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材·休闲与健身指导系列:社会体育指导》是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顶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课程)教材,本书以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案例为纽带,对社会体育专业本科阶段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重点强调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践领域的综合应用。《高等学校教材·休闲与健身指导系列:社会体育指导》针对社会体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专题的方式设置了社会体育理论和实践概述、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法律问题、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体育活动的运作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健康体适能的测评与促进、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指导、不同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医务保障、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社会体育的研究方法、社会体育在香港和澳门的发展等与社会体育工作领域紧密结合的专题。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本书随书配售《多媒体辅学光盘》,收录了学习难点及分析、名词术语、拓展阅读资料、拓展研究专题和案例分析等内容。
《高等学校教材·休闲与健身指导系列:社会体育指导》可作为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以及其他体育相关专业课程教材,本书还可以作为社会体育工作者业务参考书。
作者简介
傅浩坚,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讲座教授,许士芬体康研究中心主任,华人运动生理与体适能学者学会会长,香港教练培训委员会主席,香港运动禁药委员会主席。2004年,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2009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发表论文逾百篇,编著《运动健身的科学原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等十余本书刊,曾赴欧、美、亚洲等地十多个国家作学术报告,多次被邀请为国际会议的主讲者。现为美国体育及运动科学学院院士,美国体育康乐运动协会科研所院士及香港康乐管理协会院士。
杨锡让,北京体育大学资深教授,从教五十多年,20世纪50年代赴苏联考察,是筹建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成员之一。80年代初赴美做访问学者,回国后对建立中国运动生理学硕士点、博士点以及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主编运动生理学教材和专著十余部。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委员会顾问、亚洲运动医学会科学委员以及华人运动生理与体适能学者学会顾问等社会职务。获国务院特殊贡献科学工作者津贴、国际运动医学(FIMS)成就奖以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贡献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专题1 绪论
第一讲 社会体育理论概述
第二讲 社会体育实践概述
第三讲 社会体育指导员概述
专题2 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法律问题
第一讲 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法律依据
第二讲 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主要法律关系
第三讲 社会体育指导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第四讲 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中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专题3 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讲 体育俱乐部概述
第二讲 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策略
第三讲 体育俱乐部的管理
专题4 体育活动的运作管理
第一讲 体育活动运作管理概述
第二讲 体育活动运作管理计划
第三讲 体育活动运作管理的实施
专题5 体育健身指导
第一讲 体育健身指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二讲 体育健身指导的工作内容
专题6 健康体适能的测评与促进
第一讲 体适能概述
第二讲 体适能的测量与评价
第三讲 健康体适能的促进方法
专题7 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指导
第一讲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体育健身指导
第二讲 女性和不同工作领域人群的体育健身指导
第三讲 常见慢性病患者的体育健身指导
第四讲 残疾人的体育健身指导
专题8 不同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
第一讲 走、跑类体育健身项目的指导
第二讲 操、舞、健美类体育健身项目的指导
第三讲 球类体育健身项目的指导
第四讲 游泳类体育健身项目的指导
第五讲 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的指导
第六讲 时尚类体育健身项目的指导
专题9 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医学保障
第一讲 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医务监督
第二讲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第三讲 体育健身活动中的营养支持
专题10 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第一讲 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
第二讲 特殊环境中的体育锻炼安全
第三讲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
专题11 社会体育的研究方法
第一讲 社会体育研究概述
第二讲 社会体育研究常见统计问题案例
第三讲 社会体育研究的调查报告与展示
专题12 社会体育在香港和澳门的发展
第一讲 社会体育在香港的发展
第二讲 社会体育在澳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依照《合同法》的规定,体育健身经营单位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可以根据经营需要和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分别采取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三种形式中的一种。
体育健身经营单位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订立劳动合同,须遵循《合同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做到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并分别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盖章方能生效。
体育健身经营单位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订立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具备《合同法》规定的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此外,双方还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鉴于目前有些体育健身经营单位用工的流动性较大,为防止用人单位利用试用期损害劳动者权益,《合同法》专门对试用期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并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不能仅约定试用期。同时,随着体育健身经营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打造高级健身指导团队成为其市场竞争的关键环节,不断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技能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了将培训成本及风险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合同法》专门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并对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支付违约金的数额与培训费用的关系作了具体限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在这些方面也要予以注意。
另外,非全日制用工也是当前某些体育健身经营单位所采用的较为灵活的用工形式之一,《合同法》对这种用工形式的劳动合同作了特别的规定,采用这种用工方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注意依法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
(二)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劳动合同一经依法订立,便对双方具有法律拘束力,体育健身经营单位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当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得以完成,权利得以实现,劳动合同便被实际地履行。其中,获得劳动报酬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权益的重要体现,体育健身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地向社会体育指导员支付劳动报酬,安排加班应按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
