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劄記:想象異域(精)

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劄記:想象異域(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兆光 著
圖書標籤:
  • 李朝朝鮮
  • 漢文燕行
  • 文獻劄記
  • 文化交流
  • 曆史研究
  • 朝鮮半島
  • 明清關係
  • 想象異域
  • 古典文獻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94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3638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頁數:314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葛兆光教授最新力作
  對有誌治學的各學科學者在學術方法上都會有藉鑒意義。

內容簡介

  李朝朝鮮的燕行文獻裏麵有很多有趣的軼聞和失落的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國史料中難得看到的。作者在閱讀這些史料的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震撼,因為在燕行文獻中,“中國”對於他們來說,既是一個曾經是文明來源的天朝上國,又已經“華夷變態”,是充滿“膻腥鬍臭”的地方。他們在復雜心態下,近距離觀看中國,記錄下他們感到不尋常的種種現象,又在想象異域悲情的情感驅使下,李代桃僵地為大明王朝招魂,處處搜尋大清帝國的種種怪現狀。這似乎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近世東亞以及中國,重看東亞與中國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亞洲與中國、民族與認同、族群與疆域等等問題。

作者簡介

  葛兆光,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曆史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宅茲中國》等。

目錄

自 序 / 1
第一章 文獻概說:
關於朝鮮、日本文獻中的近世中國史料 / 1
引子:攬鏡自鑒 / 3
一 發現“東亞漢文文獻”:驚異的豐富 / 5
二 異域之眼:朝鮮、日本史料的價值 / 12
三 跳齣中國:為的是反觀中國 / 17
四 有待整理的資料庫:以《燕行錄全集》為例 / 20
五 以鄰為鏡:不僅僅可以正衣冠 / 24
第二章 時代背景:
十七世紀中葉後朝鮮對中國的觀察與想象 / 27
引子:從“朝天”到“燕行” / 29
一 從萬曆皇帝說起:朝鮮人對大明帝國的認同 / 31
二 鳩占鵲巢?朝鮮人對大清的鄙夷與偏見 / 37
三 誰是中華?朝鮮使者對清帝國的觀感 / 43
四 斯文之厄:朝鮮人眼中的清代學術 / 47
五 旁觀者清:朝鮮使者對清帝國華夏文化墮落的冷眼觀察 / 53
六 “明朝後無中國”:十七世紀以後東亞還有認同嗎? / 58
第三章 去國懷鄉:
鴨綠江邊的感懷 / 61
引子:鴨綠江邊 / 63
一 離鄉之前:在義州的縱情歡娛 / 64
二 心懷故國?對異國之行的忐忑不安 / 68
三 省卻麻煩:離境前的自行抄檢 / 71
四 離鄉悲情:不知何者是山,何者是水 / 75
第四章 吳三桂非薑伯約:
從清朝初年朝鮮人對吳三桂的評價說起 / 79
引子:山海關邊勾起曆史記憶 / 81
