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成长中的私密问答: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离异家庭孩子的生存指南。怎么做,才能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国内首部关注少年成长问题丛书之学生生存指南,连续畅销法国十年)
价:25元
作者:(法)斯特凡?克莱尔热,贝尔纳黛特?柯斯达-普拉德 著,(法)雅克?阿臧 绘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1
ISBN:9787538554335
字数:110000
页码:1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怎么做,才能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那些让孩子苦恼的、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伴随9-12岁的孩子渡过前青春期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难关。心理学专家和记者搭档,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包括一些难以启齿的疑问。尊重9-12岁的孩子的心理和阅读习惯,利用风趣的插图和实用的卡片,启发孩子的思维,奉献简单易用的忠告。
目录
001 因为要多照顾我,爸爸妈妈满肚子都是怨言
003 我是爸爸妈妈一起收养来的,所以他们俩没有权利分开
006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弟弄坏了我所有的玩具,却没人批评他
009 爸爸和另一个女人生了个宝宝,妈妈说那不是我的弟弟
011 后妈眼里根本就没我
013 妈妈交了新男友,却让我帮她瞒着爸爸,这样真的很烦
016 爸爸妈妈之间约会不断,根本就不像离了婚的人
018 妈妈说我后妈又傻又笨,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020 妈妈走后,家务都落到我头上了
023 我和妈妈一缺钱花,受埋怨的肯定是爸爸
027 后妈只在乎她自己的孩子
030 我觉得爸爸真没用。所有的男人都是这样吗
033 妈妈说那个人只是个普通朋友,但他实际上是她的新男友
035 爸爸妈妈离婚了,都怪我
037 爸爸更关心后妈的小孩儿
039 爸爸妈妈轮流照顾我,我受够这种生活了
042 我老是把东西忘在爸爸或妈妈那儿
045 后爸对我弟弟很不好
048 爸爸和后妈要生小宝宝了,我担心爸爸会更爱那个宝宝
051 我以后坚决不离婚
053 妈妈抱怨我太像爸爸了
056 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
058 妈妈因为我而不想再婚
061 爸爸跑到爷爷奶奶家去住了
064 爸爸给我的礼物比妈妈给的多
066 妈妈家睡得很早,爸爸家就不是那样
069 爸爸妈妈离婚了,可他们仍然生活在一起
071 哥哥住在爸爸家,我住在妈妈家
074 爸爸妈妈老让我给他们传话,我受够了
078 和我比起来,妈妈更喜欢她的新男友、未婚夫
082 我不喜欢爸爸的女朋友
085 后爸总自以为是我爸
088 爸爸妈妈老是因为我吵个不停
090 爸爸妈妈离婚了,真丢人
092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好自私
094 我在爸爸家时想妈妈,在妈妈家时想爸爸
097 爸爸走后,我就再也没见过爷爷奶奶
100 爸爸妈妈终于离婚了
103 后爸比我爸好
106 后爸在我洗澡时进浴室,真让人受不了
109 我不喜欢去后妈家
112 我更喜欢和爸爸生活在一起
115 我听不进去课了
118 我不想去看心理医生
121 妈妈老是在哭,都怪爸爸
124 妈妈交了个新男友,爸爸老是没完没了地向我打探消息,烦死了
127 我好想让爸爸妈妈复婚
130 我身上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
133 我以后才不要结婚,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长久的爱情
136 爸爸妈妈离婚了,因为他们不是一类人
138 我很喜欢后爸,可是妈妈离开了他
141 妈妈又结婚了,她很快就从离婚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144 爸爸老是不停地换女友
146 爸爸老是不停地说女人这不好那不好的
148 在爸爸那儿,我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150 妈妈不许我把自己的东西带到爸爸那儿
153 我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分开,家里的情况没那么糟糕啊
156 妈妈老是不停地说爸爸的坏话
159 奶奶老说妈妈不好
161 我很少能见到爸爸
164 妈妈走了,我不知道她在哪儿
167 我要离家出走,这样他们就开心了
169 妈妈孤孤单单一个人,我觉得这不公平
171 我不想去爸爸那儿,可又不得不去
内容提要
你无法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分手?为什么你在爸爸家生活,而哥哥在妈妈家生活?总在爸爸妈妈之间传话,你受不了了?你觉得爸爸妈妈太自私了?……总之,你看到的好像只有爸爸妈妈的缺点。本书将帮助你解决新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和疑问。目的是调整你的视角,让你看到积极的方面,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珍惜生活的每。你一定会更好地长大。
现在看你的了!
