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籍译注模式的奠定图书,学界公认最早最全最精当的译注本,全国首届古籍整理获奖图书。
内容简介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吸收了宋代以来各种古文选本的一些优点,选用了大量堪称“观止”的古文。这些文章大部分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成为我们今天所要批判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以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许多文章,都是历来公认的佳作,今天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海报:
作者简介
阴法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专家,已故。
目录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硝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
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公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展喜犒师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郑子家告赵宣子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楚归晋知蕾
吕相绝秦
驹支不屈于晋
祁奚请免叔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周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子革对灵王
子产论政宽猛
吴许越成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单子知陈必亡
展禽论祀爰居
里革断罟匡君
敬姜论劳逸
叔向贺贫
王孙圉论楚宝
诸稽郢行成于吴
申胥谏许越成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吴子使札来聘
郑伯克段于鄢
虞师晋师灭夏阳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对秦客
杜蒉扬觯
晋献文子成室
秦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司马错论伐蜀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颜擉说齐王
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论幸臣
触龙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共公择言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乐毅报燕王书
李斯谏逐客书
卜居
宋玉对楚王问
汉文
五帝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
秦楚之际月表
高祖功臣侯年表
孔子世家赞
外戚世家序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屈原列传
4古文观止译注
酷吏列传序
游侠列传序
滑稽列传
货殖列传序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
高帝求贤诏
文帝议佐百姓诏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贾谊过秦论(上)
贾谊治安策(一)
晁错论贵粟疏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李陵答苏武书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光武帝临淄劳耿弁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诸葛亮前出师表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六朝文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北山移文
唐文
谏太宗十思疏
为徐敬业讨武墨檄
滕王阁序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吊古战场文
陋室铭
阿房宫赋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6古文观止译注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愚溪诗序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钻铒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宋文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
严先生祠堂记
岳阳楼记
谏院题名记
义田记
袁州州学记
朋党论
纵囚论
释秘演诗集序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真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张益州画像记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上梅直讲书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寄欧阳舍人书
8古文观止译注
赠黎安二生序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明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江楼记
司马季主论卜
卖柑者言
深虑论
豫让论
亲政篇
尊经阁记
象祠记
瘗旅文
信陵君救赵论
报刘一丈书
《吴山图》记
沧浪亭记
《青霞先生文集》序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徐文长传
五人墓碑记
精彩书摘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位夫人,名叫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二人。庄公生时难产,惊吓过姜氏,所以起名叫寤生。姜氏便不喜欢他,而偏爱共叔段,总想立共叔段做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一直不肯答应。
后来庄公即位做了国君,姜氏就要求把制邑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曾在那里丧命,封给共叔不大妥当;其他地方,可以唯命是从。”姜氏于是要求京城,庄公同意共叔住在那里。从此,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
有个名叫祭仲的大夫说:“一般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先王遗留下来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超过规定,不合制度,将来恐怕您会感到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又怎么能规避这场祸患呢!”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我看不如早点为太叔作出安排,以免这个祸根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可就难对付了。蔓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坏事做多了,必然自取灭亡。您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又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表面上属于庄公,而实际却归自己管辖。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容忍这种两属的情况,您究竟打算怎么办吧?若是想把君位让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吧;若是不想交给他,那就请您赶紧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疑心。”庄公还是说:“不必这样做,他会自找倒霉的。”后来太叔又进一步把两属的地方公开划归自己所有,一直扩展到廪延一带。公子吕又对庄公说:“现在该动手了。土地扩大,就能控制更多的人力。”庄公说:“对国君不尽义,对兄长不亲昵,土地越多,崩溃得越彻底。”
太叔修治城郭,集结兵力,整治装备武器,征调士卒和战车,就要偷袭郑都了。姜氏也准备开城门作内应。庄公了解到他们约定的日期,就说:“现在可以了!”他命令公子吕统率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人背叛了太叔,太叔只好逃到鄢邑。郑伯又亲率军队攻打鄢邑。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逃出郑国,投奔到共国去了。
《春秋》上写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太叔不讲孝悌之道,所以不称“弟”;如同两国的国君在交战,所以用了“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不加管教。这里说郑伯早有杀弟的意图,而又不明说太叔出奔,都是对庄公的责备。
