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前言
卷施阁文甲集十卷续一卷补遗一卷
卷施阁文乙集八卷续编一卷
第二册
卷施阁诗二十卷
第三册
更生齐文甲集四卷
更生齐文乙集四卷
更生齐文续集二卷
更生齐诗八卷
第四册
更生齐诗续集十卷
第五册
附鲒轩诗八卷
更生齐诗馀二卷
拟两晋南北史乐府二卷
附鲒轩外集唐宋小乐府一卷
北江诗六卷
辑佚 附录
终于翻开了《洪亮吉集》的第五卷,也意味着我即将完成这套书的阅读。这一卷的内容,更像是对前几卷思想的升华和总结,也展现了洪亮吉先生晚年的思想和对未来的期许。这一卷的文字,似乎更加内敛,却也更加深沉。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理解,在历经风雨之后,呈现出一种更为豁达和睿智的境界。我尤其能感受到他对于后世的期盼,希望他的思想能够被传承,希望他所追求的理想能够得以实现。书中对于一些人生哲理的阐述,虽然不似年轻时那样激昂,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都让我肃然起敬。阅读完这一卷,我内心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和感动。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一部思想的史诗,一部智慧的宝典。洪亮吉先生的思想,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力量。我深信,这套《洪亮吉集》将成为我书架上不可多得的珍宝,也将会是我未来反复研读、从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源泉。
评分《洪亮吉集》的第四卷,让我得以窥见洪亮吉先生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思想世界。这一卷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了文学、史学,甚至是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我一直认为,一位真正深刻的思想家,必然会对艺术和文化有着敏锐的感知。洪亮吉先生在文学方面的论述,虽然不如其政治和经济思想那样广为人知,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文学的见解,以及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于诗词歌赋的评论,既有传统的审美情趣,又不乏对创作手法的独到分析。而在史学方面,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考证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史态度。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某些历史真相的探究,以及对当时主流史观的质疑,这显示了他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宝贵品质。读到这一卷,我感觉自己仿佛与洪亮吉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他的文字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促使我重新审视一些固有的历史认知,这正是阅读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洪亮吉集》的第二卷,更是让我对这位清代思想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一卷的内容,更加侧重于洪亮吉先生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和对国家治理的建议。他对于人口增长、土地兼并、赋税制度等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提出的各种改良方案,至今读来仍颇具现实意义。书中不乏对当时统治者政策失误的批评,直言不讳,可见其政治抱负和担当精神。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民为邦本”的强调,虽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但他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他所提出的“重农抑末”、“限制兼并”等经济政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实践证明有其局限性,但其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民众福祉,这份情怀是值得我们铭记的。翻阅此卷,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用他的智慧和良知,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殚精竭虑。他对漕运、盐政等具体事务的分析,也展现了他务实的一面,并非空谈理论。书中的一些论述,尤其是在讨论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民众负担时,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即使是现代的经济学者,读来也会有所启发。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让我们与历史上的智者对话,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反思我们当下的社会问题。
评分《洪亮吉集》的第三卷,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这一卷的内容,似乎更加偏向于洪亮吉先生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尤其是他在天文、数学等领域的贡献。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史非常感兴趣,而洪亮吉先生在这方面的造诣,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他对于天象的观测记录,以及对天文仪器的研究,都显示了他精湛的科学素养。他的数学推导,虽然语言风格与现代数学有所不同,但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仍然让我赞叹不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历法改革的论述印象深刻,他能够基于科学的计算,指出当时历法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这需要多么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啊!通过阅读这一卷,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清代学术的多样性,以及像洪亮吉先生这样的学者,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另一面,摆脱了“落后”、“保守”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我甚至开始对古代的天文观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科学成就。
评分终于收到了心心念念的《洪亮吉集(套装全5册)》,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一卷。初翻,就被洪亮吉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简单汇集,更是一扇窥探清代学术思想风貌的窗口。洪亮吉先生在当时那个时代,能够跳出因循守旧的窠臼,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其勇气和远见令人钦佩。书中涉及的地理、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都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关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与洪亮吉先生一同思考,一同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的文字虽然古朴,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尤其是在论述民生困苦、官场腐败之处,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读来令人扼腕叹息,同时又激起了强烈的改革愿望。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每一篇都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这对于像我这样对清代历史和学术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我尤其喜欢他对《地理辨惑》等著作的论述,他对于地理论述的严密性,以及其对当时学术界提出的挑战,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独立思考的学者形象。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历史文献的意义,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这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入赘于常州赵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状元赵熊诏之女为妻,从此定居常州。洪亮吉生于1746年九月三日(10月17日),卒于1809年五月十二日(6月24日)。自幼丧父,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其擅长舆地。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多年屡试不中,先后充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幕府。乾隆五十五年(1790)44岁时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提高了贵州学术水平。嘉庆元年(1795)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嘉庆三年(1798),以征邪教疏为题考试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辞职回乡。嘉庆四年(1799)为大学士朱圭起用,参与编修《高宗实录》。同年,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触怒嘉庆,下狱并定死罪。后改为流放伊犁。百日之后,即被释放回籍。从此家居撰述至终。
评分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正版图书。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分更生齐文乙集四卷
评分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洪亮吉的《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同前卷一)。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
评分更生齐诗八卷
评分今日之人,人人皆可以细说民国的历史,而不会有一个人说得完全客观。我何尝能够例外?我所不同于大家的,只是略有自知“不能完全客观”之明而已。
评分《洪亮吉集(套装全5册)》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的《洪亮吉集》全书共分五册,收录了清代大学者洪亮吉先生的各类诗文作品。《洪亮吉集古典文学(套装全5册)》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读性,可供广大学者及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参阅。
评分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洪亮吉的《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同前卷一)。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
评分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 越、 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谪戍伊犁期间写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伊犁记事诗四十二首》等,写塞外风光,尤具特色。诗笔于质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世争传之”(袁枚《卷施阁文乙集序》),如《出关与毕侍郎笺》、《游天台山记》、《戒子书》等都较著名。时人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曾评点当代诗坛108家,并以梁山泊好汉相拟,将洪亮吉比作“花和尚鲁智深”:“好个莽和尚,忽现菩萨相。六十二斤铁禅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