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尚侠 著,刘魁立 等 编
图书标签:
  • 重阳节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中国文化
  • 节日习俗
  • 文化传承
  • 民俗节日
  • 重阳
  • 敬老节
  • 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18064
版次:3
商品编码:110378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淘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说。

作者简介

杜尚侠,男,1938年生,辽宁省兴城市人,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高级教师。历任教师、编剧、中学校长等职。辽宁省历史学会理事,辽宁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奉系军阀研究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如《试论郭松龄反奉的性质》、《论渤海与日本的通聘》、《满族文学艺术浅谈》等。出版著作:《辽宁地方史》(辽宁教育出版社)、《张作霖沉浮录》(延边大学出版社)、《辽海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正说汉朝二十四帝》(中华书局)等。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重阳的由来
重阳的含义
重阳的溯源
重阳的传说

第二章 重阳的历史
形成期——东汉六朝时期
鼎盛期——唐宋时期
延续期——元明清时期
衰落期——近代时期

第三章 重阳的寄托
求寿
辟邪
寻根
尝新
辞青

第四章 重阳的习俗
登高野宴
把酒赏菊
佩插茱萸
重阳食糕
纸鸢飞天
重阳杂俗

第五章 重阳的文学
重阳诗
重阳词
重阳曲
重阳典故
……
第六章 重阳话敬老

精彩书摘

(2)放晦气
与“送吉祥”风俗相反的是“放晦气”。放晦气又称“放公灾”。清乾隆二十年福建《龙溪县志》载:“九月九日登高。童子作纸鸢,乘风放之,方言谓之‘放公灾。”’广东《鹤山县志》(油印本)也载:“童子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①这种风俗影响到宫廷,据说慈禧太后就曾经用风筝放过晦气。所谓放晦气,就是放飞者把自己的不幸、烦恼和灾难写在风筝上,风筝升空后有意扯断或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飘走,这样也就把“晦气”放走了。风筝落人谁家,谁家便认为沾上了晦气,是不吉利的事,要面临灾难。这时风筝主人要带上礼物到房主家赔礼道歉,然后取走风筝,否则,房主就会将风筝扯烂烧毁,表示已经驱走晦气。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有放晦气风俗的生动描写:林黛玉正在怡红院里对诗时,忽有一个大蝴蝶风筝落挂竹梢。黛玉笑道:“把咱们的(风筝)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丫鬟们听见放风筝,纷纷忙着拿出风筝来,偏偏宝玉的大鱼风筝让晴雯给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最后,拿来一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不一会儿,大家都取来风筝,放了起来。由于风紧,黛玉的线尽,风筝随风去了。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吧。”于是,用剪子绞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飘飘随风而去,一会儿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
直到今天,不少地方仍非常忌讳风筝落入自家庭院,认为会带来晦气。从原始思维来讲,放晦气与前面说的掷物移灾邪一样,都是源于“接触律”的原始思维原则。
与“放晦气”不同,有的地方则有“放吉祥”、“放福气”的忌讳,放风筝时一旦脱线,便认为“福气”丢了,“吉祥”跑了,很不吉利,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回来,以求取回福气。风筝如果落到别人家的房屋上或院子里,会给房主带来福音,叫做“吉祥临门”。为此,房主不肯将风筝送还,如果实在留不住风筝,就在风筝上扎个洞,表示已将“福气”和“吉祥”留下了。
由于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和诸多因素的影响,放风筝不免带有一些有悖于时代的封建迷信色彩和内容,这与民俗文化良莠不齐的现象是相同的。
……

