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陶瓷 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

世界陶瓷 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瓷
  • 世界陶瓷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工艺
  • 收藏
  • 万卷出版公司
  • 鉴赏
  • 陶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鉴文化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806012724
商品编码:1097097744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页数:1302
套装数量:6

具体描述

图书描述

出版日期:  2006年4月1日 《世界陶瓷1~6卷(套装共6册)》内容简介:陶瓷乃观赏与实用综合之物,亦称土与火的艺术。虽说人们选择各种烧制物,首先出于某种生活需要或实用目的,但它的审美性质及其审美作用,却更具长久性,也更为世人瞩目,以至终成为个人或博物馆收藏传世的艺术品。为此,我们选编“世界陶瓷”图像集,作为正文的补充,也给诸位提供赏析的方便。
谈到艺术,不应无视与之相关的文化。任何艺术都以文化为母体,又以文化为依归。就此而言,陶瓷艺术是在特定文化生态中产生、发展、交融、演化更新的,以至延绵万年,至今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土与火自身材质性能和魅力之外,往往伴随发展变化的文化生态,展示出各种人文风采,保持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人们从图集中可以看到陶瓷艺术的区域性、可变性和多元性,或者说可以看到它们的文化特色与属性。因此,文化生态应是陶瓷艺术生长发育的土壤,也是它艺术生命的根。我们从图像的比较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陈进海(1946.1—)北京人。擅长陶艺。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硕士研究生毕业。留院任教。曾在山东济南瓷用花纸厂设计室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曾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任艺术设计展区评委。作品有《罐将烟》、《历史的沉积》、《秦韵》等。著有《装饰与人类文化》、《世界陶瓷艺术史》等。��
主要学术成果: 
《装饰与人类文化》获1993年北京市人文社科成果奖 
《世界陶瓷艺术史》获1999年国家人文社科成果艺术学三等奖 
获2001年北京市教材一等奖 
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材二等奖 
《传统工艺.陶瓷卷.紫砂篇》中国科学研究院自然科学史“九五”重点工程 
主要论著: 
《在回顾中展望未来》,2000年国际陶艺交流作品集导言 
《陶艺观念谈》,论文发表于《装饰》杂志,2001年第3期 
《陶瓷艺术的魅力——论艺术与科学有机融合》,论文发表于2002年《科学与艺术》论文集 
《传承多种文化信息的“土”与“火”的艺术》,论文发表于《装饰》杂志,2003年第3期 
《世界陶瓷通鉴》,著作,万卷出版社2004年出版 
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学、韩国东亚大学、诚信女子大学、汉阳大学等处讲学 
曾参加芬兰、埃及等国举办的国际陶艺研讨会

