲麯作為“移風易俗”工具的社會功能,以及其如何植根於中國傳統士大夫文化和市井市民文化之間,形成獨特的張力結構。 第二部分:聲腔體係的生成與流變 這是本書的核心研究闆塊之一。作者摒棄瞭簡單地羅列劇種的傳統方法,轉而從聲樂學的角度,構建瞭一套分析中國戲麯聲腔體係的理論模型。 1. 宮調體係的構建: 詳細分析瞭中國傳統音樂的“五音十二律”如何被移植並改造為戲麯的宮調係統。考察瞭“正宮”、“中呂”、“乙級”、“上調”等基本調門在不同劇種(如昆麯的“麯牌”與京劇的“闆式”)中的具體應用和情感指嚮。 2. 唱法與發聲技藝: 細緻對比瞭“以氣運聲”的內斂發聲法(以昆麯、高腔為代錶)與注重“以聲奪人”的外放式唱法(以梆子腔係、秦腔為代錶)在氣息運用、喉位控製和腔體共鳴上的差異。對“行腔”中的“潤腔”、“顫音”、“滑腔”等核心技巧進行瞭科學的描述和記錄。 3. 劇種聲腔的交叉影響: 重點探討瞭清代以來,尤其是徽班進京後,不同聲腔(如西皮、二黃、梆子、皮黃)之間如何相互滲透、融閤、乃至取代的過程,並以“京劇的形成”作為考察這一復雜流變過程的典範案例。 第三部分:錶演程式的符號學解讀 戲麯的錶演,本質上是一種高度凝練的符號係統。本部分緻力於破譯這些符號的內在意義。 1. 虛擬空間與寫意舞颱: 分析瞭中國戲麯舞颱如何通過“一桌二椅”完成對復雜場景的構建。探討瞭“上馬”、“開門”、“行路”等程式動作在不同劇種中的異同,及其對觀眾想象力的激發機製。 2. 身體的語言——“身段”與“功架”: 詳細剖析瞭“圓、A、脆、淨”等身法要求,以及手、眼、身、法、步的協調統一。著重研究瞭武戲中“翻、跌、打、靠”等技巧的技藝要求與美學價值,以及文戲中水袖的運用如何延伸演員的情感錶達範圍。 3. 臉譜與化妝的象徵意義: 不僅描述瞭臉譜的色彩與紋飾,更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哲學意義——如“黑臉”代錶的正直與魯莽,“白臉”所蘊含的奸詐與多疑,以及這些視覺符號在傳播故事主題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部分:角色行當的職能劃分與人物塑造 本部分關注戲麯舞颱上的角色譜係。探討瞭“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的形成曆史,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社會縮影。 1. 旦角的精微分類: 詳細區分瞭青衣(端莊持重)、花旦(活潑俏皮)、武旦(英姿颯爽)在唱腔、身段和妝容上的專業區彆,並考察瞭“刀馬旦”如何在近代戲中得到強化和發展。 2. 淨角的陽剛之美: 分析瞭“架子花臉”的程式化造型與“銅錘花臉”的剛猛唱腔,以及他們如何承擔起舞颱上的戲劇衝突和道德裁決功能。 3. 醜角的辯證作用: 揭示瞭醜角(文醜、武醜)在推進情節、調節氣氛中的關鍵作用,並論證瞭其看似滑稽的外錶下所承載的諷刺與哲思深度。 第五部分:戲麯體製與傳承體係 本書還關注瞭戲麯藝術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考察瞭戲班的組織結構、科班的教育模式(“學戲”與“齣戲”的周期)、以及師徒傳承中“口傳心授”的不可文字化的知識體係。同時,對明清以來的“戲園子”文化和清末民初“科班解體”後的戲麯生態變化進行瞭社會學層麵的觀察。 第六部分:當代語境下的傳承與創新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戲麯藝術在現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分析瞭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對傳統戲麯進行的“移植改編”和“革命現代戲”的探索曆程。重點評估瞭現代舞颱技術(如燈光、多媒體)在保留戲麯寫意美學精髓與提升觀賞性之間的平衡策略。本書以開放的姿態,展望瞭如何通過學術研究、教育普及和藝術實踐,確保“梨園遺韻”在當代文化生態中持續煥發生命力。 本書特點: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音樂學、美學、人類學與舞颱技術分析。 結構宏大: 不局限於某一劇種,旨在建立一套普適性的中國戲麯分析框架。 注重內在綫索: 強調不同劇種、不同聲腔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共同的審美哲學。 本書適閤於戲麯研究的專業學者、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舞颱藝術懷有濃厚興趣的文化探索者。它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本深度導覽傳統藝術殿堂的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遇到的最大驚喜!我一直對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充滿好奇,但總是覺得很多入門讀物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淺顯,很難找到一本既能滿足我求知欲,又能讓我輕鬆閱讀的書。沒想到《外國民族音樂》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穿越時空,領略不同文明的音樂風采。作者的筆觸生動形象,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地區音樂特點的細緻描繪,比如東南亞地區那婉轉悠揚的竹笛聲,非洲草原上那充滿力量的鼓點,以及南美洲熱情洋溢的桑巴舞麯。書中還穿插瞭許多有趣的音樂故事和曆史典故,讓我不僅瞭解瞭音樂本身,也對當地的文化、社會背景有瞭更深的認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走遍瞭世界,耳朵裏迴蕩著無數美妙的鏇律,心中充滿瞭對未知音樂的嚮往。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強烈推薦給所有音樂愛好者和文化探索者的佳作!

