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梁晋争雄的40年、叛徒朱温——中原最大的军阀、张全义和河南经济的恢复、局处一隅的李克用父子、后梁政权的没落、夹河苦战、南方各国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吴与吴越——东南经济的恢复发展、前蜀——巴蜀经济的继续发展、长江中游的割据政权——荆南和楚、南方沿海的闽和南汉、沙陀三王朝与契丹的兴起、“吾于十指上得天下”、后唐明宗的悲剧、契丹的兴起、儿皇帝石敬瑭、幽云十六州问题等等。
作者简介
沈起炜,1944年生,江苏苏州人,东吴大学毕业,上海教育学院(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长期参加《辞海》的编撰工作并著有《宋金战争史略》、《中学历史教师手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卷)等。
特邀顾问简介:
白幼蒂,北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教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编委,《中国考试》杂志学科组特约编委。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新课标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
特邀编辑简介: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历史高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五代史话》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目录
开头语——略说五代
第一章 梁晋争雄的40年
一、叛徒朱温——中原最大的军阀
二、张全义和河南经济的恢复
三、局处一隅的李克用父子
四、后梁政权的没落
五、夹河苦战
第二章 南方各国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吴与吴越——东南经济的恢复发展
二、前蜀——巴蜀经济的继续发展
三、长江中游的割据政权——荆南和楚
四、南方沿海的闽和南汉
第三章 沙陀三王朝与契丹的兴起
一、“吾于十指上得天下”
二、后唐明宗的悲剧
三、契丹的兴起
四、儿皇帝石敬瑭
五、幽云十六州问题
六、内外交困、生民憔悴的石晋王朝
七、契丹军南下的失败
八、刘知远的后汉政权
第四章 南方各国的盛衰
一、外强中干的南唐
二、继续繁荣的吴越
三、孟知祥父子统治的后蜀
第五章 后周的兴革
一、一个有新气象的王朝
二、郭威和柴荣主持的改革
三、北汉的割据和柴荣的军事改革
四、周世宗南征北伐
五、世宗遗留下来的问题
第六章 五代时期的文化
一、雕版印书的盛行
二、火药在战场上出现
三、饱经沧桑的文人
四、词的发展和《花间集》
五、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词人
六、人才辈出的画坛
附录一 五代各国兴亡情况与疆域形势表
附录二 五代十国世系表
附录三 五代十国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后梁乾化五年(915),末帝君臣替李亚子解决了这个问题。
魏博本来有一支“牙兵” (节度使的亲兵),世代继承,形成职业的军事集团。牙兵是节度使的卫队,也是节度使的杀手。他们一不如意,便杀死主将,另立新帅。唐末天祐三年(905),节度使罗绍威想解除这个肘腋之下的威胁,求助于朱温。朱温和罗绍威是儿女亲家,恰好朱温的女儿死了,朱温派一员将官,选1 000精兵,扮做担夫,声称到魏州会葬。朱温自己率大军随后北上,说是去打沧州。牙军并不生疑。罗绍威派心腹潜入军械库,把弓弦、甲襻弄断。当天晚上,罗绍威带几百名心腹和1000梁兵进攻牙军。牙军惊起,想要抵抗,无奈弓都是开不得的,甲都是不能穿的,牙兵从唐广德元年(763)起,存在了144年。罗绍威一时解除了心腹之患,但是魏博将士恐惧,屡次发生叛变,都靠朱温武力解决,其结果是魏兵从此衰弱,加上供应汴军所费,“弱”字之外,又加上一个“贫”字。罗绍威悔之无及,对人说:“合魏博六州四十三县,也做不得这个错(错即轳)!”6年以后,梁大将杨师厚做了天雄(魏博的军号)节度使,想培植个人势力,便仿旧日牙兵的制度,设立一支“银枪效节都”。这年,杨师厚死后,末帝听赵岩等的话,决定把魏博六州分成两镇,把魏州的将士、府库都一分为二,搬一半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去,削弱节度使的力量,以防割据称雄。
李存勖得到魏博,有两大好处。一是大大地改善了战略地位,晋兵一动,便迫近黄河,大梁极容易感受威胁。另外一件便是得到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原来的梁兵变成了李家灭梁的突击队。
以后几年,两军的主战场在德胜、杨刘一带的黄河两岸。德胜在今河南濮阳,当时的黄河河道经过德胜后,逐渐由东流变为东北流。杨刘在今山东东阿县东北,位于黄河南岸。晋军于公元917年冬天乘黄河冰冻,渡河占领杨刘。河南谣言大起,洛阳谣传晋军已到大梁,一时几乎有不可终日之势。
前言/序言