前言/序言


《重阳节:古韵今风的岁时礼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重阳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成为一个别具意义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迎来这个象征着登高、思亲、祈福的节日。本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的《重阳节》一卷,旨在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重阳节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多彩民俗风貌,展现其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岁时节令之一的独特魅力。 本书并非对重阳节某一方面进行浅尝辄止的描绘,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完整的重阳节画卷。我们从重阳节最古老的起源说起,追溯其与古代祭祀、避疫、丰收等活动的深层联系。通过考证史籍文献,探寻“重阳”之名由来的多种可能,以及早期社会中与“九”数字相关的神秘色彩和文化意蕴。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本书着重展现重阳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唐宋以后,如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登高、赏菊、饮酒、赏秋、思亲等多种习俗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本书内容涵盖了重阳节的方方面面,力求全面而深入。 一、历史溯源与文化演进: 起源考证: 详细探讨重阳节的起源,分析其与古代敬老、农耕祭祀、避灾驱邪等习俗的关联。 名称演变: 追溯“重阳”、“重九”等名称的由来,及其在不同文献中的记载。 习俗成熟: 重点梳理唐宋时期重阳节习俗的成熟和定型过程,以及文人雅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诗词曲赋中的重阳: 选取历代脍炙人口的重阳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现重阳节的文学意境。 二、核心民俗活动详解: 登高望远: 深入解析登高的文化意义,为何选择高处?登高与祈福、避祸的联系。各地不同的登高习俗,如攀登名山、登上高楼等。 赏菊饮酒: 详细介绍赏菊的起源、品种演变及其文化象征。品饮重阳佳酿,如菊花酒,阐述其养生功效与仪式感。 佩茱萸、食糕点: 探究佩戴茱萸的避邪作用,以及重阳糕的制作工艺、寓意和不同地域的特色。 思亲怀远: 重阳节作为“敬老节”、“老人节”的渊源,如何体现对长辈的尊敬与关怀。联系现代社会,探讨重阳节在传承孝道文化中的作用。 三、地域差异与文化传承: 南北差异: 分析重阳节在北方和南方在习俗上的细微差别,例如北方更侧重登高,南方可能更重视祭祖或特定的地方节日活动。 民族特色: 探讨一些少数民族在重阳节期间所形成的独特习俗,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 乡村与城市: 对比乡村和城市在重阳节民俗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如乡村的集体庆祝、祭祀活动,与城市中更为个人化的家庭聚会、敬老活动。 四、现代重阳节的演变与新意: 从传统到现代: 分析在现代社会,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何被保留、改造和创新。 “敬老节”的强化: 重点阐述重阳节作为“敬老节”的官方确立及其社会影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类敬老活动。 当代人的重阳节: 展现当代人如何过重阳节,例如旅游、健康体检、志愿服务、文化体验等,以及这些活动如何承载和发展传统文化。 五、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伦理道德: 深入剖析重阳节所蕴含的孝道、感恩、珍惜当下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社会功能: 探讨重阳节在加强家庭联系、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化认同: 重阳节如何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维系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和丰富的历史文献,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重阳节。我们不仅关注节日的“形”,更深入探究其“神”,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逻辑和精神价值。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重阳节的文化意蕴,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从中获得对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启示。本书旨在成为一本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重阳节民俗文化专著,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民俗小白”量身定做的,之前对重阳节的印象仅限于“老人节”和“登高”,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重阳节的内涵竟然如此丰富,简直是打开了我民俗文化的新世界。书里对“赏菊”习俗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赏菊只是个简单的观赏活动,但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展现了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长寿、隐逸等多种寓意。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淡泊名利,到历代文人墨客借菊抒发的各种情感,再到民间百姓用菊花制作的各种食品和饮品,都让我看到了菊花与重阳节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的一些章节,还详细介绍了重阳节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比如从最初的祭祀活动,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再到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特色习俗,这些历史的梳理,让我对重阳节的形成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登高”习俗的描写,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为什么登高”,还深入挖掘了“如何登高”以及“登高时人们的心情”。那些关于古人登高时,看到壮丽山河,抒发家国情怀,或是思念远方亲人的场景,都让我心潮澎湃。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智慧,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关于“茱萸辟邪”的传说,以及“九九归一”的说法,都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神秘色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温度,以及人们在节日里所寄托的美好愿望。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个节日,更像是走进了一个时代,感受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

