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7)及网络犯罪实务问题研究

刑法修正案(7)及网络犯罪实务问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伶俐 编
图书标签:
  • 刑法
  • 修正案
  • 网络犯罪
  • 实务
  • 法律
  • 犯罪学
  • 信息安全
  • 司法
  • 法律研究
  • 网络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02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38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齐鲁法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刑法修正案(七)共修改了13个罪名,本次年会收集的论文涉及了其中的11个罪名,只有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罪和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没有论及。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与会专家学者在对其给予高度赞扬评价的同时,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或以计算机网络资产为对象,运用网络技术和知识实施的犯罪行为。网络犯罪不是一个具体罪名,而是某一类犯罪的总称,其基本类型有两种:针对网络的犯罪和网络扶持的犯罪。在目前的网络犯罪中,有关“人肉搜索”、“虚拟财产”问题广受国内社会大众的关注。因此,有关“人肉搜索”和“虚拟财产”的刑法问题自然成为本次年会研讨的热点。学者们还对网络诈骗犯罪、网络裸聊行为的刑法规制等其他问题展开了研讨。

目录

第一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问题研究
解析刑法修正案(七)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
利用职务影响力交易罪几个问题的探讨
斡旋受贿犯罪独立性之探讨
——基于《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思考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问题探析
试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利用影响力受贿若干问题研究

第二章 刑法修正案(七)其他犯罪问题研究
侵犯个人信息罪问题研究
浅析组织领导传销罪
浅议《刑法修正案(七)》第224条之一的界定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问题探析
论刑法修正案(七)对偷税罪的修改
——以数学为进路对“数额+比例”模式的分析
评析刑法修正案(七)第三条
论我国刑法中的绑架致人死亡
坚持严格规则主义解释并完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刑法修正案(七)惩治腐败
相关条文修改的理解
贿赂犯罪主体三十年之辨证
——1979年刑法至刑法修正案(七)的历史回溯
论刑法的客观性
——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的另类解读

第三章 “人肉搜索”与犯罪问题研究
“人肉搜索”的界限与刑法规制
慎用刑法手段调整人肉搜索问题
“人肉搜索”的刑法观察
“人肉搜索”无须犯罪化
——刑事法学视野下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犯罪化的困境及规制
“人肉搜索”犯罪化探讨
试论“人肉搜索”与犯罪问题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
——以刑法基本原理为视角
“人肉搜索”不应纳入刑法规制
关于“人肉搜索”犯罪化的理性思考

第四章 虚拟财产与犯罪问题研究
论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盗窃虚拟财产何以为罪?
——以法益保护为视角
窃取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行为之定性研究

第五章 其他类型犯罪问题研究
网络“裸聊”行为之刑法规制
对韩国和中国间“国际网络犯罪”的现况和对策研究
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控对策
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厘定和刑法学思考
也论刑事立法的方向

