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月一輯的《讀庫》係列叢書齣版已近六年,以“有趣、有料、有種”的內容,精當的編排手段,厚重大氣的裝幀設計,紮實精緻的印製質量,越來越受到業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發行量穩步攀升,並被譽為“具含金量的mook齣版物”,屢年獲得各大媒體的年度好書奬項。
在中國,有一種人,他們很難形容自己的故鄉,也很難準確地將自己與某座城市産生不可分割的血肉聯係。他們來自於一個城市不是城市、鄉村不是鄉村的所在。他們曾擁有自己的學校,自己的銀行,自己的禮堂,自己的社會,似乎除瞭火葬場之外,應有盡有。
他們所存在的地方通常都有一個代號,或者是385信箱,或者是406信箱。他們的周圍通常都是山,以及廣袤的農村。他們在蠻荒之地拉小提琴,在不為人所知的地帶唱俄語歌麯,並將視綫牢牢地鎖定在大山之外,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肩負崇高使命而來到這裏。
他們是來自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綫人。四百萬知識分子、技術骨乾,以及隨後衍生齣的數韆萬三綫後代,他們在崇山峻嶺之間構築瞭至少兩代人的生活。長期以來,他們沉默不語,世界便不為人所知。
從1964年開始,在其後五年時間裏,先後有包括核工業、航天航空工業、兵器工業、電子工業、船舶工業、綜閤科研和實驗基地在內的三百八十多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從沿海地區遷往三綫。包括能源、電子、光學、機械等行業的二百多個新建項目,從1965年開始在三綫地區同時動工興建。第一批支援三綫的科技人員、技術工人、管理乾部,從沿海地區工業城市趕赴內地,成為這場大規模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在遠離中心城市的荒山野嶺之中,一次齣現瞭人的蹤跡,在荒僻、冷寂、亙古無人的所在,一個又一個三綫企業在那裏安營紮寨。
自1965年起,全國四百萬知識分子與技術骨乾開始不斷接到調令以及談話。
他們的一生,從此改變。
他們都是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圍繞著“共産主義需要什麼樣的建築”,三個被稱為“公社大樓”的樣闆工程在北京破土動工。
關於公社大樓,作傢史鐵生在散文《九層大樓》裏這樣迴憶當年老師在課堂上的描繪:“總之,那樓裏就是一個社會,一個理想社會的縮影或者樣闆,那兒的人們不分彼此,同是一個大傢庭,可以說他們差不多已經進入瞭共産主義。”
如今在廣渠門內大街邊顯得落寞的安化樓,正是三座公社大樓之一,它曾經承載過意氣風發的“首都和全國人民”對於共産主義生活的期盼。
半個世紀過去瞭。另外兩座公社大樓,北官廳大樓與福綏境大樓,一個已拆遷,一個已麵臨拆遷。安化樓也正在慢慢老去,它的牆皮已經斑駁,老式的木框窗戶上淨是碎裂的玻璃,走廊天花闆下拉滿瞭電力電信明綫。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就將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消失在人們的視綫中。
《過去的小學》和《兒童房裏的啓濛運動》,寫的都是小學和啓濛教育,一個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一個是將近二百年前的德國。在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教育的艱難起步和燦爛童年。同時收錄有德國大的三傢博物館——柏林國傢博物館、德纍斯頓國傢藝術收藏館和巴伐利亞國傢繪畫收藏館收藏的兒童啓濛讀物原件內容。
李娟,漢族,1979年7月生於新疆阿勒泰地區一個叫做“車排子”的地方。這裏之所以叫“車排子”,是因為在那一片近乎荒漠的戈壁中,一塊車排子是方圓多少裏之內有人類氣息的物體。李娟父母在新疆長大,屬建設兵團的第二代,原籍四川樂至。後因變故,李娟從小隨母親和外婆長大,母親靠在牧區賣雜貨撫養她成長,後來又開瞭裁縫店。李娟體弱且個小,但是性格極其倔強能乾,自尊心也極強,從小就是傢裏的好幫手。一個漢族傢庭常年追逐哈薩剋牧民轉場,一起漂泊遷移,清貧辛苦難以想象。但這對於有著感受天賦的李娟來說,卻是看到這個不為人知的世界的角度。雖然她並未上過大學,常年在深山也缺乏對外界的瞭解和閱讀,卻在大自然中孕育瞭天籟一般的文字。她先在網絡上發布這些文章,慢慢獲得關注,陸續齣版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以及馬上要齣版的《荒原的主人》、《羊道》。她的纔華被很多讀者譽為“精靈的吟唱”。許多人通過她的文字,對新疆阿勒泰這塊地方産生強烈興趣,他們希望去看看李娟和她所寫的這片土地。但是,李娟並不太希望受到打擾,她依然過著之前的生活,極少接受采訪。她的原話是:“不見網友。不見讀者。不簽名。交流限於網絡,請保護我的安靜,多謝。”
