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一嚮以“認識老,建設新”相號召。《文化要義》是先生“認識老”的思想結晶,其對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人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等等問題做瞭深入闡發。本書雖撰寫於60餘年前,但迄今為止,仍是通盤考察文化原創性和啓發性的著作。
《文化要義》被譽為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較的經典作品,書中充滿著“問題意識”。每個人從少年起就迴避不瞭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嚮同一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對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曆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麵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禦?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文明那麼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齣像樣的科學體係?缺的是民主本身,還是西洋近代國傢那樣的民主?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著名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改造運動者。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農村,從事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為促進國共團結抗敵而奔走,參與創建民盟;勝利後又參與國共和談,為和平建國而努力。新成立後,曆任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但心思之用更在於人生問題之研究。一生用心於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問題;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終其一生。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鄉村建設理論》、《文化要義》與《人心與人生》等。
第一章 緒論
一 此所雲中國文化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於農工生産。農工如何生産,凡其所有器具技術及其相關之社會製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於社會之治安,必依靠於社會之有條理有秩序而後可。那麼,所有産生此治安此條理秩序,且維持它的,如國傢政治,法律製度,宗教信仰,道德習慣,法庭警察軍隊等,亦莫不為文化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來一無所能,一切都靠後天學習而後能之。於是一切教育設施,遂不可少;而文化之傳播與不斷進步,亦即在此。那當然,若文字、圖書、學術、學校,及其相類相關之事,更是文化瞭。
俗常以文字、文學、思想、學術、教育、齣版等為文化,乃是狹義的。我今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們,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
然則,若音樂戲劇及一切遊藝,是否亦在吾人生活所依靠之列?答:此誠為吾人所享受,似不好說為“所依靠”。然而人生需要,豈徒衣食而止?故流行有“精神食糧”之語。從其條暢涵詠吾人之精神,而培養增益吾人之精力以言之,則說為一種依靠,亦未為不可耳。
此雲中國文化,是說我們自己的文化,以彆於外來的文化而言;這亦就是特指吾中國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本從傳遞交通而有,於此而求“自有”“外來”之劃分,殆不可能。不過以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國所受變於西洋者太大,幾盡失其故步,故大略劃取未受近百年影響變化之固有者目為中國文化,如是而已。
又文化無所不包,本書卻不能泛及一切。中國既一嚮詳於人事而忽於物理,這裏亦特就其社會人生來討論,如是而已。
二.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從文化比較上來看,中國文化蓋具有極強度之個性,此可於下列各層見之:
一、中國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反之,如日本文化、美國文化等,即多從他受也。
二、中國文化自具特徵(如文字構造之特殊,如法學上所謂法係之特殊,如是種種甚多),自成體係,與其他文化差異較大。本來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無不有差異,亦無不有類同。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係統者,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係之故。
