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竹韵(套装上下册)

中华竹韵(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江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832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73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3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华传统的典籍中,充满了各类诵竹的篇章,关于竹的诗文几乎是贯穿中华文学史的一条典雅而又劲健的线索。中华的园林之巧,竹园最是常见,又最富清风与诗意。《中华竹韵(套装上下册)》共有五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有物曰竹、竹谱、爱竹者、艺术、竹屋等。将中华文化中关于“竹”的咏诵、“竹”的气韵整理出来,以示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核对整个民族的心灵抚育。

目录

序竹之韵 许江
第一章 有物曰竹
第二章 竹谱
第三章 爱竹者
第四章 艺术
第五章 竹屋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章 艺术。此章以墨竹的风格史问题为中心,杂谈艺事。具体内容包括:东坡与文人画传统的建立、墨竹风格史的代表人物、中西传统绘画的比较、文人的鉴赏文化、墨竹鉴藏与红窗知己、竹兰图与明清江南女史文化、画竹的品评等。作者认为,墨竹起于唐代,北宋《宣和画谱》著录时成为一种独立的科目。苏东坡从简单描写竹子和石头开始,以书法家的笔墨和诗人的修养,使得墨竹超越了单纯画类的界限,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本扭转了绘画的形式、风格和趣味的发展,故墨竹成为文人画理论的实践性基础。在讨论墨竹的风格史和比较中西绘画传统时,特别论证了文人画中诗、书、画的关系,并且认为中国文人对于色彩的审美让位于陶瓷的情况。在谈文人的鉴赏时,讨论了鉴赏的价值、真伪问题、鉴赏家的境界、及明清时期一些鉴赏轶事。随后通过谈《赵氏一门三竹卷》的鉴藏史,引论了中国文人心中红窗知己的理想。又通过谈一卷《竹石幽兰》图,讨论明清古典女性之美,进而指出中国的艺术欣赏正是以思想的纯正即“思无邪”,来定位视听兴观的感觉。最后,从语言学的角度谈绘画鉴赏中的修辞问题,并拈出墨竹画品三调,即能、神、逸。作者指出,艺术史的至深魅力和至难问题,即艺术史的精髓恰恰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描述我们对艺术品本来就难以言喻的精雅感受。

评分

考博用书,印刷不错,但是今年折扣不是很大,去年折扣大,好书都调成了无货,套路深。

评分

该著共分五章:第一章 有物曰竹。此章总体勾勒了竹子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的文化形象。首先从竹的名称引出竹子的文学传统,通过东坡谈竹纸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追溯了种竹的历史和竹子在儒释道三家中的文化意象。接着谈论了文人咏竹修辞的历史、竹子与古典美人、折竹与落花、竹子与岁寒之士、竹子与明清文人的生活经营等问题,最后点出文章的主旨:即竹子为雅道之所寄。作者认为,文明本身就是人工造作的结果,尤其是语言造作的结果。套语不仅创造感情,而且创造思想,正是套语所构成的思维框架,让竹子成为中国文艺的常用诗题。

评分

第四章 艺术。此章以墨竹的风格史问题为中心,杂谈艺事。具体内容包括:东坡与文人画传统的建立、墨竹风格史的代表人物、中西传统绘画的比较、文人的鉴赏文化、墨竹鉴藏与红窗知己、竹兰图与明清江南女史文化、画竹的品评等。作者认为,墨竹起于唐代,北宋《宣和画谱》著录时成为一种独立的科目。苏东坡从简单描写竹子和石头开始,以书法家的笔墨和诗人的修养,使得墨竹超越了单纯画类的界限,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本扭转了绘画的形式、风格和趣味的发展,故墨竹成为文人画理论的实践性基础。在讨论墨竹的风格史和比较中西绘画传统时,特别论证了文人画中诗、书、画的关系,并且认为中国文人对于色彩的审美让位于陶瓷的情况。在谈文人的鉴赏时,讨论了鉴赏的价值、真伪问题、鉴赏家的境界、及明清时期一些鉴赏轶事。随后通过谈《赵氏一门三竹卷》的鉴藏史,引论了中国文人心中红窗知己的理想。又通过谈一卷《竹石幽兰》图,讨论明清古典女性之美,进而指出中国的艺术欣赏正是以思想的纯正即“思无邪”,来定位视听兴观的感觉。最后,从语言学的角度谈绘画鉴赏中的修辞问题,并拈出墨竹画品三调,即能、神、逸。作者指出,艺术史的至深魅力和至难问题,即艺术史的精髓恰恰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描述我们对艺术品本来就难以言喻的精雅感受。

评分

竹文化是文人雅士的文化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第四章 艺术。此章以墨竹的风格史问题为中心,杂谈艺事。具体内容包括:东坡与文人画传统的建立、墨竹风格史的代表人物、中西传统绘画的比较、文人的鉴赏文化、墨竹鉴藏与红窗知己、竹兰图与明清江南女史文化、画竹的品评等。作者认为,墨竹起于唐代,北宋《宣和画谱》著录时成为一种独立的科目。苏东坡从简单描写竹子和石头开始,以书法家的笔墨和诗人的修养,使得墨竹超越了单纯画类的界限,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本扭转了绘画的形式、风格和趣味的发展,故墨竹成为文人画理论的实践性基础。在讨论墨竹的风格史和比较中西绘画传统时,特别论证了文人画中诗、书、画的关系,并且认为中国文人对于色彩的审美让位于陶瓷的情况。在谈文人的鉴赏时,讨论了鉴赏的价值、真伪问题、鉴赏家的境界、及明清时期一些鉴赏轶事。随后通过谈《赵氏一门三竹卷》的鉴藏史,引论了中国文人心中红窗知己的理想。又通过谈一卷《竹石幽兰》图,讨论明清古典女性之美,进而指出中国的艺术欣赏正是以思想的纯正即“思无邪”,来定位视听兴观的感觉。最后,从语言学的角度谈绘画鉴赏中的修辞问题,并拈出墨竹画品三调,即能、神、逸。作者指出,艺术史的至深魅力和至难问题,即艺术史的精髓恰恰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描述我们对艺术品本来就难以言喻的精雅感受。

评分

第五章 竹屋。此章主要谈竹林之居与传统哲学、园林文化和文明传承的关联。具体内容包括竹屋与静思、明清竹屋三例、兰与竹、竹竿与渔父、竹屋与曾点之志、竹屋与老子之“知足”、竹屋与禅悟、造园文化中竹屋境界观、晚明趣味中“筼筜谷”、竹屋中的书画鉴赏、竹屋营造之特例、竹屋与读书、竹林静思与文明之护持等。作者认为,竹林在魏晋时期即成为沉思哲理的地方,建造竹屋的风气,唐宋即已经形成,特别是在明清的园林文化中,文人还以竹屋实践自己的造园理论。竹屋之意趣与儒家的关怀、道家的体悟、禅宗的清寂相关。在竹屋之中,文人可以静思、可以参悟;可以鉴赏书画,培养风雅之怀;可以阅读经典,参透生死之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