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评分 评分武昌起义战斗照片和绘画雕塑作品
评分 评分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1]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评分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1]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原定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但未能成功。
评分袁世凯生于清文宗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书到
评分 评分该书对袁世凯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述和评价,人物更加鲜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