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講義:劉蕙孫《周易》講義

名師講義:劉蕙孫《周易》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蕙孫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806964132
版次:1
商品編碼:1065095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7-04-01
頁數:40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劉蕙孫講義》為我國文史名傢劉蕙孫先生研究《周易》的心得。 劉蕙孫先生宗緣碩學,受業名師,學貫中西,尤在先秦史、金文考古、古文字學、《周易》及太榖學派的研究方麵造詣極深。曾任中國周易研究會顧問。作者秉承晚清太榖學派的思想脈絡,對周易進行瞭全新的解釋,認為《周易》揭示瞭宇宙與生命的根源,也是窮命極理、修身養性的工具。以符號學的觀點,以宇宙瑜珈的角度討論《周易》,就言求象,就象求意,尋求意、象、辭之間的內在聯係。通過解讀《周易》,講瞭宇宙規律、人倫道德,還融入瞭作者修身養性的心得體驗。此書中不僅有學問傢的證明,更有作者對《周易》的獨特體驗。因此,這不是經學傢或者科學傢眼中的《周易》,而是“思想傢的《周易》”。

作者簡介

劉蕙孫(1909—1996),曆任私立北平中國大學國學係副教授、輔仁大學史學係講師、燕京大學國學係講師、之江大學中文係副教授、福建師範學院曆史係教授。遍涉考古、金石、曆史、文學、哲學、文化學、中外關係史、經濟學。尤在先秦史、金文考古、古文字學、《周易》及“太古學派”的研究等方麵造詣極深,著作宏富。

目錄

引言
凡例
六十四卦麯成
說乾
說坤
說屯
說濛
說需
說訟


小畜



說同人
大有





說觀
噬嗑



無妄
大畜

大過
說習坎




大壯

明夷
傢人















說艮
漸l
歸妹
說豐

呈壁



說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結言
附錄
易象匯錄
易象類檢
易同辭錄
後記

用戶評價

評分

在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

這個名師講義係列的書都還可以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書。。。

評分

周易的書汗牛充棟,各有其說。但經典就是經典,劉先生的講義或許能給你從另一個角度看周易。其中對神通、定數等的理解和觀點,非常坦率。學易必讀。

評分

不錯挺好的喜歡不錯挺好的喜歡不錯挺好的

評分

書印刷不錯,文言文,內容很好。唯一不好的是缺瞭太多的標點,很多地方易錯解,不知怎麼迴事。按說這不是太久遠的書籍,校對太差勁瞭吧!

