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十洲 著
图书标签:
  • 18世纪中国
  • 清朝
  • 干旱
  • 祈雨
  • 社会史
  • 环境史
  • 农业史
  • 灾害
  • 文化史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513400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26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故宫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清一代,高宗当政的六十年,凭籍其父祖奠定的雄厚国基,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一度将文明古国推向鼎盛。然而曾几何时,国库空虚,民怨沸腾,贪风炽烈,政以贿成,太平盛景倏尔之间已成万马齐喑。同经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此时的清王朝已经落伍太多,相去越来越远。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遭人侮辱、宰割,这样的历史教训是何等的沉痛啊!

内容简介

爬梳文献,会通经史,遂成《两周礼器制度研究》力作。其后,开阔视野,驰骋古今,多历年所学而再成《乾隆一日》大著。为乾隆一朝史事所独具研究价值的吸引,最近数年,十洲先生深入其间,左右采撷,精力尽在清代三百年历史中。好学深思,用力专一,终成此新著《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

目录

序(陈祖武)
前言
1 干旱的梦魇
2 水何以属黑
3 皇帝也呻吟求佑
4 雩帝神祗
5 天人合一
6 满族人的关帝崇拜与“关帝磨刀雨”
7 七年常雩设坛案
8 礼部的回复
9 求言
10 皇帝的“小疖”
11 赈灾与仁政
12 救灾与吏政
13 大祀与中祀并行

前言/序言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 18世纪,一个被誉为“康乾盛世”的辉煌时代,然而在这繁荣的表象之下,自然的力量却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当天空拒绝洒落甘霖,大地龟裂,河流干涸,数百万人的生计与国家的稳定便悬于一线。《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将带您深入探寻那个时代的脉搏,剖析一次次席卷而来的旱灾如何撼动清朝的统治根基,以及帝国如何以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应对这场天灾。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气候变化的史书,更是一幅描绘18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以及民众心态的全景画卷。我们将跟随历史的脚步,重返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王朝,通过对详实的史料进行解读,揭示旱灾在当时的中国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旱灾的触角:从经济到社会 18世纪的中国,农业是经济的命脉,而水是农业的血液。持续的干旱,首先在经济层面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粮食歉收导致粮价飞涨,直接威胁到普通民众的生存。本书将细致地展现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在旱灾中的具体遭遇:富裕的士绅如何囤积居奇,普通农户如何颗粒无收,靠天吃饭的边远地区又将面临怎样的绝境。我们将看到,曾经繁荣的市集变得萧条,商贸往来受阻,整个经济体系因缺水而运转失灵。 更深远的影响,则体现在社会结构上。当生存成为奢望,社会矛盾便被激化。本书将深入分析干旱如何成为引发民怨沸腾的导火索,以及由此可能滋生的盗匪、流民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将探讨,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如何交织,宗族、邻里之间的互助与倾轧,以及基层社会的脆弱与韧性。 帝国的回应:祈雨的仪式与政治的智慧 面对严峻的旱情,清朝统治者并非束手无策。本书将重点解读“祈雨”这一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仪式,并将其置于18世纪的政治语境中进行考察。皇帝作为“天子”,其与上苍沟通的能力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关键。我们将详细描述朝廷举行的各种规模宏大、仪式繁复的祈雨活动,从郊祭到斋戒,从官员的跪拜到民众的祈祷。这些仪式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是统治者向民众展示其责任感和掌控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祈雨并非仅仅是形式。本书将深入挖掘祈雨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考量。为何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举行祈雨?参与祈雨的官员有哪些?这些仪式的安排又折射出怎样的官僚体系和政治权力运作?我们将看到,每一次祈雨都可能牵扯到朝堂之上的微妙博弈,影响着官员的升迁与贬黜,甚至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除了祈雨,清朝统治者还采取了一系列实际的抗旱措施。本书将梳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包括兴修水利、开凿运河、调拨漕粮、减免赋税等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产生的实际效果,以及它们在应对规模庞大的旱灾时所面临的资源限制和执行难度。通过分析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18世纪清朝的行政能力和危机应对机制。 民众的声音:在绝望与希望之间 干旱不仅仅是皇帝和官员需要面对的挑战,更是无数普通民众的切肤之痛。本书将努力还原18世纪中国普通民众在旱灾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我们将通过史料中的零散记载,拼凑出他们在面对缺水、饥荒时的恐惧、绝望,以及在艰难岁月中迸发出的求生欲望和互助精神。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民众如何解读旱灾。在他们看来,干旱是上天的警示,是统治者失德的表现,还是难以抗拒的自然惩罚?不同的解读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和文化观念。我们将探讨,在无助的祈祷和求生的挣扎中,民众是如何维系他们的精神家园,又在怎样的信念支持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岁月。 历史的回响:18世纪旱灾的深远影响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溯,更是对这些事件所产生深远影响的探讨。18世纪的干旱,虽然没有颠覆清朝的统治,但无疑暴露了其潜在的脆弱性。它们对王朝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治者的威信。 本书将试图回答:18世纪的旱灾是否为后来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清朝由盛转衰的复杂过程,以及自然灾害在其中扮演的不可忽视的角色。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深入探索,是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细致审视。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段被干旱笼罩的岁月,感受帝国在天灾面前的挣扎与求索,理解那段历史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与无尽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总是教科书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更多的时候,它是由无数个细微的、往往被忽略的事件编织而成,而这些细微之处,恰恰能折射出时代最真实的脉搏。这本书以18世纪中国经历的干旱为切入点,但它绝非一本简单的气候史或者灾害史。作者深入挖掘了大量的史料,从官方奏折、地方志,到民间文学、宗教典籍,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而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我看到了皇帝在祭坛上焚香祷告的庄重,也看到了官员们为了向上汇报灾情而绞尽脑汁的窘迫。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祈雨方式,从官方组织的盛大祭祀,到民间自发的各种“求雨”活动,这些细节展现了当时人们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恐惧、无奈,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与天沟通、寻求庇护的集体心理。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在那个科技相对落后的时代,一次大规模的干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成为政治危机的导火索。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所谓的“盛世”,理解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脆弱性,以及统治者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危机,是衡量其统治智慧的重要标准。