    目录

《世界陶瓷(第1~3卷)》目录:
前言
英文前言
第1章 初始文明·原始信仰·陶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节 概论
一 初始文明、农业革命与陶器的产生
二 原始信仰与陶器艺术
(一)丰产女神、生殖崇拜与陶塑人像
(二)图腾、巫术与彩陶
(三)动物形陶器与专用祭器
三 原始陶器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 西亚、中亚和北非的远古陶器及其文化内涵(约公元前70000年-公元前3000年)
一 西亚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泥塑、灰泥容器和陶器(约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6000年左右)
(一)粗红陶
(二)黑灰陶
(三)从灰泥容器到黑褐色砑光陶器
二 西亚、中亚新石器时代早期彩陶及其图腾意味的简洁纹饰(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
(一)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耶莫彩陶
(二)伊朗中西部以古兰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彩陶
(三)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哈孙纳遗址早期彩陶
(四)伊朗两南部和中部早期彩陶
(五)伊朗南部法尔斯地区早期彩陶(达休特彩陶)
(六)伊朗东北部和中亚地域的早期彩陶
(七)安纳托利亚中部地区的早期彩陶
(八)地中海东海岸地区的早期彩陶
三 西亚、中亚新石器时代中期彩陶及其原始信仰与叙事符号结合而成的华丽纹饰(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一)美索不达米亚中部萨马拉彩陶
(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哈雷夫彩陶
(三)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欧贝德彩陶
(四)伊朗斯两亚纳彩陶
(五)中亚地区那玛兹格彩陶
(六)安纳托利亚哈奇拉尔彩陶
四 西亚铜石并用时代后期出现的纯粹功用性的无纹陶和表述性质的刻纹陶、彩陶(公元前3000年)
(一)乌鲁克类型的素陶
(二)美索不达米亚初期王朝(青铜时代初期)尼尼微V期彩陶
(三)伊朗青铜时代初期苏撒D期彩陶(普罗特·埃兰时代)
五 埃及远古陶器(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2686年)
(一)埃及古陶器的成型、装饰、烧成等工艺
(二)前王朝至早期王朝时代的黑粗陶、黑顶红陶、褐胎白线陶及彩陶(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2686年)
第三节 欧洲远古陶器(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200年)
一 爱琴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3000年)
二 巴尔干半岛中部新石器时代彩陶和印纹陶(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3000年)
三 中欧线纹陶(公元前5000年代中叶-公元前-4000年代前半叶)
四 西欧印纹陶(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3700年)、碗形陶和北欧漏斗颈陶(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2200年)
五 东欧新石器晚期的陶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第四节 中国远古陶器(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530年)
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素陶和刻纹陶(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4000年)
(一)北方早期陶器(红陶)
(二)江南早期陶器(灰陶)
二 黄河流域新石器中、晚期的彩陶和素陶及其文化艺术特色
(一)黄河中上游彩陶繁丽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515年-公元前2460年)
(二)黄河上游彩陶鼎盛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190年-公元前1715年)和彩陶衰落的齐家文化(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
(三)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龙山文化以,火色为主的陶器(公元前2310年-公元前1810年)
(四)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040年-公元前2240年)和山东龙山文化(公元前2010年-公元前1530年)
三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素陶和彩陶
(一)长汀巾游以素陶为主的大溪文化(公元前3825年-公元前2405年)和屈家岭文化(公元前2550年-公元前2195年)
(二)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公元前3670年-公元前2685年)和良渚文化(公元前2750年-公元前1890年)的陶器
四 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
(一)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二)东南和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五节 亚洲其他地区的远古陶器(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1090年)
一 远古时代日本绳纹陶器(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年)
二 远古时代朝鲜篦纹陶器(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90年)
三 东南亚原始陶器(约公元前4000年)

第2章 古典文明·神灵崇拜·陶器艺术的演化和拓展
节 概论
一 古典文明的世界
二 西亚和北非多民族创造的古典文明与人间天堂般的多神世界
三 希腊——罗马古典文明与多神崇拜
四 中国古典文明及其祭祀礼仪演化而成的“礼”“士”文化
第二节 西亚、中亚和北非古典文明时期的素陶、彩陶和釉陶
一 青铜时代早期的西亚素陶和彩陶(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一)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青铜时代早期的陶器
(二)伊朗北部早期青铜时代的陶器
(三)中亚和伊朗东部青铜时代早期的陶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四)安纳托利亚(土耳其)早期青铜时代的陶器
二 青铜时代中期和后期的西亚素陶和彩陶(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500年)
(一)赫梯王国、亚述王同、腓尼基王罔的陶器(安纳托利亚)
(二)巴比伦帝国统治迦南(腓尼基)前后的巴勒斯坦陶器
(三)迦南后期和海上民族入侵时代的巴勒斯坦彩陶与其他陶器
(四)伊朗铁器时代的米底王国、阿黑门尼德王国的陶器以及中亚陶器
三 埃及古典文明时期的陶器
(一)古王国及中间期(公元前2685年-公元前2040年)的砑光素陶
(二)中王同及第二中间期的陶器 (公元前2060-公元前1570年)
(三)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085年)华丽的彩陶和釉陶
(四)后王朝时代(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30年)埃及陶器的异族化四西亚釉陶
(一)埃兰王国中期的釉陶
(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610年左右)
(二)米底王国的釉陶(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59年)