桑格格也是這樣一名好奇的讀者,她與李娟同年齣生,同是四川女孩,曾用四川方言齣版自傳體小說《小時候》。李娟閱讀過這本書,喜愛,她在這本書中找到瞭一些她對於遙遠傢鄉四川的記憶,也對桑格格這個人産生好奇。相互好奇下,她們相約新疆相會,於是有瞭這篇兩個人近距離接觸的文章。
桑格格並沒有告訴李娟,她其實患抑鬱癥一年多瞭。李娟看見的這個能吃能睡的傢夥之前一直都厭食和失眠。桑格格和李娟在一起的半個月,她長瞭十一斤肉,迴到北京之後也沒有再服用治療抑鬱癥的藥物。她覺得她是見過新疆金鞦和無邊大漠的人,和以前不一樣瞭。有時候哪怕天是灰的,但是畢竟太陽曬過,溫暖不會那麼快消失。
《讀庫1105》中同時收錄瞭柴靜老師對李娟文字的解讀。三個女性的筆下,構成瞭一個較完整的李娟。
主編:張立憲,齣版人,曾策劃《大話西遊寶典》、《獨立精神》等書,他策劃主編的《讀庫》係列叢書成為近幾年書業亮點,本人獲選《南方人物周刊》年度魅力人物、《中國經營報》“中國思想力人物”。
三綫人 羅 塵
共産主義大樓 文:林 衍/ 攝:商華鴿 張嘉妍
過去的小學 國湧
兒童房裏的啓濛運動 寇杜拉·比紹夫
王石凹 瀋偉東
我們有足夠的葵花子 桑格格
隻是歡喜隨意而至 柴 靜
綫索 張傢榮
怕流水年華春去渺 樹 眼
齊國往事 劉 勃
拿到這本新書的時候,說實話,我有點被它的封麵設計給“勸退”瞭。那種極簡到近乎冷酷的排版,讓我一度懷疑裏麵是不是塞滿瞭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但實際翻開後,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一門藝術,它巧妙地將復雜的議題拆解成瞭若乾個可以獨立閱讀的模塊,即便是零散的時間也能讀進去。它的論證過程邏輯清晰得令人發指,每一步推導都像是在玩一場精密的數獨遊戲,每一步都必須準確無誤,最終導嚮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嚴謹的學術框架下,依然保持著一種幽默感和剋製,偶爾冒齣的諷刺,像是給嚴肅的討論穿上瞭一件輕快的薄紗,讓閱讀過程保持瞭一種輕鬆的張力。對於那些習慣瞭碎片化信息輸入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強迫你重新建立起係統思考的習慣,去關注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而不是滿足於錶麵的熱點追逐。
評分老實講,我這本書是衝著某個推薦人脈纔買的,起初的閱讀體驗並不算愉快。開篇的幾章,敘事視角轉換得太快,人物關係錯綜復雜,我甚至得拿張白紙畫思維導圖纔能跟得上趟。但堅持下來之後,我纔領悟到,正是這種看似“不友好”的開場,為後續的宏大敘事做瞭紮實的基礎鋪墊。作者的野心很大,他試圖構建一個極其龐大且自洽的世界觀,每一個細節,無論多麼微不足道,都服務於整體的架構。當故事發展到中後段,所有的綫索開始匯聚,那些一開始看似無關緊要的插敘、旁白,突然爆發齣巨大的能量,將整個故事推嚮高潮。這是一種高難度的寫作技巧,需要讀者有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但一旦你成功“登頂”,那種豁然開朗、對作者布局拍案叫絕的感覺,是無以復加的。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邊刷手機邊讀的書,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作為迴報,它將給予你一個完整而震撼的體驗。
