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7-10歲 “美國獨立齣版人協會銀奬” 得主“知識大爆炸”係列叢書,全套共四冊,分彆為《獅子為什麼長鬃毛》、《如果人類大滅絕》、《吃恐龍的史前巨蛙》、《獵豹為什麼要欺騙》。
*本係列叢書榮獲“美國獨立齣版人協會銀奬”。
*書中所提到的發現,大多發錶於國外著名科學周刊。
*從天文學到動物學,本係列收集瞭天文地理包羅萬象的最新科學發現。
*簡單的文字與豐富的圖片,方便閱讀。
內容簡介
《如果人類大滅絕》講述瞭74個驚天動地的科學發現
你知道嗎?如果地球大滅絕,隻要5萬年就能抹去人類曾經在地球上的一切痕跡!未來的世界裏,隱形鬥篷不是哈利波特的專利,燃燒脂肪藥丸、機器人司機和醫生將不再是天方夜譚。含糖汽水可以當電池?為什麼地殼上會開洞?月球上是不是還有火山持續爆發?真的有哈比人嗎?……各種驚奇怪異的新知和不可思議的奧秘,將會在這本書中逐一與你分享。
從明日世界、天文太空、大腦奧秘、遠古人類到地球環境變遷,看科學傢如何打破以訛傳訛的謬論,實現科幻電影中不可思議的元素,踏上迷人的科學之旅!
作者簡介
劉易斯.史密斯是英國泰晤士報的資深科學記者,而本書珍貴的最新科學資料均來自於以下歐洲科學期刊:《英國鳥類學傢協會通訊》;《波蘭古生物學報》;《BMC生態學》、《皇傢生物學報生物科學專刊》、《國傢科學院學報》、《動物分類學》、《當代生物學》、《國際鳥類保育》、《科學》《兩棲類爬蟲學報》、《國際魚類學報》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科學成為想象之翼,帶我們瞻望未來,不過是最近兩百年的事。許多預言結果成真,許多預言已證明是幻想。但是,隻要想象之火不熄,世界就會日新又新。
—— 王道還(颱灣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書內容豐富,從原古人類到明日世界、從宇宙形成到人類滅絕、從大腦功能到地球變遷,圖文精美,特予推薦。
—— 郭重吉(颱灣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精彩的科學大揭秘,以生動有趣的文字呈現,圖文並茂。從科技到天文,一網打盡!
——蕭耐園(南京大學天文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颱客座研究員)
目錄
塑造地球
人類大滅絕
蝴蝶效應
逐漸消失的森林
天外飛石
地球開天窗
火山暖化地球
大洋的誕生
海底“怪景”
地球曾缺氧
巨型昆蟲
鹹海死而復生
春天提前到來
綠色格陵蘭
造訪明日世界
誰能比我薄
隱性鬥篷
糖水電池
神奇的“除虱機”
“肉麻”機器人
完美司機
隻能觀鳥器
隔空放電
微型發電機
障眼法
重見光明
狂吃不長胖
粒子王國
腦中乾坤
第一印象
下意識訊息
女子為好
因禍得福
飽受摺磨的天纔
四角鴨
多動腦防癡呆
潛移默化
麻木不仁
信以為真
怎麼又是你
感性勝於理性
好到讓人卻步
巴普洛夫的蟑螂
眼見不為真
係齣同門
盲人的超記憶
避免重蹈覆轍
遠古人類
最古老的海景房
食人族之謎
人類遷徙之路
女人與武器
真的有哈比人
萬年前的食譜
石器時代的牙醫
直立行走
第一株無花果樹
小露西
座神秘古塔
浩瀚星空
追星計劃
移民外太空
解讀大氣層
第三磁極
小塵埃大乾坤
恒星爆炸直播
黑暗時代
甲烷海洋
遮天巨雲
超級巨星
六角形雲層
火星有水
巨大冰層
矽榖
“開除”冥王星
暗物質
雙爆炸
不安分的月球
外太空生命的顔色
前言/序言
前言
如同許多一輩子愛讀書的人,我老早就有寫書的念頭,卻從未想到真會開始寫這樣一本書。這本書能呈現在各位眼前,大部分得歸功於其他人的付齣,而在此我要對其中一些人錶示謝意。發行人安德烈亞·帕帕達奇斯(Andreas Papadakis)以及亞曆山大·帕帕達奇斯(Alexandra Papadakis),是我要特彆感謝的人中的兩位。齣版此書的構想是他們所提齣,沒有他們的信心和遠見,這本書不可能寫成。此外,還要感謝亞曆山大校閱過版麵編排和設計,使本書得以呈現今日這番迷人風貌。我也非常感激戴安娜·茂索帕羅(Diana Moutsopoulos)在編輯和圖片上的付齣。
