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筒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ilos]

钢筋混凝土筒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ilo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钢筋混凝土
  • 筒仓
  • 施工
  • 质量验收
  • 规范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工业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0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315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ilo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页数: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钢筋混凝土筒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共分11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基础工程、筒体工程、仓底及内部结构工程、仓顶工程、附属工程、季节性施工、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工程质量验收等。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基础工程
4.1 一般规定
4.2 地基与桩基础工程
4.3 基坑工程
4.4 钢筋工程
4.5 模板工程
4.6 混凝土工程

5 筒体工程
5.1 一般规定
5.2 钢筋工程
5.3 模板工程
5.4 混凝土工程
5.5 预应力工程
5.6 仓壁内衬

6 仓底及内部结构工程
6.1 仓底结构、填料工程
6.2 漏斗、锥体工程
6.3 漏斗内衬

7 仓顶工程
7.1 仓顶钢结构
7.2 仓顶混凝土结构

8 附属工程
9 季节性施工
9.1 一般规定
9.2 冬、雨期施工

10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
10.1 职业健康安全
10.2 环境保护

11 工程质量验收
11.1 工程质量验收的划分
11.2 工程质量验收
11.3 工程质量检查评定

附录A 筒体结构实体检验
附录B 筒仓垂直度和全高检测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5.1.1简体结构施工方法较多,本规范推荐使用目前工艺比较成熟技术比较先进的滑动模板工艺和三脚架倒模施工工艺,采用其他方法施工时也应符合本规范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仓底以下设有多个结构层的筒仓,如果采用滑模施工则操作程序较多,如果缺少相应施工技术或可靠工程经验,在施工进度和工期方面可能不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此类结构可采用墙梁板结构的支模方法施工,或采用竖向构件倒模和平面结构支模相结合的方法施工。
5.1.2本条是对筒体模板体系的设计、使用作出的规定,目的是满足模板系统的使用要求和施工安全。筒体工程模板具有施工荷载大、高空或架空施工等特点,模板体系构造合理并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模板及支撑体系均应进行结构构造、承载力、稳定性的设计和计算,特种模板构造还应按照相关专门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验算。施工中应按照规定对模板使用情况和工作状态进行监控,做好维修和维护,以保证使用安全。
5.1.3本条是对简体模板的一般性规定。要求按照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选择模板类型。对于圆形筒仓,为保证简体结构尺寸准确,当单块模板的面积较大时,推荐使用带弧面的模板;当采用直面模板时,本规范给出了一个模板最大宽度的限值供施工时参照执行。
……

前言/序言


建筑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实践:一本面向结构工程师与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手册 图书名称:《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理论、规范与工程实践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项目经理、质量控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聚焦于现代建筑工程中最为核心的结构形式之一——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设计、施工、检测与质量控制。本书内容涵盖了从结构材料的性能评估到复杂结构体系的深化设计,再到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保证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 第一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基础与规范解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和现行国家/国际规范的精髓。 材料科学与性能: 详细分析了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HPC)以及各种新型胶凝材料(如地聚合物)的力学性能、耐久性指标及其对结构承载力的长期影响。重点阐述了钢筋的疲劳性能、抗震性能以及连接方式对结构整体性的贡献。 结构设计理论: 系统回顾并深入解析了极限状态设计法(LSD)的核心原理,包括材料的本构关系、截面受力分析(弯曲、剪切、扭转)、构件的配筋设计原则。特别关注了剪力墙、框架节点、梁柱交接处的应力集中与详细配筋策略。 规范深度解读: 对现行主要的结构设计规范(如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欧洲规范EC2或美国ACI 318等,根据目标读者群选择侧重)进行逐条精讲,强调规范条款背后的工程意义和设计意图,避免仅停留在公式的罗列,而着重于如何将规范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图纸。 特殊结构设计考量: 涵盖了复杂受力构件的设计,如大跨度梁、深梁、悬挑结构以及在特殊荷载作用下(如风荷载、地震作用)的结构响应分析与加固设计的基本思路。 第二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与工艺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可实施的工程步骤,是指导现场施工管理的核心参考。 模板工程的精度控制: 详述了各种模板体系(木模板、组合钢模板、爬升模板、滑升模板)的搭设要求、支撑体系的稳定性验算,以及模板安装过程中垂直度、平整度和轴线的精确控制方法。强调模板拆除的时机选择与后浇带的设置规范。 钢筋工程的质量要点: 详细阐述了钢筋的采购、验收、运输、加工(包括冷/热轧带肋钢筋的机械连接技术、焊接工艺的质量控制)。重点分析了钢筋绑扎的顺序、间距控制、搭接长度的精确计算与现场复核,尤其对密集的抗震区结构中的箍筋和构造钢筋的施工要求进行了细致说明。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现场施工: 深入探讨了满足特定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要求的配合比优化,包括外加剂的选择与掺量控制。详细描述了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工艺(包括泵送、高程浇筑),振捣密实的技术要点,以及层间接茬的处理方法,确保新旧混凝土的有效粘结。 现浇与预制结构的装配连接: 对于装配式结构,详细介绍了预制构件的吊装精度要求、节点锚栓的预埋与灌浆密实技术,以及后植钢筋的植入与化学锚固的质量验收标准。 第三部分:结构工程的质量检验与验收管理 本部分侧重于工程后期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执行。 原材料的进场检验: 规定了水泥、骨料、钢筋、外加剂进场时必须执行的取样检验频率、标准与判定依据,确保源头的质量可控性。 施工过程的巡检与监控: 建立了从隐蔽工程到关键节点的多级巡检制度。重点讲解了混凝土浇筑期间的温度监测、养护制度的执行与记录,以及对垂直度、线形偏差的实时测量技术。 成品检测技术: 详细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包括回弹法、超声回弹法、钢筋位置扫描仪(RISA)的使用规范、电磁波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方法与精度评估。对于关键部位,还介绍了取芯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与强度评定方法。 结构验收的程序与文件管理: 梳理了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的验收流程,明确了各方责任主体(设计、施工、监理)在验收会议中的职责。指导如何编制和归档完整的工程质量证明文件,为后续的竣工验收和结构安全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注重理论与现场操作的有效结合,力求成为一本指导工程实践、提升工程质量的权威性工具书。通过对材料、设计、施工、验收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梳理,帮助读者构建起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全面认知与风险控制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规范性文件,但对于一个追求卓越工程品质的工程师来说,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规范背后隐藏的“最佳实践”和技术革新。我手头有很多关于筒仓设计的资料,但真正令人头疼的是,如何确保施工阶段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完美地复刻设计意图,尤其是那些对结构整体性要求极高的部位,比如筒仓的底部锥斗连接处,或者大型出料口周边的加强结构。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后张预应力技术在大型筒仓结构中的应用细节,包括预应力筋的布置、张拉顺序的时机控制,以及如何精确检测和记录张拉过程中的应力损失。市场上很多资料对预应力部分的描述都比较简略,往往只提及了“应力必须满足要求”,却没能给出实际操作中如何避免张拉过程中钢绞线打滑或锚具失效的具体经验教训。如果本书能提供一些国际先进的筒仓结构施工案例,对比分析我们国内现行规范与国际标准的差异,并给出优化的建议,那将是极具价值的补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验收”,更是“引领”质量的标杆。