評分這本厚重的精裝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閱的觸感就讓人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記得當時是在一個細雨綿綿的周末,泡瞭一壺濃茶,纔敢小心翼翼地打開它。初讀之下,裏麵的文字仿佛帶著一種陳舊而迷人的香氣,不是那種紙張發黴的味道,而是一種曆史沉澱下來的、知識的醇厚。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一個古老的故事,讓你沉浸其中,感同身受;時而又像一聲驚雷,陡然拋齣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讓你不得不停下來,放下書捲,望嚮窗外,反復咀嚼。尤其欣賞其中關於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小人物命運的描摹,筆觸細膩入微,沒有宏大的口號,隻有最樸素的人性掙紮與光輝。讀完一個章節,閤上書本,總感覺自己像是剛剛完成瞭一次漫長而充實的遠足,雖然身體略感疲憊,但精神上卻獲得瞭極大的滿足和拓展,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這本書不是用來快速消費的,它需要時間和心境去品味,去反復咂摸那些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
評分我嚮來對那種喜歡堆砌辭藻、試圖用華麗辭藻掩蓋內容空洞的書籍敬而遠之。然而,這本讓我眼前一亮。它的文字力量不在於華麗,而在於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精準和穿透力。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某些“常識”的僞裝,直擊問題的核心。每讀到關鍵的轉摺點,我都會忍不住在心裏大喊“原來如此!”那種茅塞頓開的暢快感,比任何娛樂小說帶來的刺激都要持久得多。它不像教科書那樣照本宣科,也不像一般隨筆那樣過於主觀臆斷,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坐在你對麵,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嚮你闡述世界的運行法則。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新聞的角度都變得不同瞭,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社會現象,似乎一下子有瞭清晰的脈絡可以循著去理解,這種思維層麵的“升級感”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其實很普通,甚至可以說有些樸素,讓我一度擔心內容是否也同樣平淡無奇。但誰能想到,在這樣的外錶下,竟然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情感張力呢?它更多的是一種“體驗”的記錄,而非純粹的知識傳授。作者用極其生活化的語言,描繪瞭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普通人如何堅守自己的底綫,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保持內心的溫度。我讀到一些情節時,不禁紅瞭眼眶,不是因為矯揉造作的煽情,而是因為那種真實到令人心痛的共鳴——你知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某些人確實正在經曆著這一切。它沒有提供廉價的解決方案,也沒有灌輸空洞的希望,它隻是忠實地呈現瞭生活的原貌,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鹹澀。讀完後,我沒有立刻去整理什麼筆記,隻是靜靜地坐著,感受著那份沉甸甸的真實感,它讓我對“活下去”這件事,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
評分讀庫整體而言質量很好
評分帶我們進入瞭神奇的精神世界
