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见,纸张好;印刷不错,略欠精致(相对紫禁城而言);收藏之,有晒单
评分后世名气愈来愈大的《汝帖》,出自800多年前的一个小小地方官王之手。那是宋大观三年(1109年)的八月,汝州郡守王采集《淳化阁帖》、《绛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刻成,共12块汝帖碑,汇帖12卷,每卷首均刊目录,卷末刻帖的数目,共77家又23种,宋刻汇帖有目录者并不多见。因刻于汝州,故名《汝帖》。
评分1983年以后,20块石碑109帖的《汝帖》迁入文庙内,它囊括了宋以前数千年的书法。这时汝州文化局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续帖。筛选宋以来千年杰出书家68人的代表作品,再刻制80块碑帖,使《汝帖》总数达到100块。2006年7月,记者在汝州文庙采访时为止,“80块碑帖刻石工作已接近完成”。
评分1983年以后,20块石碑109帖的《汝帖》迁入文庙内,它囊括了宋以前数千年的书法。这时汝州文化局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续帖。筛选宋以来千年杰出书家68人的代表作品,再刻制80块碑帖,使《汝帖》总数达到100块。2006年7月,记者在汝州文庙采访时为止,“80块碑帖刻石工作已接近完成”。
评分20通石碑静卧在展厅内,日光灯下闪烁着幽幽光华,石碑上镌刻着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精品。细看之下,郑国大夫皇颉的字潇洒俊逸,酒仙刘伶的书法自由奔放、洒脱不羁,李世民的书法意兴天来,字外风云,有皇家风骨……这数十方碑刻,便是被清代《直隶汝州志》推举为可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的《汝帖》。曾任河南巡抚的清代碑刻学家毕秋帆在其所著的《中州金石考》中称赞《汝帖》为“真宋室之鸿宝也”。
评分碑刻移于望嵩楼上,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松煤拓纸岁万本”,已然转变成一种公共财富,谁都能随时拓印。
评分 评分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等人多方收集,在火神庙街一老百姓家门口找到第一块,当时这户人家把它丢在门口当石凳坐。1983年,县公安局在拆房时发现了一块《汝帖》残碑,正副三位局领导亲自把碑送到文化馆。“从第一块找起,花了四五年时间,找到了10块。在多人帮助下,到1983年总共找到18块。又从开封博物馆复制了两块,复制的也不是原拓。”张天庆所长说。
评分七,南朝十臣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