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一) 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一)(2011年合订本)—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S5(一) 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一)(2011年合订本)—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给水排水
  • 管道工程
  • 室外工程
  • 标准图集
  • 工程设计
  • 建筑工程
  • 市政工程
  • 2011年
  • S5
  • 合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6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82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3
字数:13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S5(一) 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一)(2011年合订本)—给水排水标准图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S5(一) 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一)(2011年合订本)—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内容包括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自承式平直形架空钢管、自承式圆弧形架空钢管等。

目录

序号 图集号 图集名称
1 05S502 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
2 10S505 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
3 05S506-1 自承式平直形架空钢管
4 06S506-2 自承式圆弧形架空钢管
5 10S507 建筑小区埋地塑料给水管道施工

精彩书摘

  《S5(一) 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一)(2011年合订本)—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7 井盖
  7.1 井盖及支座详见国标97S501—1《井盖及踏步》及02S501—2《双层井盖》。
  7.2 DN15~DN40的水表井的人孔及井盖为中600。其余井盖选用φ800或φ700井盖,操作孔直径及井盖选用φ500。
  7.3 除水表井井盖为轻型外,其余井盖应根据设计承载条件(车行道下。非车行道下)选定重型或轻型井盖。
  7.4 井盖结构形式,材料,入孔规格(φ800或φ700)由选用人自行确定。
  8.结构设计
  8.1 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8.1.1 本图集砖砌及钢筋混凝土井室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8.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0.25mm。
  8.2 荷载条件
  8.2.1 永久荷载:土重度标准值18KN/m3(主动土压力系数取1/3)
  土浮重度标准值10KN/m3
  结构自重:钢筋混凝土自重标准值25KN/m3
  砖砌体自重标准值19KN/m3
  8.2.2 可变荷载:钢筋混凝土井室及砖砌井室
  车行道下:汽车—超20级重车
  非车行道下:汽车—10级重车
  水重度标准值:10KN/m3
  水表井设在非行道下,其余各类井均可设在车行道下。
  8.3 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
  8.4 地下水情况按无地下水和有地下水两种情况设计,无地下水系指地下水位在构筑物底板底以下0.2m;有地下水系指地下水位在自然地坪下0.5m处。除排泥湿井外,砖砌井均按无地下水情况设计;钢筋混凝土井均按有地下水情况设计,也可用于无地下水。
  8.5 采用材料
  8.5.1 砖砌井:砖采用强度等级≥MU10级烧结实心砖,水泥砂浆采用M10级水泥砂浆。当采用其他代用砖时,应保证砌体强度不降低。
  8.5.2 抹面:砖砌井壁外表面及人孔井筒外表面均不抹面,如需抹面均用防水砂浆(1:2水泥砂浆内掺水泥重量的5%的防水剂)抹面厚20,内表面用砖砌原浆勾缝。钢筋混凝土井的盖板(系指多块板组合的)及预制井圈内外表面抹面厚20,材料同砖砌井。若盖板是单块板的则不需抹面。
  ……
《S5(一) 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一)(2011年合订本)—给水排水标准图集》是一部详尽的工程技术图集,聚焦于室外给水和排水管道工程的各项规范、设计要点及附属设施的详细图示。该图集旨在为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的专业人员提供一套权威、实用、全面的技术参考。 核心内容与结构编排: 该图集以系统性、实用性为指导,将室外给水和排水管道工程及其附属设施按照专业类别和工程环节进行精细划分,确保了内容的条理清晰和查找便利。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室外给水管道工程: 给水管网设计要点: 详细阐述了室外给水管网的规划原则、管径计算方法、水压要求、流量分配、水质保护等关键设计要素。这部分内容将深入剖析如何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用水需求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给水管网的布局,确保供水管网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管道材料与连接: 详细介绍了各类适用于室外给水工程的管道材料,如球墨铸铁管、钢管、塑料管(HDPE管、UPVC管等)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选型依据,以及不同材料管道的连接方式(如法兰连接、承插连接、焊接连接等)和技术要求。这部分将提供详细的材料性能参数对比和连接节点图,指导工程师根据具体工程条件进行最优材料选择和连接工艺确定。 管道敷设与施工: 详细规定了室外给水管道的埋设深度、沟槽开挖、管基处理、管道安装、回填压实等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特别强调了在不同地质条件、交通状况下的施工注意事项,以及防腐、保温等特殊工艺的要求。例如,针对穿越道路、构筑物的管道,将提供详细的支承、保护措施图示。 