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教材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应用性,而《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称,则让我对它的应用性充满了好奇和期望。在我接触过的教材中,有些虽然理论扎实,但与实际工程脱节,学完后感觉“纸上谈兵”,难以应用于实践。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它是否能够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来生动地展示振动力学理论的应用?比如,在讲解共振现象时,能否联系到桥梁因风力引起的摇摆而倒塌的事故,或者解释为什么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动力学设计以避免工作频率与设备固有频率接近?再比如,在讲解阻尼的应用时,是否能详细介绍汽车悬挂系统、建筑物隔震装置等实际工程中的阻尼器类型及其工作原理?我非常期待看到教材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振动力学的知识来优化结构设计,提高产品性能,或者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振动故障。我尤其关注教材在计算方法和数值分析方面的处理。如今,很多复杂的振动问题需要借助计算机来求解。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例如有限元法在振动分析中的应用?是否能提供一些简单的算例,演示如何使用MATLAB、ANSYS等软件进行振动分析?如果能够这样,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它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工程工具书。此外,对于“第2版”的更新,我希望它能够包含更多与现代工程技术相关的振动分析案例,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分析、甚至是对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微观振动现象的探讨。这些内容将极大地拓宽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振动力学在21世纪的广阔应用前景。
评分当一本教材被冠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标签时,我内心深处最期待的是它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前瞻性。《振动力学(第2版)》这个信息,则让我对其内容更新和学术精进抱有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传统的振动理论框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模态分析时,我希望它能够介绍一些先进的模态识别技术,以及它们在结构健康监测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或者在讨论主动控制振动时,我希望它能够涉及一些现代控制理论,例如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在振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计算方法和仿真技术方面的处理。在21世纪,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仿真软件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清晰地介绍如何利用数值方法,例如有限元分析,来求解复杂的振动问题。并且,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算例,演示如何使用主流的仿真软件(如ANSYS, ABAQUS, COMSOL等)进行振动分析,那将极大地增强教材的实践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培养读者的工程敏感度和创新思维,让他们不仅能够理解振动理论,更能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挑战。此外,“第2版”的更新,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它可能对之前版本的不足进行了弥补,或者加入了更多反映当前科技发展趋势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振动力学在现代工程技术,如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我对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
评分这本《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所承担的“面向21世纪”这一历史使命。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程领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化。传统的振动理论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其与现代工程技术,例如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紧密结合,是新时代教材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特别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它是否能够引入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经典理论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阐释?例如,在讲解阻尼振动时,是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一些新型阻尼材料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减震降噪方面的最新进展?或者在讨论多自由度系统时,能否引入一些现代计算方法,比如有限元分析在振动分析中的应用?我非常关注教材在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处理方式。理论推导固然是基础,但现代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借助强大的计算工具来求解。这本书是否能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读者掌握如何建立符合实际的振动模型,并利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和分析?我期待看到的是,教材在保留必要数学严谨性的同时,能够更加注重培养读者的工程直觉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否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振动力学理论在解决实际工程故障、优化产品性能、预测结构寿命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振动力学并非是枯燥的数学游戏,而是解决真实世界工程问题的有力武器。此外,对于“第2版”的更新,我非常好奇它在哪些方面进行了Revision。是增加了新的章节,还是更新了部分内容,以反映近些年振动力学领域的新发展?这些更新是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前沿研究方向,并为我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发展指明可能的路径?
