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书来自台湾
这套书来自台湾,主编何寄澎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渐趋暗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大众。
所以,他邀请台湾当时有文采、学养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这套书。
他是用“美”来贯穿全套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他说:华夏之美,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中国式的美,可以献给全世界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
《优雅》系列离开传统的国学视角,抛弃繁琐的考证或晦涩的理论,力求从美的角度出发,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出来。
《优雅》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也献给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让我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重拾优雅生活。
周凤五,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曾获台湾“国科会”研究计划杰出研究奖、第55届“教育部”学术奖,研究范围涵括书法艺术、文字学、简帛学、敦煌学、楚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先秦两汉经史、明清绘画史等。
周凤五之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素有家学渊源,能写善画,曾在台湾大学开设篆隶习作、先秦书法史、书法及习作等课程,有《楚简文字的书法史意义》等相关文章发表。
绪论
第yi章 萌芽与酝酿
第二章 古典的成立
第三章 变古与复古
第四章 中国书法发展的新趋势
附录 中国书法的相关工具与基本知识
中国书法为什么能发展成独特的艺术?
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文字的方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传递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这么说来,文字的书写原只是一种技巧,着重在实用的功能。但是,人类却不以实用为满足。人类能够运用智慧,将日常生活的事物由实用的层面提升至艺术的层面。换句话说,艺术的创造是人类zui宝贵的才能,由于这种创造力,人类可以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把烦琐枯燥的日常生活点缀得多彩多姿,将平淡乏味的例行公事转变成瑰丽璀璨的艺术奇葩。中国书法正是人类这种创造力的zui佳说明与具体例证。
世界各种文字之中,书写工整、引人入胜的并不只中国文字为然,例如欧洲中世纪僧侣手抄的羊皮书籍就不乏字体华丽、书写工整的。但论及艺术性及创造力,则不得不推中国文字为第yi。中国书法不仅形式丰富、技巧多样,理论方面也早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两千多年来不断地推陈出新,与绘画并居中国艺术史的主流;即使在今日,仍蕴藏无穷的发展潜力,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可谓既古典,又现代。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实应归功于下列几个原因。第yi,中国文字所具有的视觉效果。中国文字以模拟实物形体的象形字为基础,配合汉语的特性,发展成为独特的形声字系统,即以声符标音、以形符表意。这种巧妙的组合,具有类似拼音的功能,却又保留着看图识字的方便。所谓“象形”,便已经摆脱了写实的窠臼,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成为一种不即不离,既具象又抽象的符号。这样一来,人们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文字形体与内涵的艺术性也就随之无限延伸、无限扩大了。第二,书写工具的特殊效果,尤其是毛笔与纸、墨。毛笔以动物的毫毛加工制成,具有适当的弹性,可以吸附适量的水分,随书写者的需要写出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干或湿,或方或圆,或断或续等千变万化的线条,甚至可以将书写者极微妙的手指神经末梢的颤动记录下来。纸张基本上具备渗水的特性,与毛笔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又可以拖浆、施胶、加蜡、染色、砑花、描花、加水纹、装饰金银等,依使用者的需要予以不同的加工处理,其本身便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墨,虽然只是单一的黑色,与水按不同比例混合,却能够调配出复杂的色调层次,或一点如漆,浓似乌金;或眉黛轻扫,淡若秋云,蕴含典重、沉静、清新、婉媚等无穷的情趣。所谓“墨分五色”,虽是指国画的用墨,在书法方面也不失为至理名言。第三,中国文化渊深博大的精神内涵。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不仅必须外在的形式与技巧可观,更重要的是笔墨形迹所蕴藏的精神与生命。这自然有赖于个人生命境界的提升与创作潜能的激发,而中国文化渊深博大的精神内涵正是原动力,也是催化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可以借来阐发这个道理。庖丁为文惠君杀牛,手起刀落,迎刃而解。文惠君赞叹:“啊呀!太好了!技术精湛到这般地步啊!”庖丁回答:“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chaoyue技术的层面了。”又说:“我采用心领神会的方式,而不用感官的知觉。”这种“技进于道”的创作理论,正是中国书法追求精神内涵的zui佳诠释。《列子》记载伯乐相马,着重“观其天机”,而不斤斤于马匹外在形象的“牝牡骊黄”;唐人张怀瓘论书法,主张“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此二者的意旨与“庖丁解牛”的寓意是一贯相通的。我们学习书法由临摹古人的名迹入手,一方面固然是要通过一点一画的机械式练习,把握用笔的技巧与字形结构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还在于要体会古人创作时的性格与心理。这样才能达到心手相忘、古今交融的地步。苏东坡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他所强调的不仅是读书,更在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内涵的充实。我国传统的艺术批评之所以特别重视作者的人品,其原因也就在此。空有点画躯壳,顶多只是写字的能手,等而下之就沦为“抄书匠”,永远无法卓然自立、跻身书法家之林。
……
中国文化曾经使古典的中国辉煌,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也必然继续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令人迷惑的是,如此优美而博大的文化,何以长久以来竟日趋衰落而黯然无光?是因为人们的轻视与漠视吗?还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原因?经过不断的思索、再思索,我们终于获得一个结论。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所以渐趋黯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广大的群众。
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既然无从认识,也无从了解,又如何能奢谈赏爱与肯定?今天中国文化之所以被轻视、漠视,基本而关键的因素正在于此!