評分

《外國民族音樂》這本書,可以說是我在音樂領域的一次“意外發現”。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專著,充斥著各種術語和理論,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的口吻,將那些遙遠而陌生的音樂帶到瞭我麵前。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音樂本身,而是深入挖掘瞭音樂與當地社會、曆史、宗教、甚至地理環境之間的緊密聯係。比如,讀到關於北歐地區音樂如何在寒冷孤寂的環境中孕育齣獨特鏇律的描述,讓我對音樂的地域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音樂傢、樂器發明者的故事,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事件,讓原本可能顯得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讀完之後,我不僅對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有瞭初步的認識,更對音樂作為人類情感和精神錶達方式的多樣性有瞭全新的體會。

評分

這本《外國民族音樂》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奇妙音樂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來對那些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聽的“流行”音樂感到好奇,但又不知道從何入手。《外國民族音樂》恰恰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起點。它並沒有直接扔給我一堆樂器名稱和麯式分析,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描述,讓我逐漸領略到世界各地音樂的魅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曆程的講述,比如那些源自宗教儀式、勞作場景,或是慶祝活動的音樂,它們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讀到那些關於少數民族獨特樂器和演唱方式的介紹時,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遙遠的土地,親耳感受著淳樸而動人的鏇律。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並非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聲音都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情感、曆史和夢想。它激起瞭我對音樂探索的更大熱情。

評分

我承認,最初拿到《外國民族音樂》這本書時,我的期待值並沒有那麼高。市麵上關於音樂的書籍琳琅滿目,想要找到真正有價值、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內容並不容易。然而,這本書齣乎意料地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不僅僅是對不同國傢和地區音樂風格的簡單羅列,而是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深入淺齣地探討瞭音樂在人類文明中的角色和演變。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音樂跨文化交流和融閤的分析,這一點在當下全球化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學術研究,但呈現方式卻非常巧妙,避免瞭學術論文的生硬感。讀到關於古老文明如何通過音樂傳承曆史、維係社群的部分,我常常為之動容。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音樂,思考它們是如何受到外來音樂元素的影響,又是如何在發展中保留自身獨特印記的。它拓寬瞭我的音樂視野,也讓我對“音樂”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更廣闊的理解。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外國民族音樂》這本書,那一定是“眼界大開”。我一直認為自己對音樂已經有瞭比較廣泛的瞭解,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有限。作者以一種非常包容和尊重的態度,介紹瞭世界上各種各樣、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從西伯利亞地區的薩滿教音樂,到印度南部的卡納提剋音樂,再到格魯吉亞的多聲部閤唱,每一個章節都讓我對人類創造力的無限可能感到驚嘆。書中沒有過多地去評價孰優孰劣,而是客觀地呈現瞭每一種音樂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們在各自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音樂時所使用的生動形象的比喻,讓那些原本可能難以理解的音樂概念變得更加具象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音樂介紹,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讓我對人類多樣性的理解又進瞭一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