评分在我心中,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者探索世界的引路人。《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引领和创新的期许。作为一名读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逻辑清晰度和结构组织的合理性。对于振动力学这样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清晰的逻辑脉络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框架,循序渐进地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采用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路径,从最基本的单自由度系统开始,逐步过渡到多自由度系统、连续系统,并最终触及一些更复杂的振动问题。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详尽的解释,并辅以图示和文字说明,力求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物理含义。例如,在介绍简谐振动时,我希望它能清晰地解释振幅、频率、相位等基本概念,并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弹簧振子、单摆的运动。在讲解能量法时,我希望它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能量在振动过程中的转换和守恒原理。而且,“面向21世纪”的定位,让我对其内容的时效性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融入一些现代工程领域中遇到的新型振动问题,例如微机电系统(MEMS)的振动特性、智能材料在减振领域的应用,或者甚至是生物系统的振动现象。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涉及,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和实用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引导我穿越振动力学的迷宫,点亮我心中的疑惑,最终让我能够熟练地运用振动力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评分我对《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内容的“新”与“深”上。所谓“新”,我希望它能体现出21世纪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引入一些与时俱进的振动分析方法和应用案例。“深”,则意味着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论介绍,而是要深入剖析振动现象的本质,并能提供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论证。例如,在讲解振动系统的能量守恒时,我希望教材能够从微观粒子振动到宏观结构的振动,都能提供统一的能量分析框架,并展示能量如何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当我学习自由振动方程的解法时,我希望教材能够清晰地解释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在模态分析中的核心作用。对于“面向21世纪”的定位,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一些前沿的振动研究领域。例如,非线性振动及其在复杂系统中的表现,随机振动在工程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或者智能材料和结构在主动控制振动中的潜力。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对这些前沿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我未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此外,“第2版”的更新,也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能够吸取了前一版的反馈,在理论的严谨性、内容的准确性以及案例的代表性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通往振动力学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深入探索其奥秘,并将其应用于解决21世纪面临的各种工程挑战。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的。期待是因为“面向21世纪”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前沿和现代的气息,让人觉得它应该会和那些陈旧的教材有所不同,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或许还能窥见一些未来工程领域可能涉及的振动难题。然而,忐忑也是必然的,振动力学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就相当“硬核”的学科,公式、推导、抽象的概念,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挑战。我曾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一些理论性过强,但缺乏实际工程应用联系的教材,它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理论在那里,但感觉遥不可及,无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更别提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了。因此,我特别关注这本教材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平衡。它是否能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振动理论呈现出来?在解释各个概念时,是否能提供足够多的、与现实世界相关的例子,帮助我建立直观的理解?例如,当讲解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时,教材能否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桥梁的摇摆、汽车悬挂系统的设计、甚至是音乐乐器发声的原理?这些具体的联系,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但又对工程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引导,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能够让我从“知道”振动力学是什么,到“理解”振动力学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运用振动力学去解决问题。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虽然不能直接判断内容的好坏,但至少在视觉呈现上,它努力摆脱了过于传统和单调的风格,这可能也暗示了其内容上的创新之处。