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

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一多<撰>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蓬莱阁丛书
  • 文化
  • 历史
  • 鉴赏
  • 评论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24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04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蓬莱阁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
字数:1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国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际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闻先生唐诗研究的极可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值得我们很好吸取的。
  ——傅璇琮

目录

《唐诗杂论》导读
类书与诗
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
孟浩然
贾岛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岑嘉州系年考证
杜甫
英译李太白诗

精彩书摘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吾怜孟浩然……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
  ……

前言/序言


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 内容概述: 《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并非一部独立的、具有固定结构的作品,而是由一系列围绕唐代诗歌展开的专题性、探讨性文章汇集而成。全书以“杂论”为名,意在打破传统唐诗研究的固定藩篱,以更自由、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对唐代诗歌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其核心在于“论”,即对唐诗的体裁、风格、主题、意象、诗人个体及其流派、创作背景、接受史等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与辨析,力求呈现唐诗研究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本书不拘泥于“诗经”、“楚辞”等早期诗歌传统的线性传承,也不止步于对唐代诗歌盛世的歌颂,而是着眼于唐诗内部的生成机制、演变脉络、与其他文学及文化现象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在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本书并非对某一位诗人或某一类诗歌的集中论述,而是以散点扫描的方式,触及唐诗领域中一系列具有代表性、争议性或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核心议题与探讨方向: 1. 体裁与形式的演变与创新: 近体诗的定型与突破: 探讨律诗和绝句在唐代的成熟过程,分析其格律、对仗、韵律等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考察唐代诗人如何在既定的格律框架内寻求创新与突破,例如通过意象的独特组合、情感表达的细腻化、叙事手法的运用等,为近体诗注入新的生命力。 古体诗的余韵与再生: 尽管近体诗成为唐代诗坛的主流,但古体诗并未因此消亡。本书将探讨古体诗在唐代的生存状态,分析其与近体诗的异同,以及部分诗人(如李白)如何在古体诗中展现更自由的抒情方式和更宏大的想象。 其他体裁的探索: 关注唐代其他具有发展潜力的诗歌体裁,如乐府诗的继承与发展,词的萌芽及其早期形态,以及一些非主流但具有艺术价值的诗歌形式。 2. 风格与流派的辨析与归属: “风骨”与“柔婉”的张力: 深入分析盛唐诗歌中“风骨”精神的体现,考察其如何在“浑厚”、“雄健”的风格中展现出高昂的时代精神。同时,对比分析晚唐诗歌的“柔婉”、“绮丽”风格,探讨这种风格转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地域性诗歌流派的形成: 关注如“吴越诗风”、“巴蜀诗风”、“边塞诗风”等地域性流派的形成与特征,分析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如何塑造出独特的诗歌面貌。 个人风格的独特性与共性: 在宏观的流派划分之外,本书更注重对个体诗人独特艺术风格的细致辨析。例如,李白“飘逸”的想象与狂放的个性,杜甫“沉郁”的忧国忧民与现实主义情怀,王维“诗画合一”的禅意美学,白居易“通俗易懂”的现实批判等,都将是重点考察对象。 3. 主题与意象的深度挖掘: 人生哲思与抒情: 探讨唐诗中关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离愁别绪、怀才不遇等普遍性主题的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经历的感悟,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 聚焦唐诗中反映社会矛盾、政治黑暗、战争苦难、民生多艰的篇章。考察现实主义诗歌如何以其强大的批判力量,记录历史,呼唤变革。 自然景物与山水田园: 深入分析唐诗中对山水、田园、花鸟、明月等意象的描绘。探讨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情感寄托,以及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抒发个人情怀或寄托某种理想。 边塞风光与征战岁月: 专门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分析其在宏大叙事、雄浑气势、苍凉意境上的独特魅力,以及对边疆生活、战争场面、家国情怀的描绘。 4. 诗人研究与创作论: “大唐群星”的群像描摹: 不仅局限于李杜等大家,更将目光投向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等在唐诗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诗人。分析他们在各自的创作领域、风格特色、艺术成就。 诗歌创作的动机与目的: 探讨唐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动机,包括抒发个人情怀、政治抱负、社会责任、艺术追求,以及应酬、赠答等。 天才与勤奋: 讨论在唐代诗歌创作中,个人天赋、情感体验与后天努力、技巧锤炼之间的关系。 5. 接受史与文化意义: 唐诗的后世传播与演变: 考察唐诗在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接受状况,分析不同时代对唐诗的解读、评论和模仿,以及唐诗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 唐诗与中国传统文化: 探讨唐诗与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融合,以及其对绘画、音乐、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的渗透,揭示唐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深远意义。 唐诗的国际影响: 简要提及唐诗在东亚文化圈(如日本、韩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展现其跨文化价值。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旨在提供一种更为灵活、开放的唐诗研究范式。它不以编年史或流派史的固定模式呈现,而是以专题式、议题式的研究方式,深入剖析唐诗研究中那些值得反复咀嚼、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本书的价值在于: 批判性思维的引导: 鼓励读者跳出对唐诗的浪漫化想象,以更理性的视角审视唐诗的生成逻辑、艺术得失及其历史局限。 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整合文学史、美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史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唐诗。 学理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在严谨的学术探讨中,不忘唐诗作为人类情感表达载体的根本属性,力求在学理的深邃与情感的共鸣之间找到平衡。 激发新的研究兴趣: 通过对一些“未竟之事”或“争议之地”的探讨,引发读者对唐诗研究产生新的思考与探索的动力。 本书的读者对象,既包括有一定唐诗基础的文学爱好者,也涵盖致力于唐诗研究的专业学者。通过对这些“杂论”的阅读,读者将有机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重新认识辉煌的唐代诗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引发读者主动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他不仅仅罗列了王昌龄、岑参等人的名篇,更着重分析了这些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边疆将士的精神风貌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读到关于边塞诗的章节,我仿佛能听到那金戈铁马的呐喊,感受到那漫天飞雪的寒意,以及将士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作者在分析这些诗歌时,善于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证严谨而不失趣味。更重要的是,他鼓励读者去体会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生哲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格律和词藻的赞叹。这本书让我明白,唐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承载着无数人的喜怒哀乐和家国情怀。

