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并非是它具体“告诉”了我什么知识,而是它彻底重塑了我对“知识”本身的认知结构。在阅读之前,我总以为哲学探讨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事物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但康德,通过这本《批判》,硬生生地把讨论的焦点拉回到了“我们能知道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知道”的层面。这种转向的力度是革命性的。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形而上学的傲慢,将人类心智的疆界圈定在了现象界之内。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他关于“时间”和“空间”是“纯粹直观形式”的论断,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基于经验的直觉。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正在学习如何使用工具的工匠,康德没有直接给我成品,而是教会了我工具箱里每一样工具(知性范畴)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范围。读完之后,我看待日常的认知过程都变得谨慎起来,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不证自明”的真理。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主要是为了对照研究,因为我手头还有好几个不同译本。这一版的翻译质量,恕我直言,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尤其是在处理康德那些著名的“先验判断”和“物自体”这类核心概念时,总觉得译者在力求准确的同时,牺牲了德语原文那种内在的张力。比如对“Schematismus”的处理,译文显得有些僵硬,没有完全传达出时间限制下知性与感性之间那种微妙的桥梁作用。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能稍微“激活”文本的译法,让读者能感受到康德那种试图打破传统形而上学藩篱的急切感。不过,从排版和注释来看,这一版还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到莱布尼茨和休谟观点的引用,标注得相当详尽,对于想追溯康德论战根源的读者来说,是个不错的辅助工具。但即便如此,要真正掌握这本书,脱离德文原版依然是镜花水月,这个“第2版”更像是一个踏脚石,而非终点。
评分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真是一本让人心力交瘁却又醍醐灌顶的巨著。我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才勉强啃完第一遍,说实话,很多地方我都是跳着看的,因为康德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密实了,每一个句子都像一个逻辑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被带入他那严密的思辨迷宫中。对于初次接触康德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不像那些通俗的哲学读物那样,用生动的比喻或简洁的语言来阐释概念,而是直接将你抛入他精心构建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核心。我尤其在“先验演绎”的部分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种对知性范畴的系统性梳理和辩护,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份极其复杂的法律文书,需要反复对照脚注和导读才能勉强跟上他的思路。然而,一旦你穿过了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无与伦比的——你开始理解,我们是如何“构建”我们所经验的世界的。这本书要求读者有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挑战你思维极限的。
评分我必须坦白,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部著作的实用价值远不如其历史意义来得震撼。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更多是后世康德主义者和批判者们所争论的焦点——究竟“物自体”是否真的不可知?康德是否在二律背反中自相矛盾?这些关于书本的“后语”反而比书本本身的“正文”更容易让我理解其思想的脉络。当我尝试直接去理解他的“判断的四种规定”和“范畴表”时,我总是感到一种认知上的疲劳,仿佛在试图用有限的语言去描述无限的结构。这本书就像是一块未经打磨的巨大矿石,里面蕴含着哲学史上最稀有和最坚硬的金块,但你必须自带最精密的工具和足够强大的体力才能将其开采出来。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书,它更像是需要你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点着灯,与一位古代的、极其智慧但又极其严苛的导师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精神对话。
评分如果把哲学书比作建筑,那么《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座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尖顶直插云霄,但内部结构复杂到需要专业的导游才能避免迷路。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度碎片化的,我不得不依赖大量的二手资料来构建一个宏观的地图,否则很容易在细节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我特别欣赏康德在论证其三大律(理性的三大律)时所展现的近乎数学般的演绎美感。那种从“先验的演绎”到“先验的原理”的逻辑递进,层层剥茧,每一步都像是无可辩驳的公理推导。然而,这种极致的理性推演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文本的“人味”太少了。读者很难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些庞大体系时的挣扎或热情,一切都显得过于冷静和客观,仿佛是冰冷的机器在运转。这使得阅读过程缺乏情感上的共鸣,更多的是智力上的挑战,像是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解开后更多是成就感,而非感动。
评分读不完的康德,有深度,初学慎入!
评分康德还是从他的先验论立场出发认为,幸福和道德是“至善”中两种完全不同的要素。因此,不论是分析还是综合都行不通,这种概念的推论必然是先验的。由此,至善的可能性的条件也必须依靠在先天的认识原理上。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将道德和幸福的有机结合视为自然的,毕竟,人一方面可以受到道德律的激励,另一方面,道德律适当地限制人的自由,这是构成一般幸福的基本原因。但是,康德认为:“这种自得好报的道德体系,仅仅是一种理念,它的实现要依靠这个条件,即人人都做他们所应该做的事”[9]在文本中,“人人”下加了着重号,意思很明显,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每一个人都会做各自应该做的事情。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和幸福不可能真正统一在一起。于是,他转向于道德理念世界的建构、为此悬设了两个概念:神的存在和灵魂不朽。在他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假定那道德的世界,对我们说来,是一个未来的世界。所以上帝与来生是两种基本设定,而按照纯粹理性的原理,这种基本设定和同一理性所加乎我们的责任,是不可分的。”[10]
评分¥41.50(F7.H5折)
评分论空间
评分后来不知不觉,那三座大山不知道是被风吹走了还是黄总自己觉得实在看不见路给拆了还是怎么的,忽然不见。我们都很开心,觉得黄总的品位提高了。结果第二天,黄总就顶着一鸟开过来了。
评分(1)胡仁源先生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
评分图书很好,包装也好。
评分空间概k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评分我们就想,北京有地方放牛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