一 “中華亂賊”:乍逢巨變之初的評價 / 83
二 蠢蠢欲動:朝鮮君臣在三藩之亂中的復雜心情 / 86
三 按兵不動:等待的結果 / 89
四 遼東見聞:尋訪散在關外的吳三桂舊部 / 91
五 “閑坐說玄宗”:朝鮮使者聽吳三桂舊部說天寶遺事 / 96
尾聲:蓋棺論定身後事 / 99
第五章 想象異域悲情:
朝鮮使臣關於季文蘭的兩百年遐想 / 103
引子:江南女子季文蘭的題詩 / 105
一 想象中總是以夷亂華的離散悲劇 / 108
二 季文蘭題詩故事:成為典故與象徵 / 110
三 憑想象改塑曆史 / 113
四 悲劇如何演成正劇? / 116
五 同情之淚何以變成瞭斥責之聲? / 119
尾聲:依舊東風榛子店,令人痛哭季文蘭 / 121
第六章 明燭無端為誰燒:
清代朝鮮朝貢使眼中的薊州安、楊廟 / 123
引子:遺跡、記憶、想象 / 125
一 薊州城外翠屏山 / 126
二 入祠無客不傷心? / 128
三 或是夷狄舊時風? / 132
四 “中國人憤而未泯,故有此說”? / 134
尾聲:“寰中是誰傢天下”? / 139
第七章 大明衣冠今何在? / 141
引子:不意猶見前朝衣冠 / 143
一 舊日衣冠:無意中開啓的曆史記憶之門 / 145
二 仍舊前朝服色:惟有遺民乎? / 147
三 戲颱:“演戲之人皆著古衣冠” / 151
四 外國使節的冠服:化外的豁免 / 154
五 漢族婦女服飾:邊緣的模糊 / 158
尾聲:“遵時”的一般民眾 / 161
第八章 堂子或祀鄧將軍?
正月初一所見之大清宮廷秘事 / 165
引子:正月初一淩晨的北京皇城 / 167
一 年初行事:堂子祭天的來由 / 169
二 朝鮮人的想象:鄧將軍或劉提督 / 173
三 當曆史成為記憶,當記憶成為想象 / 176
第九章 不意於鬍京復見漢威儀:
朝鮮使者對北京演戲的觀察與想象 / 179
引子:清代中葉北京城裏的戲麯演齣 / 181
一 燕京戲壇:宮廷、村鎮與城市茶園的演劇 / 183
二 茶園的價碼、角色和其他 / 189
三 維護皇權的教化,還是保留漢族的記憶? / 193
尾聲:麯終人不散 / 198
第十章 鄰居傢裏的陌生人:
清中葉的朝鮮麵對西洋 / 201
引子:嘉慶六年的一份報告 / 203
一 乍逢異邦:誠是一種彆般人物 / 205
二 隔岸觀火:在北京看西洋景 / 211
三 好奇與好感:漸漸消失的友情 / 215
四 真正接觸:卻釀成巨變 / 217
尾聲:嫌隙終生仇恨 / 221
附錄1 朝貢、禮儀與衣冠 / 225
—從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國王熱河祝壽及請改易服色說起 / 225
引子:在承德的文化比賽 / 227
一 朝鮮燕行使者的詫異 / 229
二 安南國王來朝:乾隆五十五年的故事 / 231
三 黎阮嬗代:兩個安南國王的恩榮殊異 / 233
四 在承德:萬壽節慶典上的安南使團 / 239
五 冕旒衣冠:政治承認與文化認同 / 244
結語:天朝周邊未必臣服 / 248
附錄2 十九世紀初葉麵對西洋宗教的朝鮮、日本與中國
—以“黃嗣永帛書”為中心 / 251
引子:藏在羅馬的一份帛書 / 253
一 從漠視到驚慌:辛酉教難前後的李朝朝鮮 / 256
二 禁教之後的平靜與潛流:日本思想世界的背後 / 260
三 從不屑到震怒:大清帝國嘉慶帝的反應 / 264
結語:重新審視在鎖國與開國之間的東亞三國 / 268
附錄3 藉鄰居的眼睛重新打量東亞與中國
—有關中國大陸朝鮮燕行文獻研究的評述與思考 / 275
引子:從學術史說起 / 277
一 在百年現代學術史的脈絡中看朝鮮日本文獻的意義 / 277
二 近二十年來的變化:在中國認識朝鮮燕行文獻 / 280
三 三個方麵:朝鮮燕行文獻研究的初步進展 / 282
四 知不足而後有得:問題何在? / 287
參考文獻 / 289
後記 / 301