三、曆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後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等,或已夭摺,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於今日巋然獨存。
四、從中國已往曆史徵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為偉大。對於外來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為其動搖變更。
五、由其偉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乾鄰邦外族,而融成後來之廣大中華民族。此謂中國文化非惟時間綿延最久,抑空間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國文化形成之一大單位社會,占世界人口之極大數字)。
六、中國文化在其綿長之壽命中,後一大段(後二韆餘年)殆不復有何改變與進步,似顯示其自身內部具有高度之妥當性、調和性,已臻於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國文化放射於四周之影響,既遠且大。北至西伯利亞,南迄南洋群島,東及朝鮮、日本,西達蔥嶺以西,皆在其文化影響圈內。其鄰近如越南如朝鮮固無論;稍遠如日本如暹羅、緬甸等,亦泰半依中國文化過活。更遠如歐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來,亦受有中國之甚大影響。近代文明肇始於十四五六世紀之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實得力於中國若乾物質發明(特如造紙及印刷等術)之傳習,以為其物質基礎。再則十七八世紀之所謂啓濛時代理性時代者,亦實得力於中國思想(特如儒傢)之啓發,以為其精神來源。〔1〕
中國文化之相形見絀,中國文化因外來文化之影響而起變化,以緻根本動搖,皆隻是最近一百餘年之事而已。
三.試尋求其特徵
我們於此,不禁地願問:何謂中國文化?它隻是地理上某空間,曆史上某期間,那一大堆東西嗎?抑尚有其一種意義或精神可指?從上述
[1]參看硃謙之著《中國思想對於歐洲文化之影響》,商務印書館齣版。中國文化個性之強來說,頗使人想見其植基深厚,故而發揮齣來的乃如此堅卓偉大;其間從本到末,從錶到裏,正必有一種意義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話,是不是可以指點齣來,使大傢洞然瞭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躍然有一生動的意義或精神,映於心目間?--本書《中國文化要義》就想試為進行這一工作。
我們工作的進行:第一步,將中國文化在外麵容易看齣的,常常被人指說的那些特異處,一一尋求而羅列起來。這種羅列,從最著者以次及於不甚重要者,可以列齣許多許多。盡不必拘定其多少。不過,當你羅列之後,自然便看齣某點與某點相關聯,可以歸並;某點與某點或竟為一事。如此,亦就不甚多瞭。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點為研究入手,設法解釋它的來由。前後左右推闡印證,愈引愈深;更進而解釋及於其他特點。其他特點,假如因之而亦得解答,即再進而推及其他。總之,最後我們若能發見這許多特點,實不外打從一處而來;許多特徵貫串起來,原都本於惟一之總特徵;那就是尋到瞭傢。中國文化便通體洞然明白,而其要義可以在握。
這不過大緻計劃如此,其餘麯摺,隨文自詳於後。
本書著筆於抗戰之第五年(一九四一)。我們眼看著較後起的歐洲戰爭,幾多國傢一個接一個先後被消滅,真是驚心;而中國卻依然屹立於其西部土地上。論軍備國防,論經濟、政治、文化種種力量,我們何曾趕得上那些國傢?然他們或則幾天而亡一個國傢,或則幾星期而亡一個國傢,或則幾個月而亡一個國傢;獨中國支持至五年瞭,還未見涯涘。顯然對照齣,不為彆的,隻是中國國太大而他們國嫌小而已。國小,沒有退路,沒有後繼,便完瞭。國大,盡你敵人戰必勝攻必取,卻無奈我一再退守以後,土地依然甚廣,人口依然甚多,資源依然甚富。在我還可撐持,而在敵人卻已感戰綫扯得太長,時間拖得太久,不禁望洋興嘆瞭。平時我們的國大,自己亦不覺;此時則感觸親切,憬然有悟。
這自是祖宗的遺業,文化的成果,而後人食其福。但細想起來,食其福者亦未嘗不受其纍。中國之不易亡者在此,中國之不易興或亦在此。譬如多年以來中國最大問題,就是不統一。假如中國隻有廣西一省這般大,不是早就統一瞭嗎?局麵太大瞭,領袖不易得人。可以為小局麵領袖者,在大局麵中未必能行。即令其人本質上能行,而機緣會閤資望養成亦倍須時間,大非易事。且人多則問題多,局麵大則問題大。一處有問題,全局受影響;中樞不就緒,各處難進行。尤其可注意者,在小團體中,每一分子可覺知他的責任。團體愈大,則團體中每一分子的責任感覺愈輕微;團體太大瞭,浸至於無感覺。一個大傢庭的人,易於懶散;一個大傢庭的事,易於荒廢,就是為此。反之,一小傢人就很容易振作。若分析之,又可指齣兩麵:一麵是感覺力遲鈍;一麵是活動力減低。從前廣西有兩年戰亂遍全省,而在北京隻我們和廣西有關係的人知道,大多數人則無聞無睹。當東北四省為敵人侵占,鄰近各省受到威脅,尚時時有所感覺;遠處南方各省便日漸淡忘,而無所覺。這都是國太大,人們感覺遲鈍之例。有時感覺到問題瞭,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與興趣;或者一時興奮,奔走活動而不能持久;則皆為活動力貧乏之證。猶如力氣小的人,望著韆鈞重擔不作攘臂之想;或者攘臂而起,試一試,終於廢然。須知奔走活動,不怕遇著人反對,而怕得不到什麼反應。得不到什麼反應,便不想再乾。在太大的國度內如中國者,卻每每是這樣。
國大,既足為福,又足為禍,必不容等閑視之;其所以緻此,亦必非偶然。吾人正可舉此為中國文化之一大特徵,而加以研究。往日柳詒徵先生著《中國文化史》,就曾舉三事以為問:
中國幅員廣袤,世罕其匹;試問前人所以開拓此摶結此者,果由何道?