精彩书摘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刑法典在公职人员受贿罪外,也另有非公职人员受贿罪。意大利刑法典第346条“因吹嘘信誉受贿罪”主体就是非公职人员。西班牙刑法典第429条规定:“私人对某公务员施加影响,利用后者或者其他源于其人际关系,或者官职等级的地位,达成能直接或者间接为其或者为他人谋取经济利益的决议的,处6个月以上1年以下徒刑。同时给予追求或者获得利益两倍的罚金。”②该条规定的行为类型基本与我国修正案七第388条之一相同。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18条“影响力交易”的规定被我国学者认为是公约的一大突破③,该条文规定:“(一)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任何人员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际给予任何不正当好处,以使其滥用本人的实际影响力或者被认为具有的影响力,为该行为的造意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从缔约国的行政部门或者公共机关获得不正当好处。(二)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任何人员为其本人或者他人直接或间接索取或者收受任何不正当好处,以作为该公职人员或者该其他人员滥用本人的实际影响力或者被认为具有的影响力,从缔约国的行政部门或者公共机关获得任何不正当好处的条件。”④其中第一项是对行贿的规定,第二项即是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规定,且主体可为任何人员。
我国修正案七第388条之一规定的同样是影响力交易形式的受贿,这一规定也同样可以看做是我国反腐败立法进程的一大突破,不仅表明我国刑事立法正逐步与世界接轨,而且兑现着我国加入国际公约承担义务的承诺。但与上述各国及联合国的相关规定不同的是,修正案七将利用影响力受贿的主体范围仅限定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严格讲不能算作立法已将受贿罪主体扩张为一般主体,这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非公职人员受贿行为犯罪化,较为合理。
数字时代的法律挑战与前沿探索:一部聚焦新型网络犯罪应对与传统刑法适用难题的深度研讨 本书聚焦于当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刑法理论与实务所面临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复杂议题。全书摒弃对单一特定法律条文(如《刑法修正案(七)》)的详尽梳理,转而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系统剖析了如何运用和发展现有刑法体系,以有效规制新兴的、跨越物理与虚拟边界的网络犯罪行为,并深入探讨了传统刑法原理在复杂新型案件中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和适用正义性。 第一部分:全球化信息环境下的犯罪新形态与法律规制困境 本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关于当代犯罪生态的整体图景,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对犯罪结构、手段以及危害方式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并指出当前法律框架在应对这些变化时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滞后性。 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新型犯罪的共生关系 探讨了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欺诈、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滥用在信息安全和名誉权方面构成的严重威胁。重点分析了如何界定和归责于算法生成或辅助实施的犯罪行为,例如,当算法设计存在缺陷或被恶意操纵时,其法律责任的主体认定难题。 二、跨国界网络犯罪的管辖权与国际合作困境 在全球互联的互联网环境中,犯罪行为的实施地、结果地和行为人所在地往往分散于多个司法管辖区。本书详细剖析了当前国际刑法实践中,在网络窃密、跨境金融诈骗等案件中,如何确立和行使属地管辖权与属人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机制。同时,深入分析了不同法域在证据开示、合作请求执行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障碍。 三、数字资产的法律属性与刑法适用 虚拟货币、非同质化代币(NFT)等新型数字资产的快速普及,对传统上以有形财产为基础的盗窃罪、诈骗罪等侵财类犯罪的构成要件提出了严峻挑战。本书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无形、去中心化的数字权益纳入刑法保护的范畴,如何准确评估其价值,以及在涉及洗钱、非法集资等活动中对这些资产进行追缴和没收的法律程序问题。 第二部分:传统刑法原理在网络空间中的重构与适用张力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没有固守特定的法律条文修订,而是深入探究了刑法总则中的基本概念——如行为、故意、因果关系、未遂犯与中止犯——在面对非接触式、隐蔽性强的网络犯罪时,如何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动解释和理论重塑。 一、网络犯罪中的“着手”与“实行行为”的界定 在传统的物理犯罪中,着手点和实行行为的界限相对清晰。然而,在网络空间中,黑客攻击、信息植入、权限提升等行为链条往往是分散和隐性的。本书细致分析了“入侵”行为的完成时点、恶意代码的散播过程,以及远程操作下如何准确判断行为人是否已达到犯罪“实行阶段”,以避免对尚未构成实质危害的行为过度刑罚化。 二、网络犯罪中的故意形态与认知障碍 网络犯罪的主观故意往往表现为一种“间接故意”或“概括故意”,行为人可能对具体的危害后果不甚明确,但明确追求了非法获取数据或破坏系统的行为本身。本书深入研究了网络活动中“认知障碍”的界定,比如误信虚假技术信息而参与的“水军”行为,如何区别其主观恶性与一般过错,从而准确适用刑法中的故意与过失理论。 三、共同犯罪理论在分布式网络攻击中的适用难题 在复杂的网络攻击链条中,可能涉及组织者、技术执行者、信息提供者、销赃渠道提供者等多个角色,其组织形态往往松散、层级不明显。本书探讨了传统上对“教唆犯”、“帮助犯”的界定,在面对如僵尸网络控制、暗网交易团伙等新型犯罪组织时,如何灵活适用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特别是对“通谋”和“共同故意”的认定标准进行了细致的理论辨析。 第三部分:电子证据的提取、认证与刑事诉讼的效率保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刑事诉讼阶段,探讨了如何确保在高度依赖电子数据的网络犯罪案件中,侦查、取证、质证的法定程序正义得以实现,同时兼顾侦查效率。 一、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可采信性与技术门槛 系统论述了从服务器日志、终端设备、云存储中提取的电子数据,在法庭上被认定为合法有效证据所需的严格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重点分析了数据“散逸性”对取证时效性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在提取、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原始性”和“未被篡改”状态,避免因证据瑕疵导致案件搁置。 二、远程讯问、跨域取证与辩护权的有效实现 随着犯罪主体和证据分散于异地,远程讯问成为常态。本书探讨了远程提讯中如何保障被告人或证人的法定权利,特别是如何确保辩护律师能够有效参与,进行充分的质证和盘问,以符合刑事诉讼法对辩论原则的要求。 三、司法裁量权与技术专家的作用 在涉及复杂加密技术、区块链溯源等前沿技术犯罪中,法官和检察官面临巨大的技术解读压力。本书强调了建立高效、公正的司法技术鉴定和咨询体系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如何平衡技术专家意见与法官的最终自由心证权之间的关系,确保司法判断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总结而言,本书不是对现行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或修订建议的汇编,而是一部深度剖析数字社会对刑法基本理论和实践运作模式提出的根本性挑战的学术专著。