精彩書摘

  第五章 想象異域悲情:朝鮮使臣關於季文蘭的兩百年遐想
  引子:江南女子季文蘭的題詩
  康熙二十二年(1683),來自關外的滿人打敗明王朝建立大清帝國,已經整整四十年瞭。不僅原來中國的漢族人已經漸漸習慣瞭異族新政權,就連一直相當固執地認定滿洲人是蠻夷的朝鮮人,盡管心底裏始終還懷念大明王朝,但對這個日漸穩定的新帝國也無可奈何,隻好承認它的閤法性和權威性,把原來對大明帝國的朝貢,原封不動地轉輸給瞭新朝。這一年初鼕,朝鮮使者金锡胄(1634—1684)奉命齣使清國,經過多日跋涉後,進瞭山海關,有一天,使團一行到瞭豐潤縣附近的榛子店,在中午歇息時,金锡胄無意中看到,在姓高的一戶人傢牆上有一首舊日的題詩:
  椎髻空憐昔日妝,紅裙換著越羅裳。爺娘生死知何處,痛殺春風上瀋陽。
  詩下還有小序,記載著這個題詩者的經曆和悲哀:“奴江右虞尚卿秀纔妻也,夫被戮,奴被擄,今為王章京所買,戊午正月二十一日,灑淚拂壁書此,唯望天下有心人見而憐之。”尾題“季文蘭書” 。
  原來,這個題詩的江南女子叫做季文蘭,丈夫被清人殺害之後,被王章京買得並帶去瀋陽,不僅是生離死彆,遠赴殊方,而且被擄入天寒地凍的北方蠻夷之地,比起遠嫁匈奴的王昭君和蔡文姬,仿佛更加多一重被迫為奴的痛苦。在始終對清王朝懷有偏見的朝鮮使者看來,季文蘭的題詩,當然象徵的是漢族江南人對北方入侵蠻族的痛訴。越羅裳換瞭蠻衣衫,江南繁華換瞭關外荒涼,爺娘親人換瞭陌生人,所以,同樣心裏深藏著對滿人鄙夷的朝鮮使者,便不斷想象著這個弱女子的痛苦、無奈、屈辱和哀傷。當時,金锡胄就寫下瞭兩首和詩,一首是:“綽約雲鬟罷舊妝,鬍笳幾拍淚盈裳。誰能更有曹公力,迎取文姬入洛陽。”另一首則是:“已改尖靴女直妝,誰將蓮襪掩羅裳。唯應夜月鳴環珮,魂夢依依到吉陽。”(下注:吉陽即古袁州,今江南地也)他在詩裏感慨,在中國,再也沒有人能像當年曹操從匈奴那裏贖迴蔡文姬一樣,把季文蘭解救齣來瞭。他想象,這個苦命的女子也許可以在夢中魂迴故鄉,無可奈何之下,他隻能為這個弱女子一灑同情之淚 。
  明清易代,對於一直懷念和感恩於大明帝國特彆是對自己國傢有“再造之恩”的萬曆皇帝的朝鮮人來說,簡直是天崩地陷,“萬代衣冠終泯滅,百年流俗盡濛塵”,他們很難想象這個一直被當作文明中心的“天朝”,怎麼竟然會在數年之間,就一下子變成瞭“蠻夷”。在一直堅持奉皇明正朔、書崇禎年號的朝鮮人心裏,充滿瞭對於曆史的想象。在這個想象世界中,季文蘭就是明清易代的落難者,在季文蘭身上演齣的就是明清之際的悲劇。所以,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為她抒發朝代興衰、華夷變態的感慨。在現存的幾百種朝鮮使者齣使清朝的日記、筆記和詩集中,留下瞭好多對此事發感慨的詩文。金锡胄路過之後兩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作為到清國賀歲兼謝恩副使的崔锡鼎(1646—1715)路過此地,也寫瞭一首和詩:“縴眉寶髻為誰妝,染淚瀟湘六幅裳。卻羨春鴻歸塞遠,鞦來猶得更隨陽。” 此後,“榛子店”就成瞭一個象徵,朝鮮人隻要路過,就會想起這個弱女子來 。偏偏這裏又是清帝國規定的朝鮮朝貢使必經之路,於是,一首又一首追憶季文蘭的詩歌就不斷齣現。他們想象季文蘭的題詩,仿佛是獻給前明淒哀的挽歌。乾隆年間,李(1737—1795)路過榛子店,就遙想當年說:“此店原有江南女子季文蘭壁上所題詩,即悼念皇明,有慷慨語雲,而今已泯滅無跡,欲尋不得,隻誦天下有心人見此之句,而為之興感。” 嘉慶年間,徐有聞(1762—?)想起季文蘭的故事,也說是“大明末年江南女子□文蘭被虜嚮瀋陽時所作也” ,而另一個薑浚欽(1768—?)更是清清楚楚地說,作者是“明季江南女子季文蘭”。
  在朝鮮人的想象中,季文蘭被當成一種曆史迴憶,她就是明清易代時的悲劇主角,她的詩中透露的,就是前明江南漢族人在戰亂中的悲情。
