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1
中国文化史六讲
第一讲 婚姻族制
第二讲 户籍阶级
第三讲 财产制度
第四讲 农工商业
第五讲 衣食居处
第六讲 交通通信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后记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评分大师之作,很有内涵和深度。对解读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现状发展情况很有启发
评分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
评分吕思勉于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苏武进十子街的吕氏祖居,幼年系统阅读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二十三岁后专治史学。1905年起开始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1907年),常州府中学堂(1907年-1909年),南通国文专修科(1910年-1911年),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1911年-1914年)等学校任教。1914年至1919年,先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后又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0年-1925年,即现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1926年),上海光华大学(1949年以后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57年10月9日(农历八月十六)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1951年吕思勉和光华大学随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57年10月9日清晨,吕思勉由于校阅《隋唐五代史》过分操劳加重病情,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逝世于华东医院,终年74岁。一同带走的还有计划中余下的两部断代史:《宋辽金元史》和《明清史》以及他许多的社会改良计划。
评分纸张还是有点不足。内容宏观,思路清晰。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常州人,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一生的著述包括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吕著史学与史籍》和《文字学四种》;三部史学论文、札记及讲稿的汇编:《论学集林》、《吕思勉读史札记》、《吕思勉遗文集》,以及十多种教材和文史通俗读物。
评分初读吕思勉先生的书,是从《先秦诸子概论》开始的。吕先生对先秦学术既有总论又有分论,于总论部分可以了解先生视野的宏大,于分论部分可以探知先生思维的缜密。尤其是分论各家的时候,先生“分析源流,兼及真伪,撮其大要,论其精义” 在讨论时,先生按照各家所处的时代要求出发,分析各家所针对的社会弊病,切合各家的初衷进行评析的做法,尤其应当注意。此外,先生还结合各家传人的实际行动来印证各家的理论,也是非常客观的做法。在品评各家优劣时,吕先生不受时评众论的影响,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行文洒脱,颇为自信。 后来又读了吕先生的《三国史话》《经子解题》《读书十六法》等书,也均是收获颇丰。然而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却是吕思勉述、黄永年记的《吕思勉文史四讲》。这本书是黄永年先生所记录的吕思勉先生当年授课时所说的内容,虽然并不成系统,但只言片语之间,颇让人获得意外之喜,尤其是对语文教学来说,可资借鉴的内容不仅很多,而且价值很大。
评分吕思勉于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苏武进十子街的吕氏祖居,幼年系统阅读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二十三岁后专治史学。1905年起开始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1907年),常州府中学堂(1907年-1909年),南通国文专修科(1910年-1911年),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1911年-1914年)等学校任教。1914年至1919年,先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后又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0年-1925年,即现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1926年),上海光华大学(1949年以后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57年10月9日(农历八月十六)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1951年吕思勉和光华大学随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57年10月9日清晨,吕思勉由于校阅《隋唐五代史》过分操劳加重病情,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逝世于华东医院,终年74岁。一同带走的还有计划中余下的两部断代史:《宋辽金元史》和《明清史》以及他许多的社会改良计划。
评分吕先生对先秦学术既有总论又有分论,于总论部分可以了解先生视野的宏大,于分论部分可以探知先生思维的缜密。尤其是分论各家的时候,先生“分析源流,兼及真伪,撮其大要,论其精义” 在讨论时,先生按照各家所处的时代要求出发,分析各家所针对的社会弊病,切合各家的初衷进行评析的做法,尤其应当注意。此外,先生还结合各家传人的实际行动来印证各家的理论,也是非常客观的做法。在品评各家优劣时,吕先生不受时评众论的影响,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行文洒脱,颇为自信。 后来又读了吕先生的《三国史话》《经子解题》《读书十六法》等书,也均是收获颇丰。然而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却是吕思勉述、黄永年记的《吕思勉文史四讲》。这本书是黄永年先生所记录的吕思勉先生当年授课时所说的内容,虽然并不成系统,但只言片语之间,颇让人获得意外之喜,尤其是对语文教学来说,可资借鉴的内容不仅很多,而且价值很大。 与其我来穿凿附会,不如,直接聆听大师的教诲,因此,录下了一些我认为能够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有所启发的语句, 吕先生尽管博学,但从不想当然,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当时读黄仲则的《两当轩诗》,有一首咏归燕的七古,典故很多,有几处不知道出处本事,问吕先生,吕先生解释了几处,但对“神女钗归锦盒空”一句也不清楚,就很和平地对我说:这是什么典故我也想不起了。这种平易朴实的态度使我很感动。我以后也当了老师,当学生问起我不懂的问题时,我就学吕先生,老老实实对学生说:我也不懂。或者说:我记不得了,可以查查什么书。学问如大海,而人的生命精力有局限,即使自己专攻的学问里也必然有许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留待下一代来继续解决。
评分大师之作,很有内涵和深度。对解读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现状发展情况很有启发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