評分立民國,孫中山認為搞民權的第一步就是,讓人們知道如何開會。民主政治其實就是一種程式性的東西,一套議事決策的程式規範。孫中山認為,"苟人人熟習此書,則人心自結,民力自固。"西方"數百年來之經驗習慣可於此書一朝而得之矣"。他所說的"此書",就是《羅伯特議事規則》。議事規則不是有強製效力的法律,它隻是一個如何開會的程序。1876年,亨利o馬丁o羅伯特齣版《羅伯特議事規則》,前三版就賣齣瞭五十萬冊。後來,對議事規則的完善和修訂成瞭羅伯特傢族的事業,直到2000年齣版瞭第十版,纍計銷售五百多萬冊。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傢議事會中都在使用這一規則,上至聯閤國大會,下至學校班會,常會在本機構的議事規則中看到"未盡事宜,以《羅伯特議事規則》為準"的字樣,特彆是在美國民間組織中被廣泛采用,據說百分之九十的機構都在用它。《羅伯特議事規則》提供瞭大量的標準、手段以及具體的機製設計,將民主精神體現於會議規則之中,是一種具體的、可操作的民主,通過中立的、客觀的、有效率的技術性方式統籌兼顧各方利益。《羅伯特議事規則》之所以受到廣泛認可,在於它最大限度地保護瞭競爭環境中的各方利益,能夠實現"逐利與製衡的完美結閤",如羅伯特本人所言:"要讓強勢一方懂得他們應該讓弱勢一方有機會自由完整地錶達自己的意見,而讓弱勢一方明白既然他們的意見不占多數,就應該體麵地讓步,把對方的觀點作為全體的決定來承認,積極地去參與實施,同時,他們仍有權利通過規則來改變局勢。"一個叫袁天鵬的中國小夥子,於2007年將這本"會議紅寶書"譯為中文並齣版,在中國開始推廣議事規則。2008年5月,安徽阜陽潁州區三閤鎮南塘村的興農閤作社,迎來瞭從美國留學迴來的"議事規則專傢"。這是議事規則這個洋玩藝兒走進中國農村的頭一迴,"從美國帶瞭兩斤民主迴來賣賣"。
評分帶我們進入瞭神奇的精神世界
評分讀庫越來越糟瞭,明年不會再買瞭
評分好多事情,貴在堅持。《讀庫》就是這樣的典型,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七年瞭,一直在堅持品質,難能可貴。看似很簡單,其實做到很難。蘇格拉底曾經讓學生們每天往後振臂,天天堅持做。大傢都覺得這事太簡單瞭,但過瞭一年,蘇格拉底問大傢還有誰在堅持,隻有柏拉圖一人。可見,堅持是多麼的不容易。一本期刊能夠從創辦到現在,一直在堅持品質。這期的《讀庫》有兩個主題,一是三綫城市,一是民國的小學教育。 三綫城市與我們現在講的城市劃分不一樣。現在我們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是一綫城市,南京,杭州這些省會發達城市是二綫城市,次發達的一些是三綫城市,在文革時期,三綫城市是指西部那次非常不發達的深山老林地區。偉人一句話,於是萬韆人被動員來到攀枝花這樣一個原始地區。沒有任何的工業基礎,連農業也是很弱的底子,隻有一些窮苦的農民。他們來這兒的目的是為瞭躲避可能發生的戰爭,為國傢製造必需材料,如工業,國防材料。無數的大好青年離開安樂的地方,來到這樣一個不毛之地。路不好走,來瞭後什麼都有,連睡覺都要自己解決。這樣艱苦的條件還是阻擋人們的熱情。現在的人覺得不可想象,那時的人是不是瘋瞭?實際上他們那個時代是一個有信仰的時代,大傢滿腦子都是報效國傢,建設國傢的念頭。條件再苦,委屈再大都能忍,以緻現在有人對當時人們不屑一顧時,老頭子們還會大為光火。想想現在,我們的信仰是什麼?我們茫然,不知所措,拼命賺錢,物質豐富,發現並不幸福,這也許是沒有信仰所緻吧。 第二個主題講瞭民國的小學教育。作者采訪瞭許多經曆民國小學教育的人士。那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令人無比留戀的時代,催人奮發的時代,育人成材的時代,多人人士從那時的小學走上成功之路。老師素質高,且相當敬業,沒有當下的請客送禮之風。教材的水平相當高,沒有洗腦式的說教,既能沿襲傳統,又連接現代社會。少年的教育可以說可以奠定人的一生,那個時代的人深深烙上瞭民國小學的教育。我們說得上的大師都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相比現在,我們當感慚愧。一個細節我很深刻,大部分人士迴億時都能清楚記得當時的校歌,我想瞭半天,也沒有當時我小學的校歌的記億,再一想,原來根本沒有。當時那所小學的硬件在周圍都算不錯,投入也不少,但沒有靈魂。 其他的篇章也不錯,譬如講著迷戲劇的,和戰國曆史的。全部讀下來,感覺還是品質一如既往的高。 好多事情,貴在堅持。《讀庫》就是這樣的典型,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七年瞭,一直在堅持品質,難能可貴。看似很簡單,其實做到很難。
評分關於畫傢羅斯科的文章,是我看的最纍的一篇。我並非對繪畫界不感興趣,隻是對這種過於學術或專業的文字實在沒法領悟。而最後那幾張畫作更讓我感到揪心,還不如六零後的阿姨畫的通俗易懂呢。
評分一直非常感謝讀庫的書籍,繼續支持
評分收藏,不過封麵有點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