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阿拉伯语常用词分类词典(新增补本)

汉语阿拉伯语常用词分类词典(新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外文出版社阿拉伯文部 编
图书标签:
  • 汉语
  • 阿拉伯语
  • 词典
  • 语言学习
  • 翻译
  • 工具书
  • 分类词汇
  • 常用词
  • 双语词典
  • 新增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ISBN:9787119042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219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2
正文语种:中文,阿拉伯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语阿拉伯语常用词分类词典(新增补本)》按政治、工业、农业、财贸、交通运输、国际关系与外交、军事、文化教育、法律、自然科学、体育、医疗卫生、民族与宗教、旅游、常用成语和谚语、附录等分为十六类。附录包括中国行政区域、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岛屿、历史年代表、主要节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在华外国公司与企业集团;世界各国、各地区、首都、与中国建交日期;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主要河流、湖泊、海洋、岛屿、山脉、沙漠;联合国机构;度量衡和中国穆斯林常用语等十五项。同时,特选编了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经济、金融、电子、高科技词汇万余条。

内容简介

《汉语阿拉伯语常用词分类词典(新增补本)》选录了各类常用词条和短语四万五千余条,七十万字。
《汉语阿拉伯语常用词分类词典(新增补本)》包括政治、经济、工农业、军事、文化、外交、体育、卫生、宗教等十六大类。附录包括中国行政区域、联合国机构、历史年代表等十五项。
《汉语阿拉伯语常用词分类词典(新增补本)》特选编了改革开放、电子、高科技词汇万余条。
本书适合于从事阿拉伯语口、笔译者及在校高年级学生使用。
新收词条近万条,十万佘字,如“与时俱进”、“信息化”、“网民”、“和谐社会”等。同时增加了世界各国驻华机构名称,以及中国政府发布的各类法律法规等内容。

目录

一、政治
二、工业
三、农业
四、财贸
五、交通运输
六、国际关系和外交
七、军事
八、文化教育
九、法律
十、自然科学
十一、体育
十二、医疗卫生
十三、民族、宗教
十四、旅游
十五、常用成语、谚语
十六、附录
增补部分