全球科學傢正努力解明我們置身的世界。沒有他們的好奇心與奉獻,人類不可能破解如此多的生命謎團,沒有他們的發現和洞見,這本書不可能問世。許多科學發現最初刊登在經學界同僚審閱過的期刊或專業刊物上,這些刊物是本書資料與靈感的來源之一。它們包括《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皇傢學會會刊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英國皇傢學會會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進化與人類行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ur)、《事故分析與預防》(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動物學雜誌》(Journal of Zoology)、《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新物理學雜誌》(New Journal of Physics)、《自然-遺傳學》(NatureGenetics)、《自然-材料科學》(Nature Materials)、《分子生態學簡訊》(Molecular Ecology Notes)、《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小兒科學》(Pediatrics)、《實驗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地球物理學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天體物理學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歐洲人類遺傳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神經學》(Neurology),以及《動物分類》(Zootaxa)。多位科學傢撥冗審閱瞭我所提齣的與他們之研究相關的論據,我要感謝他們的看法和細心。
《泰晤士報》給瞭我難得的機會撰寫科學、環境方麵的文章,對此,我要特彆感謝約翰·韋爾曼(John Wellman)、馬剋·亨德森(Mark Henderson)、本·普雷斯頓(Ben Preston)以及羅伯特·托馬斯(Robert Thomson)。
還要感謝我的母親派特(Pat)與父親哈維·史密斯(Harvey Smith)給我支持、鼓勵,特彆要感謝妻子希澤·琴恩(Heather Chinn),在我撰寫此書時錶現齣的無限耐心和給我的鼓勵、協助。
《地球的終結與新生:一個孩子的奇幻想象》 想象一下,有一天,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再歌唱,不再奔騰,所有熟悉的聲音都悄然消失。沒有瞭汽車的鳴笛,沒有瞭學校裏朗朗的讀書聲,沒有瞭爸爸媽媽溫柔的呼喚…… 那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地球的終結與新生:一個孩子的奇幻想象》將帶領小讀者們走進一個關於“如果人類突然消失”的壯麗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 這本書不是一本冰冷的科學報告,也不是一本關於災難的恐怖小說。它是一位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通過一個神奇的“時間膠囊”所窺見的未來。這個膠囊裏裝的不是舊玩具,也不是舊照片,而是對地球未來的一係列大膽而充滿童趣的猜想。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名叫小宇的男孩,他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瞭疑問。他常常在公園裏追逐蝴蝶,在夜晚仰望星空,思考著那些大人們似乎早已忘記的問題:如果人類不存在瞭,地球會怎麼樣?那些我們建造的高樓大廈還會屹立不倒嗎?那些我們養的寵物會去哪裏?那些我們留下的垃圾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一個雨後的下午,小宇在傢中的閣樓裏發現瞭一個布滿灰塵的金屬盒子,上麵刻著古老而神秘的符號。當他好奇地打開它時,一股柔和的光芒瞬間充滿瞭整個房間,緊接著,一段奇妙的旅程開始瞭。他發現自己仿佛進入瞭一個特殊的“觀察室”,可以通過一麵巨大的“時光之窗”看到一個沒有人類的世界。 在“時光之窗”裏,小宇看到瞭令人驚嘆的景象。首先,他注意到的是那些曾經喧囂的城市。沒有瞭人類的活動,高樓大廈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被藤蔓、苔蘚和野草覆蓋。窗戶破碎,牆壁剝落,曾經光鮮亮麗的街道變得荒涼而寂靜。但更奇妙的是,大自然的力量正在迅速地修復著一切。 他看到瞭曾經被人類霸占的公園和街道,現在已經成為瞭野生動物的樂園。鹿群悠閑地在廣場上漫步,狐狸在廢棄的商店裏築巢,就連曾經生活在遠離人類的森林裏的熊,也開始小心翼翼地齣現在瞭郊區。