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史纲(上下册)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第三版)沈志华 著 社科文献

中苏关系史纲(上下册)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第三版)沈志华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志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苏关系史
  • 苏联史
  • 中国现代史
  • 外交史
  • 冷战史
  • 沈志华
  • 社科文献
  • 历史学
  • 中俄关系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3665
商品编码:1086271708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社科文献学术文库·文史哲研究系列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俄、波、匈、德等收集资料,对当事者作了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稀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拍案叫绝,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作者简介  沈志华,男,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历史系1979年硕士研究生。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的特约研究员或兼职教授,承担有关单位的课题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苏联史、中苏关系史和冷战史。

 目录序 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写在《中苏关系史纲》出版前的几句话【李凤林】
《中苏关系史纲(增订版)》序【陈 兼】
增订版说明(代前言)【沈志华】
第三版修订说明【李丹慧】
·上册·
一篇 难以确定的对手(1917~1949)
一章 中苏建交声中的革命输出/003
一节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冲击/00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形成/007
第三节 中苏交涉一波三折/013
第四节 解决两国悬案的谈判/019
第五节 孙中山革命化的推动力/025
第二章 苏联援助下的国民革命/030
一节 孙中山的联苏容共政策/030
第二节 苏联干涉与三二○事变/037
第三节 苏联顾问与北伐战争/043
第四节 “五月指示”与国共分家/045
第三章 莫斯科与中国的苏维埃革命/051
一节 中共武装暴动与中苏绝交/053
第二节 中东路事件与“保卫苏联”/056
第三节 苏联的翻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061
第四节 苏联军事顾问指导下的军事失败/066
第四章 战争威胁下的中苏外交/070
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中苏关系/071
第二节 苏联外交转向的连锁效应/074
第三节 中苏军事同盟的秘密交涉/077
第四节 中共从“反蒋”到“联蒋”/081
第五章 中苏两国的战时合作与冲突/086
一节 苏联在中国抗战初期的援助/087
第二节 中苏两党关系的困扰/092
第三节 苏德战争与中苏关系的逆转/097
第四节 苏联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干预/103
第五节 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条约谈判/109
第六节 苏军大举进兵中国东北/117
第六章 中国内战与中苏国共关系/121
一节 斯大林推动国共重庆和谈/122
第二节 中共夺取东北与苏联的帮助/126
第三节 冷战后的苏联对华政策/133
第四节 两党互访和新中国的建立/137
第二篇 同志加兄弟(1949~1960)
一章 同盟条约的签订及中苏利益冲突/149
一节 毛泽东坚持重新签订一个条约/150
第二节 苏联对中苏新条约的精心设计/153
第三节 斯大林被迫再次做出重大让步/157
第四节 斯大林对中苏关系的深层考虑/163
第二章 朝鲜战争与中苏同盟的实质性进展/170
一节 毛泽东毅然决定出兵朝鲜/171
第二节 中苏在军事战略上的协调和统一/173
第三节 斯大林对志愿军的军事援助/178
第四节 苏联向中国提供的经济援助/182
第三章 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187
一节 苏共二十大路线及其实质/188
第二节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由来/193
第三节 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198
第四章 苏联的经济援助与中共的政治支持/210
一节 赫鲁晓夫增加对华经济援助/211
第二节 中共协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218
第三节 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支持/222
第五章 苏联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援助和限制/228
一节 赫鲁晓夫开启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229
第二节 苏联对中国核援助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239
第三节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247
第六章 毛泽东在共产党莫斯科会议独领风骚/253
一节 毛泽东主张开会解决问题/254
第二节 中苏携手领导社会主义阵营/260
第三节 毛泽东的即席发言语惊四座/268
第七章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274
一节 中国的实际目标是赶超苏联/275
第二节 苏联的支持、怀疑和反对态度/280
第三节 毛泽东在庐山向赫鲁晓夫宣战/286
第八章 军事合作、炮击金门与中苏对外政策分歧/291
一节 中苏军事合作的愿望及矛盾/292
第二节 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风波/298
第三节 炮击金门引发的严重分歧/312
第四节 赫鲁晓夫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328
第九章 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难以弥合的裂痕/336
一节 中印冲突与苏联的中立声明/337
第二节 中苏领导人之间的激烈争吵/349
第三节 中苏在国际战略上尖锐对立/356
·下册·
第三篇 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
一章 中苏分歧公开化与短暂的缓和/371
一节 对外方针分歧引发理论争论/373
第二节 U-2飞机事件中的中苏互动/387
第三节 世界工联北京会议上的斗争/397
第四节 布加勒斯特会议期间的抗争/405
第五节 苏联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412
第六节 经济困难背景下的短暂缓和/424
第二章 两党关系破裂与两国关系恶化/446
一节 在苏共二十二大上的明争暗斗/447
第二节 伊塔事件与两国关系趋向恶化/459
第三节 毛泽东考虑全面调整对苏方针/470
第四节 中苏在外交领域的新一轮较量/478
第五节 左派队伍形成与大论战的开始/488
第三章 中苏同盟关系的彻底瓦解/502
一节 毛泽东对苏安全战略思路的转变/503
第二节 反修与巩固政权的政治革命/512
第三节 中苏一次边界谈判的流产/518
第四节 周恩来访苏与两党会谈破裂/536
第四章 国际共运分裂与中苏走向对抗/551
一节 莫斯科三月会议与国际共运分裂/552
第二节 双方共同援越抗美中的矛盾冲突/565
第三节 珍宝岛冲突与中苏军事对抗/577
第四节 中美化敌为友联合抗衡苏联/591
第四篇 走向“正常化”(1979~1991)
一章 “正常化”问题的缘起/605
一节 “正常化”的由来/606
第二节 对抗中的交集/611
第三节 缓和的开端/616
第二章 开启“正常化”进程/625
一节 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626
第二节 打开“正常化”之门/635
第三节 政治磋商陷入僵局/652
第三章 双边关系逐步改善/660
一节 “葬礼外交”/661
第二节 政治关系缓慢改善/666
第三节 恢复经贸科技文化合作/674
第四章 走向“正常化”的转折/677
一节 打破政治僵局/678
第二节 莫斯科改变政策/688
第三节 清除最后的障碍/695
第五章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706
一节 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706
第二节 向中俄关系过渡/711
跋 中苏同盟破裂的内在原因/714
参考文献/728