第3章 中古文明·主流文化·陶器艺术的成熟与鼎盛
第4章 近现代文明·理性与个性·陶瓷艺术的繁荣与变革

《世界陶瓷(第4~6卷)》目录:
第1章 初始文明·原始信仰·陶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第2章 古典文明·神灵崇拜·陶器艺术的演化和拓展
第3章 中古文明·主流文化·陶器艺术的成熟与鼎盛
第4章 近现代文明·理性与个性·陶瓷艺术的繁荣与变革

    序言

陶瓷乃“水火既济而土合”,可谓土与火的艺术。土,遍及各地,可谓万物之本;火,焚朽催新,可视自然之魂。土火交融,烧结成器,供人实用,还可观赏,展露着人类创造性的无穷智慧,留存着物态化的人之万般情愫。
然而,循着历史的轨迹,找出土、火烧结物近万年以来在世界各地产生、发展、演化的进程,揭示它们不同的文化表征,寻求它们与人类文明的关联,虽说有益却很艰难。说其艰难,并非单指获取和梳理这样庞大的资料,难免会挂一漏万,更是指这种努力能否被人理解和认同。
我们把土制的盆盆罐罐与文明相连,将陶工们的劳作与文化挂钩,或许有小题大作之嫌。谈到文明和文化,人们必然想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而同样让我们自豪的瓷器的发明,却因其是土与火的烧结物,往往不被看重。应该说火药能够克敌制胜,但当初主要是庆典礼仪振奋人心的放鞭炮和放烟花;指南针已经帮助人类征服了海洋,而初却是人们因敬畏自然,而在破土造物之前测试风水的仪器;纸和印刷术传播知识,但据说当初更是为了寻求心灵慰藉印佛经而用。至于目前土与火的烧结物已成航天器上必用的重要零件,似乎显示了它的更大价值,但它毕竟更多地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无论文明如何演进或发展,陶瓷制品服务于普通生活这一基本事实从未发生根本改变。具体而言,一是实用,二是观赏,或二者兼有。似乎基于它的观赏性,人们称之为陶瓷艺术,并因此纳入艺术范畴。
艺术一词出现在近代,已成精英文化的专指。因为它标示着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互为依托,从而形成感人的形式和独特的面貌,供人欣赏和令人愉悦,显示特定的精神价值。

    后记

这几册图集,将较为丰富的图像资料汇总起来,试图构建一座书架上移动的“世界陶瓷陈列馆”,以方便读者浏览,并直观人类创造的陶瓷艺术遗产,进而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国家的陶瓷艺术及其样式和风格,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图集是正文的补充,是全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读者可以借助这些图像,理解正文内容,弥补文字之不足。如果从中发现更加深刻的意义,引发学术争辩,繁荣学术园地,则远远胜于作者的独白,也是作者的期望。
图集的每一页都似敞开一扇直面古代和世界的窗口,为众人提供一个较为新鲜的艺术天地。闲暇时翻一翻,看一看,增添些许愉悦,也是乐事。对于陶瓷艺术工作者或许更有直接的参考价值。而青年学子如果借此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培育丰富的审美情趣,增强深厚的艺术素质,更是作者所期待的。就此而言,图集的作用将大于拙文。
图集对我国陶瓷的图像选用,尽量以流失国外而一时无法回归故土的精典之作为主,以飨读者,也为了引起人们反思。应该说,我对良好保存中国文物的国内人士以及国际人士或部门,是心存敬意的。否则,历史会概念化,我们将无法从丰富真实的形象资料中,完整地直观和体悟这一份人类文化珍贵遗产。当然,从图集中看到如此多而且精美的古代中国陶瓷只能到国外目睹实物,也实在让人痛心。如果通过图集的出版,唤起人们保护文物之意识,才是迎来真正的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之先兆。
从撰稿到编图,已近五年,这其间虽无懈怠之念和取巧之心,精力也较为集中,但必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学识也有限,仍难免疏漏,还望专家和读者斧正。
感谢万卷出版社和责编许大庆先生的耐心和通力协作,使得本书从选题、校对、编印都有质量保证。何洁教授和周岳老师精心设计的封面更使本书增光生色。还有许多同事、朋友都曾为本书的撰稿、编排、出版操过心,受过累,就一并致谢吧!