阀门、配件及附属设施: 详细图示和介绍了各类用于室外给水管网的阀门(如闸阀、蝶阀、止回阀、排气阀等)、水表井、消火栓、测压水表井、伸缩节、接头等配件的型号、规格、安装要求和技术参数。这部分是管网正常运行和维护的关键,将提供详尽的图例和说明,确保设备选型准确,安装到位。 水泵站与加压设施: 针对需要加压供水的区域,图集将涵盖室外给水泵站的设计原则、设备选型、基础要求、电气控制等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典型布置图和节点详图。 应急供水措施: 包含临时供水管线的敷设、连接及设备配置的指导性内容,以应对突发情况下的供水保障需求。 室外排水管道工程: 雨水、污水、合流水管网设计: 详细阐述了雨水、污水、合流水管网的分类、设计流量计算、管径选择、坡度要求、流速控制、水封设计等技术要点。重点在于如何根据不同水质、流量特性,合理布局和设计排水管网,避免堵塞、倒灌等问题,并考虑环境友好的排放。 管道材料与连接: 提供了适用于室外排水工程的各类管道材料,如混凝土管、水泥砂浆管、塑料管(HDPE、UPVC)、铸铁管等,并详细说明其性能、选型及连接方式。排水管道通常承受的腐蚀性和冲刷性较强,因此材料的耐久性和连接的严密性是重点。 管道敷设与施工: 规定了室外排水管道的埋设深度、坡度控制、沟槽开挖、管基要求、管道安装、接头密封、回填压实等施工工艺。强调了防止管道变形、沉降以及确保接口严密性,避免地下水渗入和污水渗漏。 检查井、雨水口、跌水井、消能井等构筑物: 这是排水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图集将提供各类检查井(如圆形、方形、矩形)、雨水口(路面雨水收集口)、跌水井(用于高差较大的地方)、消能井(用于降低水流能量)的设计图、尺寸规范、施工要点及砌筑材料要求。这些构筑物的设计直接影响管网的清通、检测和排水效果。 构筑物内部构造与配件: 详细展示了检查井内部踏步、井室结构、井盖类型及安装,雨水口的过滤网、集水槽构造等。 排水泵站与污水处理构筑物: 对于城市排水系统,图集可能包含小型排水泵站(用于低洼地区排水)以及污水收集、预处理构筑物的基本布置和节点设计指导。 合流制与分流制排水系统: 针对不同排水体制的特点,图集将分别提供相应的管网设计和构筑物配置的参考。 附属设施: 管线穿越处理: 详细图示了管道穿越铁路、公路、河流、已有构筑物等特殊地段时的保护措施,如套管、顶管、盾构法等施工工艺的节点处理,以及相应的结构设计要求。 管线支墩与固定: 针对地面架空管道或特殊连接部位,提供了管线支墩、吊架、固定件的设计图和安装要求,确保管道的稳定和安全。 标识与警示: 规定了室外给排水管道管线、阀门井、检查井等的标识、标志牌的设置要求,以及相关的警示牌设计,方便巡检和维护,并提示地下管线信息。 绿化与景观配合: 考虑了给排水管线及附属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设计和施工中如何兼顾绿化种植、道路铺装等景观要求。 防雷与接地: 对于金属管道及相关的电气设备,图集将包含防雷和接地措施的设计要求,确保工程安全。 图集特点与价值: 标准化与规范化: 图集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规范和技术规定,确保了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通用性。所有图例、尺寸、参数均经过严谨的计算和审查。 详尽性与全面性: 覆盖了室外给水排水工程的各个环节,从管网布局到终端构筑物,从材料选用到施工工艺,几乎涵盖了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绝大多数情况,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 以大量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详图等图示为主,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设计方案和施工要点,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实用性与指导性: 充分考虑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需求,将复杂的技术问题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帮助工程师快速掌握设计要领,解决实际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更新与修订: 作为“2011年合订本”,该图集反映了截至2011年为止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标准。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后续标准的更新,需要参考最新的行业规范。 应用领域: 该图集适用于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城镇给水排水工程,包括: 城市给水管网、供水设施的设计与建设。 城市雨水、污水、合流水管网的设计与建设。 工业园区、开发区、居住小区等区域的室外给排水工程。 市政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给排水配套工程。 各类构筑物(如泵站、检查井、雨水口等)的设计与施工。 总之,《S5(一) 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一)(2011年合订本)—给水排水标准图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工具书,它以严谨的态度、全面的内容和精美的图例,为室外给排水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本“标准图集”,它在排版和索引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虽然内容量巨大,毕竟是“合订本”,但查找特定内容的效率并不高。比如,当你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直径的给水管的最小覆土高度时,你得在好几个章节里来回翻,它不像现代化的电子图集那样有便捷的关键词搜索功能。这迫使你必须像对待一本厚重的字典一样,对全书的章节结构了然于胸。我个人认为,对于专业工程师来说,这本实体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案头常备”和“系统学习”上。它适合在项目启动初期,用来梳理整个设计流程和标准节点的设置;但在项目中期,当你需要频繁进行图纸校对和快速查阅时,它的物理属性(厚重和缺乏电子化索引)就成了明显的短板。当然,这也许是那个年代(2011年)出版物的通病,我们不能苛求它拥有现在的数字化便利性。但对于一个需要天天与它打交道的绘图人员而言,高效的检索能力是衡量一本图集实用性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这本书的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偏向传统。