鳥兒在摩天大樓的殘骸上築巢歌唱,它們的歌聲取代瞭曾經的汽車轟鳴,顯得格外清脆悅耳。 小宇還看到瞭那些曾經我們依賴的科技産品。汽車在沒有司機的狀況下,還在某些地方緩慢地移動,直到耗盡燃料,成為生銹的鋼鐵骨架。電腦屏幕黯淡,服務器冷卻,數字世界的一切都歸於沉寂。但一些頑強的信號,或許是某種未知探測器發齣的,還在微弱地閃爍,等待著可能的迴應,雖然小宇知道,迴應的可能隻是風的低語。 然而,故事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城市變成廢墟”的層麵。小宇的“時光之窗”展現瞭更多令人驚喜的畫麵。他看到瞭海洋。沒有瞭人類的捕撈和汙染,曾經被過度開發的海洋重新煥發瞭生機。鯨魚在廣闊的海洋中自由遨遊,魚群像彩色的雲朵般在珊瑚礁間穿梭,海龜悠然地在海藻叢中嬉戲。那些曾經瀕危的海洋生物,數量開始急劇迴升,重新占據瞭屬於它們的王國。 在陸地上,森林變得更加茂密,河流變得更加清澈。動物們不再躲避人類的腳步,它們按照自己最原始的本能生活著。小宇看到瞭狼群在月光下嚎叫,看到瞭野豬在林間穿梭,看到瞭曾經因為人類活動而瀕臨滅絕的物種,在重新獲得瞭生存空間後,開始繁衍後代,恢復瞭它們的種群。 更令人驚奇的是,小宇發現,即使人類消失瞭,一些我們曾經留下的痕跡,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與自然融為一體。一些曾經的塑料垃圾,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風吹日曬和雨水衝刷,變得更加脆弱,逐漸分解,有些甚至被植物的根係纏繞,成為瞭新的“土壤”的一部分。而一些堅固的建築物,則成為瞭新的岩石,為苔蘚和地衣提供瞭生長的溫床。 小宇還看到瞭那些曾經被我們遺忘的角落。在被遺棄的農田中,野草瘋狂生長,與曾經的作物爭奪陽光。在被廢棄的礦坑裏,積水形成瞭新的濕地,吸引瞭各種水鳥前來棲息。人類文明的痕跡,就這樣一點點被大自然溫柔地擁抱、覆蓋、甚至吸收。 然而,在這個沒有人類的世界裏,小宇也看到瞭大自然自身的“新秩序”。他看到瞭食草動物數量的增長,也看到瞭它們對植被的影響。他看到瞭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永恒鬥爭,那是生命最原始的節奏。他看到瞭一場罕見的暴風雨,摧毀瞭一些曾經堅固的建築,也滋養瞭新的生命。他明白瞭,即使沒有人類,地球也依然在不斷地演變和變化,遵循著它自己獨特的規律。 在“時光之窗”的最後,小宇看到瞭一個更加宏大的景象。地球在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寜靜的“復蘇期”後,仿佛卸下瞭沉重的負擔,重新獲得瞭勃勃生機。天空更加湛藍,空氣更加清新,河流奔騰著,山巒巍峨著,一切都迴到瞭最純粹、最原始的狀態。生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繁衍生息,訴說著地球永恒的生命力。 小宇從“時光之窗”中迴到現實,手中的“時間膠囊”也恢復瞭平靜。這次奇幻的旅程,讓小宇對地球、對生命有瞭全新的認識。他明白瞭,人類隻是地球上眾多生命中的一種,而且,地球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以它自己的方式,繼續存在,甚至變得更加美好。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人類滅絕”這個假想的場景,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小讀者們對於環境保護、生命尊重以及地球與人類關係的深刻思考。它鼓勵孩子們用好奇的眼睛去觀察自然,用敏感的心去感受生命,去思考我們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與這個美麗的星球和諧共處。 《地球的終結與新生:一個孩子的奇幻想象》是一本充滿想象力、科學性與人文關懷的讀物,它將帶領小讀者們展開一場關於地球未來的奇幻之旅,點燃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培養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並讓他們明白,珍惜當下,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地球居民的責任。這本書將成為孩子們童年中最難忘的一次旅行,一次讓他們學會愛護地球,擁抱未來的寶貴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