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振动力学》能够成为我探索振动世界的一本得力助手,它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基,也要有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激发我深入学习的兴趣,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教材,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其引导性,它能够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学科的精髓,而不是仅仅提供干巴巴的知识点。《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字,给我一种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条指引通往知识彼岸的航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振动概念娓娓道来。例如,在讲解振动系统的自由振动时,我希望它能从最简单的单自由度系统开始,逐步引入多自由度系统,并详细解释自由振动时各阶模态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意义。当我学习受迫振动时,我希望教材能够清晰地解释外力的性质如何影响系统的响应,以及共振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危害。我非常看重教材在类比和可视化方面的能力。振动力学中的很多概念,如阻尼、相位等,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如果能够通过形象的比喻或生动的图示来辅助理解,那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用粘稠液体来比喻阻尼,用钟摆的摆动来解释振动,这些都能帮助我建立直观的认识。而且,“面向21世纪”的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包含一些与现代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我期待它能够触及一些如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振动分析、微机电系统(MEMS)的振动特性、甚至是生物医学工程中微小振动的研究等领域。这些新的应用场景,能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振动力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点燃我对振动力学的好奇心,并为我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评分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教材,其叙述的清晰度和内容的深度是同样重要的。《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既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又要保持严谨的学术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流畅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振动理论。复杂的数学公式固然是振动力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更希望教材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公式的物理意义,并提供必要的辅助说明,例如图表、示意图等,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拉格朗日方程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给出方程本身,更能解释其推导过程,以及它在描述复杂系统振动时的优势。对于“面向21世纪”这个定位,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包含一些前沿的振动分析技术和应用。比如,在讲解随机振动时,我希望它能够介绍一些现代的随机过程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例如对复杂环境下结构的振动响应进行预测。或者在讲解非线性振动时,我希望它能够涉及一些与现代工程领域密切相关的非线性现象,例如混沌振动、分岔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经典的振动理论层面,更能引导读者去探索和理解那些更为复杂和前沿的振动问题。同时,对于“第2版”的更新,我非常好奇它在理论深度和内容广度上是否有所拓展。是否增加了新的章节,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对现有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探索振动力学在21世纪的无限可能,并为我未来的研究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在我长期的学习经历中,我发现一本真正的好书,往往是那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巧妙融合的书籍。《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称,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我希望这本教材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更能通过丰富的工程案例,将振动力学的魅力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解振动系统的阻尼特性时,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阻尼器(如粘滞阻尼、干摩擦阻尼)的工作原理,并结合汽车悬挂系统、建筑物隔震支座等实际工程应用,让读者深刻理解阻尼在减振降噪中的重要作用。当我学习振动系统的共振现象时,我希望教材能通过分析历史上因共振而发生的工程事故(如塔科马大桥倒塌),或者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动力学设计来避免设备工作频率接近其固有频率,从而强调共振的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而且,“面向21世纪”的标签,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会在内容上有所更新,能够反映当前工程领域的新挑战和新需求。我期待它能够触及一些与前沿技术相关的振动问题,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稳定性、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设计、微机电系统(MEMS)的振动特性,甚至是生物医学工程中微观层面的振动分析。