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柔远记

清朝柔远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之春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柔远记
  • 地方志
  • 清朝
  • 历史
  • 文化
  • 风俗
  • 人物
  • 碑刻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0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36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9-06-01
页数:5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清朝柔远记》取材比较丰富,据王之春自己说,书中史实除累积有关上论及颁发的官书之外,并搜录当时诸臣奏疏,与名臣气撰述、西人图志及各家私著可采取者,荟萃而成。

内容简介

《清朝柔远记》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清代光绪以前的中外关系,特别是欧洲列强的侵华活动,反映了清代统治者软弱无能和盲目自大的心理状态。《清朝柔远记》共分十二卷,其中前十八卷为正编,是以编年体形式叙述清代顺治元年至同治十三年二百多年间中外交涉的历史,以及清朝同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若干史事,后两卷附编,包括《瀛海各国统考》、《蠡测卮言》、《沿海形势略》、《还海全国》、《沿海兴国》、《三岛分国》等。
《清朝柔远记》是十九世纪下半年继夏变的《中西纪事》之后出现的又一部全面记述清代中外关系历史的著作。

作者简介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号椒生,清湖南清泉县人。弱冠从戎,先后作为曾国藩、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历任山西巡抚、安徽巡抚、广西巡抚。曾出访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多次向朝廷上书自强新政。晚年因镇压四川余栋臣起义,特别是预借法兵镇压革命党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而被解职,待罪京师,后迁寓上海。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遭爱国志士万福华谋刺未遂,被捕,黄兴、章士钊等牵连入狱,轰动一时。从此在政治舞台上湮没,回乡静居。光绪三十二年卒,葬于杨柳河黄屋山,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目录

前言
彭叙(彭玉麟)
谭叙(谭钧培)
术叙衙(术荣光)
俞樾(俞樾)
李叙(李元度)
自叙
凡例
卷一 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八年
卷二 康熙二年至康熙三十年
卷三 康熙三十一年至雍正五年
卷四 雍正六年至乾隆十六年
卷五 乾隆十七年至乾隆五十五年
卷六 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十三年
卷七 嘉庆十四年至嘉庆二十四年
卷八 嘉庆十四年至嘉庆二十四年
卷九 道光二十一年
卷十 道光二十二年
卷十一 道光二十二年
卷十三 道光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九年
卷十四 咸丰元年至咸丰八年
卷十五 咸丰年至咸丰十一年
卷十六 同治元年至同治九年
附十七 同治十年至同治十三年
附十八 同治十三年
附十九 (附编)
瀛海各国统考
蠡测卮言
慎约议
联光国
广学校
精艺术
固边圉
修船政
兴矿利
防漏税
强兵力
练民国
禁贩奴
编教民
论鸦片
卷二十 (附编)
沿海形势略
环海全图
沿海舆图
三岛分图
台湾图
澎湖图
琼州图
樊跋(樊恭煦)
附录一:人名索引
附录二:域外地名今释