评分

我一直以为我对重阳节的了解已经足够了,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这本书,却让我发现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和狭隘。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重阳节深层文化世界的大门。书中关于“节日的象征与寓意”的解读,让我深受启发。我之前只知道重阳节有“登高”和“赏菊”的习俗,但书中却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寓意。例如,关于“登高”,书中指出,登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象征着事业的蒸蒸日上,步步高升。而“赏菊”,则象征着高洁、长寿、隐逸等多种品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茱萸”的介绍。书中指出,茱萸在古代被认为具有辟邪驱瘟的作用,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茱萸佩戴在身上,以求平安吉祥。这种将自然事物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好的追求。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来阐释这些象征意义。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将赏菊与隐逸的生活情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品尝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这本书,让我对重阳节的认知,从“浅尝辄止”上升到了“深度探索”。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节令与养生”这一主题的深入解读。我一直认为养生是现代人的概念,但书中却揭示了,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将重阳节视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时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在重阳节期间,人们如何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来进行养生保健。例如,关于“食菊”的习俗,书中不仅介绍了菊花的药用价值,还列举了各种以菊花为主料的食谱,如菊花粥、菊花羹等,让我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将美食与健康相结合的。书中还强调了“顺应天时”的重要性,指出在秋季,人们应该注意“养阴润燥”,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滋润的食物,如梨、藕、蜂蜜等,这些养生建议,即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登高望远”与“气息调养”的联系。书中指出,登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使人的心胸开阔,有助于调理肝气,舒缓情绪。这种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念,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身心整体健康的重视。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医学典籍和养生著作,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让我对中国传统的养生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重阳节就是关于老人和菊花,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却向我展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节日文化。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的深入探讨。我之前只知道在清明节扫墓,但书中却指出,重阳节同样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时节。这种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民间故事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我了解到,古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带着祭品,前往祖坟,进行祭拜,并与家人一起在墓地附近的风景优美之地野餐,一边缅怀先人,一边感受秋日的美景。这种将祭祀与游览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古人对于生命、死亡以及自然和谐统一的深刻理解。书中还特别提到了“簪茱萸”和“佩戴菊花”的习俗。我之前对这些习俗只是略有耳闻,但书中却详细解释了茱萸在古代被认为具有辟邪驱瘟的作用,而菊花则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于健康和幸福的朴素追求。书中的许多章节,都引用了古代的画卷、诗词和笔记,为我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重阳节图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节日的氛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区重阳节习俗的对比分析,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让我看到了同一个节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读完《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我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文化的“洗礼”,对重阳节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这本书在“节庆活动与民俗表演”方面的描写,简直是精彩纷呈,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在重阳节期间,各地所举行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如登高比赛、赏菊展、菊花酒品鉴会、重阳糕制作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有机会参与到节日的庆祝中来,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民间故事与传说”的介绍。书中讲述了许多与重阳节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及关于“九九阳气”的说法等等。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智慧,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绘画和雕塑,为我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重阳节图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节日的氛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戏曲表演”与重阳节的联系。书中指出,在一些地区,重阳节期间,人们会表演一些与敬老、祈福相关的戏曲,如《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等,这些表演不仅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让我对重阳节这个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文化宝库。《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这本书,在“节日起源与演变”这一部分,让我领略了历史的魅力。我之前只知道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但书中却详细追溯了重阳节的起源,从古代的祭祀活动,到后来的演变,再到不同朝代的节日习俗的变迁,都梳理得非常清晰。书中指出,重阳节最初可能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人们在秋收之后,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上天赐予的丰收。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并融合了登高、赏菊、饮酒等多种习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九九”这个数字的解读。书中指出,“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代表着长久、圆满,因此,“九月九日”这个日期,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寄托了人们对长寿、团圆的美好愿望。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来佐证这些观点,让我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部生动的中国历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唐朝和宋朝时期重阳节习俗的描写。书中指出,唐朝时期,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文人墨客会聚集在一起,吟诗作对,赏菊饮酒。而宋朝时期,重阳节则更加普及,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

