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一向以“认识老,建设新”相号召。《文化要义》是先生“认识老”的思想结晶,其对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人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等等问题做了深入阐发。本书虽撰写于60余年前,但迄今为止,仍是通盘考察文化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
《文化要义》被誉为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文化。在梁漱溟看来,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成立后,历任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文化要义》与《人心与人生》等。
第一章 绪论
一 此所云中国文化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农工生产。农工如何生产,凡其所有器具技术及其相关之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社会之治安,必依靠于社会之有条理有秩序而后可。那么,所有产生此治安此条理秩序,且维持它的,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亦莫不为文化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来一无所能,一切都靠后天学习而后能之。于是一切教育设施,遂不可少;而文化之传播与不断进步,亦即在此。那当然,若文字、图书、学术、学校,及其相类相关之事,更是文化了。
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然则,若音乐戏剧及一切游艺,是否亦在吾人生活所依靠之列?答:此诚为吾人所享受,似不好说为“所依靠”。然而人生需要,岂徒衣食而止?故流行有“精神食粮”之语。从其条畅涵咏吾人之精神,而培养增益吾人之精力以言之,则说为一种依靠,亦未为不可耳。
此云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本从传递交通而有,于此而求“自有”“外来”之划分,殆不可能。不过以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国所受变于西洋者太大,几尽失其故步,故大略划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者目为中国文化,如是而已。
又文化无所不包,本书却不能泛及一切。中国既一向详于人事而忽于物理,这里亦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如是而已。
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反之,如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即多从他受也。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如法学上所谓法系之特殊,如是种种甚多),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本来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无不有差异,亦无不有类同。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三、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抑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国文化形成之一大单位社会,占世界人口之极大数字)。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北至西伯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葱岭以西,皆在其文化影响圈内。其邻近如越南如朝鲜固无论;稍远如日本如暹罗、缅甸等,亦泰半依中国文化过活。更远如欧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来,亦受有中国之甚大影响。近代文明肇始于十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干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等术)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1〕
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
三.试寻求其特征
我们于此,不禁地愿问:何谓中国文化?它只是地理上某空间,历史上某期间,那一大堆东西吗?抑尚有其一种意义或精神可指?从上述
[1]参看朱谦之著《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文化个性之强来说,颇使人想见其植基深厚,故而发挥出来的乃如此坚卓伟大;其间从本到末,从表到里,正必有一种意义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话,是不是可以指点出来,使大家洞然了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跃然有一生动的意义或精神,映于心目间?--本书《中国文化要义》就想试为进行这一工作。
我们工作的进行:第一步,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求而罗列起来。这种罗列,从最著者以次及于不甚重要者,可以列出许多许多。尽不必拘定其多少。不过,当你罗列之后,自然便看出某点与某点相关联,可以归并;某点与某点或竟为一事。如此,亦就不甚多了。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其他特点,假如因之而亦得解答,即再进而推及其他。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见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到了家。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这不过大致计划如此,其余曲折,随文自详于后。
本书着笔于抗战之第五年(一九四一)。我们眼看着较后起的欧洲战争,几多国家一个接一个先后被消灭,真是惊心;而中国却依然屹立于其西部土地上。论军备国防,论经济、政治、文化种种力量,我们何曾赶得上那些国家?然他们或则几天而亡一个国家,或则几星期而亡一个国家,或则几个月而亡一个国家;独中国支持至五年了,还未见涯涘。显然对照出,不为别的,只是中国国太大而他们国嫌小而已。国小,没有退路,没有后继,便完了。国大,尽你敌人战必胜攻必取,却无奈我一再退守以后,土地依然甚广,人口依然甚多,资源依然甚富。在我还可撑持,而在敌人却已感战线扯得太长,时间拖得太久,不禁望洋兴叹了。平时我们的国大,自己亦不觉;此时则感触亲切,憬然有悟。
这自是祖宗的遗业,文化的成果,而后人食其福。但细想起来,食其福者亦未尝不受其累。中国之不易亡者在此,中国之不易兴或亦在此。譬如多年以来中国最大问题,就是不统一。假如中国只有广西一省这般大,不是早就统一了吗?局面太大了,领袖不易得人。可以为小局面领袖者,在大局面中未必能行。即令其人本质上能行,而机缘会合资望养成亦倍须时间,大非易事。且人多则问题多,局面大则问题大。一处有问题,全局受影响;中枢不就绪,各处难进行。尤其可注意者,在小团体中,每一分子可觉知他的责任。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一个大家庭的人,易于懒散;一个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废,就是为此。反之,一小家人就很容易振作。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从前广西有两年战乱遍全省,而在北京只我们和广西有关系的人知道,大多数人则无闻无睹。当东北四省为敌人侵占,邻近各省受到威胁,尚时时有所感觉;远处南方各省便日渐淡忘,而无所觉。这都是国太大,人们感觉迟钝之例。有时感觉到问题了,而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与兴趣;或者一时兴奋,奔走活动而不能持久;则皆为活动力贫乏之证。犹如力气小的人,望着千钧重担不作攘臂之想;或者攘臂而起,试一试,终于废然。须知奔走活动,不怕遇着人反对,而怕得不到什么反应。得不到什么反应,便不想再干。在太大的国度内如中国者,却每每是这样。
国大,既足为福,又足为祸,必不容等闲视之;其所以致此,亦必非偶然。吾人正可举此为中国文化之一大特征,而加以研究。往日柳诒徵先生著《中国文化史》,就曾举三事以为问:
中国幅员广袤,世罕其匹;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抟结此者,果由何道?