  一 想象中總是以夷亂華的離散悲劇
  國破與傢亡總是連在一起,兵荒馬亂的時代常常上演傢庭離散的悲劇,這些悲劇總是引齣對戰爭的悲情,傳為元代關漢卿的《閨怨佳人拜月亭》和施惠的南戲《幽閨怨佳人拜月記》寫的是同一個故事,記載那個改朝換代的戰爭裏麵人們的淒惶:“風雨催人辭故國,行一步,一嘆息。兩行愁淚臉邊垂,一點雨間一行恓惶淚,一陣風對一聲長籲氣。” 這個故事後來在《六十種麯》裏麵改名作《幽閨記》,唱詞裏也說:“怎忍見夫掣其妻,兄攜其弟,母抱其兒。城市中喧喧嚷嚷,村野間哭哭啼啼。可惜車駕奔馳,生民塗炭,宗廟丘墟。” 不過,有一點很值得深思,這齣悲劇原來寫的是濛古兵入侵大金朝,濛古固然是北狄,可金朝女真在漢族中國人看來也是蠻人,但是,在後來的記述中,這樣的戰亂離散,好像隻是屬於漢族人的,隻有以夷亂華纔會演齣如此淒慘的故事,所以在記憶中,戰亂仿佛總是被置於“蠻族入侵”和“文明遭劫”的背景下,像《幽閨記》裏麵,就好像忘瞭金朝原來也是“番邦”,倒把騎馬入侵劫掠的人叫做“蠢爾番兵”,把虎狼擾亂大金朝的情勢叫做“勢壓中華”,說是“鬍兒鬍女慣能騎戰馬,因貪財寶到中華” 。所以,這悲情又常常糊裏糊塗就被引嚮華夷之分背景下的民族仇恨,像《醒世恒言》第十九捲《白玉娘忍苦成夫》裏被虜的白玉娘,後來被改成《生死恨》京劇中的韓玉娘,有一段唱就是:“說什麼花好月圓人亦壽,山河萬裏幾多愁。金酋鐵騎豺狼寇,他那裏飲馬黃河血染流。嘗膽臥薪權忍受,從來強項不低頭。思悠悠來恨悠悠,故國月明在哪一州。”
  曆史中國曾經有太多的改朝換代,改朝換代裏又有不少不止是皇帝改易瞭姓氏而且是皇帝換瞭民族,像元朝代替瞭大宋,“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就讓漢族中國人平添瞭好多“遺民” ,而清朝替代瞭大明,薙發易服,也讓漢族人著實悲傷瞭很久。不過,時間似乎總是很好的療傷劑,時間一長,傷口就漸漸平復,曆史也就被當作遙遠的記憶,放進瞭博物館,除瞭還記得滄桑的人看到會唏噓一番之外,大多數人都會把這種慘痛淡忘到腦後。在大多數漢族中國人都漸漸心情平靜的時代,倒是固執的朝鮮人,卻總是在心底裏替漢族中國人保留著一份迴憶。當他們的使者來到中國的時候,就非常敏感地尋找民族悲情。看到季文蘭的題詩,就會想到:“海內喪亂,生民罹毒,閨中蘭蕙之質,亦未免淪沒異域,韆古怨恨,不獨蔡文姬一人而已。”在他們的心裏,最不能釋懷的是,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容易就忘記瞭明清易代的慘痛曆史。
  季文蘭的那首題詩,就是這樣被朝鮮使者一次又一次地從曆史召迴現實。
  二 季文蘭題詩故事:成為典故與象徵
  其實,並沒有多少朝鮮使者親眼看到過這首詩。最早聽說這首詩的申晸本人,並沒有親眼看到它,而當年金锡胄看到題詩的時候,已經有一些字漶漫不清,僅僅七年後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隨鼕至使團入燕京的徐文重(1634—1709)路過此地,已經說季文蘭題詩“今漫患無存” 。到瞭康熙三十六年(1697),崔锡鼎路過榛子店的時候,更隻是藉著當年的迴憶,在想象中感慨“素壁題詩字半昏”。二十多年後(1720),在李宜顯(1669—1745)不那麼清楚的記載中也已經說,季文蘭詩由於人傢“改墁其壁,乃至泯滅雲” 。泯滅歸泯滅,泯滅的隻是在壁上的題詩,但在朝鮮使者的曆史記憶裏麵,它卻始終留存。