人名索引/757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第三版)》:洞悉大国情谊的时代变迁 沈志华先生的《中苏关系史纲(上下册):1917-1991》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第三版)》如同两块巨石,矗立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版图上,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中苏两国关系画卷。这两部著作,前者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勾勒了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到苏联解体近七十载的时代主线,后者则聚焦于若干关键议题,以更精深的学术考辨和新视角,深化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它们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作者沈志华先生倾注毕生心血,运用严谨的史学方法,驾驭浩如烟海的原始文献,拨开历史迷雾,揭示出两国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和深刻影响的力作。 《中苏关系史纲(上下册):1917-1991》:时代洪流中的两国风云 《中苏关系史纲》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景式地梳理了1917年至1991年间,中国与苏联之间跌宕起伏、曲折迂回的外交、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于意识形态的互动历程。上册追溯了从列宁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助,再到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和“友好互助”联盟。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经历了从萌芽、探索到初步建立稳固联系的阶段,充满了革命情谊与战略考量。作者细致描绘了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曲折探索中与苏联共产党的复杂关系。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的战略支援对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国关系进入一个重要的蜜月期。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在经济建设、军事技术等方面给予了中国巨大的支持,帮助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基础,也塑造了中国早期政治经济体制的某些特征。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中苏关系史纲》下册则深入剖析了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破裂,乃至最终走向对抗的复杂演变。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发的意识形态分歧,到“大跃进”与“苏共二十大”的相互影响;从“双重进攻”与“反修防修”的激烈论战,到珍宝岛事件与中苏边境冲突的军事对峙;再到尼克松访华前夕,苏联对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担忧与制裁,以及直至苏联解体,两国关系在长期冻结后重新走向缓和。沈志华先生以其对史料的精准把握,条分缕析地揭示了导致两国关系从“老大哥”到“敌人”再到“朋友”的转变,以及中间反复拉锯的深层原因。他不仅关注了高层决策者的互动,更触及了两国民众情感的变化,以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在其中交织博弈的复杂图景。 《史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翔实的历史叙述,更在于其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深刻洞察。沈志华先生善于从宏观的国际格局和微观的具体细节中找到联系,他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影响了中苏两国乃至整个世界格局。他以一种冷静、客观、不偏不倚的态度,呈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第三版)》:聚焦疑难,深耕细作 如果说《中苏关系史纲》是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那么《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第三版)》则是沈志华先生在画卷上精心勾勒的几幅重点特写。这部著作精选了中苏关系史上一些最为关键、也最为争议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究和再审视。第三版的出版,意味着作者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吸收了更多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对既有观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修正、完善和深化。 书中探讨的议题往往是中苏关系史上的“硬骨头”,例如: 中苏同盟的性质与瓦解原因: 作者不仅回顾了中苏同盟的建立过程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战略意义,更深入剖析了导致同盟从牢不可破走向分崩离析的深层原因。他考察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领导人之间的个人恩怨,以及双方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国内建设上的不同策略,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摧毁了曾经的“兄弟情谊”。 中苏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与博弈: 朝鲜战争是中苏关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沈志华先生在此书中,可能从新的档案和文献出发,重新审视了中国在参战问题上的决策过程,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两国在战争中的战略协调与分歧。他对战争的起源、进程以及对两国关系产生的长期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独到的分析。 中苏论战的缘起与影响: “中苏论战”是中国与苏联关系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关键转折点。作者深入探讨了论战的起因,双方在核心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立场差异,以及论战对中国国内政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分析了论战背后的复杂动机,以及双方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所使用的策略与技巧。 珍宝岛事件与中苏边界冲突: 这一系列事件是两国关系从政治对抗走向军事冲突的标志。沈志华先生可能通过解密档案,还原了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分析了双方的军事部署、决策过程,以及事件对两国关系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后果。他探讨了边界冲突的深层原因,以及两国在此问题上的长期僵持与最终的妥协。 “冷战”后期中苏关系走向缓和的可能性: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关系在“冷战”后期是否出现了走向缓和的契机?作者可能在此书中,探讨了双方在不同时期试图改善关系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受到的阻碍。他分析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双方关系走向某种程度的“正常化”。 《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一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新颖的分析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苏关系复杂性的认识。它不仅填补了史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更挑战了一些传统的、甚至是固化的历史叙述。沈志华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历史的细节之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大国博弈的宏大图景,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两部著作的整体价值与意义 沈志华先生的这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中苏关系研究的里程碑式学术成果。 填补史学空白,提供权威解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中苏关系的研究,特别是涉及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存在着诸多空白和模糊之处。