    文摘

插图:

 
《世界陶瓷:千年风华,万象乾坤》 这是一部宏大而深邃的陶瓷艺术史卷。全六卷,由万卷出版公司精心编纂,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涵盖全球、贯穿古今的陶瓷文化盛宴。本套丛书并非简单罗列器物,而是深入挖掘陶瓷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探究其材质演变、工艺创新、审美变迁以及在社会、经济、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留下的深刻印记。 卷一:起源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泥土之歌 本卷追溯陶瓷的源头,从人类最早使用泥土塑形、烧制器皿的时代拉开序幕。我们将一同走进史前文明的窑火,探索东西方早期陶器的萌芽与发展。从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欧洲的伦勃朗陶器,再到中东地区的哈苏纳陶器,本卷将通过详实的考古发现与科学分析,揭示早期人类如何凭借智慧与自然对话,将朴实的泥土转化为承载生活、祭祀与审美的实用器皿。我们将深入了解早期陶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独立发展路径,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朴素的生命力与原始的艺术想象。 卷二:文明的熔炉——青铜时代的辉煌与变革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陶瓷技术并未停滞,反而与冶金技术相互激映,呈现出新的面貌。本卷将聚焦于这一时期各主要文明的陶瓷成就。在中国,我们会看到商周时期造型庄重、纹饰神秘的青铜器与之相伴的陶器,它们在礼制与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彩釉陶器展现出精致的工艺与丰富的设计,为后来的波斯陶瓷奠定基础。在地中海地区,米诺斯与迈锡尼文明的陶器则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海洋元素与几何图案。本卷将重点分析陶瓷在这一时期的物质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宗教信仰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不同文明间陶瓷技术与风格的交流与影响。 卷三:王朝的雅韵——汉唐宋元,中华陶瓷的巅峰之旅 本卷将视角聚焦于中国陶瓷史上的几个辉煌时代,为读者呈现中华民族在陶瓷艺术领域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深厚底蕴。从汉代的灰陶与唐代的唐三彩,到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再到元代的青花瓷,我们将沿着历史的长河,细致品味不同时期陶瓷的独特魅力。本卷将深入探讨各朝代的烧造技术、釉料配方、器型演变、装饰手法以及其背后的美学理念与文化象征。从宫廷御用瓷的精雕细琢,到民间生活用瓷的质朴实用,再到出口贸易瓷的繁荣景象,都将一一呈现,展现中国陶瓷作为世界艺术瑰宝的独特地位。 卷四: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回应——伊斯兰、欧洲陶瓷的崛起与融合 本卷将目光投向伊斯兰世界和欧洲大陆,讲述他们在吸收东方陶瓷技艺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我们将探讨伊斯兰陶瓷的辉煌,如波斯的光绪与伊兹尼克陶,它们精美的几何纹样、植物图案和书法装饰,影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的艺术风格。随后,本卷将进入欧洲的陶瓷发展历程,从早期模仿东方瓷器的尝试,到15世纪意大利的迈森瓷,再到18世纪英国的骨瓷,展现欧洲各国在技术、材料和审美上的不懈追求。本卷将重点分析东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与创新。 卷五:现代的革新与未来的展望——工业革命至当代 工业革命的到来为陶瓷制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卷将探讨机器生产、新材料的运用以及现代设计理念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我们将关注19世纪欧洲瓷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如新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的流行,以及后来的装饰艺术运动。进入20世纪,陶瓷艺术在表现形式、功能运用和跨界合作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本卷还将展望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包括环保材料的应用、3D打印技术的探索,以及陶瓷在建筑、设计、科技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揭示陶瓷艺术在新时代下的无限可能。 卷六:环球视角下的陶瓷文化——民族特色、交流互鉴与人类共享 本卷将跳出地域限制,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陶瓷文化的多元性与共通性。我们将深入探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所创造的独特陶瓷风格,例如非洲的部落陶器、拉丁美洲的民间彩绘陶、东南亚的土著陶艺等等。通过对比与分析,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陶瓷的象征意义、宗教内涵和社会功能。同时,本卷也将重点关注陶瓷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包括贸易、文化传播、艺术展览等,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实现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最终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世界陶瓷:千年风华,万象乾坤》全套六卷,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陶瓷史巨著。它不仅是对过去辉煌成就的回顾,更是对陶瓷艺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深刻意义的解读,期待与您一同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陶瓷艺术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世界陶瓷》:时间长河中的艺术脉络梳理 《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的另一项突出贡献,在于其对陶瓷艺术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并非孤立地介绍各个时期的作品,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陶瓷艺术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和相互影响的。例如,书中在介绍中国唐三彩的辉煌时,会提及当时与波斯、拜占庭等地的文化交流,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影响了唐三彩的色彩和造型。当讨论到欧洲瓷器如何一步步追赶和超越东方瓷器时,书中则详细阐述了技术引进、工艺革新以及本土化创新的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不同文明之间建立联系的努力,比如,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陶瓷遗址的介绍,展现了陶瓷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品和文化载体,如何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种脉络式的梳理,使得陶瓷艺术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我能够从中看到,不同文明在陶瓷艺术上的创新,是如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又如何被后来的文明所借鉴和发展。这套书不仅让我认识了无数精美的陶瓷作品,更让我理解了陶瓷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文化传承。