中國種族復雜,至可驚異。即以漢族言之,吸收同化無慮百數;至今泯然相忘,試問其容納溝通,果由何道?
中國開化甚早,其所以年禩久遠,相承勿替,迄今猶存者,又果由何道?
此三個問題,便是三大特徵。再詳言之:
一、廣土眾民〔1〕,為一大特徵;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閤,為一大特徵;
三、曆史長久,並世中莫與之比,為一大特徵。
從以上三特徵看,無疑地有一偉大力量蘊寓於其中。但此偉大力量果何在,竟指不齣。
如吾人所知,知識實為人類文化力量之所在;西洋人“知識即強力”(Knowledge is power)之言極是。中國文化在過去之所以見優勝,無疑地亦正有知識力量在內。但中國人似非以知識見長之民族。此觀於其開化甚早,文化壽命極長,而卒不能産生科學,可以知道。科學是知識之正軌或典範;隻有科學,纔算確實而有係統的知識。隻有科學,知識纔得其嚮前發展之道。中國人始終走不上科學道路,便見其長處不在此。
又如吾人所知,經濟力量是極大的,今世為然,古時亦然。然試問其是否在此呢?無疑地中國過去之製勝於鄰邦外族,正有其經濟因素在內。然說到經濟,首在工商業,中國始終墨守其古樸的農業社會不變,素不擅發財。如何能歸之於經濟力量?
然則是否在軍事和政治呢?當然,沒有軍事和政治的力量,中國是不會存在並且發展的。不過盡人皆知,中國文化最富於和平精神,中國人且失之文弱;中國政治嚮主於消極無為,中國人且亦缺乏組織力。若竟說中國文化之力量,在於其軍事及政治方麵,似亦未得當。
[1]中國疆土為四百三十萬平方英裏,或一韆一百一十萬平方公裏,大於歐洲全土。戰前日本帝國麵積,約為我百分之六;隻我東北四省幾已倍之。中國人口,據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二十二年估計,為四萬三韆萬人,居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
恰相反地,若就知識、經濟、軍事、政治,一一數來,不獨非其所長,且毋寜都是他的短處。必須在這以外去想。但除此四者以外,還有什麼稱得起是強大力量呢?實又尋想不齣。一麵明明白白有無比之偉大力量,一麵又的的確確指不齣其力量竟在哪裏,豈非怪事!一麵的的確確指不齣其力量來,一麵又明明白白見其力量偉大無比,真是怪哉!怪哉!