評分

 1995年,米蘭·昆德拉發錶瞭第一部法語小說《慢》。之前二十年,他離開瞭故鄉捷剋。之前十四年,他入籍法國。《慢》是他脫捷入法的最後一道手續,是他自我頒發的法國文學人身份證。昆德拉的小說裏永遠有一個敘事者,對第三人稱的其他人物、對彆人的故事時而沉思時而嘲弄。這一次,這個敘事者“我”是位道地的法國人,渾然不知捷剋事。他上接法國舊小說的文脈,以法國人的立場思考當下人生。我不懂法語,不知道法國評論傢有沒有議論過昆德拉的這一番做作。書裏也有一位捷剋人,昆蟲學傢,不幸、可笑、屈辱、猥瑣,很像帝政時代誤入巴黎的外省鄉下人,不知所措,動輒得咎,處處遭遇冷眼。當年的讀者對昆德拉第一部法語小說十分期待,《慢》的銷售不錯。但小說的風評不佳。一部一百五十頁的中篇——翻譯成中文纔五萬字,不到一百七十頁,沒有固定的主角,沒有具體的題材,裝入十來位人物,發展齣四五條不甚相乾的情節綫,討論瞭三四個重大觀念,時空跳躍兩百多年……從來沒見過那麼擁擠的中篇小說,想在火柴盒裏鋪設一座協和廣場。我特彆喜歡《慢》,喜歡馬振騁先生的譯本。我讀《慢》,不以為它是一部一般的小說。我把它看成一部書評,一部小說體的書評。定義書評有各種成見。我理解的書評,是以閱讀為起點的寫作,是被其他寫作直接激勵的寫作。一本書讓你激動,你很想寫點什麼,寫下來的就是書評。書評未必要“評”。更高級的書評,是和原作的對話,是以原作作者為假想讀者的交談。讓昆德拉激動的小說是《明日不再來》,初版於1777年,作者維旺·德農。從《慢》的第二節起,《明日不再來》被反復介紹、引述、改寫。小說結尾處,昆德拉筆下的人物和德農筆下的人物相遇,“我”在遠處觀望。《明日不再來》是《慢》的寫作動機,它激發瞭昆德拉的無窮想象。德農講完他的故事,昆德拉說,這是一個好故事,我來告訴你,兩百年後,你的故事應該怎樣讀。我是小說傢,不想用生硬的論文糟蹋我的纔情。我來講一個我的故事。於是,就有瞭《慢》。《明日不再來》是一個騎士偷情的故事:貴婦人T勾引瞭一位二十歲的年輕騎士。他們一起來到T夫人的城堡。與夫人的丈夫共進晚餐後,騎士和T夫人開始瞭他們的夜晚。像一幅三聯畫,先是花園散步,然後小屋做愛,最後密室盡歡。第二天早晨,騎士發現他是被用來掩護T夫人真正情夫的擋箭牌,經此良宵後,明日不再來。雖然他知道這是一場騙局,還是滿懷感激、快樂地離開城堡。昆德拉說,這個故事“最像代錶十八世紀藝術與精神的文學作品”。兩百年後,《慢》的故事展開:城堡已經被改建成豪華酒店。一個國際會議在這裏舉行,各色人等蜂擁而至。那一夜,也有偷情,也有騙局,更有形形色色的欲望錶演。但一切都變調瞭,德農故事裏朦朧夜色下的浪漫艷情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嘈雜、狂暴、歇斯底裏、醜態百齣……連貝多芬的《第九交響麯》在這裏也會變得“愚蠢、刺耳、叫人討厭”。昆德拉非常明確地讓《慢》和《明日不再來》形成對比:城堡與酒店;私人聚餐與公共宴會;馬車緩行與機車狂飆;騎士與知識分子媒體人物;避人耳目與唯恐天下不知;密室中輕憐蜜愛與公眾前聲嘶力竭……最重要的對比:慢與快。最後結果:幸福與失落。用小說體書評的視角梳理《慢》的脈絡,你一點也不會覺得擁擠、散漫、混亂。《慢》體現瞭昆德拉對現代性的思考和控訴。他有關速度和緩慢的論述,極其精彩,可以說是對當代生活最智慧的哲學思索之一。昆德拉喜歡自由的慢生活。在那樣的生活裏,甚至連T夫人的偷情陰謀都恩澤四方皆大歡喜迴味不盡。那種偷情,過程悠長、細節飽滿,心機並不血腥,是值得記憶,最終果然被甜蜜追憶的生活。那時候的色情,可以上升為藝術、上升為文學。而現代的高速度、快節奏,令色情隻剩下肉欲和權力爭逐,隻剩下徵服或者被徵服的結果。《慢》裏麵的情愛,並沒有多少陰謀算計的背景,卻毫無美感。現代人再極端都不美學。昆德拉甚至讓書中人物無所顧忌地聊到菊點。不過這個菊點可能是人類情色文字裏最無精打采、心事重重的屁眼。用昆德拉形而上的腦漿浸泡,再被批評傢的哈欠風乾,它很可能永遠地陳列在昆德拉的小說博物館裏,成為一隻陰鬱地打量人類的哲學之眼。說到底,昆德拉並不是純粹的法國人。純粹的法國人不會有那麼深切的快慢對比。他思辨快慢,因為他的人生經驗中有不自由,但節奏緩慢的捷剋生活,也有自由,但節奏飛快的法國生活。幸好他沒有經曆過不自由,但節奏飛快的生活。這就是天纔的書評。一部書讓讀者領會兩部書的妙處,還能想到很多事

評分

需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纔能讀懂

評分

名師大傢用心之作,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