评分

《世界陶瓷》:材质与技艺的深度对话 《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在探讨陶瓷艺术的魅力时,并非仅仅停留于造型和纹饰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材质和技艺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作用。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时,都会对所使用的泥土、釉料、颜料等原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在讨论中国青瓷时,书中会解释高岭土、长石、石英等成分的比例如何影响胎体的质感和烧制温度;在介绍伊斯兰世界的琉璃釉时,则会探讨金属氧化物在釉料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烧制气氛来获得独特的色彩效果。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各种传统陶瓷制作技法的详细阐述,如拉坯、捏塑、雕刻、彩绘、贴花等,让我对工匠们精湛的手艺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能够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到,一件陶瓷作品的诞生,是多么需要经验、技巧和耐心。例如,书中在描述景德镇的青花瓷制作过程时,会细致地讲解钴料的运用、笔法的变化,以及如何在素坯上勾勒出如此细腻而富有层次感的图案。又比如,在介绍日本备前烧的“窑变”时,则会阐述如何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让灰烬落在器物表面,形成独特的自然肌理。这种对材质和技艺的深度剖析,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欣赏每一件作品的价值,并理解为何某些陶瓷作品能够历经千年而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评分

《世界陶瓷》: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印记 这套《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带给我的,远不止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场心灵的涤荡。在第三卷中,我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伊斯兰世界的陶瓷艺术。那些蓝白相间的釉彩,华丽的几何纹饰,以及繁复的阿拉伯文书法,都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书中详细介绍了伊斯兰陶瓷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吸收和融合了拜占庭、中国以及中亚的艺术风格,并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那些具有宗教意义的纹饰,如清真寺的穹顶,以及象征着生命和繁荣的植物图案,都在诉说着伊斯兰文明的精神内涵。接着,我被带入了中世纪欧洲的陶瓷世界。虽然早期的欧洲陶瓷在技术上可能不如东方,但其发展的轨迹同样充满了趣味。书中对当时贵族餐具、宗教器皿的介绍,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特别是那些早期釉下彩的尝试,虽然不甚成熟,却为后来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陶瓷艺术更是迎来了新的曙光。书中对意大利的迈森瓷器,以及随后各地模仿和创新的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仿佛能看到工匠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掌握了高岭土的奥秘,烧制出了与中国瓷器媲美的作品。这套书的编纂者在材料选择和布局上煞费苦心,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以一种流动的、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各个文明在陶瓷艺术上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影响。