评分

我对这本图集最深的印象,是它在处理“附属设施”这部分时的详尽程度,这通常是很多通用图集会一带而过的地方。比如检查井、雨水口、阀门井的设计大样,这本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变化形式,不仅仅是标准的圆形或矩形井,还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和地质条件给出了具体构造节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防冻胀和抗浮力的构造处理,配图详细地说明了在寒冷地区管道的包封和回填要求,这对于我们北方地区做设计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有一次为一个工业园区的雨水排放做设计,遇到特殊地质,标准图里的井室基础处理明显不够,我翻阅了这本书的局部节点放大图,找到了一个结合了钢筋混凝土和碎石垫层的复合基础方案,虽然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微调,但思路的启发性非常大。反过来说,如果你的项目是位于气候温和、地质条件极好的地区,那么书中关于极端条件的冗余设计可能在你看来就是篇幅的浪费。它提供的是一个“安全边际”比较大的通用模板,而不是针对特定地点的优化方案,这一点需要使用者自己去权衡。总而言之,它的价值在于对细节构造的“不妥协”和“面面俱到”。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或者说局限性,在于它对“合订本”的定义。它将给水和排水两大部分内容都囊括了进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市政设计人员“一书在手”的愿望,省去了购买两本独立图集的麻烦。然而,正因为这种大而全的整合,导致在某些专业领域的深度上,会显得不够聚焦。比如,在排水部分,关于城市低洼地带或复杂地形的应急排水通道设计,图集只是提供了一些基础的溢流井和分流口的通用构造,缺乏对水文计算结果如何转化为具体节点构造的深化指导。同样,在给水部分,对于高层建筑的二次加压系统的室外接入点,图集只给出了标准的阀门连接节点,但对于水质保护、分区控制阀门的设置要求,就没有像专门的给水规范图集那样深入探讨。所以,我建议,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基础框架”和“通用节点”的参考手册。如果你是专门做给水或专门做排水的深度设计,你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专业的、针对性更强的规范或图集来弥补其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空白。它是一把万能钥匙,但未必是开启所有特定房间的精细钥匙。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买回来主要是冲着那个“2011年合订本”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比较稳定、不容易过时的基础规范和图例。结果拿到手翻了翻,感觉内容上更侧重于基础的室外给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通用做法,尤其是关于管道埋深、坡度、接头处理这些细节,图示非常直观,对于初入这个领域的工程师或者刚开始接触市政设计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个不错的入门参考。不过,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手来说,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惊喜,毕竟很多基础知识点在其他标准图集里也能找到影子。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管材选型和连接方式的说明,特别是塑料管和铸铁管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应用建议,这块讲得比较细致,图例清晰地标明了连接件的规格和安装要点,避免了现场施工中常见的尺寸偏差问题。但要说它涵盖了所有前沿技术或者非常规项目的解决方案,那就有点强人所思了,它更像是一本稳扎稳打的“工具书”,告诉你“标准做法是什么”,而不是“创新做法是什么”。如果你手里正好缺少一套系统整理过的室外管网的基础图集,这本合订本在整理归纳和图例的详尽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能保证你在做初步方案设计时,基础部分的规范性不会出错。

评分

从施工现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可施工性”的强调上。图中的尺寸标注和材料说明,都非常贴合现场实际操作的习惯。例如,对于管道的支墩和垫层配筋,它给出的配筋图示非常明确,材料用量也相对保守合理,这大大降低了施工方在理解设计意图时产生歧义的风险。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老旧小区的管网改造项目中,需要衔接新的PVC管道和旧有的水泥管,现场的连接节点非常棘手。我们就是参考了这本书里关于不同材质管道过渡连接的图示说明,找到了一个使用特定变径接口和密封胶圈的标准做法,比我们原先想的更规范,也更稳妥。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2011年的标准,在材料的更新换代速度上可能已经略显滞后。比如,现在市面上很多新型复合材料或者具有自修复功能的管材,这本书里自然是没有涉及的。因此,在使用这本书指导施工时,设计人员必须将这本书提供的“基础保证”与最新的材料技术信息相结合,进行必要的“版本升级”。它提供了坚实的地基,但上层建筑的装修材料,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更新更优的选择。

评分

质量不错,纸张很有质感!

评分

可以网购标准了。真的是太方便了,很喜欢

评分

评分

办公室用书,京东自营就是爽!快!

评分

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

评分

京东买书就是快!比去书店都方便!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吧

评分

办公室用书,京东自营就是爽!快!

评分

工程部使用,不清楚情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