中国种族复杂,至可惊异。即以汉族言之,吸收同化无虑百数;至今泯然相忘,试问其容纳沟通,果由何道?
中国开化甚早,其所以年禩久远,相承勿替,迄今犹存者,又果由何道?
此三个问题,便是三大特征。再详言之:
一、广土众民〔1〕,为一大特征;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为一大特征;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为一大特征。
从以上三特征看,无疑地有一伟大力量蕴寓于其中。但此伟大力量果何在,竟指不出。
如吾人所知,知识实为人类文化力量之所在;西洋人“知识即强力”(Knowledge is power)之言极是。中国文化在过去之所以见优胜,无疑地亦正有知识力量在内。但中国人似非以知识见长之民族。此观于其开化甚早,文化寿命极长,而卒不能产生科学,可以知道。科学是知识之正轨或典范;只有科学,才算确实而有系统的知识。只有科学,知识才得其向前发展之道。中国人始终走不上科学道路,便见其长处不在此。
又如吾人所知,经济力量是极大的,今世为然,古时亦然。然试问其是否在此呢?无疑地中国过去之制胜于邻邦外族,正有其经济因素在内。然说到经济,首在工商业,中国始终墨守其古朴的农业社会不变,素不擅发财。如何能归之于经济力量?
然则是否在军事和政治呢?当然,没有军事和政治的力量,中国是不会存在并且发展的。不过尽人皆知,中国文化最富于和平精神,中国人且失之文弱;中国政治向主于消极无为,中国人且亦缺乏组织力。若竟说中国文化之力量,在于其军事及政治方面,似亦未得当。
[1]中国疆土为四百三十万平方英里,或一千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大于欧洲全土。战前日本帝国面积,约为我百分之六;只我东北四省几已倍之。中国人口,据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二十二年估计,为四万三千万人,居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
恰相反地,若就知识、经济、军事、政治,一一数来,不独非其所长,且毋宁都是他的短处。必须在这以外去想。但除此四者以外,还有什么称得起是强大力量呢?实又寻想不出。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竟在哪里,岂非怪事!一面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来,一面又明明白白见其力量伟大无比,真是怪哉!怪哉!
即此便当是中国文化一大特征--第四特征。几时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大约于中国文化要义亦自洞达而无所疑。
如我们所习闻,世界上人看中国为一不可解之谜。这是自昔已然,而因此次抗战更又引起来的。特别在好学深思的学者间,一直没有改变。惜中国人身处局中,自然不易感觉到此,而浅薄的年轻人则更抹杀中国文化的特殊。著者往年(一九三〇)曾为文指出两大古怪点,指引不肯用心的人去用心。两大古怪点是:
……
自序
这是我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作于一九二〇—一九二一)、《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作于一九二九—一九三一)、《乡村建设理论》(作于一九三二—一九三六)而后之第四本书。先是一九四一年春间在广西大学作过两个月专题讲演。次年春乃在桂林开始着笔。至一九四四年陆续写成六章,约八万字,以日寇侵桂辍笔。胜利后奔走国内和平,又未暇执笔。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我从南京返来北碚,重理旧业,且作且讲。然于桂林旧稿仅用作材料,在组织上却是重新来过。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乃告完成,计首尾历时九年。
前后四本书,在内容上不少重见或复述之处。此盖以其间问题本相关联,或且直是一个问题;而在我思想历程上,又是一脉衍来,尽前后深浅精粗有殊,根本见地大致未变。特别第四是衔接第三而作,其间更多关系。所以追上去看第三本书,是明白第四本书的锁钥。第三本书一名《中国民族之前途》。内容分上下两部:上半部为认识中国问题之部,下半部为解决中国问题之部。——因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先认识此一问题。中国问题盖从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势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东方来,乃发生的。要认识中国问题,即必得明白中国社会在近百年所引起之变化及其内外形势。而明白当初未曾变的老中国社会,又为明白其变化之前提。现在这本《中国文化要义》,正是前书讲老中国社会的特征之放大,或加详。
于此见出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什么“社会发展史”,什么“文化哲学”,我当初都未曾设想到这些。从一面说,其动机太接近实用(这正是中国人的短处),不足为产生学问的根源。但从另一面说,它却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学究式的研究;而是从活问题和活材料,朝夕寤寐以求之一点心得。其中有整个生命在,并非偏于头脑一面之活动;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体验在,并不是一些空名词假概念。
我生而为中国人,恰逢到近数十年中国问题极端严重之秋,其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我的家庭环境和最挨近的社会环境,都使我从幼小时便知注意这问题。〔1〕我恍如很早便置身问题之中,对于大局时事之留心,若出自天性。虽在年逾半百之今天,自叹“我终是一个思想的人而非行动的人;我当尽力于思想而以行动让诸旁人”。然我却自幼即参加行动。〔2〕我一向喜欢行动而不甘于座谈。有出世思想,便有出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实践。特别为了中国问题,出路所指,赴之恐后;一生劳攘,亦可概见。〔3〕
就在为中国问题而劳攘奔走之前若后,必有我的主见若心得。原来此一现实问题,中国人谁不身预其间?但或则不著不察;或则多一些感触,多一些反省。多感触多反省之后,其思想行动便有不得苟同于人
[1] 具见于《我的自学小史》第四、五两节。
[2] 此指八岁时在北京市散发传单而说,事见《我的自学小史》。