  康熙過瞭是雍正,雍正以後到乾隆。每一年,朝鮮使者要到大清國來賀歲謝恩,奉命前來的使者,大都事先看過很多前輩的詩文。《燕行錄》裏很多記載中國當年風景文物世俗的文字,並不見得都來自親眼目睹,很多有關中國的風物、很多故事甚至很多感慨,很可能都來自文學和曆史的典故代代沿襲。不管看沒看見真的季文蘭題詩,朝鮮使者一到這個地方就要對想象中的這個女子吟一吟詩,雍正十年(1732),韓德厚經過榛子店,就憑瞭閱讀金锡胄的想象和記憶,說“清初江右女子季文蘭,士族也,顔貌絕麗,又能歌詩,為鬍人所擄過此店,題怨詩於壁上……,清城金相公奉使時,適見壁詩。文蘭則莫究所終焉” 。到瞭乾隆年間的李路過榛子店,雖然一麵說季文蘭壁上所題詩,“而今已泯滅無跡,欲尋不得”,但是一麵又好像親眼所見似的,照樣悲悲切切地想象著當年的悲情。乾隆四十七年(1782)作為鼕至謝恩副使的洪良浩(1724—1802)路過榛子店,也寫道:
  偶過榛子店,遙憶季文蘭。古驛春重到,遼城鶴未還。空留題壁字,何處望夫山。蔡女無人贖,遙瞻漢月彎。
  盡管那個時候,榛子店的牆壁上早就沒有季文蘭的題詩瞭,就連當地人,也已經記不得有這迴事瞭,到瞭乾隆五十年(1785),這裏早已經是“數株垂楊,搖曳春風。欲覓壁上題字,瞭不可得,且舉其事問諸店人,漠然無知者” 。
  “舉目山河異昔時,風光縱好不吟詩。胸中多少傷心事,盡入徵人半蹙眉。”“茲行歸自黍離墟,痛哭山河屬醜渠。況復箕都逢壬歲,小邦悲慕更何如。” 對於滿族入主中國,成瞭新的統治者,朝鮮人似乎比漢族人還要介意,他們齣使北京的路上,隻要一有感觸,就會寫詩;隻要一看到可以聯想的題詩,就會感慨萬端,像乾隆五十一年(1786),曾經中過狀元的瀋樂洙(1739—1799),齣山海關過王傢颱,看見牆壁上題有一詩:“長腳奸臣長舌妻,苦將忠孝受淩遲。乾坤默默終無報,地府冥冥果有私。黃桔主謀韆載恨,青衣酌酒兩宮悲。鬍銓若教閻羅做,拿住奸臣萬剝皮。”雖然明明知道它的水平不高,而且有欠格律,但是,他就要想象這是漢族人指桑罵槐,有激而發,說:“於此亦可知海內人心可悲也。” 所以,季文蘭的那首已經隨著壞壁消失瞭的題詩,就成瞭他們喚迴曆史記憶的契機,隻要經過榛子店,它就會從心底裏攪起他們的浮想漣漪。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謝恩副使李在學(1745—1806)經過此處時寫道:
  癡兒金貨買殘妝,尚憶徵車淚染裳。壁上芳詩無覓處,一尊惆悵酹斜陽。
  道光八年(1828),上距季文蘭被擄已經整整一百五十年,離開明朝覆亡也已經近兩百年,樸思浩經過此地,仍然寫得悲悲切切:
  塞天漠漠曉啼妝,尚憶阿娘作嫁裳。夢裏江南春草綠,芳心應羨雁隨陽。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劄記:想象異域(精)》以外的圖書簡介,內容旨在詳細介紹一部假想的、主題截然不同的曆史或文學著作。 --- 書名: 《絲綢之路的琥珀貿易:從波羅的海到長安的韆年變遷》 作者: 王景明 齣版社: 華夏文史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 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的琥珀貿易:從波羅的海到長安的韆年變遷》 是一部深度聚焦於古代歐亞大陸貿易網絡中一個看似邊緣卻至關重要的商品——琥珀——的專題研究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絲綢之路研究中對絲綢、香料和貴金屬的側重,通過對考古學遺存、古代文本記錄、語言學證據以及地質學分析的綜閤運用,首次係統地勾勒齣波羅的海沿岸琥珀礦區嚮東,經中亞草原、伊朗高原,最終抵達中國腹地的漫長貿易路徑、演變曆程及其對沿綫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琥珀的起源與早期流嚮 本書開篇追溯瞭琥珀的“誕生”——數韆萬年前鬆脂的石化過程,並詳細考察瞭早期琥珀采集的技術與習俗。重點探討瞭公元前二韆紀至公元前一韆紀,琥珀如何通過“琥珀之路”(Amber Road)這一早期貿易網絡,從波羅的海南部(今波蘭、立陶宛一帶)嚮南和嚮東南方嚮擴散。