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买办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mpradors in China]

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买办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mpradors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君祥,顾柏荣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中国史
  • 政治史
  • 买办
  • 社会史
  • 经济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人物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4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198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mpradors in Chin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1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们这里所讲的买办主要是指为西方商人服务的人,他们大概起源于明代中期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并在中国东南沿海从事商业活动以后。买办在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方面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经济角度来看,它们不仅帮助外商搜集经济信息、招揽业务,甚至帮助外商垫付资本、管理中国员工,在全心全意帮助外资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他们也迅速地积累自己的财富。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买办们在政治上也开始具有了话语权,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动,都离不开买办们的积极参与。
《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买办史话》即以时间为线索,较为详细地勾勒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买办发展演变的轨迹。

作者简介

潘君祥,1943年9月出生,浙江嘉兴人。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城市史等。编写或主编的获奖著作有《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通史·民国经济卷》《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的现代化》《近代中国国情透视》等。主编有《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中国近代国货运动》《20世纪初的中国印象》《中国的租界》《海上风情》《上海700年》《老上海代价币代价券》《话说沪商》等。
顾柏荣,1953年生,上海宝山人,大学学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
从事博物馆学及近代上海经济史研究。发表《略论物品、资料与文物的关系》《郑观应与上海机器织布局》等论著,是《上海大辞典》等辞书的撰稿人之一。参与编写的《上海通史》和《上海犹太人》分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目录

一 近代买办的产生
1.买办名称的由来
2.“公行”时期的买办
3.近代买办的产生
4.“别立一业”的买办队伍
5.形形色色的买办及其职能

二 早期买办势力的发展
1.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强
2.早期买办的活动领域
3.买办队伍的扩大
4.中国“最富有的社会阶层”——买办的收入

三 买办活动领域的扩展
1.以买办为中介的洋货推销网
2.买办的“内地采购”——土货收购网
3.买办在外资企业中的附股活动
4.买办参与经营的民族资本企业
5.买办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活动

四 买办制度种种
1.“内地购销”
2.“买办合同”
3.买办的办事机构“买办间”

五 甲午战争后买办势力的增长
1.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加深
2.买办队伍的再扩大和新买办的来源
3.甲年战争后买办的收入和富有
4.买办的消费和买办投资

六 买办制度的演变、变革形式及衰亡
1.买办制度的演变
2.高级职员制——买办制度变革形式之一
3.经销制——买办制度变革形式之二
4.代购制——买办制度变革形式之三
5.合伙制——买办制度变革形式之四
6.买办制度的衰落和消亡