[3] 少年时先热心于君主立宪运动,次参与一九一一年革命,一九二七年以后开始乡村运动,一九三七年以后为抗战奔走,其中包含国内团结运动及巡历于敌后。至胜利后又奔走和平。者。纵不形见于外,而其衷之所存,未许一例相看。是之谓有主见,是之谓有心得。我便是从感触而发为行动,从行动而有心得,积心得而为主见,从主见更有行动……如是辗转增上,循环累进而不已。其间未尝不读书。但读书,只在这里面读书;为学,只在这里面为学。不是泛泛地读,泛泛地学。至于今日,在见解思想上,其所入愈深,其体系滋大,吾虽欲自昧其所知以从他人,其可得乎!
说我今日见解思想,一切产生于问题刺激,行动反应之间,自是不错。然却须知,尽受逼于现实问题之下,劳攘于现实问题之中,是产不出什么深刻见解思想的;还要能超出其外,静心以观之,才行。
于是就要叙明我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刺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已。〔1〕人生问题较之当前中国问题远为广泛、根本、深彻。这样便不为现实问题之所囿。自己回顾过去四十余年,总在这两问题中沉思,时而趋重于此,时而趋重于彼,辗转起伏虽无一定,而此牵彼引,恰好相资为用。并且我是既好动而又能静的人。一生之中,时而劳攘奔走,时而退处静思,动静相间,三番五次不止。〔2〕是以动不盲动,想不空想。其幸免于随俗浅薄者,赖有此也。
就以人生问题之烦闷不解,令我不知不觉走向哲学,出入乎东西百家。然一旦于人生道理若有所会,则亦不复多求。假如视哲学为人人应该懂得一点的学问,则我正是这样懂得一点而已。这是与专门治哲学的人不同处。又当其沉潜于人生问题,反复乎出世与入世,其所致力者,盖不徒在见闻思辨之间;见闻思辨而外,大有事在。这又是与一般哲学家不同处。异同得失,且置勿论。卒之,对人生问题我有了我的见解思
[1] 人生问题之烦闷约始于十七岁时,至二十岁而倾心于出世,寻求佛法。
[2] 过去完全静下来自修思考,有三时期:(一)在一九一二年后至一九一六年前;(二)在一九二五年春至一九二八年春;(三)在一九四六年退出国内和谈至今天。想,更有了我今日的为人行事。同样地,以中国问题几十年来之急切不得解决,使我不能不有所行动,并眈玩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诸学。然一旦于中国前途出路若有所见,则亦不复以学问为事。究竟什么算学问,什么不算学问,且置勿论。卒之,对中国问题我有了我的见解思想,更有了今日我的主张和行动。
所以“我无意乎学问”,“我不是学问家”,“以哲学家看我非知我者”……如此累次自白(见前出各书),在我绝非无味的声明。我希望我的朋友,遇到有人问起:梁某究是怎样一个人?便为我回答说:
“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或说:
“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这样便恰如其分,最好不过。如其说:
“他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社会改造运动者。”
那便是十分恭维了。
这本书主要在叙述我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解,内容颇涉及各门学问。初不为学者专家之作,而学者专家正可于此大有所资取。我希望读者先有此了解,而后读我的书,庶不致看得过高或过低。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这是我的两句口号。继这本书而后,我将写《现代中国政治问题研究》一书。盖近几十年来政治上之纷纭扰攘,总不上轨道,实为中国问题苦闷之焦点。新中国之建设,必自其政治上有办法始。此无可疑也。然一旦于老中国有认识后,则于近几十年中国所以纷扰不休者,将必恍然有悟,灼然有见;而其今后政治上如何是路,如何不是路,亦遂有可得而言者。吾是以将继此而请教于读者。
一九四九年十月漱溟自记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农工生产。农工如何生产,凡其所有器具技术及其相关之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社会之治安,必依靠于社会之有条理有秩序而后可。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索进行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聚焦的方式,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仪器。从开篇对宇宙观的阐述,到中间对社会伦理的剖析,再到结尾对审美情趣的探讨,每一步都像是被精心计算过,环环相扣,绝无冗余。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跨学科视野。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能熟练地引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的观察角度来印证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使得这本书跳出了传统文化研究的窠臼,充满了面向未来的思辨力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许多曾经困惑的文化现象——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对家族和社群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个人主义——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答案,而是展示了推导出答案的过程,这种对思维路径的清晰构建,才是它作为“要义”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中国文化要义》读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每一处景致都别有洞天,却又浑然一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文化表象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起中华文明数千年不辍的核心精神。我特别欣赏他对“和合”思想的阐释,那种将对立统一、刚柔并济的哲学智慧,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不像某些晦涩的学术著作,让你感觉需要时刻查阅工具书,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茶余饭后,为你缓缓道来那些深植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思想基因。