作者結閤北歐青銅時代的墓葬考古發現,分析瞭琥珀在日耳曼部落和凱爾特文化中的宗教和身份象徵意義。 更具突破性的是,本書引入瞭對古埃及和米諾斯文明中發現的琥珀碎片的同位素分析,確證瞭其源頭指嚮波羅的海。通過比對希臘文本中對“電子”(Elektron)的描述,本書辨析瞭琥珀在古典地中海世界的地位——它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一種與靜電現象相關的神秘材料。 第二部分:中亞:轉運與煉金 隨著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琥珀貿易進入瞭關鍵的過渡期。本書的第二部分詳細分析瞭琥珀在中亞腹地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利用粟特語文獻和敦煌齣土文書的零星記載,揭示瞭粟特商人如何在控製著香料和絲綢貿易的同時,也巧妙地將琥珀納入其龐大的物流體係。 在薩珊波斯和貴霜帝國時期,琥珀的加工技術得到瞭顯著提升。本書深入探討瞭中亞地區對琥珀進行熱處理、塑形和鑲嵌的新工藝,這些工藝不僅提高瞭琥珀的商業價值,也使其融入瞭印歐和印度教的藝術範式。書中特彆對塔裏木盆地發現的琥珀佛教造像殘件進行瞭細緻的摹寫和類型學分析,探討瞭這種源自西方的“樹脂之光”如何被佛教藝術所接納和轉化。 第三部分:長安的“鬆脂之淚”:漢唐的接納與本土化 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琥珀的終點站——中國。作者詳細梳理瞭琥珀傳入中國曆史上的三個高峰期:西漢、東漢以及最為繁盛的唐代。 對於漢代,本書參考《山海經》和早期博物誌中的記述,探討瞭琥珀(古稱“遺珠”或“虎魄”)是如何被異域珍寶的光環所籠罩,並被納入皇室收藏的。隨後的章節重點分析瞭唐代長安城內對於琥珀的需求激增。通過對《酉陽雜俎》等筆記小說的文本挖掘,作者描繪瞭坊市中琥珀珠串、琥珀筆杆以及琥珀鎮紙的流行景象。 作者認為,盡管琥珀在中國受到高度推崇,但其被視為“異域”之物的特質從未完全褪去。與本土的玉石文化相比,琥珀的文化地位略顯微妙。本書特彆對比瞭唐代詩人對琥珀的描繪(多帶有異域的浪漫色彩)與對玉石的贊美(強調其溫潤和德行),揭示瞭文化主體性在接納外來物質時所采取的微妙姿態。 第四部分:衰落、替代與再發現 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中世紀早期,隨著中亞政治格局的劇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琥珀貿易路徑的調整與衰落。部分琥珀貿易被更易於大規模運輸的珍珠和象牙所取代。然而,琥珀並未完全消失,它在宋代轉而成為士大夫文房清玩中的一員,其功能從權力象徵更多地轉嚮瞭審美寄托。 作者還對中世紀歐洲的琥珀貿易(波羅的海至威尼斯)與東方貿易進行瞭交叉對比,指齣盡管路徑不同,但其背後的經濟邏輯和文化價值投射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學術貢獻與特色 《絲綢之路的琥珀貿易》的價值在於其跨學科的整閤能力。全書不僅依賴紮實的文獻考據(包括波斯語、梵文殘片釋讀),更大量引用瞭地球化學同位素分析、樹脂考古的最新成果。作者以琥珀為“探針”,成功地穿透瞭歐亞大陸數韆年間的商業、宗教和藝術交流的復雜迷霧,為理解“物質文化流動”提供瞭極為精細和富有洞察力的微觀視角。對於古代貿易史、物質文化史以及中亞考古學研究者而言,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隻不過,對話的媒介是那些被時間打磨得有些模糊的漢文劄記。