现代社会体育指导:理论、实践与发展 本书并非《高等学校教材·休闲与健身指导系列:社会体育指导(附光盘1张)》,而是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现代社会体育指导的核心理念、关键技能、实践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教育者、研究者以及对社会体育事业充满热情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引言:社会体育指导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的作用愈发凸显。它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更是扮演着健康教育者、运动推广者、社区组织者和文化传承者的多重角色。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出发,阐释社会体育指导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所承担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并分析其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强调,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卓越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持续的学习创新精神,以适应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体育需求。 第一章:社会体育指导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系统梳理社会体育指导的理论根基。我们将深入探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在社会体育指导中的应用。 运动生理学与解剖学视角: 讲解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运动负荷与恢复、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基础知识,为指导员科学安排训练计划、评估个体身体状况提供依据。 运动心理学视角: 探讨动机理论、学习理论、情绪管理、人际互动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帮助指导员理解和激发参与者的运动兴趣,建立积极的运动体验,克服运动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教育学与社会学视角: 分析体育教育的原理、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社会体育在促进社会融合、传递体育文化、培养公民意识等方面的功能。我们将强调指导员的教育者角色,以及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实现社会价值。 社会体育的内涵与外延: 明确社会体育的概念,区分其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区别与联系,并详细介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定位、工作职责、服务对象和发展前景。 第二章:社会体育指导的核心技能与方法 本章聚焦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必备的核心技能,并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评估与诊断技能: 学习如何进行身体素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健康风险筛查,以及如何解读评估结果,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 教学与指导技能: 掌握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能水平人群的运动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纠错、反馈等技巧。我们将介绍如何设计趣味性、互动性的教学环节,提高参与者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 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 强调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包括倾听、提问、表达、鼓励、解决冲突等。指导员需要与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 计划与组织技能: 学习如何根据活动目标、场地设备、参与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安全与应急处理技能: 掌握运动安全常识,学习识别和预防运动风险,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 第三章:不同领域社会体育指导的实践应用 本章将深入探讨社会体育指导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用,并结合案例分析。 社区体育指导: 老年人体育指导: 关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健康需求,指导适宜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广场舞、健身操、球类运动等,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延缓衰老。 青少年体育指导: 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培养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 特定人群体育指导: 如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残障人士等的运动指导,强调个体化、安全性原则。 健身俱乐部与健身房指导: 器械训练指导: 讲解各种健身器械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设计科学的训练计划,指导参与者安全有效地进行力量训练、心肺训练等。 团体课程指导: 如瑜伽、普拉提、搏击操、动感单车等,设计课程流程,引导学员完成动作,调动学员情绪,营造热烈氛围。 私教服务: 为会员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运动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方案。 企事业单位体育指导: 员工健身与健康管理: 组织工间操、体育活动,开展健康讲座,提高员工体质,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团队凝聚力。 户外运动与休闲指导: 徒步、登山、露营指导: 教授户外安全知识、装备使用、路线规划、野外生存技能等。 水上运动指导: 如游泳、皮划艇、帆船等,强调安全技能和技巧指导。 球类运动指导: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从入门到提高,教授规则、战术和基本技术。 第四章:社会体育指导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社会体育指导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创新应用。 科技赋能社会体育指导: 可穿戴设备与大数据分析: 如何利用智能手环、运动APP等设备收集运动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指导员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指导。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 探索VR/AR在模拟运动场景、提供沉浸式运动体验、辅助教学等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AI)在运动指导中的角色: 探讨AI在运动康复、个性化训练计划生成、运动表现预测等方面的潜力。 健康管理与运动康复的融合: 运动处方与慢性病管理: 强调运动在疾病预防、康复和管理中的作用,指导员如何与医疗专业人员协作,为患者提供运动指导。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将体育指导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实现从预防到康复的全面健康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 持续教育与技能更新: 强调指导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行业发展。 行业标准与职业认证: 探讨建立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提升职业认可度。 跨界合作与协同发展: 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医疗、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拓展服务空间。 绿色体育与可持续发展: 倡导环保理念: 在体育活动中融入环保教育,推广低碳、可持续的运动方式。 体育旅游与生态保护: 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体育旅游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结论:迈向更健康、更积极的社会 社会体育指导是一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职业,它关乎个体的健康福祉,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本书希望通过对理论、实践与未来的系统梳理,激发更多人投身于社会体育事业,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服务模式,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每一个热爱运动、关注健康的人,都可以在社会体育指导的广阔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播撒健康与活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