评分

《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在讨论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时,作者对孟浩然和王维的比较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两人归类,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诗歌风格的异同,以及他们对自然景物的不同感悟。书中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阐述,让我更加领略到王维作品中那种静谧、空灵的艺术境界。作者在分析这些诗歌时,常常会引用同时期的其他艺术作品,比如绘画、音乐,以此来衬托诗歌的意境,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唐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能够引发的多种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将我对唐诗的理解推向了新的高度。

评分

《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带给我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一开始,我对唐诗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意义和抒情层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分析远不止于此。他在研究白居易的诗歌时,特别强调了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易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书中对《卖炭翁》等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社会观察者和批评者的敏锐洞察力。作者通过对白居易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解释了为何他的诗歌能够深入民间,广为流传。这种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接受度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阅读这本书,就像请教了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他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让我对唐诗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立体。

评分

读《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就像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让那些曾经辉煌过的诗句重新在眼前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李白《静夜思》的考证,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流传。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背后那份深沉的孤独与思念。书中的论述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作者对唐诗的热情与洞察,他引用的史料和典故都恰到好处,既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重新翻阅那些被提及的唐诗,每一次重读,都仿佛能从中汲取到更深一层的韵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他构建的唐诗世界。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被《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吸引,是因为书名中“蓬莱阁”三个字带给我的那种古典而飘渺的意境。翻开书页,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探讨杜甫诗歌时,着重分析了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杜甫这位“诗圣”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认知,不再仅仅局限于他那些宏大叙事的诗篇,而是看到了他内心深处对普通百姓的同情与悲悯。书中关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读尤其精彩,作者不仅仅是分析了诗歌的意象,更深入挖掘了杜甫在那个年代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这种将诗歌与历史、社会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唐诗的理解维度,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动荡时代依然能发出如此强大思想声音的伟大诗人。

评分

活动日入手,价格还不错!

评分

人文阅读,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hellip;&hellip;

评分

好书,可惜这套书中好多已经不容易找到了

评分

加油啊!!!!www.tccy.cn 磁铁厂家

评分

在麦夫鲁特还是一个生活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穷山村少年的时候,他就不住地幻想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

评分

送货很快,送货员态度好,一直在京东购买各种东西,很方便,非常满意!东西很不错,这里的服务还是一如既往的给力,头一天晚上才下的单,结果隔天就到了,这次商品做活动,很满意这次在這裡的网购。

评分

十二岁时他辗转来到&ldquo;世界的中心&rdquo;&mdash;&mdash;伊斯坦布尔打拼,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土耳其的街道...

评分

最喜欢这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蓬莱阁丛书了,真的太好了,一直在收集中。

评分

闻一多先生的研究文章也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一本有关唐诗的论文集,唐代文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