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是世界著名职业教育专家联手精选,国内一套翻译引进国外职业教育经典论著的丛书,汇集了当前国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热点话题。
丛书第一辑包括:《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融入了对不同情境中学习的评判性分析,以及对学习理论的理解和对前沿研究成果的洞悉,研究了工作场所学习的制度、组织和教育学情境。
《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被誉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列丛书的及时增补,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当前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和专业化发展。
《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记录了当前职业教育学两个重要的新进展:一个是研究方法上的,它将视线从学习结果转向了学习过程:另一个研究了全球化、科技创新等“大趋势”对“工作领域”的影响,以及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应对这种新情况。
《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通过广泛地考察、比较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不同之处,揭示出在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中心地位,同时评估了不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在促进社会公正方面发挥的作用。
内容简介
《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被誉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列丛书的及时增补。《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收集了大量具有典型性的国家素材,对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详细介绍,为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提供了众多可比较的样本,有助于提高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性和地区性的辩证认识,加速中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内页插图
目录
参著者
致谢
1 职业教育教师:是濒危的群体还是专业化革新的主体?
菲利普·葛洛曼菲利克斯·劳耐尔
2 巴西的职业教育教师
比阿特丽斯·劳拉·卡尼利 坎迪多·阿尔贝托·戈麦斯
克雷莉亚·弗雷塔斯·卡帕内玛
3 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及其专业化
赵志群卢连伟
4 丹麦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情况与培训
泽伦 P.尼尔森
5 法国的职业教育教师
文森特·特罗格沃尔夫冈·霍纳
6 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
沃尔德玛·鲍尔
7 日本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及现状
寺田盛吉
8 挪威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师资培训
安妮-丽萨·霍斯特马克·塔鲁伊卡拉·席尔瓦·赫莫斯兰德
9 俄罗斯的职业教育教师
沃尔夫冈·赫尔维希
10 土耳其的职业教育教师
弗雷迪·伯纳克穆斯塔法·马瑞尔
11 英国的职业教育教师
诺曼·卢卡斯
12 美国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及其师资培养
理查德 L.林奇希拉K.鲁兰
附录
图表
精彩书摘
人员则被要求教授非体力职业的课程以及高层次的课程,而教授技术层次的课程则需要大学本科学位。职业教育政治及政策已提高了实训人员和教师的地位。巴西的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发展道路需要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然而,这个一体化进程仍未完成,因为职业教育还是一个分离的部门,尽管它与普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联系。
事实上,尽管在当前教育改革的作用下,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入的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但它还没有完全规范化。这些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实训教师和监管员必须管理这些课程。他们必须接受职前培训,或者通过专门项目接受在职培训,或在高等教育层次的教育中接受常规课程培训。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投入,教育部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师制定了法规和条例。目前的普通教育法案(#9394/1996)和法令(#2208/1997)可以说是巴西职业教育系统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当前法律主要是为了促进从学校到工作环境的过渡,使接受过任何一个层次培训的工人——无论是基本技术水平(初级学校水平),工程技术水平(中等学校水平),还是高级技术水平(中学后水平)——都能运用他们通过专业领域的经验获得的专业知识来完成工作。由于在某些特定的知识领域和一些地区内,有资格的教师数量出现短缺,因此在需要常规课程的同时还需要专门项目。有资格的教师需要开展以下两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一是基本层次的,培养人,不管他们以前的教育背景如何;二是技术层次的,培养那些在中等学校读书或已经获得某个学校证书的未来工人。
培养合格教师的专门项目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拥有一个相关领域大学文凭的候选人,这个文凭往往能成为他们所选择的特定技术领域的坚实基础。那些负责提供培训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核查这个专门项目是否与这些候选人以前接受过的科学培训相容。一个既定的课程结构必须包括:(1)一个语境核心,以便于理解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学习过程;(2)一个结构化核心,把课程内容、顺序结构、评估和跨学科的能力都结合起来;(3)一个整合核心,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中心。
……
现代社会进步的基石: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之路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且素质精良的技术与技能人才。这些人才是支撑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他们不仅是各行各业的实践者,更是未来变革的引领者。因此,深入探讨和优化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已成为全球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 技术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纯理论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技术与技能人才,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掌握精湛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硬实力”。 从国家层面看,强大的技术与技能人才队伍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在高端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突破,离不开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支撑。这些人才的培养水平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独立性、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社会层面看,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他们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降低了社会贫富差距,提高了国民整体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他们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 从个人层面看,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或技能,意味着拥有稳定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技术与技能人才往往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个人价值,过上体面的生活。 二、 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 要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技术与技能人才,科学而前瞻的课程设计是基石。课程内容必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具备前沿性和实用性。这需要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技术演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并将其快速反馈到课程开发和更新中。 1. 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与前沿性: 课程体系不能是僵化的,而应是鲜活的。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日新月异,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必须及时更新,纳入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案例。在智能制造领域,则需要关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教学中的体现。这种动态更新的机制,能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始终走在行业前沿,而不是落后于时代。 2. 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强化: 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学以致用”。因此,课程设计必须突出实践环节,增加实训、实习、项目制学习的比重。例如,在汽车维修专业,不能仅仅教授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各种车型、故障诊断和维修流程。在烹饪专业,则需要学生在模拟厨房环境中反复练习,掌握各种烹饪技巧和菜品制作。项目制学习则能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 跨学科融合与通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技术发展往往是跨学科的。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课程设计应鼓励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除了专业技能,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通用能力也至关重要。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入到课程的各个环节,而非孤立的模块。 4. 信息化与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线互动平台、智能教学系统等都为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VR/AR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高风险操作的训练,如飞行模拟、高空作业等。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支持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智能教学系统则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三、 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的灵魂与创新的引擎 正如任何教育体系,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技能的引路人、职业发展的榜样和教育创新的推动者。 1. 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精通: 技术与技能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对所教授的领域有深入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能。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更要“会做”。例如,一名焊接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各种焊接原理和材料特性,更要能够熟练地进行各种焊接操作,并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2. 持续学习与更新能力: 技术和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这可以通过参加行业培训、企业实践、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实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与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交流合作,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 教学方法与创新意识: 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他们应该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并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时,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 职业道德与责任感: 作为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者,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职业品格的重要责任。他们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 校企合作:培养体系的生命线与驱动力 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是构建高效、实用的培养体系的关键。这种合作能够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并为产业输送合格人才。 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企业应联合开展调研,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需求,共同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技能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 2. 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与共享: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训练。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升实训效果。这种资源共享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3. 订单式培养与实习就业: 基于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前储备和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也可以积极接收学校学生进行实习,为他们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就业。 4. 教师与技术人员的互通与交流: 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生产流程;同时,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指导,甚至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这种双向交流,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视野。 5. 联合开展科研与技术创新: 学校与企业可以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这不仅能够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的层次。 五、 评估与认证体系:保障质量与提升价值 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估与认证体系,是衡量技术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社会认可度的重要保障。 1.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评估不应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考试,而应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如过程性评估、能力导向评估、作品集评估、项目成果评估等,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2. 行业标准的引入与对标: 积极引入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技能标准,将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与之对标。通过行业专家的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认证,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3. 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对其专业技能的权威认可,也是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敲门砖。 4. 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的衔接: 评估与认证体系也应与终身学习理念相结合,为技术与技能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的通道,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结语 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支撑现代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基石。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需要先进的课程设计、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紧密的校企合作以及科学的评估认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我们必将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与技能人才,为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