评分

我通常对历史书籍的阅读,更偏好那些能够触及社会肌理,能够展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的书籍,而《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这本书,则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阅读口味。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某种程度上的悲悯情怀。18世纪的中国,一个我们习惯性认为已经达到顶峰的时代,却在这本书中,因为一场持续的干旱,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干旱的发生和影响,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祈雨”这一行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反应。我看到了皇帝的无奈和努力,也看到了官员们的焦虑和应对,更看到了普通百姓在绝望中的挣扎和祈求。这些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干旱的年代,亲身感受到那种无助和希望交织的情绪。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一个时代,自然的力量都对人类社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统治者如何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如何安抚民心,是维持社会稳定和政治权威的关键。

评分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18世纪的中国,有着模糊的印象,总觉得那个时期是国家强盛、人民安乐的。然而,这本书却以“干旱”这个看似“不合时宜”的主题,为我揭开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18世纪。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祈雨”这一行为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对一种仪式活动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心理、政治运作以及权力关系的生动展现。我看到,在干旱面前,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放下身段,进行各种形式的祈祷,这背后既有对天意的敬畏,也有对民心的安抚,更是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维护。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即使在所谓的“盛世”之下,也潜藏着各种危机,而如何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如何将危机转化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契机,是检验一个王朝真正实力和智慧的关键。

评分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18世纪中国。我们通常对那个时代的概念是稳定、繁荣,但这本书却把目光聚焦在“干旱”这样一个似乎与“盛世”格格不入的主题上。然而,正是这个主题,揭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另一面。作者对于“祈雨”这一行为的深入剖析,绝对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对一种仪式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统治者政治智慧、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心理的一次深刻解读。我看到了皇帝为了缓解旱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努力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表演,用以安抚民心,维护政权的稳定。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相互理解是多么的困难。干旱的蔓延,不仅仅是土地的干裂,更是社会信任和秩序的考验。那些关于祈雨的奏折,那些关于灾情的报告,以及那些关于“应天祥”的记录,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充满张力的画面,展现了帝国的脆弱与坚韧。