评分

《世界陶瓷》:技艺的演进与审美的革新 翻阅《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的第四卷,我被一种更加细腻、更加精巧的技艺所震撼。这一卷主要聚焦于近代以来,特别是18世纪以后,欧洲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书中对德国迈森瓷器(Meissen)的详细介绍,堪称是欧洲瓷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其诞生之初,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如何模仿和超越东方瓷器,再到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如洛可可式的繁复、新古典主义的优雅,都展现了欧洲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仔细欣赏那些描绘人物、风景、花卉的彩绘,每一笔都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接着,书中引出了法国塞弗尔瓷器(Sèvres)的辉煌。其精美的胎体、独特的釉色,以及对动物、肖像等题材的精湛描绘,都将陶瓷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不同釉料的分析,以及其在色彩表现力上的突破,让我对陶瓷材料的化学构成和烧制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往前,英国的骨瓷(Bone China)的兴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解释了骨粉在瓷器配方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带来了更轻薄、更坚韧、更纯白的质感。那些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餐具、装饰品,都展现了当时英国的工业实力和审美趣味。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了精美的器物,更在于其对制作工艺、材料科学的深入探讨,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欣赏陶瓷艺术的魅力。

评分

《世界陶瓷》:文化的载体与审美的传承 《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陶瓷的图录,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在陶瓷器物中留下的深刻印记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陶瓷作为一种易于塑形、便于烧制且相对耐久的材料,早已超越了其作为生活用品的实用功能,成为了承载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书中大量的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中国古代,陶瓷器上的纹饰往往会融入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社会风貌。那些龙凤纹样、祥云图案、人物故事,都无不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而在西方,陶瓷器上的彩绘则常常用于描绘神话故事、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的贵族生活场景,成为了解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近代欧洲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陶瓷器皿的用途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从祭祀用的礼器,到日常使用的餐具,再到文人雅士的陈设品,每一种器皿的设计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阶层和审美追求息息相关。这套书让我明白,欣赏一件陶瓷作品,不仅要看其造型和工艺,更要理解它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它所承载的时代信息。通过陶瓷,我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间审美的传承与演变。

评分

《世界陶瓷》:现代视野下的艺术回响 在《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的第五卷中,我看到了陶瓷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一卷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浪潮,以及20世纪中后期的当代陶瓷艺术。书中对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时期陶瓷的介绍,让我领略了其流畅的线条、自然的纹样以及大胆的色彩运用。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植物、动物造型,以及其与建筑、室内设计相结合的理念,都展现了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对美的全新追求。我特别欣赏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它们打破了传统陶瓷的刻板印象,注入了更加自由和个性的灵魂。接着,视线转向了Bauhaus(包豪斯)学派对陶瓷艺术的影响。书中阐述了包豪斯如何倡导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以及其对工业化生产与艺术设计结合的探索。那些简洁、实用的器皿设计,虽然看似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设计哲学,对后来的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往前,我被带入了20世纪后半叶的当代陶瓷艺术领域。书中展示了各种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作品,他们运用陶瓷作为媒介,表达对社会、文化、哲学等议题的思考。有些作品打破了传统陶瓷的器形界限,运用抽象的造型、新颖的材料,甚至将陶瓷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历史的辉煌,而是积极地探索陶瓷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

《世界陶瓷》:地域风情与文化传承的交织 翻开《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的第六卷,我仿佛踏上了一段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地域文化探索之旅。这一卷重点关注了世界各地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陶瓷艺术。书中对东南亚地区陶瓷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在吸收中国陶瓷技术后,又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特色。那些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器皿,以及生活化的陶器,都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接着,我被引向了拉丁美洲的陶瓷世界。书中对墨西哥、秘鲁等国古代文明的陶器,以及殖民时期后发展出的特色陶瓷的介绍,都充满了惊喜。那些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案,以及对神话传说、动植物的描绘,都展现了拉美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书中对当地手工制陶技艺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这种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再往前,我还看到了非洲大陆上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原始陶器。虽然在技术上可能相对简单,但其粗犷的造型、朴实的纹饰,以及在部落仪式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都展现了非洲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试图通过器物来表达精神世界的热情。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名窑”和“大师”的作品,更关注那些在世界各地默默传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陶瓷艺术的多元性。