前言/序言


汉语阿拉伯语常用词分类词典(新增补本) 图书简介 本书是《汉语阿拉伯语常用词分类词典》的增补版本,旨在为学习汉语或阿拉伯语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内容更新的工具书。本词典的编纂秉持着实用性和前沿性的原则,力求覆盖当代语言使用中的核心词汇和新兴概念,尤其注重在中阿两大语言体系的实用交际层面进行深度整合。 一、 编纂理念与特色 本词典的编纂立足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现实需求,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紧密合作。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词典往往在词汇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上存在局限,因此,本次增补修订的核心目标是:保持原有分类体系的严谨性,同时注入大量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新词与热词。 主要特色包括: 1. 科学的分类体系: 词汇按照主题和功能划分为若干大类,如“国家与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日常生活”、“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这种分类方式便于学习者根据具体语境快速查找所需词汇,尤其适合用于专业翻译和主题式学习。 2. 详尽的释义与例证: 每一个词条都提供清晰准确的汉、阿双语释义。更重要的是,针对核心词汇,我们精心设计了贴近实际应用的例句。这些例句不仅展示了词汇的语境用法,更体现了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与对应关系。 3. 新增补的时代性内容: 本“新增补本”是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们投入大量精力收集并纳入了近些年来在中阿交流中频繁出现的专业术语、网络流行语(在不影响正式交流的前提下)、以及与“一带一路”倡议、新能源、数字经济等热门领域相关的词汇。这使得本词典的知识库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 4. 侧重常用与高频: 尽管内容有所扩展,但全书仍严格遵循“常用词”的定位。我们优先收录了在实际交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确保学习者投入的时间能够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 适用对象 本书的读者群体广泛,适用于: 汉语学习者(阿拉伯语母语者): 尤其适合处于中高级阶段,需要系统掌握专业领域词汇和进行深度阅读与写作的学员。 阿拉伯语学习者(汉语母语者): 适用于所有阶段的学习者,尤其是在进行商务谈判、文化交流、涉外工作时需要快速查阅特定主题词汇的专业人士。 翻译工作者: 作为案头工具书,用于核对术语、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相关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 用于教学备课、编写教材或进行语言对比研究。 三、 内容结构概述(新增补本的重点扩展) 本次增补,我们重点对以下几个关键领域进行了词汇的补充和修订: 1. 经济贸易与金融领域 随着中阿双边贸易额的持续增长,对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术语的需求激增。 新增内容示例: 涵盖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跨境电商平台(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s)、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特别关注合规性表达)、自贸区(Free Trade Zone)的对应表达。 修订重点: 对传统贸易术语(如“信用证”、“装运条件”)的阿拉伯语表达进行了最新标准核对。 2. 科技与信息技术(IT) 信息时代的词汇更新速度极快,本增补本力求跟上这一步伐。 新增内容示例: 针对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物联网(IoT)、5G技术等前沿概念,提供了权威且通用的阿语对应词汇,并附带简短的语境解释。 侧重方向: 强调技术中性词汇的准确翻译,避免因误译造成理解偏差。 3.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涉及国际合作、多边主义、区域发展规划的词汇使用频率极高。 新增内容示例: 增加了关于“基础设施联通”、“互联互通”、“多边合作机制”、“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高频政治经济词汇。 例句优化: 针对外交场合和官方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固定搭配进行了优化。 4. 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增进相互理解的基础,本部分侧重于反映当代社会风貌和日常生活习惯的词汇。 新增内容示例: 增补了与健康养生(如中医的特定概念对接)、现代休闲娱乐方式、城市管理(如智慧城市概念)相关的词汇。 文化敏感性处理: 对涉及宗教、习俗的词汇,增加了必要的文化背景提示或更审慎的翻译选项。 四、 使用指南 为最大化本词典的使用效率,我们建议读者: 1. 分类优先查阅: 当遇到特定主题的词汇时,应首先定位到相应的章节,而不是仅仅依赖首字母(或汉语拼音)排序,这样更容易发现与该主题相关的衍生词汇。 2. 重视例句研读: 词汇的含义往往依赖于语境。请务必仔细阅读配套的例句,理解该词汇在不同语体(口语、书面语、专业文本)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3. 利用新增补部分: 对于熟悉旧版词典的用户,应着重翻阅新增的章节和被标记为“新”的词条,以确保知识体系的同步更新。 本书的出版,是我们对中阿语言学习工具库的一次重要贡献,它不仅是一本词汇手册,更是连接两种语言使用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我们期望它能在您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新增补本”时,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前一个版本我已经使用了多年,里面标记满了我的学习心得和心得体会,我担心任何改动都会打破我已有的学习习惯。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次的“新增补”部分,明显是在原有坚实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升级,而不是面目全非的推倒重来。新增的词条大多集中在近年来中阿交流日益密切所产生的新兴领域,例如新能源、金融科技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词汇,这些都是老版词典力所不及的盲区。而且,即便是对原有词条的解释,也进行了精细的修订和补充,很多原先略显模糊的释义,现在都变得更加精准和现代。这种“与时俱进”的迭代速度,体现了编纂团队对语言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它确保了我们手中的工具始终处于行业前沿。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这本词典带给我的感受,那应该是“信赖”。我曾尝试过市面上其他几家知名的中阿工具书,但总是在关键时刻发现解释的偏差或例句的陈旧。但这本词典,至少在我过去几个月的密集使用中,从未出现过让我感到措手不及的重大错误。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外交辞令和文学典故的翻译时,它提供的译法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和交际的得体性,很少出现那种“中式阿拉伯语”的尴尬局面。这种高度的可靠性,是任何华丽的宣传语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在面对重要的口译任务或需要精确表达复杂概念时,能够完全放心地将查询结果作为最终依据,这种学习上的“安全感”,是任何一本优秀的工具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阿拉伯语打交道的学习者,我对词典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独到之处,真正抓住了我们这类进阶学习者的痛点。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采用了“分类”的逻辑,将相近的词汇群聚在一起,比如“商业术语”、“宗教文化”、“日常交际”等模块,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许多核心词汇提供了极其详尽的语境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视角非常新颖,很多都是从现代阿拉伯语国家的实际媒体报道和官方文件中提取出来的,这对于理解词汇在真实语境中的细微差别至关重要。这种深度而非广度的侧重,让我在撰写专业报告或进行深度阅读时,能够迅速定位到最贴切的表达,避免了那种“词对词”翻译的僵硬感,真正实现了“活学活用”。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排版细节上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长时间盯着手机或电脑屏幕学习,眼睛真的非常容易疲劳。这本词典的版面设计,采用了双栏布局,每行字符的间距和字号都经过了黄金比例的计算,使得阅读起来极为舒适。更巧妙的是,在每个分类的起始页,都附有一段简短的引言或文化背景介绍,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的词汇释义,却能让学习者在进入特定词汇群之前,对相关的文化场景有一个初步的预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方式,比那些生硬的文化注释要高明得多,它帮助学习者建立起一种语感和文化联结,让学习不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而变成了一种探索异域思维模式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的封面触感厚实而有质感,墨绿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古典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某种珍贵的典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也让那些密集的双语对照显得格外清晰。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即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出现松散的迹象。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作者精心打磨的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股严谨治学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在学习的枯燥中找到一丝慰藉。相比那些追求轻薄、只求速成的当代词典,它这种对实体品质的坚持,无疑是对传统精装词典的一种致敬,也让它在书架上拥有了独特的地位,是那种值得长久珍藏的类型。