《史纲》和《再探讨》的出版,极大地填补了这些空白,为研究者提供了权威、翔实、深刻的解读。 开阔研究视野,深化历史理解: 作者不仅仅局限于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是将其置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善于从不同角度切入,揭示出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苏两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借鉴历史经验,启迪当下现实: 回顾中苏关系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的启示。两国关系曾经的蜜月,曾经的决裂,曾经的对抗,都为我们理解当前的大国关系,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如何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如何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史学研究的典范: 沈志华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史料功底、深刻的理论思考,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树立了榜样。他的著作,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与理性反思。 总而言之,《中苏关系史纲(上下册):1917-1991》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第三版)》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它们以其宏大的叙事、精深的考辨、鲜活的历史细节,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20世纪世界格局变迁的窗户,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大国交往的智慧与启示。这两部著作,是沈志华先生献给历史的一份厚重礼物,也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份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史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堪称一绝。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笔触,将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外交角力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被那些充满戏剧性的转折点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例如,在描述某一关键的外交谈判时,作者没有简单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各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背后的深层动机,这种立体化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的倾向,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复杂人性。这种细腻的刻画,让原本冰冷的历史事件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并且忍不住想去探究更多背后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年代感,沉稳的色调和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重量。我尤其欣赏那种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完全聚焦于内容的呈现。翻开书页,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让我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书中的排版布局清晰流畅,注释和引文的标注都非常规范,这对于深入研究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便利。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对史料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各种原始文献的引用信手拈来,却又巧妙地融入叙述之中,使得论证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梳理,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和设计层面来看,这本著作展现出了出版方对历史研究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让人在阅读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敏感历史节点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在涉及许多争议性极高、且至今仍有余波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政治智慧。他没有急于下断言,而是极其耐心地梳理了各方的历史叙事,尽可能地还原了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将判断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交还给了读者。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任何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都应具备的品质。在某些特定的章节,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引用某些未被广泛公开的档案材料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和如获至宝的心情,正是这些一手材料的引入,为原有的历史图景增添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细节和新的解读维度。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能够以一种近乎“去魅”的方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去伪存真,非常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之前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多停留在事件的表层,而作者则提供了一个更具系统性和穿透力的分析视角。它不仅仅是对既有史实的简单回顾,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揭示出那些隐藏在重大决策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和意识形态的驱动力。尤其是在探讨意识形态冲突如何影响到具体的外交政策执行时,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得令人称奇。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能迅速辅以翔实的证据链条来支撑,让人无法轻易反驳。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通史读物,更是一部具有强烈思辨色彩的学术专著。它迫使读者跳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部作品的份量感是显而易见的,但绝非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天书”。作者巧妙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微观的个体命运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你会看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调整,也会关注到具体外交官在重大场合下的一个眼神、一次握手所蕴含的巨大张力。这种由大到小、再由小及大的观察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历史进程的脉络。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面貌有了更立体、更细致的认知,许多过去模糊不清的关联点,如今都清晰地连接起来了。这本书无疑为研究这一特定时期的中外关系提供了一个极具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基准点,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越了我此前的预期,是值得反复咀嚼的案头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