作者如同一個高明的策展人,將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文本碎片,精心挑選並布置在一個新的展覽空間裏,引導讀者去欣賞它們之間奇妙的共振和反差。我讀到某些關於異邦風俗的記載時,既為那種陌生感感到好奇,又為其中蘊含的文化傲慢而感到一絲復雜的情緒。這種復雜性,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呈現齣曆史的褶皺和多麵性。書中對“符號”和“權力”關係的分析尤為精彩,每當使節遞交國書,或進行某種外交辭令時,那些看似尋常的用詞背後,實則暗流湧動,充滿瞭試探與博弈。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綫性的,而是立體的、充滿張力的網絡結構。這絕對是一部值得所有對東亞史、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的佳作,其深度和廣度,遠超一般入門讀物可比擬。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上的衝擊。它迫使我跳齣傳統的“中心-邊緣”的曆史敘事框架,去重新審視“燕行”這一特殊的交流通道。以往我們可能更關注宏大的政治事件,但作者的目光聚焦在那些邊緣的、被忽略的細節上:文書往來的措辭差異、接待規格的微小變動,甚至是一些不經意的側麵描寫中,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密碼。閱讀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次高強度的智力體操,需要不斷地在文本的錶層意義和深層結構之間進行切換和解碼。尤其是對那些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遊記和筆記的解讀,作者沒有將其簡單地視為“事實記錄”,而是將其視為構建自身文化認同的“文本生産”。這種對文獻本身的批判性反思,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更加審慎的眼光去對待所有二手研究,學會去追問“作者的立場是什麼?”和“他想讓讀者看到什麼?”。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能“教會你思考”的書。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燕行文獻的劄記,初看書名頗有些拗口,但翻開目錄,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所吸引。作者似乎不僅僅是在梳理文獻,更是在試圖構建一個理解“異域”想象的復雜圖景。閱讀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那種細緻入微的考證功夫。他仿佛化身為一位穿梭於曆史迷霧中的探險傢,用冷靜而敏銳的筆觸,將那些散落在不同古籍中的隻言片語重新串聯起來,拼湊齣一段段鮮活的、充滿張力的文化交流史。這種研究方式,遠非簡單的資料堆砌,而是一種帶有強烈個人關懷和學術使命感的重構。特彆是對“想象”這一概念的探討,它揭示瞭在信息不對稱的古代,一個文明如何通過有限的材料,去構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邊界,其中的誤解、誇大與神化,都成為瞭研究者寶貴的文本。每讀完一章,我都會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思考我們今天所麵對的“異域”,是否也裹挾著我們自身固有的偏見與投射。這種閱讀體驗,是紮實而富有啓發性的,讓人不由得感嘆,真正的學術研究,其魅力就在於將“已知”與“未知”的邊界不斷推移和拓展。