此后,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边远的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决不再见面了。”可是,不久他又后悔了。当时颍考叔正在颍谷一带做掌管疆界事务的官,他听说此事以后,便借贡献礼物的时机来见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颍考叔吃的时候,故意把肉挑出来放在一边。庄公便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小人家里有老母,总是吃自己带回去的食物,还从来没吃过您的东西,请允许我把这些食物带给她吃吧。”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我却偏偏没有啊!”颍考叔便说:“敢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此事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他,并且说自己已经感到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在这件事上发愁呢!如果挖掘土地,直到见了泉水,然后你们就在地道里相见,又有谁能说不是在黄泉下相见的呢?”庄公按照他的话去做了。庄公进入地道里赋诗说:“大地道里面啊,那是很快乐的!”姜氏出来也赋诗说:“大地道外面啊,那是很舒畅的!”于是母子和好,仍然和当初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的孝行真纯正呀!他不仅尊敬自己的母亲,而且还影响到庄公。《诗经》上说:“孝子行孝道,没有亏缺,上天就永远赐给你们福禄。”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前言/序言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箸于史,照以文,品古韵,鉴今贤 一、 时代的呼唤与经典的重量 在浩瀚的中华文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著作,跨越时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后人汲取智慧、传承文化的宝贵源泉。《古文观止》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问世以来,它以其精选的篇章、严谨的编纂、隽永的文笔,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成为无数文人学子研习古文、提升素养的必读之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演变,以及知识体系的更新,原有的《古文观止》在传播和理解上,也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应运而生。它并非是对经典的简单复刻,而是以敬畏之心,融合当代学术成果,对这部传世名作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阐释与普及。修订本的出版,是对古文经典的现代致敬,更是对读者学习需求的积极回应。它旨在打破语言障碍,还原历史语境,让这部蕴含着千年智慧的经典,能够以更加清晰、生动、易懂的面貌,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继续发挥其“观止”的力量。 二、 精选篇章,博采众长——《古文观止》之精髓 《古文观止》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选文的精当功不可没。编者吴兴祚、吴楚材父子,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文学眼光,从先秦诸子、两汉文章、唐宋八大家直至明朝名家,广泛撷取了数百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这些篇章,涵盖了议论、叙事、抒情、说理等多种文体,既有先秦时期质朴雄浑的道家、法家思想,也有汉代铺陈华丽的辞赋,更有唐宋时期韵律铿锵、气势磅礴的古文颂歌。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在继承原著选篇的基础上,秉持“取舍有度,精益求精”的原则,力求使所收录的篇目更能代表中国古文的最高成就,且更具学习价值和时代意义。本书所选篇章,不仅在文学性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更在思想性、史学性、哲学性等方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从《左传》中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到《论语》中发人深省的哲理格言;从《史记》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卷,到唐宋八大家笔下气势恢宏的宏论;再到明清时期文坛巨擘的精致描摹,《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领略中国古文的壮丽风采。 三、 译注精良,拨云见日——《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之亮点 古文晦涩,辨析不易,是不少读者望而却步的原因。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最核心的价值,便在于其“译注”二字。本书的译注工作,由一批在古文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倾力打造。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更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入的理解。 精准的白话译文:本书的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的统一。译文并非生硬的逐字翻译,而是基于对原文语境、作者本意、典故出处的深刻把握,用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将古文的意境、情感、思想准确地传达出来。译文力求贴合原文神韵,避免产生误读或曲解,让非古文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 深入的注释考证:古文中的许多词汇、典故、语法现象,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需要深入的注释才能理解。本书的注释,既包括对生僻字词的释义,也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的简要介绍,以及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注释力求准确、简洁、精辟,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理解线索,帮助读者拨开语言的迷雾,直抵文本的核心。 严谨的修订考量:本次修订,不仅对原有的译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审校,更是结合了近年来古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者对原文的校勘、译文的锤炼、注释的补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工作。例如,在一些存有争议的原文版本之处,会注明不同的说法,并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考证;在一些原注不够详尽的典故,会进行补充说明;在译文的表述上,会力求更加贴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严谨的修订态度,确保了本书在学术性和实用性上的双重价值。 四、 时代关照,鉴古知今——《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之意义 《古文观止》之所以历久弥新,其根本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普遍价值。这些古人留下的智慧结晶,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思想的深度:《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章,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例如,《论语》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述,至今仍是做人之道的重要遵循;《孟子》中关于民本思想的阐述,对理解政治伦理有着深刻的意义;《韩非子》等法家著作,则展现了独特的治国理念。通过《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思想的精髓,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人文的温度:《古文观止》中的文章,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情感的流露。无论是《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还是《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田园情怀,亦或是《师说》中韩愈的教育情怀,《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通过精准的译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人真挚的情感,体会那些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从而滋养我们的人文情怀。 语言的魅力:中国古文以其简洁、凝练、富有韵律的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便是古文语言艺术的典范。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古文的表达方式,更能领略古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提升自身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鉴古知今的力量:《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章,都包含着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对人物功过的反思。例如,对朝代兴衰的论述,对政治得失的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洞察。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本书的译注,正是帮助读者架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历史的智慧照亮现实的道路。 五、 编校精审,品质保证——《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的承诺 一本优质的古文读物,其纸质、排版、装帧同样至关重要。《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在这些方面同样力求做到最好。 精良的纸质:选用优质环保纸张,触感温润,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不易疲劳,能够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 清晰的版式:精心设计的版式,古文与译注分列清晰,便于对照阅读。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排版疏朗大气,符合传统经典读物的审美。 典雅的装帧:采用经典风格的装帧设计,既体现了古籍的庄重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气息,适合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适合作馈赠佳品。 结语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的出版,不仅仅是一部图书的更新,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以现代的眼光,审视经典的价值;以专业的态度,打磨译注的细节;以人文的情怀,连接古今的智慧。无论您是初涉古文的学子,还是追求学问的同仁,亦或是希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的普通读者,《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伴。翻开此书,您将踏上一段穿越千年、领略风华的文化之旅,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品味古韵的悠长回味,获得启迪,明辨事理,真正做到“观止”而后“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