前言/序言


《大明海疆录》 导言 本书旨在追溯和梳理明朝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营方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自洪武开海禁、永乐力图远航,至中后期倭寇之患与海禁政策的反复拉锯,《大明海疆录》将焦点集中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探讨国家权力如何投射于广袤的海洋疆域,以及沿海庶民、士绅与官方在这一动态博弈中的生存图景。 第一卷:洪武立制与初探 明初,在经历了元末的混乱与海盗滋扰之后,朱元璋深知“天子守国门”的现实需求,但对海洋的认识仍带有浓厚的内陆农耕文明的局限性。开海举措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对海洋贸易的警惕与控制。 第一章:卫所与海防 详细考察了明初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卫所制度如何被应用于海防。不同于传统的陆地边防,海防卫所面临的是流动性更强的威胁。重点分析了早期地方官员在“筑城御倭”过程中的具体作为,以及他们如何平衡朝廷对“海禁”的强硬要求与地方经济对海外贸易的潜在需求。 第二章:朝贡体系的早期实践 明朝初期,海外往来的主要合法形式是朝贡。本书通过对《太祖实录》中相关记载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早期朝贡的政治意图远大于经济目的。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这种以天朝为中心的贸易模式,如何试图将海外势力纳入大明的礼制框架之内。但同时,也深入探讨了这种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的疏漏和“附庸国”的权力滥用问题。 第三章:禁海令的颁布与初衷 详细阐述了洪武、永乐时期因应沿海不安定的局面,朝廷逐步收紧海禁的政策逻辑。这种禁令并非单一维度的,而是包含了对走私、海盗、甚至民间私自出海的全面限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敕令和谕旨,剖析了统治者对海洋力量的恐惧心理——害怕“边患”与“内乱”的勾结。 第二卷:中叶的矛盾与海禁的松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严厉的海禁政策在地方上遭遇了强大的阻力,走私贸易从未断绝,反而催生了更隐蔽、更具组织性的海上力量。 第四章:走私网络的形成 本章聚焦于走私贸易如何成为沿海地区,特别是闽南、粤东地区,维持生计的重要经济支柱。探讨了商人、渔民、地方豪强乃至部分卫所军官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闽南“海商”早期活动的侧写,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东南亚的贸易网络,规避官方的管控。 第五章:倭患的兴起与误判 详细分析了嘉靖年间倭寇(主要是日本浪人和中国海盗的混合体)对东南沿海的破坏。本书强调,官方对倭患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往往将经济走私与军事侵扰混为一谈。这种认知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对海防政策的严苛化和一刀切。 第六章:海防的困境:军力与财力的失衡 通过比对明朝中央政府在边防(如长城)与海防上的资源投入,揭示了海防的先天不足。地方卫所的军备废弛、军饷克扣、以及水师建设的停滞,使得地方官吏在面对海盗时,更多依赖于临时性的乡勇或与地方士绅的协商,而非国家正规力量。 第三卷:海疆的博弈与张居正的改革尝试 隆庆开关是明代海洋政策的一次重大转折点,本书将其置于张居正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七章:隆庆开关的背景与实质 深入分析了隆庆开关的驱动力——官方对白银需求的增加和对走私贸易的现实控制力的丧失。隆庆开关并非完全的“开放”,而是官方试图将过去非法的走私活动纳入税收和管理体系之内。重点研究了“牙行”制度在管理海商中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海外贸易的秩序。 第八章:海商的成熟与海外布局 在开关政策的间接推动下,以漳州月港为代表的海上贸易中心开始成熟。本书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商船如何深入马尼拉、暹罗等地,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网络,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九章:海禁的余响与地方的自我保护 即使在隆庆开关之后,海禁的幽灵依然未散,中央朝廷对海洋的疑虑始终存在。分析了在新的贸易体系建立过程中,沿海士绅和地方精英如何通过“保甲法”或地方团练等形式,承担起更多的治安责任,实质上是国家权力在海洋领域的局部退却。 结语 《大明海疆录》总结了明代在处理海洋事务上的摇摆不定:既想享受海外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又惧怕海洋力量的失控。这种内在的矛盾,塑造了明代海疆政策的复杂面貌,并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本书试图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还原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挣扎的明代海疆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清朝柔远记》这个书名,在我脑海里激起了阵阵涟漪。 “柔远”二字,给我一种特别的联想,它不像“开疆拓土”那样具有侵略性,也不像“固守边疆”那样显得保守,而是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智慧的姿态。 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清朝,是如何做到“柔远”的? 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一套精密的策略,一套能够平衡自身利益与外部需求的智慧? 我脑海里会勾勒出许多画面:可能是朝堂之上,大臣们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使臣,商讨对策时的字斟句酌;也可能是边境的榷场,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们,在交换货物,传递信息;甚至可能是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民间交流,不同文明的种子在悄然播撒。 “柔远”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一种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的态度,以及在复杂局势下,寻找到最大公约数的艺术。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清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那些不为常人所知的、充满智慧的细节,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清朝。 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可能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广阔世界中,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从容的方式与他人共处,并实现自身发展的哲学思考。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清朝柔远记》,虽然书中内容我未曾触及,但单凭这书名,便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 “柔远”二字,蕴含着一种深邃的智慧,它并非简单的武力征服,也不是一味的怀柔政策,而是渗透着对外部世界一种审慎而包容的态度。 我常常会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清朝,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是如何做到“柔远”的? 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又能以一种更加灵活、策略性的方式处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关系? 或许,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细致的外交博弈,对不同文化、宗教、政治体制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在复杂局势下,如何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穿着朝服的官员们,在殿堂之上,字斟句酌地审阅来自遥远国度的奏章,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理解那些我们可能从未听闻过的风土人情,又是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影响国家命运的决策? “柔远”二字,也可能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一种不惧怕外界影响,反而能从中汲取养分,并最终将其融入自身文明的强大力量。 我猜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清朝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曲折与精妙之处,让我们看到一个并非刻板印象中那样单一的清朝。 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关于智慧、关于格局、关于如何在广阔世界中安身立命的思考。 我对此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拓展我对于清朝对外政策的认知,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统治者们所具备的远见卓识和手腕。