评分

备注:动漫作品《进击的巨人》[2-3]人气角色之一;

评分

现在阿语字典很少,这本分类是很不错

评分

团长评价:A++

评分

在阿拉伯人中间出了许多征服世界的英雄豪杰,他们永远放射着光辉。这个民族兴起之后,在百年期间建立了一个大帝国,自大西洋东岸起,至中国边境止,版图之大,胜过极盛时代的罗马帝国。在这个空前扩张的时期里,他们“在教义上、语言上、血统上所同化了的异族人,比他们之前或之后的任何民族所同化的还要多些,希腊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或俄罗斯人都赶不上他们。”

评分

常见译名:利威尔兵长(台湾东立出版社译名:里维士官长)

评分

不错的书。满意。

评分

现在多数学者赞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月氏”与吐火罗人有关。如林梅村先生最近发表论文,认为希腊文献把大月氏称作“吐火罗人”,从考古发现看,吐火罗人起源于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公元前2300年迁入阿尔泰山南麓,形成“切木尔切克文化”(或称“克尔木齐文化”)。汉代的祁连山指新疆天山东麓,大月氏王廷就在“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在新疆发现的各种考古学文化中,以洋海墓地为代表的苏贝希文化,就是大月氏文化。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至少存在两种时代前后衔接的文化:早期为大月氏文化,晚期为匈奴文化或受匈奴文化强烈影响的小月氏文化(参看《大月氏人的原始故乡——兼论西域三十六国之形成》,载《西域研究》2013年第二期)。关于近年来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新发现,国内外学者都很关注,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郭物博士的《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韩建业博士的《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邵会秋博士的《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国外则有澳大利亚学者本雅明(Craig Benjamin)在2007年出版的《月氏的起源、迁徙及其对巴克特里亚北部的征服》;俄罗斯著名考古学家库兹明娜(E. E. Kuzmina)在2008年出版了英文论著《丝绸之路史前史》(The Prehistory of the Silk Road),其中包括对“吐火罗问题”的讨论。2012年,乌兹别克学者也用俄文出版了讨论“吐火罗问题”的新著。早在1985年,中国古人类学家韩康信(1935- )根据对出土人骨的研究,提出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具有中-长颅和低面的原始高加索人成分早在距今近4000年就已出现在罗布泊地区(古墓沟遗址),其形态特征与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南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流域发现的铜器时代居民的形态特征接近。由此笔者提出一种假设,认为早在三四千年前就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具有高加索人特征的居民与后来的吐火罗人存在某种联系,并在之后发表中、英文论文加以阐述。另一方面,新疆各处的墓葬遗址还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人类遗体,其中年代最早的也距今约四千年,具有明显的白人特征。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 Mair, 1943- )参观新疆博物馆举办的古尸展览后,倡议进行研究,他于199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组织了题为“中亚东部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居民”国际研讨会,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会。笔者随同安志敏(1924-2005)、林梅村、水涛三位先生出席了会议,会后于1998年出版了两卷本文集。2000年,梅维恒与印欧语系语言学和考古学专家马劳瑞(J. P. Mallory, 1945- )合写关于塔里木古尸的专书出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1935- )也主编了中英文对照的《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从2000年起,中国考古学家进出罗布泊沙漠,找到了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 Bergman,1902-1946)曾找到过的、位于孔雀河流域下游的小河墓地。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发掘,发现数具保存完好的古代人类遗体。经DNA检测,小河居民具有东西方成分混合的特点,其男性人体检出单倍体R1a1a标记,这一分子人类学结论与韩康信的观点相吻合。由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和美国学者合作完成的英文论文于2010年发表,引用率很高。现在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羡沃文化(Afanasievo Culture)与原始吐火罗人有联系,居住在米奴辛斯克和阿尔泰地区说印欧语的族群向南进入新疆北部,形成“切木尔切克文化”,而“小河文化”是切木尔切克文化南下塔里木盆地沙漠、戈壁地区后,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创造切木尔切克文化、小河文化的人群被认为和历史时期留下吐火罗语文献材料的人群有一定关系。这种观点也受到一些质疑,因为一种语言可以被不同的人群学习和使用,而且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语言与族群隔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要确认其中的关系是困难的。6月在维也纳的“吐火罗语写本与丝路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就是在以上学术背景下召开的。关于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国际会议,每年举行的数以千万计,但对吐火罗学而言,较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并不经常举行。就笔者所知,1995年为纪念吐火罗

评分

我还以为能通过拼音查词呢!原来是个词典,而且还是有分类的!哎……都怪我没有注意看啊!

评分

阿拉比亚的面积,约等于欧洲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关于那个地方,我们所知道的却太少了,不知道的却太多了。比较起来,我们对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了解已经开始超过我们对于阿拉比亚大部分地区的了解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