评分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这本书,让我对重阳节这个看似平凡的节日,有了“不平凡”的认识。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书中关于“重阳节与家庭伦理”的探讨,让我感触颇深。我一直认为重阳节主要是关于敬老,但书中却将这种敬老的情感,上升到了对家庭、对亲情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指出,重阳节不仅是子女向父母、长辈表达敬意的日子,更是家庭成员之间加强联系、增进感情的重要时机。书中的许多篇章,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在重阳节期间,如何通过共同的活动,如一起登高、一起赏菊、一起品尝重阳糕等,来加深彼此的感情,传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代际沟通”的重视。书中指出,重阳节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年轻一代了解长辈的过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同时也让长辈了解年轻一代的想法,感受时代的变迁。这种跨代际的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更能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书中还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重阳节,让我们有机会停下忙碌的脚步,去感恩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人,去珍惜那些我们拥有的幸福。这种感恩的情怀,不仅仅是针对长辈,更是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种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重阳节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刻板印象。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也更加有深度的重阳节。书中所述的“饮菊花酒”习俗,远非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古人对健康长寿的祈愿,以及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书中通过对历代文人饮酒赏菊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那种雅致的生活情趣,也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养生之道的热衷。同时,我也了解到,菊花酒的酿造过程也颇具匠心,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菊花,酿出的酒口感和功效也各有不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重阳糕”的详细介绍。我一直以为就是普通的糕点,但书中却揭示了重阳糕的形状、用料,甚至制作过程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比如“糕”与“高”的谐音,象征着步步高升,以及糕上所饰的各种图案,都代表着不同的祝福。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来佐证这些习俗的文化内涵,让我感觉就像是跟随古人一起,在吟诗作对中度过重阳节。那些优美的文字,不仅增添了阅读的乐趣,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书中的一些章节,还探讨了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一些传承和发展,以及如何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些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我深切体会到,传统节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演变,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读完《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时代,亲身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重阳节。书里关于登高远眺的描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爬山”,而是将那种登高望远时,心胸开阔、思念亲人的复杂情感描摹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典故,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如何借重阳佳节抒发情怀,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固然是千古名篇,但书中对其他较为冷门的诗词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原来重阳节的诗意远不止我们熟悉的那么几首,它承载了太多关于人生哲理、离愁别绪、以及对家国山河的眷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讲述了“登高”的习俗,还深入挖掘了“赏菊”这一风俗的文化内涵。从菊花的品性,到文人雅士如何以菊为媒,创作出无数传世佳作,再到民间百姓如何通过饮菊花酒、赏菊表演来增添节日气氛,这些细节都让我对重阳节的文化意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之前总以为重阳节就是个“老年节”,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其实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传承、关于感恩的多元节日,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日常认知。它不仅仅是对长辈的敬老,更是对生命历程的尊重,对自然四季变化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重阳节习俗上的差异化描写,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从北方人民豪迈的登高祈福,到南方民众精致的赏菊品茗,再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庆典方式,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域多样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登高”习俗的考证,它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古人追求“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书中的插图和一些文献资料的引用,也为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色彩,仿佛亲临现场,看到了古人是如何过重阳节的。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觉得重阳节是个相对“安静”的节日,没有春节的热闹,也没有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但读完《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重阳节也可以如此“有声有色”,如此充满生活气息。书中关于“农事活动”与重阳节的联系,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重阳节这样一个节日,竟然与农耕文明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书中详细介绍了在秋收季节,农民们如何庆祝丰收,如何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例如,关于“晒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农民们将收获的农作物,如谷物、玉米、辣椒等,晾晒在房顶或院子里,形成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秋日画卷。这种将收获的喜悦与节日的庆祝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品质。书中的一些篇章,还深入探讨了重阳节的“游猎”习俗。我之前以为游猎是古代贵族才有的活动,但书中却指出,在一些地区,重阳节也是普通百姓进行游猎,以祈求来年狩猎丰收的时刻。这种将娱乐与祈福相结合的方式,让我看到了重阳节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重阳节的“俗语”和“谚语”,这些口头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让我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重阳节的各种习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九九消寒图”的介绍,这种通过画图来记录时间、等待春天到来的习俗,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对春天的期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