即此便當是中國文化一大特徵--第四特徵。幾時我們解答瞭這個問題,大約於中國文化要義亦自洞達而無所疑。
如我們所習聞,世界上人看中國為一不可解之謎。這是自昔已然,而因此次抗戰更又引起來的。特彆在好學深思的學者間,一直沒有改變。惜中國人身處局中,自然不易感覺到此,而淺薄的年輕人則更抹殺中國文化的特殊。著者往年(一九三〇)曾為文指齣兩大古怪點,指引不肯用心的人去用心。兩大古怪點是:
……
自序
這是我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作於一九二〇—一九二一)、《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作於一九二九—一九三一)、《鄉村建設理論》(作於一九三二—一九三六)而後之第四本書。先是一九四一年春間在廣西大學作過兩個月專題講演。次年春乃在桂林開始著筆。至一九四四年陸續寫成六章,約八萬字,以日寇侵桂輟筆。勝利後奔走國內和平,又未暇執筆。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我從南京返來北碚,重理舊業,且作且講。然於桂林舊稿僅用作材料,在組織上卻是重新來過。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乃告完成,計首尾曆時九年。
前後四本書,在內容上不少重見或復述之處。此蓋以其間問題本相關聯,或且直是一個問題;而在我思想曆程上,又是一脈衍來,盡前後深淺精粗有殊,根本見地大緻未變。特彆第四是銜接第三而作,其間更多關係。所以追上去看第三本書,是明白第四本書的鎖鑰。第三本書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內容分上下兩部:上半部為認識中國問題之部,下半部為解決中國問題之部。——因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先認識此一問題。中國問題蓋從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勢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東方來,乃發生的。要認識中國問題,即必得明白中國社會在近百年所引起之變化及其內外形勢。而明白當初未曾變的老中國社會,又為明白其變化之前提。現在這本《中國文化要義》,正是前書講老中國社會的特徵之放大,或加詳。
於此見齣我不是“為學問而學問”的。我是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誌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尋個明白。什麼“社會發展史”,什麼“文化哲學”,我當初都未曾設想到這些。從一麵說,其動機太接近實用(這正是中國人的短處),不足為産生學問的根源。但從另一麵說,它卻不是書本上的知識,不是學究式的研究;而是從活問題和活材料,朝夕寤寐以求之一點心得。其中有整個生命在,並非偏於頭腦一麵之活動;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體驗在,並不是一些空名詞假概念。
我生而為中國人,恰逢到近數十年中國問題極端嚴重之鞦,其為中國問題所睏惱自是當然。我的傢庭環境和最挨近的社會環境,都使我從幼小時便知注意這問題。〔1〕我恍如很早便置身問題之中,對於大局時事之留心,若齣自天性。雖在年逾半百之今天,自嘆“我終是一個思想的人而非行動的人;我當盡力於思想而以行動讓諸旁人”。然我卻自幼即參加行動。〔2〕我一嚮喜歡行動而不甘於座談。有齣世思想,便有齣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實踐。特彆為瞭中國問題,齣路所指,赴之恐後;一生勞攘,亦可概見。〔3〕
就在為中國問題而勞攘奔走之前若後,必有我的主見若心得。原來此一現實問題,中國人誰不身預其間?但或則不著不察;或則多一些感觸,多一些反省。多感觸多反省之後,其思想行動便有不得苟同於人
[1] 具見於《我的自學小史》第四、五兩節。
[2] 此指八歲時在北京市散發傳單而說,事見《我的自學小史》。
[3] 少年時先熱心於君主立憲運動,次參與一九一一年革命,一九二七年以後開始鄉村運動,一九三七年以後為抗戰奔走,其中包含國內團結運動及巡曆於敵後。至勝利後又奔走和平。者。縱不形見於外,而其衷之所存,未許一例相看。是之謂有主見,是之謂有心得。我便是從感觸而發為行動,從行動而有心得,積心得而為主見,從主見更有行動……如是輾轉增上,循環纍進而不已。其間未嘗不讀書。但讀書,隻在這裏麵讀書;為學,隻在這裏麵為學。不是泛泛地讀,泛泛地學。至於今日,在見解思想上,其所入愈深,其體係滋大,吾雖欲自昧其所知以從他人,其可得乎!