七 买办与外资企业的关系
1.洋行对买办的依赖
2.买办给洋行带来的其他利益
3.洋行、买办的相互利用及矛盾

八 买办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
1.买办与封建官僚、军阀的关系
2.买办与国民政府官僚的关系
3.买办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九 买办的政治、社会、企业管理活动及文化思想观
1.买办的政治活动
2.买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
3.买办参与的企业管理活动
4.买办的文化思想观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买办作为近代中国的富有者,有经济实力提供、支撑他们较一般人更为富裕的生活享受。20世纪后,有些买办的生活比他们的前辈更为奢侈。
怡和洋行买办何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50年代一直是香港首富,为给其孩子解闷,别墅里养了两匹马、两头骡子、两只羊、几只鹿、几头奶牛,还有金丝雀、鹦鹉、白兔、天竺鼠、长臂猿、黑猩猩、大龟、蜜蜂等,简直是个小动物园。何东一家主仆、家庭教师每年夏季要离港避暑,或去欧洲、或去日本、或去华北避暑胜地。1914年何东一家赴天津避暑,大火轮近一半的舱位都给何家包了下来。何东的私宅--何东花园是一座欧洲古堡式建筑,地处外国富豪集居地的山顶道偏僻的角落,外面看很平常,但由一条小山路走进去,里面别有洞天,一座三层楼的古朴建筑尽现眼前,占地面积达3万余平方英尺。
香港太古洋行买办莫干生,用食糖生意的暴利,以100万港元购地10万平方英尺,建成香港最豪华的英国皇宫式宅第,以致伦敦太古总行经理布朗参观后引起怀疑,派员查账,最后导致莫的去职。
德商礼和洋行、捷成洋行买办雍剑秋在天津建了富丽堂皇,完全欧化的西湖饭店、西湖别墅,还在北戴河购置大片土地,修建三处别墅,以及果园、苗圃和一条宽大的柏油马路,取名“剑秋路”。
……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经济转型研究 本书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深入剖析在内忧外患交织下,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思想文化所经历的深刻变革。 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传统农耕文明的壁垒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新的生产关系与社会阶层正在艰难地萌芽与重塑。本书无涉于特定阶层或群体(如买办)的专门论述,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探讨构成近代中国历史肌理的各个关键要素。 第一部分:巨变的序曲——王朝的衰落与外部冲击 (约350字)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着重分析其内部的治理困境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1. 帝国晚期的积弊: 深入探讨康乾盛世后,国家财政体系的僵化、官僚机构的冗余与腐败,以及土地兼并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通过对地方志、奏折的梳理,揭示中央集权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表现出的力不从心。 2. 西方冲击的初期形态: 并非简单地描述战争的胜败,而是着重分析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系统性冲击。考察鸦片贸易对白银外流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传统经济观念的初步动摇。重点分析早期传教活动、通商口岸的设立如何作为撬动中国封闭体系的支点,而非仅仅是贸易往来的扩大。 3. 内部反思与早期动员: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将其置于近代社会结构性矛盾爆发的背景下考察。同时,梳理地主士大夫阶层对危机的初步认识,如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儒家世界观在遭遇西方挑战后首次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适。 第二部分:器物层面的觉醒与制度的困境 (约400字)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在技术引进和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受阻。 1. 洋务运动的实践与局限: 全景式地展示洋务派如何从兴办军工企业起步,逐步扩展到民用工业的尝试。详细剖析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重要机构的运营模式、技术人员的培养(如留学生群体),以及其在官督商办体制下,如何被传统商业伦理与官僚体制的低效所掣肘。本书强调,这种“中体西用”的实践,其根本矛盾在于未能触及政治体制与产权结构。 2. 传统士人的转向: 研究不同知识分子群体在“中西之辩”中的立场演变。从最初的排斥,到部分士人开始关注西方的政治学说、法律制度。通过分析梁启超等人的早期著述,展现知识分子对“富强”背后深层动力的追寻过程。 3. 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 探讨工业化初期,新的生产方式如何冲击了原有的土地依附关系。分析早期铁路、矿产的开发,如何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为少数精英阶层提供了新的财富积累途径,并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重塑与新群体的登场 (约450字) 近代化进程必然带来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冲突。本部分将关注新的社会力量的崛起及其对传统秩序的冲击。 1. 城市化与工人阶层的萌芽: 考察通商口岸和新兴工业区(如上海、天津)的人口流动与城市空间的变化。分析早期产业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他们的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与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与传统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关系。着重探讨早期工人对西方管理方式的适应与抵触。 2. 新式知识分子的诞生: 区别于传统的士大夫,新式知识分子(受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者)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变革的内生动力。本书分析他们如何通过报刊、学会等现代媒介进行思想传播,其身份认同(介于传统精英与平民之间)如何塑造了他们激进或保守的政治取向。 3. 地方精英的变迁: 研究传统宗族势力、乡绅阶层在面对国家权力下移和现代税收体系建立时的反应。部分地方精英选择与新政权合作,转型为现代化的乡镇士绅或地方士绅代表,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桥梁,但同时也固化了新的地方权力结构。 第四部分:国家形态的转型与思想的激荡 (约300字)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尝试与思想领域对未来的界定。 1. 戊戌变法的深层根源: 将戊戌变法视为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必然升级,分析其在制度层面上试图解决的根本问题——君主专制下的效率与合法性危机。重点分析其理论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对西方政治思想的有限吸收)与其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对地方士绅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过度依赖。 2. 革命思潮的兴起: 分析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是如何通过零星的接触转化为具有颠覆性的政治纲领。考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如何构建其政治联盟,以及他们如何争取海外华侨和新式军队的支持,为最终的体制更迭奠定群众基础与组织基础。 3. 文化与认同的重构: 探讨在传统“天下”观念崩塌后,知识界如何尝试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认同。分析在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两极之间,关于“中国性”的持续争论,为理解后续的文化冲突提供了历史背景。 总结: 本书力图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并非被动接受外部强加的改变,而是在多重压力下,内部各种力量(保守派、改良派、革命派、新的社会阶层)相互作用、激烈碰撞,共同塑造出其复杂而曲折的现代化道路。读者将从中看到一个在剧变中寻求自身定位的古老帝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意思,带着一种复古的油画质感,深棕色的背景搭配着金色的书名,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光滑得有点飘忽的感觉,而是带着一点点细密的纹理,翻动起来沙沙作响,很有年代感。我特别喜欢书签的那个位置,居然还印了一幅小小的地图,标注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名,这点小细节真是太贴心了。封底的简介虽然简练,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宏大叙事的野心,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看看,书里是否真的能带我们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去感受历史的脉搏。我已经开始想象,书中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沉浮的。这本书的装帧,就像是为即将开启的深度阅读之旅,量身定做的一张邀请函,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这本《买办史话》,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买办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神秘和复杂的感觉,他们既是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桥梁,又常常被贴上“汉奸”、“卖国贼”的标签。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利益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或许能为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他们的历史,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功过是非,而是能够展现出他们复杂的人性,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选择的命运。如果能有一些生动的案例和人物描写,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光听着就觉得内容肯定非常扎实,很有分量。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变革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期是整个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所有的命运都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戏剧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它的名字一样,用一种“史话”的口吻,将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力博弈、制度变迁,讲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不至于枯燥乏味。我很期待作者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们能够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派别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推动或阻碍历史前进的。如果能有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就更完美了。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严谨,同时又充满着吸引力,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不仅是它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书名中的“买办史话”四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买办群体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他们是连接中西方世界的关键人物,但他们的身份和立场却常常充满争议。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将以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展现买办的兴衰沉浮。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娓娓道来,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买办在中国近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那就更能增添阅读的乐趣了。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买办史话》,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非常详实的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这让我立刻感觉到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从目录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买办群体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多个侧面,从早期萌芽到后期演变,每一个阶段的介绍都力求详尽。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买办与外国资本、与晚清政府、以及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关系的章节,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方面。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实考证,为我们呈现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买办形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脸谱化。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买办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中国当时的政治格局,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非常有趣,丰富眼界,开阔知识面,值得购买!!!

评分

还行,基本符合预期。

评分

非常有趣,丰富眼界,开阔知识面,值得购买!!!

评分

还行,基本符合预期。

评分

还没看,先囤着 还没看,先囤着

评分

非常有趣,丰富眼界,开阔知识面,值得购买!!!

评分

这套200本的书,内容涉及面很广,浅显易懂。作为普及性读物真的很好。终于在几个网站将200本都买齐了,虽是是搞活动时购进的,也花了不小一笔钱。看书的速度总赶不上买书的速度。

评分

不错,浅明易懂,学术普及之作。

评分

行业历史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