初读时,或许会被那些看似宏大的概念所震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古代的哲人是如何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无论是对礼仪的强调,还是对“中庸”之道的把握,都体现了一种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终极关怀。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提纲挈领”,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而是一张清晰的文化脉络图,让你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去审视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内在逻辑和生命力。对于想要系统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指南。
评分初次捧读《中国文化要义》,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语言的典雅与力量的结合。它不像那种试图“通俗化”而牺牲了深度的作品,相反,它保持了应有的文化厚重感,但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作者的文字功底极深,遣词造句精准有力,如同工匠打磨玉器一般,每一处转折都恰到好处。在探讨那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时,比如“天人合一”或“知行合一”,作者总能找到最贴切、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表达方式,避开了陈词滥调。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进行了完美的对接。它既能让你感受到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磅礴气势,也能让你在某个瞬间,对自己日常行为中的文化烙印产生深刻的体察和反思。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由宏观到微观的转化体验,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重塑,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高超技艺。
评分这部著作的出现,填补了我心中关于系统认知中国文化脉络的一个巨大空白。我过去零散地读过一些关于儒释道、诗词歌赋的介绍性文字,但总觉得缺乏一个能将它们串联起来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国文化要义》做的,正是建立这样一个系统。它不只是在描述“有什么”,更关键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审慎而尊重的,他没有采取批判的姿态去解构传统,也没有盲目地推崇备至,而是采取了一种“理解式”的阐释方法。这种平衡感在处理文化冲突和演变时尤为重要。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侧重点,似乎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作者进行深层次思想对话的机会。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自身文化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像是一张珍贵的藏宝图,指引你找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精神财富,并且教会你如何运用这些财富来审视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文化要义”这类书有些敬而远之,总担心它们会充斥着教条式的说教,或者只是对历史典故的堆砌。然而,《中国文化要义》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方式极其鲜活,充满了生命力。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先秦诸子的争鸣,感受到魏晋风度的飘逸,甚至能体会到宋代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探索。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探讨了“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它没有将文化视为一个抽象的、悬浮于空中的概念,而是紧密地系于个体生命经验之上。比如,书中对于“士”阶层精神追求的描绘,那种“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的张力,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现代人的强烈共鸣。作者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历史场景和鲜活的人物群像,使得阅读过程既享受学术的深度,又充满了故事的趣味性。它不是强行灌输你“应该怎样”,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思考的开放性,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评分书是正版的,品相不错,京东比书店便宜。
评分京东平台自营书籍,购买放心!价格便宜,纸质好!京东快递师傅送货上门,赞一个!
评分大家之作,值得一读。读好书,名家大家之作。
评分很不错的活动,购书超级合适。
评分很庆幸自己申请了Plus会员,的确优惠多多,而且京东的货品很全面,几乎想要买的都能找到,我们家现在都不用去超市了,京东送货也非常,有时当天就能收到,东西都是正品,和超市买的一样,日期也很新鲜,我会继续支持京东的!
评分讀與我們不同時代的書,讀與我們不同背景下,學者的思想。
评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有篇文章叫《批判粱漱溟的反动思想》
评分梁漱溟先生的大作,拜读一下。好多人推荐这本书,认为是梁漱溟先生的学问集大成之作。于是买回来欣赏一二。
评分不错,这是一本写的非常好的书籍!我很喜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