評分

如果說有什麼詞能概括這本書的整體感覺,那一定是“厚重而不失靈動”。說它厚重,是因為它所依賴的原始材料的廣度和深度,足以讓人望而生畏;說它靈動,則是因為作者在處理這些沉甸甸的史料時,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的筆法和對細節的迷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某些特定場景的場景化還原,比如描述使團在途中的見聞,那些對異域風物的描摹,雖然帶著強烈的文化濾鏡,但正是這份“失真”,纔構成瞭研究的價值所在。書中對於“想象的景觀”的探討,簡直是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它展示瞭在信息流通不暢的古代,媒介如何塑造認知,以及認知又如何反過來修正媒介的産物。這本書並非是那種讀完就能閤上、束之高閣的消遣讀物,它更像是一個需要反復參閱的工具書,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自己閱曆的增加,而發現新的側重點和新的隱藏綫索。它對於深化對東亞文化圈內部互動機製的理解,無疑具有重要的基石意義。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類專門性極強的曆史文獻研究,我內心是有些抗拒的,生怕內容過於晦澀難懂,變成瞭一本“隻有專傢纔看得懂”的冷學問。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卻齣乎意料地引人入勝。它沒有沉溺於繁瑣的學術爭論,而是巧妙地將那些艱深的史料,轉化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比如,書中對某些特定儀式的描述,那種儀式感和異域色彩的碰撞,讀起來就如同在看一部精心打磨的紀錄片。作者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的,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刻師,一刀一刻,都在力求精準地還原曆史的質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模棱兩可的史料時的態度——坦誠地指齣其局限性,而不是強行為其蓋棺定論。這種學者的謙遜,反而讓整本書顯得更加可靠和可信。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清代中朝關係中,那些微妙的、基於文化差異的互動模式,那種“遠看是山,近看是霧”的曆史氛圍,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讀罷拍案叫絕。

評分

看彆人介紹這本書不錯就買來看看,收到貨後書保存的好,基本上沒什麼損壞。

評分

沒有比作者更有名的,絕對經典,扛鼎之作,值得一讀!

評分

明史的經典,特彆喜歡,感謝京東的活動。

評分

書包裝很不錯,紙也很厚,內容很適閤孩子看,圖文並茂,能增長不少知識.好的繪本基本上都外國人著作的,國産難覓這樣的精美書籍。本書科普性強,趣味性強,適閤識字兒童使用,插畫非常精美,介紹大洋和各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氣候狀況,環境等概況,以及各區域的風土人情.

評分

之前聽說過,一直沒讀,這次買瞭很多書就一起買迴來瞭,等有時間拜讀!

評分

《中古中國知識·信仰·製度研究書係·存思集: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論文萃編》基於共通的治學理念與研究領域,2009年10月復旦大學“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成立。核心成員為來自曆史學係、文史研究院、漢唐文獻工作室、齣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中文係五個單位的十二位“新生代學者”,還有校外和海外學者作為“通訊研究員”和“客座研究員”加盟。研究班緻力於在互相砥礪中提升自我的學術境界,並探索共同研究模式在中國學術生態中生發的可能性,是一個多學科的、開放的、國際性的學術共同體。研究班每兩周組織一個工作坊,主要安排為論文發錶、史料會讀、學術信息交流與評論,迄今已舉行五十餘次。為瞭便於學界檢閱我們的“行與思”,從曆次專題報告中選取“代錶作”匯為一編,以見證寄托我們共同學術理想的研究班的“存在”與“思存”。

評分

圖書質量很不錯,印刷質量非常好的。

評分

書很好,物流給力,很滿意!

評分

裝幀就很好的感覺,是布脊精裝本,字體大小排版都很不錯,內容應該也沒問題,是大傢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