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成为我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我在掌握扎实的振动理论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能够运用振动力学知识去创新和发展。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成功的教材,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能否有效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学科基础。《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到它可能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有所创新,能够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大量的生动实例,来阐释复杂的振动理论。例如,在讲解简谐振动时,不仅仅是给出数学公式,而是通过解释钟摆的摆动、弹簧振子的运动,甚至是一些音乐乐器发声的原理,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当我学习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时,我希望教材能够用形象的类比,比如多个耦合在一起的弹簧振子,来解释耦合振动和解耦振动的概念。我尤其关注教材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清晰度。复杂的数学推导是振动力学的核心,但我希望教材能够提供详细的步骤,并解释每一步推导的物理意义,避免出现“黑箱操作”,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公式的由来。而且,“面向21世纪”的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包含一些与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我期待它能够介绍一些如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振动分析、桥梁结构的抗风振设计、或者甚至是对生物体内的微观振动现象的探讨。这些贴近现实的应用,能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振动力学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振动力学的“敲门砖”,让我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我未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纸张和印刷比一般正版书差,其他还好
评分很好!京东送货很快!很给力!
评分根据相关规范及工程实践经验,对钢结构设计中的一些误区和禁区进行了深入阐述。书中首先介绍了一些工程案例作为警示,进而按规范体系逐条列出r相关设计禁忌、算例以及对规范的修改建议等内容,提出哪些问题不能那样做,而应该怎样做。《钢结构设计禁忌及实例》内容翔实,实用性、参照性强,可供广大结构设计人员使用,也供相关专业施工、科研、教学人员参考 第1章 钢结构工程违禁犯忌案例 【案例1.1】吊车分离肢柱头的疲劳拉裂 结构受力与计算模型、几何简图、荷载作用不符;误认为结构构造连接越刚强越好。 【后果】 过强节点引出钢柱裂缝。 【正解】 1.概况 《建筑结构》2006年8月第36卷8期登载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设备部集体合写的《平台钢框架分离式柱的疲劳破坏》一文。顾题思义,分离式柱只承受吊车压力作用,而疲劳破坏应出现在重复作用的拉应力部位,受压构件易屈曲,可能压坏,但不会出现受拉疲劳裂缝,因此困惑难解,现将该文摘要介绍如下: 此炼钢主厂房建于1985年,转炉跨有8层平台,负荷特大。2002年3月发现平台周围有7根分离式吊车梁支柱的柱头出现裂缝,均在H型钢缘加宽板的下端原翼缘上。裂缝贯穿翼缘板厚,水平方向开展,长20~80mm,均在吊车一侧开始,属受弯拉裂。车间平剖面如图1.1-1,裂缝位置如图1.1-2。 文中还介绍了对B-11、D-10柱进行有限元分析和电阻应变测量,获得柱翼缘裂缝处在吊车作用下最大竖向压应力为93.2-261N/mm2,未见拉应力。然后对框架平台进行分析,发现B、D列的分离式柱最大拉应力分别为36。6N/mm2、67.8N/mm2,其应力幅已超过容许应力幅。 该文结论是:平台周围的分离式柱未能与平台框架完全铰接。在平台框架梁柱节点负弯矩作用下,使分离式柱头的吊车侧产生受平台框架节点负弯矩影响的竖向弯曲拉应力,在吊车作用时又转变为压应力,在拉压重复作用下,产生疲劳裂缝,由于裂缝开展释放了一定应力,所以没有出现结构破坏事故。处理办法是增设如图1.1-3所示之加固板以降低应力幅,至此文发表时,加固后的柱子工作正常。【禁忌3.11】将强度、应力、强度计算等概念混为一谈【禁忌3.12】焊缝符号表示不清【禁忌3.13】对钢结构的两种极限状态概念不清【禁忌3.14】对钢结构设计历史演进、内容更新了解不深【禁忌3.15】对荷载组合理解有误【禁忌3.16】疏漏了钢结构设计方面的一些特别规定【禁忌3.17】挠度与起拱的处理不当【算例3.18】荷载效应组合的两则实用算例【建议3.19】对《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2003第1~3章 的改进建议 第4章 受弯构件的计算【禁忌4.1】受弯计算漏项【禁忌4.2】不注意毛截面和净截面的区分 第1章 钢结构工程违禁犯忌案例【案例1.1】吊车分离肢柱头的疲劳拉裂【案例1.2】将门式刚架钢柱改为混凝土柱【案例1.3】在多层建筑上扩建门式刚架轻钢结构【案例1.4】过量积灰积雪【案例1.5】在吊车梁上随意施焊【案例1.6】重型平台柱头的剪切破坏【案例1.7】电机与平台共振【案例1.8】防锈油漆与防火涂料起化学反应【案例1.9】柱脚抗剪键设置不到位【案例1.10】门式刚架设计、施工、管理问题【案例1.11】钢材选择或使用不当【案例1.12】未分清钢结构设计图与施工图的关系【案例1.13】在预应力高强度锚栓上出现焊点【案例1.14】不注意柱脚锚栓d=72mm与M72的差别【案例1.15】吊车梁轨道连接的经常损坏【案例1.16】吊车梁端上部变形引起突缘支座纵向连接问题【案例1.17】箱形吊车梁端的梁、柱节点过于刚劲【案例1.18】插入式柱脚埋深未进行计算【案例1.19】忽视施工运输安装阶段保证结构稳定和安全的临时措施【案例1.20】温度区段的不合理处理【案例1.21】梁柱节点采用栓焊并用连接的不同算法第2章 材料【禁忌2.1】对建筑结构钢材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禁忌2.2】设计文件中对所引用的国家标准没有全面、准确地表示【禁忌2.4】用建筑结构用钢板按号取代Q235等钢号的钢板【禁忌2.5】对铸钢有哪些国家标准不清楚【禁忌2.6】对钢材及连接材料要求不够明确具体【禁忌2.7】对钢结构连接方式一知半解【禁忌2.8】不了解各种焊接材料的型号、表示方法和具体用途【禁忌2.9】选用的焊接材料与母材不匹配【禁忌2.10】对钢结构紧固件连接缺乏了解【禁忌2.11】不深切理解钢材及其连接的各项强度设计值【禁忌2.12】不能正确使用钢结构强度设计值的折减系数
评分挺好的,书的质量挺好,正版的,送货也挺快
评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振动力学(第2版)
评分发货是一如既往的快,在这点上没的说
评分必须给快递员点赞啊!北京当晚大雨瓢泼,快递员还不辞辛劳的给送到了!太敬业了!
评分书质量好,内容还没有看
评分是正版,不错~~就是章节比我看到的电子版要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