知之则当行之,由是我们勇敢地出发了。毕竟,在今天,我们不愁没有文笔优美的专家学者,不愁没有设计优良的美术人才,更不愁没有印刷精美的印刷公司;一切都无虞,所欠的只是“东风”——那双策划、推动整个工作的手而已。以文化为职志的我们,理应来扮演这个角色的!我们战战兢兢地构思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此辽阔,包蕴万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人物、生活……无一不在其中,我们应怎样日积月累而卒底于完整的呈现呢?我们惶恐地思索着。zui后,东坡的话给了我们坚定的启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有一天,当我们自觉成绩还满意时,我们或许会停下脚来歇息歇息;而在此之前,我们恒将竭尽心力、无止境地耕耘下去。一步一莲花,我们深自期许着,也有着充分的信心,呈现在您面前的每一本书,都将令您另眼相看,觉得“的确与众不同”。
人要有名字,有意义的工作也要有名字,我们就叫他作“华夏之美”。
“华夏之美”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
《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次翻阅都能挖出新的惊喜。中信出版社的书籍,我一直都很喜欢,它们的品质总是有保障。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书法”二字背后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文字,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一种对美的追求。书中对书法创作过程中“意”的阐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笔画,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去观察身边的汉字,去感受它们的形态之美,去体会它们所传达的意境。这种体验非常奇妙,它让我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它深厚的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这本书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标题。中信出版社的书籍,往往在标题和封面设计上就能给人一种高级感和品位感。《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作品。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文字、缺乏美感的学术著作,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书中对书法艺术的解读,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单一的视觉愉悦,而是一种内涵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书法作品的品析,那些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何一幅字能够流传千古。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汉字,发现它们内在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优雅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书法的殿堂。
评分《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书法就是写字嘛,能有什么艺术性?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只是罗列一些名家字帖,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书法的发展历史、各个流派的特点,以及如何从技法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境”的解读,它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字形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的情感、思想和哲学。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起来简单的笔画,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书中的图片清晰度极高,我甚至可以放大去观察那些细微的笔触变化,感受墨色的浓淡干湿。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指导,去练习一些基础的笔画,虽然成果不尽如人意,但过程本身却充满乐趣。它让我体会到,每一次落笔,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线条的探索。中信出版社的选择果然没让我失望,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都做得非常出色,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对审美的引导。
评分我是一个对艺术充满好奇但又不太懂门道的人,《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需求。中信出版社总是能挖掘出一些非常有价值且能引起共鸣的书籍,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我不是书法家,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但这本书让我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书法作品。它不仅仅介绍了书法的历史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感受书法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我通过这本书,开始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笔画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元素,现在在我眼中都变得如此重要,如此富有艺术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导览员一起在博物馆里参观,他不仅会指点你看到什么,更会告诉你如何去欣赏它。
评分翻开《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世界。中信出版社的书籍一向以其精良的品质和深刻的内容著称,而这本书更是将这份品质发挥到了极致。从书本的装帧设计,到纸张的触感,再到印刷的清晰度,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心。当我指尖滑过那些精心排版的文字,感受着墨香(尽管是印刷品,但那份意境仿佛扑面而来)在空气中弥漫,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次通往艺术殿堂的邀请。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法,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书中那些精美的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又如铁画银钩,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书写者深厚的功力和情感。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去临摹,去揣摩,去感受那种一气呵成的力量,以及点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书法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字记录,它是一种视觉的语言,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的修行。它教会我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沉淀,让浮躁的心灵得以安放。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感受文字的力量。
评分《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介绍书法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带我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去领略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意生活。中信出版社总是能带来一些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被书中那些关于书法家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们不仅仅是技艺高超的书法家,更是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思想者。书中对书法艺术的阐释,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例子和感性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颜真卿在挥毫泼墨时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了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豁达与超然。这本书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为,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它教会我如何在笔尖上寻找平衡,如何在黑白之间表达丰富的情感。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宁静,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评分《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书法知之甚少但又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中信出版社总是能推出一些能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优秀读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艺术的好奇心。它没有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书法的魅力。我从书中了解了许多关于书法起源、发展以及各种风格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书法作品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字形的美观上,更深入挖掘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欣赏到文字中蕴含的无限可能。它让我明白,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技能,更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书店闲逛,被它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书名吸引住了。翻开书,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插图所震撼,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像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中信出版社在图书的制作上一直做得很好,这本书的纸张、印刷都无可挑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对书法的印象就是工整、好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书法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个性的展现。书里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书法风格,以及著名书法家们的创作理念。我尤其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印象深刻,书里对它的解读非常到位,让我理解了为何它会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激发了我学习书法的兴趣。我开始尝试着去临摹一些简单的字帖,虽然很难达到书中的那种境界,但这个过程本身却非常享受。
评分在阅读《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信出版社在图书策划和制作上的用心。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普及书法知识的书籍,更是一本启发人们审美意识的读物。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但绝不浅显,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书法流派的介绍,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也让我对各个流派的特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写”,更是“画”,是线条与空间的艺术。我开始尝试着去模仿书中介绍的一些技法,虽然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过程本身却充满了乐趣。它让我体会到,每一次落笔,都是一次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评分翻阅《优雅02 当书法成为艺术》,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中信出版社在图书内容上的严谨和在设计上的考究。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以一种全新的、现代的视角呈现给读者。我之前对书法的印象,停留在“工整”和“好看”的层面,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了,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流露,是精神的寄托。书中对各个时期书法风格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代表性作品的深入解读,让我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我经常会反复阅读书中的一些章节,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当下,停下来,去感受笔尖在纸上游走的痕迹,去体味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