评分

我在过去的几个项目中遇到一个持续的困扰:不同材料、不同施工方在不同季节交接时,规范的执行标准似乎总是在模糊地带产生争议。比如,冬季低温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养护,规范要求通常很严格,但具体到现场保温材料的选择、热防护层的厚度,以及监测点温度曲线的持续时间,往往需要施工方和监理方进行大量的拉锯式沟通。我真诚地希望,贵书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严寒或酷暑)的施工工艺上,提供更为细致的温度控制曲线图和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最小养护周期建议。此外,对于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偏差控制,仅仅要求“合格”是不够的,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分析保护层厚度不足对结构耐久性的长期影响机制,并给出在钢筋密集区域,如何通过三维建模和BIM技术提前预判并规避保护层偏差的有效方法。这种深层次的、关乎结构“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远比表面的尺寸测量重要得多。

评分

天哪,最近在工地忙得焦头烂额,急需一本能彻底解决我们眼前难题的“救星”!我听说你们这本《钢筋混凝土筒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挺有分量的,但说实话,我更关心的是,它到底能不能帮我搞定那些让人头疼的实际操作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琢磨筒仓壁板的滑模施工,那个控制精度简直是个噩梦,稍微有点偏差,整个结构就可能出现问题。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滑模过程中如何精确控制垂直度、水平度和接缝质量的有非常具体的、手把手的指导,最好是能提供一些不同直径筒仓的典型控制参数范围和应对常见偏差的实时纠偏措施。另外,对于那些深基础的施工,比如桩基的承载力设计校核,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如何有效控制温度应力裂缝的产生,这些工程实践中绕不开的硬骨头,本书能不能给出一些前沿且成熟的解决方案?如果这本书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罗列一些规范条文,那对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来说价值有限。我需要的是那种一看就能立刻应用到现场,并且能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的实战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宝典。希望能看到详尽的施工组织设计范例和常见质量缺陷的案例分析,这样我心里才有底气。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规范”的书,我最怕的就是它变成一本枯燥的官方文件汇编。我更希望它是一本能帮助我提升项目管理和风险预控能力的工具书。具体来说,筒仓的施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导致巨额的连锁反应。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成熟的“过程质量控制点”矩阵,明确指出哪些验收环节如果出现不合格,其对后续工序的影响等级(例如,I级、II级影响)以及相应的紧急处理流程和资源调配建议。此外,在“返修与加固”章节,如果能包含一些针对已建成筒仓因使用不当或设计校核不足而出现的疲劳裂缝、渗漏等问题的经典处理方案,并附带这些方案在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上的对比分析,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我需要的是一本能让我从被动“应对问题”转变为主动“预防风险”的权威指南。

评分

说实话,对于“质量验收”这部分内容,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深度。单纯依靠百分之百的取样送检,在大型、高耸的筒仓结构中,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也低下,而且对结构本身的损伤也难以避免。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在哪些关键部位——比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均匀性检查、混凝土密实度验证,或者结构裂缝的深度和分布——可以采用超声波探伤、电磁波扫描(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等无损检测手段,以及这些检测结果应如何量化地对应到现行规范的验收标准上。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建立一套基于风险等级的、多层次的质量控制体系,将无损检测结果纳入整体质量评定的权重,那无疑会为我们大大减轻验收压力,同时提升检测的全面性。我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检测设备的操作精度范围、数据解读的专业指南,而不是简单的设备列表。一个真正实用的验收规范,应该能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看穿”混凝土内部的真实情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