它致力于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指导法律界人士在应对新型网络犯罪的复杂局势时,能够坚守刑法的核心价值,并灵活运用法律工具,实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互联网打交道的法律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网络犯罪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我对书中关于网络犯罪的分类和界定尤为感兴趣,特别是作者如何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网络犯罪行为,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标准进行归纳和分析,这对于建立一个清晰的法律认知框架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刑法修正案(7)在网络犯罪领域所带来的具体变化,也做了详尽的解读,这一点对于我理解新法条的适用范围和解释标准具有指导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针对一些前沿性的网络犯罪问题,例如深度伪造、AI生成内容相关的侵权行为、以及去中心化技术下的新型犯罪形态等,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视角和法律适用建议。毕竟,网络犯罪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对它的认知和法律规制的速度。这本书能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感和专业性。书名“刑法修正案(7)及网络犯罪实务问题研究”本身就透露出一种高度的聚焦性和前沿性。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一直对刑法修正案的最新动态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可能对我们日常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部分。第七次修正案,虽然不像前几次那样声势浩大,但其在网络犯罪领域的调整和细化,无疑是当下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因此,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契合了我对于理解新法条、把握新趋势的迫切需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新增罪名、修改后的构成要件以及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准确适用这些法律规定。毕竟,网络犯罪的形态日新月异,传统的法律条文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犯罪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法律的及时调整和精细化解释。这本书的作者在法律理论与实务之间架起桥梁,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操作的司法指南,这正是我们这些基层法律工作者最需要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刑法修正案(7)在网络犯罪领域的核心要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我今后的法律实践中,为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社会秩序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工具书”,对于所有关注网络犯罪的人来说,都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案件的分析,那些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书里对这些案例的解读,既有法律上的深度,又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空洞,而是直接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证据固定”和“定罪量刑”这些关键环节的详细阐述,这对于我们基层司法人员来说,是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运用最新的法律条文来打击网络犯罪,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从法律和技术的双重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网络犯罪、学习法律知识的绝佳平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网络犯罪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书中对于“黑产”的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将那些隐藏在虚拟世界中的种种犯罪行为,用一种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网络诈骗的各种套路,到黑客攻击的各种手法,再到数据贩卖的利益链条,书里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拆解这些犯罪的脉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停留在对犯罪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犯罪背后的动因、技术手段以及它们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这种深入的洞察力,让我不禁感叹作者在网络安全和犯罪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刑法修正案(7)与网络犯罪实务的结合,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些新挑战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武器。我了解到,一些看似棘手的网络犯罪行为,在最新的法律条文中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制,只是如何准确地将法律条文适用于具体的案件事实,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这本书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法律的进步,更让我看到了法律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力量。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法律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网络犯罪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书名中的“网络犯罪实务问题研究”让我以为会非常枯燥,但事实并非如此。书中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听起来很复杂的法律条文和犯罪行为,解释得浅显易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网络钓鱼、病毒传播等常见网络犯罪的案例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些犯罪对普通人造成的威胁。同时,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国家会不断地出台新的法律来应对这些层出不穷的犯罪。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以及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国家打击网络犯罪的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