评分

刚看到《清朝柔远记》这个名字,立刻就被吸引了。 “柔远”,这两个字总给我一种别样的感觉,不是那种刀光剑影的征服,也不是那种被动挨打的退缩,而是一种更加精妙、更加高远的智慧。 我一直在揣测,在那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将“柔远”二字贯彻到实际的国策中的? 它是不是代表着一种更具弹性的外交手段,一种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又能巧妙地处理与周边国家和民族关系的艺术? 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场景:也许是边关小镇上,清朝官员与邻国使者的谈判,字字珠玑,充满博弈;也可能是贡品往来,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产与文化,传递着友好的信号;甚至可能是对不同信仰、不同习俗民族的包容与接纳,将差异转化为和谐共存的基础。 “柔远”也可能是一种战略上的长远考量,通过温和的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从而为国家的发展争取更稳定的环境。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揭示清朝在对外关系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智慧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帝国形象。 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哲学,一种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平衡与发展的智慧。

评分

《清朝柔远记》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回响,仿佛能让我听见遥远的鼓角声,又似乎能感受到微风拂过丝绸的轻柔。 “柔远”二字,本身就带有几分哲学上的张力,它不是强硬的“远伐”,也不是被动的“被远”,而是主动地去“柔化”远方的存在。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柔远”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它是否意味着在处理边界问题、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清朝采取了一种更为巧妙的策略? 我脑海里勾勒出的场景,可能包括了精细的地图测绘、对异域风情的深入研究、甚至是对于不同民族习俗的细致观察与学习。 也许,书中会详细描绘那些发生在边疆的谈判,那些充满智慧的博弈,那些为了和平而付出的努力。 我甚至会想象,在那些难以想象的遥远之地,清朝的官员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建立信任,如何通过非军事手段来维系稳定与繁荣。 “柔远”也可能是一种战略上的考量,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选择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持久的方式来处理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它可能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帝国对外关系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更具智慧的清朝。 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寻找到关于清朝如何在地缘政治的复杂棋局中,下出一手“柔远”的好棋的答案,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思熟虑。

评分

《清朝柔远记》这本著作,光从书名来看,就足以让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人,内心涌动起一股探究的欲望。 “柔远”二字,无疑是这部作品的核心线索,它暗示着一种处理外部关系的哲学,一种不同于简单扩张或对抗的策略。 我常常在想,在那个宏大的清朝版图上,“柔远”究竟是如何落到实处的? 它是否意味着一种高明的治国方略,能够化解潜在的冲突,建立稳定的边疆? 我脑海中闪过的是无数细微的画面:可能是边境上的互市,人声鼎沸,商品琳琅;也可能是王公贵族与外国使节的宴饮,言语间充满了试探与合作;更有可能是学者们在翻译佛经、学习天文,不同文明的思想在碰撞中交融。 “柔远”或许还包含了对于周边民族的尊重与理解,承认其独特性,并在合作中找到共同点,从而达到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描写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关于和平、关于沟通、关于妥协的篇章。 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与军事,更可能触及到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展现清朝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包容和智慧。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清朝的历史。

评分

中华书局出品的,内容有保障,质量一直都一样。

评分

(二)法显为寻求戒律而西行求法,所带回并参与译出的《摩诃僧祗律》是唐代以前流行汉地的重要戒律之一,主要流行地区是关内长安一带地方,而在关东河洛一带则盛行《四分律》,江南盛行《十诵律》,唐代以后《四分律》才成为最通行的戒律。戒律对中国佛教僧团的正常存在和发展影响很人,因为僧尼出家、受戒和日常修行、传法,管理寺院等,处理僧团内部事务,以及处理与社会民众的关系等方面,皆离不开戒律。

评分

不错的清代交流史料,值得入手

评分

书质很好,而且很优惠

评分

很满意。于自己的幻梦中,他好像一直在寻找那些失去的、再也不存在的东西。他所寻找的并不仅仅只是年轻时的青葱岁月,而是年轻时所具有的某种真和美的特质。或许,那些东西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他只是仅仅想到那些,就如有时他想说出来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故事,而是在故事里透露出的一些东西:比如光洁而纯真的眼,雏菊花一样的脸庞和玫瑰花般的微笑

评分

《东晋求法高僧法显和佛国记》选编二零零七年及二零零九年在东晋高僧法显故乡——山西临汾举行的两次“法显与《佛国记》”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三十五篇,详细论述法显(?-四三二年前)不惜身命赴印求法的艰苦卓绝事迹及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的爱国精神,并对法显《佛国记》内容及其学术价值进行评述。书后附有新校《佛国记》《法显传》及《智严、宝云、慧嵬传》。其中主要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当代法显和《佛国记》研究的前沿水平。

评分

中华书局出品的,内容有保障,质量一直都一样。

评分

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