评分

《世界陶瓷》:一段跨越文明的艺术探索之旅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无疑是一座让我流连忘返的宝库。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不同地域的陶瓷制品,它更像是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将各个文明古国的陶瓷艺术巧妙地串联起来。当我深入阅读第二卷时,便被中国陶瓷那博大精深的魅力所折服。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商周的青铜时期与陶瓷的交融,再到汉代的铅釉陶,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特别是唐三彩,那种鲜艳的色彩、丰富的造型,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都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瓷器的介绍,如龙泉窑的青瓷、景德镇的青花瓷,都详细地解析了其烧制技艺、釉料配方以及装饰手法。我甚至能感受到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如何在炙热的窑火中,将普通的泥土炼化成温润如玉、坚如磐石的艺术品。接着,视线转移到日本。书中对日本陶瓷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其精致、内敛的东方美学。从古老的绳纹陶,到武士时代备前烧的质朴,再到江户时代的有田烧的华美,日本陶瓷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那些看似简洁的器形,却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和对自然的敬畏。本书的叙述方式也相当引人入胜,它不仅仅陈列图片和文字,更是在讲述每一个陶瓷背后的故事,那些与皇室、贵族、僧侣、文人雅士息息相关的故事,让冰冷的器物瞬间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

评分

《世界陶瓷》:细节之处见真章的匠心之作 《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经典的陶瓷艺术巨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书中对于一件器物的细致描绘所打动。无论是对釉面裂纹的纹理分析,还是对胎体厚薄均匀度的衡量,亦或是对装饰图案的构图布局、色彩搭配的精准解读,都展现了编纂者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一件陶瓷作品时,往往会从多个角度呈现其图像,有时甚至会放大局部细节,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手工绘制的笔触、釉料流淌的痕迹,以及烧制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窑变。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为了揭示器物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时代特征。比如,在讨论某件青瓷时,书中会详细分析其“开片”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釉料与胎体膨胀系数的差异,还是刻意为之的装饰效果。在描述某件彩绘瓷器时,则会辨析不同时期、不同画师的绘画风格,甚至能够通过笔触的粗细、设色的浓淡来判断其年代和产地。这种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解读,让我对陶瓷艺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肌理和灵魂。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陶瓷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够进行细致入微研究的宝贵平台。

评分

初识《世界陶瓷》: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套《世界陶瓷》(全6卷,万卷出版公司)时,就被那精美绝伦的插图深深吸引。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生动的史诗,带领我穿梭于古往今来的陶瓷艺术长廊。从东方的神秘瓷器,到西方的恢弘陶罐,每一页都凝聚着匠心独运的智慧和经年累月的沉淀。我仿佛能闻到古代窑炉中烧制的泥土芬芳,看到工匠们指尖的温度如何在泥土上幻化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品。第一卷便从史前时期讲起,那些粗糙却充满生命力的陶器,诉说着人类文明的最初萌芽。那些早期文明的陶塑,无论是在祭祀场合的庄重,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实用,都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试图通过器物来表达精神世界的渴望。接着,笔锋转向了古埃及,那些色彩鲜艳、图案复杂的陶器,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宗教信仰和宇宙观的载体。它们上雕刻的象形文字,如同无声的诉说,向我们揭示着那个古老国度的神秘面纱。再往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陶瓶,更是以其流畅的线条、生动的叙事性画面,成为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那些描绘神话传说、日常生活场景的纹饰,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在视觉呈现上下足了功夫,每一件展出的器物,都配有高清、多角度的图片,让读者能够细致入微地欣赏其细节之处,无论是釉面的光泽,还是胎体的质感,都仿佛触手可及。这套书不仅是关于陶瓷本身,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画卷,通过陶瓷这一媒介,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