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20世纪偶然被发现的珍贵文献。
      从红海到中国,一位葡萄牙使者细心记下的沿途地区方志。
      一部真实有趣地记载了东方诸国风土人情的古书抄本。
      一部提供了生动的16世纪东方地理历史情报的优秀作品。
16世纪初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派往东方很多批使者,其中一位名叫皮列士的使者从非洲东海岸到达中国、日本,并记述了沿途的地理、风俗、气候、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见闻,最终汇辑成书,就是这部《东方志》。由于皮列士和航线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大致相近,他的著作与郑和的记述也就成为了研究该地区历史和东西方交流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尤其重要的是,很多地方,这部书弥补了郑和叙述的不足,其细致入微的记述,生动地再现了16世纪时期这一地区的风貌。
多默·皮列士,是葡萄牙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使者,他原为葡萄牙王子的药剂师,后随东征船队来到马六甲担任药物生意经纪人。被派往中国后,皮列士经历了重重曲折、苦难,被监禁、发配,最后于16世纪中期死于中国。皮列士死后,其著作《东方志》长期湮没世间,直至20世纪才被发掘,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最珍贵的历史文献。
    何高济,1933年生,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后移居巴西。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发表论文多篇,曾参加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的编写工作。主要译著有: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中国札记》、曾德昭《在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史》等。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学术化的专业著作,但阅读后发现,作者的文笔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浪漫情怀。他不仅在分析历史事件,更是在重塑一种历史的“感觉”。那种对异域风光的想象、对远航的敬畏、对不同文化交融的美好憧憬,都渗透在字里行间。这种情感的投入,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温度、有灵魂。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过去的桥梁,让人在知识获取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奇迹的由衷赞叹。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它张弛有度,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又不乏微观视角的细腻描摹。作者在描绘大历史脉络时,毫不拖泥带水,直指核心;而在讲述某个具体历史人物或某个港口城市的兴衰时,又能娓娓道来,富有画面感。读起来非常流畅,完全没有一般历史著作那种枯燥的说教感。仿佛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用最生动有趣的方式娓娓道来。对于一个想了解古代世界联系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亲和力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连接”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它并非只关注东方或西方,而是巧妙地构建起一个环绕印度洋的动态网络。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将宗教传播、技术交流、艺术风格的融合,都置于这个贸易网络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对古代世界的理解从孤立的区域史转向了相互依存的全球史视角。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原来那些看似不相干的文化元素,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通过这条海上生命线紧密相连。这种宏观视野的拓展,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赞叹,它似乎不是简单地复述已知史实,而是深入历史的肌理,重新梳理了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细节。作者对文献的驾驭能力极强,将晦涩难懂的古代记录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得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得清晰易懂。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触摸那些鲜活的印记。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地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时,那种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赞叹作者研究之广博的同时,也不禁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产生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波斯和印度洋贸易网络的奇妙之窗。作者的叙事功力深厚,仿佛带我亲自踏上了那条古老的航线。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简单罗列,而是将历史、文化和贸易的交织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文明之间互动细节的捕捉,比如那些在海港城市交换的香料、丝绸和宝石,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权力与信仰的较量。读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跨越数千公里的商旅的艰辛与荣耀。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那种在茫茫大海上与风浪搏斗的勇气,都被作者生动地刻画出来,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
评分读了叶萱的《纸婚》后关注了她的微博和公众号,很喜欢她,文字安静而有力量,在她的书中讲述了她的一些经历,不是从小到大的好孩子、学霸,而是一直很努力,不断的学习、感悟。很喜欢《纸婚》里管桐的形象,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但依旧不断努力、从容、冷静,不抱怨。一帆风顺的人有,但更多的我们都是平平众生,背后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看起来毫不费力。
评分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评分一部提供了生动的16世纪东方地理历史情报的优秀作品
评分梁武帝在同泰寺“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帮别人买的,说和书店看到的一样。
评分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书不错 我是说给懂得专业的人听得 毕竟是小范围交流 挺好,粘合部分不是太好,纸质还是不错的,质量好,封装还可以。虽然价格比在书店看到的便宜了很多,质量有预期的好,书挺好!之前老师说要买 但是是自愿的没买 等到后来说要背 找了很多家书店网上书店都没有 就上京东看看 没想到被找到了 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现在,京东域名正式更换为JDCOM。其中的“JD”是京东汉语拼音(JING DON|G)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京东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实现轻松购物。名为“Joy”的京东吉祥物我很喜欢,TA承载着京东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京东了。|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逝去,不必感伤,不必回首。或许他们早该明白,世上已没有了小飞龙,而她奋不顾身爱过的那个清高孤傲的少年,也早已死于从前的青春岁月。现在相对而坐的是郑微和陈孝正,是郑秘书和陈助理是日渐消磨的人间里两个不相干的凡俗男女,犹如一首歌停在了最酣畅的时候,未尝不是好事,而他们太过贪婪固执地以为可以再唱下去才知道后来的曲调是这样不堪。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所以作者写的故事是来纪念。不是感伤懊悔,而是最好的纪念。道别的何止是最纯真的一段唯美, 而是我曾经无往不胜的天真青春啊。请允许吧,那时的少年,尽情言情。一直言情,不要去打扰他们,他们总有一天会醒来。告别青春,因为青春,终将逝去。陪你梦一场又何妨。二、写不尽的儿女情长,说不完的地老天荒,最恢宏的画卷,最动人的故事,最浩大的恩怨,最纠结的爱恨,尽在桐华《长相思》。推荐1:《长相思》是桐华潜心三年创作的新作,将虐心和争斗写到了极致。全新的人物故事,不变的感动、虐心。推荐2:每个人在爱情中都有或长或短的爱而不得的经历。暗恋是一种爱而不得,失恋是一种爱而不得,正在相恋时,也会爱而不得,有时候,是空间的距离,有时候,却是心灵的距离。纵然两人手拉手,可心若有了距离,依旧是爱而不得。这样的情绪跨越了古今,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推荐3:唯美装帧,品质超越同类书,超值回馈读者。《长相思》从策划到完成装帧远远领先目前市场上同类书,秉承了桐华一贯出产精品的风格,将唯美精致做到极致,整体装帧精致唯美,绝对值得珍藏。京东有卖。
评分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评分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