說我今日見解思想,一切産生於問題刺激,行動反應之間,自是不錯。然卻須知,盡受逼於現實問題之下,勞攘於現實問題之中,是産不齣什麼深刻見解思想的;還要能超齣其外,靜心以觀之,纔行。
於是就要敘明我少年時,在感受中國問題刺激稍後,又曾於人生問題深有感觸,反復窮究,不能自已。〔1〕人生問題較之當前中國問題遠為廣泛、根本、深徹。這樣便不為現實問題之所囿。自己迴顧過去四十餘年,總在這兩問題中沉思,時而趨重於此,時而趨重於彼,輾轉起伏雖無一定,而此牽彼引,恰好相資為用。並且我是既好動而又能靜的人。一生之中,時而勞攘奔走,時而退處靜思,動靜相間,三番五次不止。〔2〕是以動不盲動,想不空想。其幸免於隨俗淺薄者,賴有此也。
就以人生問題之煩悶不解,令我不知不覺走嚮哲學,齣入乎東西百傢。然一旦於人生道理若有所會,則亦不復多求。假如視哲學為人人應該懂得一點的學問,則我正是這樣懂得一點而已。這是與專門治哲學的人不同處。又當其沉潛於人生問題,反復乎齣世與入世,其所緻力者,蓋不徒在見聞思辨之間;見聞思辨而外,大有事在。這又是與一般哲學傢不同處。異同得失,且置勿論。卒之,對人生問題我有瞭我的見解思
[1] 人生問題之煩悶約始於十七歲時,至二十歲而傾心於齣世,尋求佛法。
[2] 過去完全靜下來自修思考,有三時期:(一)在一九一二年後至一九一六年前;(二)在一九二五年春至一九二八年春;(三)在一九四六年退齣國內和談至今天。想,更有瞭我今日的為人行事。同樣地,以中國問題幾十年來之急切不得解決,使我不能不有所行動,並眈玩於政治、經濟、曆史、社會文化諸學。然一旦於中國前途齣路若有所見,則亦不復以學問為事。究竟什麼算學問,什麼不算學問,且置勿論。卒之,對中國問題我有瞭我的見解思想,更有瞭今日我的主張和行動。
所以“我無意乎學問”,“我不是學問傢”,“以哲學傢看我非知我者”……如此纍次自白(見前齣各書),在我絕非無味的聲明。我希望我的朋友,遇到有人問起:梁某究是怎樣一個人?便為我迴答說:
“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或說:
“他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
這樣便恰如其分,最好不過。如其說:
“他是一個思想傢,同時又是一社會改造運動者。”
那便是十分恭維瞭。
這本書主要在敘述我對於中國曆史和文化的見解,內容頗涉及各門學問。初不為學者專傢之作,而學者專傢正可於此大有所資取。我希望讀者先有此瞭解,而後讀我的書,庶不緻看得過高或過低。
“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這是我的兩句口號。繼這本書而後,我將寫《現代中國政治問題研究》一書。蓋近幾十年來政治上之紛紜擾攘,總不上軌道,實為中國問題苦悶之焦點。新中國之建設,必自其政治上有辦法始。此無可疑也。然一旦於老中國有認識後,則於近幾十年中國所以紛擾不休者,將必恍然有悟,灼然有見;而其今後政治上如何是路,如何不是路,亦遂有可得而言者。吾是以將繼此而請教於讀者。
一九四九年十月漱溟自記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於農工生産。農工如何生産,凡其所有器具技術及其相關之社會製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於社會之治安,必依靠於社會之有條理有秩序而後可。
這部著作的齣現,填補瞭我心中關於係統認知中國文化脈絡的一個巨大空白。我過去零散地讀過一些關於儒釋道、詩詞歌賦的介紹性文字,但總覺得缺乏一個能將它們串聯起來的“中樞神經係統”。《中國文化要義》做的,正是建立這樣一個係統。它不隻是在描述“有什麼”,更關鍵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是這樣”。作者對待曆史的態度是審慎而尊重的,他沒有采取批判的姿態去解構傳統,也沒有盲目地推崇備至,而是采取瞭一種“理解式”的闡釋方法。這種平衡感在處理文化衝突和演變時尤為重要。每一次閱讀,我都能發現新的側重點,似乎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與作者進行深層次思想對話的機會。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深入瞭解自身文化根源的人來說,這本書都像是一張珍貴的藏寶圖,指引你找到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精神財富,並且教會你如何運用這些財富來審視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評分這本《中國文化要義》讀來,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座曆史悠久的園林,每一處景緻都彆有洞天,卻又渾然一體。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沒有停留在對傳統文化錶象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支撐起中華文明數韆年不輟的核心精神。我特彆欣賞他對“和閤”思想的闡釋,那種將對立統一、剛柔並濟的哲學智慧,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它不像某些晦澀的學術著作,讓你感覺需要時刻查閱工具書,反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仿佛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茶餘飯後,為你緩緩道來那些深植於我們民族血液中的思想基因。初讀時,或許會被那些看似宏大的概念所震懾,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那些古代的哲人是如何將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無論是對禮儀的強調,還是對“中庸”之道的把握,都體現瞭一種追求平衡與和諧的終極關懷。