《大唐风云录》 作者: 魏明远 出版社: 翰墨轩 装帧: 精装,附赠唐代服饰图谱与长安城复原图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大唐风云录》 是一部气势恢宏、细致入微的历史叙事长篇,它将读者带回那个群星璀璨、万邦来朝的盛世——唐朝。本书聚焦于唐朝建立之初,特别是贞观之治前后,围绕着李唐皇室的权力更迭、文臣武将的跌宕命运,以及广阔疆域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重构。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致力于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作者魏明远,一位浸淫传统史学研究数十载的学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笔触,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画卷。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七十余万字,力求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上卷:龙兴与初定(武德至永徽之初) 上卷追溯了隋末乱局中李渊如何抓住时机,在太原起兵,最终建立大唐的曲折历程。重点描绘了“玄武门之变”的复杂性与残酷性,还原了李世民从秦王到太子的每一步筹谋与决断。 核心章节详述: 1. 关中逐鹿: 细致描摹了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四人之间,因功高盖主与继承人问题引发的权力暗流。书中通过大量新发现的民间志异和家传资料,侧面印证了当时朝堂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2. 贞观之治的奠基: 深入探讨了唐太宗在登基后,如何采纳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的谏言,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稳定民生。特别描绘了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的策略,展现了其“天可汗”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 3. 文治武功的交织: 记录了初唐时期对高句丽、吐蕃等周边势力的几次关键战役,不仅仅关注胜负,更深入剖析了决策背后的军事思想和外交考量。例如,对侯君集西征的路线设计和后勤保障的描述,细节丰富,令人叹服。 下卷:盛世的隐忧与转折(永徽至开元盛世的酝酿) 下卷笔锋转向了唐高宗时期及武则天的崛起,这是大唐由盛转折的关键阶段。作者着重探讨了外戚干政、后宫争斗如何渗透到朝廷决策中,以及这对国家长治久安带来的深远影响。 核心章节详述: 1. 后宫与朝堂的交织: 详尽叙述了王皇后、萧淑妃与武则天的权力斗争。作者并未将武则天脸谱化,而是通过对其早年经历和政治手腕的刻画,展现了一位极具政治天赋的女性如何在父权社会中挣扎并最终登顶的复杂心路历程。 2. “二圣临朝”的政治生态: 描述了唐高宗晚年对朝政的疏离,以及武则天如何逐步架空朝廷,培植自己的势力。书中穿插了对“王勃之死”、“骆宾王兵变”等悬案的另类解读,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史书的见解。 3. 开元前的暗流涌动: 聚焦于武周时期,虽然没有完全聚焦于武周朝的建立,但细致描绘了其统治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对地方势力的清洗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扶持,这些措施如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认为,许多后世被诟病的“权谋”手段,实则是维护中央集权、实现国家整合的必要之举。 --- 本书特色: 一、史料的精细考证与还原: 魏明远先生穷尽二十余年心血,参阅了《旧唐书》、《新唐书》之外的大量敦煌文书、昭陵碑刻拓片以及海外流传的唐代文献。书中对长安城的坊市布局、曲江池的繁华景象、边塞烽火台的设置,都有极具画面感的描述,仿佛让读者亲历其境。 二、人物群像的立体塑造: 本书的魅力在于对“人”的刻画。李靖的沉稳内敛,长孙皇后的贤德与智慧,魏征的耿直与谏言,房玄龄的周密与隐忍,乃至普通戍边士卒的思乡之情,都被赋予了丰满的性格侧面。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上僵硬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缺点、有抱负、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鲜活个体。 三、历史思辨的深度挖掘: 作者不满足于叙事,更注重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探究。例如,对于“安史之乱”的远因分析,本书将其归结为盛世下对军事制度的松懈、藩镇节度的过早放权,以及皇帝对文臣集团的过度依赖,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观点。 四、文学性的叙事张力: 尽管学术功底扎实,但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兼具古典小说的韵味,行文流畅,节奏把握得当。无论是描绘玄武门之变前夜的紧张气氛,还是刻画宫廷宴饮的奢靡场景,都极具感染力,使历史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唐代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推荐给喜爱细致入微的史学研究、对权力斗争与人物心理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它既是严谨的历史研究读物,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鸿篇巨制。 附赠: 本书首次印刷版附赠唐代重要人物手迹摹本(如房玄龄、李世民部分奏折拓片),极具收藏价值。 --- 魏明远 著 《大唐风云录》—— 盛唐气象,尽在其中。 品读盛世,探究兴衰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