评分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这本书,让我颠覆了我对18世纪中国“盛世”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对那个时期中国的认知,更多的是集中在疆域的辽阔、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将那个时代隐藏的脆弱一面展现在我面前。干旱,这个看似局部性的自然灾害,却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我看到,当干旱发生时,帝国的政治机器是如何运转的,皇帝是如何回应的,官员们又是如何应对的。书中对“祈雨”这一行为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统治者如何利用这种敬畏来维护自身的权威。那些关于祈雨的奏折,那些关于灾情的报告,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命运的写照。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帝国的强大与否,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繁荣,更在于其应对危机的能力,而18世纪中国在面对大规模干旱时的表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非常感兴趣,而《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这本书,则以一个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视角,带领我深入了解了18世纪的中国。干旱,这个看似平常却又足以颠覆一个王朝的自然灾害,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灾情的严重性,而是通过对“祈雨”这一行为的细致考察,揭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和互动。我仿佛看到了皇帝为了求雨,不惜亲自下跪、斋戒,这不仅仅是为了平息民怨,更是为了维护其“天命所归”的统治合法性。我也看到了地方官员们在灾情面前的焦头烂额,他们既要安抚恐慌的民众,又要向中央汇报,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应付”天意,进行各种形式的祈雨仪式。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也触及了普通百姓在干旱中的挣扎,他们的绝望、他们的迷信,以及他们对“天意”的理解和无奈。这种多维度的叙述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史。它让我重新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力量如何扮演着一个隐形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人类在面对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和行为模式。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中的“微观叙事”情有独钟,认为它们能够更深刻地揭示一个时代的本质,而《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因为它直接点出了“干旱”和“祈雨”这两个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与政治、社会、信仰紧密相连的议题。18世纪,一个被认为是“康乾盛世”的辉煌时期,这本书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被干旱笼罩的场景,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能力,他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细致分析,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在面对干旱时的不同反应。我看到了皇帝的焦虑和努力,看到了官员们的周旋和应对,更看到了普通百姓在生存压力下的各种表现。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即使是强盛如18世纪的中国,也并非没有脆弱之处,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检验一个王朝统治能力和韧性的重要试金石。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的细节充满好奇,而《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这本书,则彻底满足了我的这一癖好。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而神秘的韵味,让我对18世纪的中国又多了一层想象。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只看那些宏大的事件,更要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而干旱和祈雨,恰恰是那个时代里,连接宏大与微观,连接政治与民生的重要节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当一场持续的干旱笼罩大地时,整个帝国的运作机制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从皇帝的祭祀仪式,到地方官员的赈灾措施,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每一个层面都充满了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各种祈雨仪式的描述感到着迷,那些繁复的规程,那些虔诚的祈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观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干旱的记录,更是关于人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与自然对话的深刻写照。它让我对18世纪的中国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在任何时代,自然的力量都不可忽视。

评分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这本书,让我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那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这本书通过聚焦“干旱”这一主题,揭示了隐藏在“盛世”表象之下的潜在危机。作者将“祈雨”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叙事线索,巧妙地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众心理等多个层面联系起来。我看到了皇帝在祭祀活动中的角色,看到了地方官员如何处理旱情,也看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书中的细节描绘非常生动,让我能够想象出当时大地龟裂的景象,以及人们在绝望中祈求甘霖的心情。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即使是所谓的“盛世”,也并非高枕无忧,自然灾害的威胁始终存在,而统治者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那些关于祈雨的仪式,不仅仅是对神灵的祈求,更是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的一种维护。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总会对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中,那些被忽略的、微观却又深刻影响社会运作的细节感到好奇。18世纪的中国,正值所谓的“康乾盛世”的尾声,那个时期留给我们的印象大多是繁荣、强大、文化昌盛,但“干旱”和“祈雨”这两个词语,瞬间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那个被自然力量裹挟下的时代。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烈日灼烧的大地,龟裂的土地,面黄肌瘦的百姓,以及那些在宫廷内外,由帝王亲自参与,充满仪式感的祈雨活动。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叙事空间,它预示着不仅仅是地理或气候的简单记录,更可能是一场关于权力、信仰、社会秩序在极端自然条件下如何被挑战、被重塑的史诗。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读到,当帝国引以为傲的制度和权威,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时,会展现出怎样的脆弱与韧性,以及在那个以农业为根基的社会里,一场持续的干旱会对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民生,带来怎样深远而复杂的影响。那些祈雨的仪式,究竟是真诚的信仰,还是政治表演?在那些看似虔诚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民众心态?这些问题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