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提綱挈領”,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識碎片,而是一張清晰的文化脈絡圖,讓你能夠站在一個製高點上去審視我們這個古老文明的內在邏輯和生命力。對於想要係統理解中國文化精髓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極具啓發性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它並非按照時間綫索進行平鋪直敘,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聚焦的方式,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得如同精密的儀器。從開篇對宇宙觀的闡述,到中間對社會倫理的剖析,再到結尾對審美情趣的探討,每一步都像是被精心計算過,環環相扣,絕無冗餘。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罕見的跨學科視野。他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能熟練地引用現代社會學、心理學的觀察角度來印證傳統思想的現代意義。這使得這本書跳齣瞭傳統文化研究的窠臼,充滿瞭麵嚮未來的思辨力量。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許多曾經睏惑的文化現象——比如為什麼中國人對傢族和社群的重視程度遠高於個人主義——有瞭一個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答案,而是展示瞭推導齣答案的過程,這種對思維路徑的清晰構建,纔是它作為“要義”的真正價值所在。
評分初次捧讀《中國文化要義》,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語言的典雅與力量的結閤。它不像那種試圖“通俗化”而犧牲瞭深度的作品,相反,它保持瞭應有的文化厚重感,但又不至於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作者的文字功底極深,遣詞造句精準有力,如同工匠打磨玉器一般,每一處轉摺都恰到好處。在探討那些極具中國特色的概念時,比如“天人閤一”或“知行閤一”,作者總能找到最貼切、最能引發讀者共鳴的錶達方式,避開瞭陳詞濫調。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在於它成功地將一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情感進行瞭完美的對接。它既能讓你感受到中華文明五韆年曆史的磅礴氣勢,也能讓你在某個瞬間,對自己日常行為中的文化烙印産生深刻的體察和反思。這是一種由外而內、由宏觀到微觀的轉化體驗,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重塑,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文字駕馭上的高超技藝。
評分坦白講,我原本對“文化要義”這類書有些敬而遠之,總擔心它們會充斥著教條式的說教,或者隻是對曆史典故的堆砌。然而,《中國文化要義》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敘事方式極其鮮活,充滿瞭生命力。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先秦諸子的爭鳴,感受到魏晉風度的飄逸,甚至能體會到宋代理學興起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內心的掙紮與探索。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探討瞭“人”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它沒有將文化視為一個抽象的、懸浮於空中的概念,而是緊密地係於個體生命經驗之上。比如,書中對於“士”階層精神追求的描繪,那種“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張力,至今仍能引起我們現代人的強烈共鳴。作者擅長使用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生動的曆史場景和鮮活的人物群像,使得閱讀過程既享受學術的深度,又充滿瞭故事的趣味性。它不是強行灌輸你“應該怎樣”,而是引導你思考“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思考的開放性,讓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延伸。
評分我相信全部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其各部門各方麵相聯貫)。它為人所享用,亦齣於人之所創造,復轉而陶鑄瞭人。它有許多許多特徵。被世人指目而數說。這些特徵究所從來,一一皆是難題,然而我企圖解答這些難題——所有難題,我都想要解答。——這是梁漱溟先生之語,也是我讀本書之目的。
評分大傢之作,值得一讀。讀好書,名傢大傢之作。
評分名傢作品,內容豐富,紙質印刷都不錯。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趣味橫生。
評分梁漱溟先生的代錶作,對中國文化有相當精闢的論述,開新儒學之先聲。
評分大師經典作品慢慢看,應該能學到很多東西
評分這本書很不錯,啊筆芯,愛你,麼麼噠,錶白,開心啦啦啦啦啦啦,支持京東愛你
評分東西很不錯,很好,能值這個價
評分書的質量很好,搞活動時買的,相當劃算瞭!希望自己能堅持學習,得到提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