作者介绍
斯特凡·克莱尔热是位儿童精神科医生。贝尔纳黛特?柯斯达-普拉德是位记者,他们非常了解儿童和青少年。
阅读这本书的设想,让我联想到那些藏在孩子心底的“小秘密”和“大问题”。离异家庭的孩子,很多时候会发展出一种超乎年龄的早熟和责任感,他们会试图扮演调解员、照顾者的角色,甚至过度关注父母双方的情绪。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卸下重担”的方法?教导孩子如何将焦点重新拉回到自己的成长和需求上,而不是将父母的关系管理当成自己的任务。我非常关注它如何处理“忠诚两难”的困境——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必须选择一方,或者害怕表达对其中一方的偏爱会伤害另一方。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帮助孩子明白,爱父母双方并不冲突,并且他们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感受和空间,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心理辅导,达到了赋能的境界。这种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才是真正健康成长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人心,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父母离异,但身边总有这样的朋友,他们面对家庭变故时的那种无助和迷茫,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的视角似乎非常贴近孩子本身,没有大人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真正蹲下来,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去探讨那些沉重又敏感的话题。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引导孩子们处理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比如愤怒、不解,甚至是自我怀疑。一个好的指南,不应该只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你的感受是正常的,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一切”。这种心理层面的支持,在很多成人世界里都是缺失的,更别提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可靠的伙伴,在风暴来临时,为孩子们撑起一把坚固的伞,让他们知道无论家庭结构如何变化,爱和支持的源泉并不会消失。这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和关怀,是任何一本普通家庭教育书籍都无法比拟的深度。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似乎是一本非常注重实操性的指南,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好奇它在“生存指南”这个定位上,具体涵盖了哪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节假日怎么安排?如果父母一方开始新的恋情,孩子该如何应对?或者更微观的,当孩子在学校被问到“你家是不是只有你和妈妈/爸爸”时,该如何得体而又不失真地回答?这些细枝末节,恰恰是那些被大部头心理学书籍忽略,但对孩子日常影响深远的部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剧本”或者“彩排”的机会,让孩子预先演练这些艰难的对话,我想会大大增强他们的信心。它必须像一本“生存手册”一样,实用、直接,能够随时翻阅并找到对应的答案,帮助孩子在日常的社交和情感生活中,保持一份从容和尊严。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我认为可能在于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爱与分离并不矛盾”。对于年幼的心灵来说,父母的分开常常被解读为“爱消失了”,或者“我不再被爱了”。因此,这本书的关键任务之一,或许是重新构建孩子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框架。它需要非常温柔地解释:父母关系的结束,是成人世界选择的改变,而非对孩子的价值判断。我设想其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比喻或故事,来解释“两个人在一起不一定幸福,两个人分开也可以各自幸福,并且继续爱着孩子”这个复杂的概念。这种哲学层面的梳理,对于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观至关重要。如果它能让孩子在成年后依然能够建立健康、安全的情感联结,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困境,更塑造了未来的幸福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听起来就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坦诚地面对一个许多家庭都在努力回避的现实。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沟通的艺术”,特别是那种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开放和诚实的对话。要知道,很多时候,父母离婚后,孩子反而成了信息的接收者和情绪的垃圾桶,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带有强烈成人情绪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沟通框架,比如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不是你的错”,或者如何处理孩子对新伴侣的排斥心理,那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关于“生存”,更是关于“重建”。家庭的解体是一个创伤,而这本书的目标,想必是提供疗愈的工具,帮助孩子重建对“家”这个概念的安全感和定义。那种结构化的支持,对于在混乱中摸索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因为错误的沟通方式而加深隔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