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據點旁邊,是一個中國人的村子,渡邊忽然鬼使神差地走進村子,走到一傢中國人門前。
這傢中國人,他是記得的。幾個月以前,他曾和另外幾個曰本士兵到這傢“徵集糧秣”。當他們要把這傢人的糧食全部裝上大車拉走時,那傢的老漢死死拉住最後一袋糧食不放,口中叫罵,是渡邊上來一腳將他踢倒纔把糧食奪下來。日本兵用刺刀對著那個老漢的胸口,而倒在地上的老漢,依然對渡邊怒目而視。老漢的兒子一邊用力拉著他的手臂,一邊對臼本兵叩頭求饒。
這次,渡邊就筆直地走到瞭這個老漢的傢門前。
那老漢正坐在自傢門前吸著旱煙,看到渡邊走來,冷冷地轉過頭去,把脊背甩過來不去理他。
渡邊以立正的姿式站在老漢身後,許久不知道該說什麼。
老漢始終沒有迴過身來。
最終,渡邊鼓足勇氣,對老漢說:“我們打敗瞭。”
老漢微微側過頭來,眼裏有些疑惑,有些戒備。看到老漢仿佛沒有聽明白,渡邊盡量慢地說:“我們,日本,打敗瞭。你們,中國,打勝瞭。”
說完,他很緊張(渡邊沒有說他為什麼緊張)。
那老漢似乎最終聽懂瞭,轉過頭來,看著波邊,也是慢慢地說“哦,你們打敗瞭啊”他的身體慢慢放鬆,填上一袋煙,看瞭看渡邊,說:“那你就可以迴去瞭啊。”
渡邊說,他驚訝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
那老者又重復瞭一句:“那你就可以迴傢去瞭啊。”
渡邊說,那一刻,他仿佛心頭被重重地一撞,一時百感交集。
他更驚訝的是,聽明白老人那句話裏“傢”的意思,自己的眼裏竟然有瞭淚。
渡邊在演講中這樣說“直到很久以後,我纔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瞭一個人。”
--節選自《戰敗之日的日本人》
內容簡介
並不是為瞭呼喚戰爭,更不是呼喚復仇,而是希望以此喚醒我們對這些中國的脊梁的迴憶。在那樣苦難的時刻,依然有那樣多的人為瞭這個國傢義無反顧,不惜生命來捍衛這片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尊嚴。
作者簡介
薩蘇,本名弓雲,祖籍河北,長於北京,曾多年旅居日本,愛好文史,筆耕不輟,齣版從日本史料角度揭秘中國抗戰的《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退後一步是傢園》等多部作品,亦莊亦諧,舉重若輕。其中,《國破山河在》2007年初版後入選香港亞洲周刊2007年度華文圈十大好書(非小說類)。
內頁插圖
目錄
序春霆哥成仁瞭
捍衛我們尊嚴的事兒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
戰錦州--被遺忘的東北軍鐵甲列車部隊
火焚巨獸--十九路軍奇襲日軍戰車之謎
車橋之戰中活捉的日本兵
南京保TJ戰中兩支成功突圍的部隊
中國空軍奇襲武漢之謎
逸仙艦殉國遺照浮齣水麵
是誰把齣雲艦打瞭個“透心涼”
逃齣七三一
上八路說日本話
反攻潮州--日軍傷亡一韆七百餘人的激戰
上勇無奈乏良刃--抗戰中步兵輕武器對日軍戰車的戰鬥
考證冀中的無名英魂
捍衛我們尊嚴的人
種槍碧血--記抗日殺奸團中的校友馮運修
報國欲死無戰場--記東北軍名將黃顯聲
孫立人手下的“八國聯軍”
孫立人將軍軼事
民國海軍中的大英帝國爵士--陳策將軍傳
搜尋那場戰爭中的真實
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變
僞滿海警紀實
剖析日本史料中“盧溝橋事變是中國的陰謀”說
交通事故水準的“大屠殺”--談談通州事件
毒日--曆史文獻揭開抗戰期間日特機關在華販賣鴉片秘密
南京大屠殺往日本的影子--寫在此難七十周年
緬甸前綫的大阪兵
中國戰場上的被俘日軍
追尋“日本八路”鬆井實的故鄉
從小町園到“潘潘”--日本為占領軍提供慰安服務紀實
戰敗之日的日本人
東京遠東國際法庭內外的日本戰犯
精彩書摘
外一篇東北軍在錦州前綫的布防
寫到中日裝甲列車在錦州前綫的戰鬥,為瞭清晰地再現此戰的原貌,有必要對當時的敵我態勢,特彆是東北軍的布防情況做一個簡單的敘述。
事實上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以後,並未能迅速控製整個東三省。東北三個省中,馬占山以代省主席、黑省警備司令名義督黑省,呼倫貝爾警備司令蘇炳文部控製興安屯墾區(今內濛古呼倫貝爾盟)。吉林駐軍8個旅中,趙毅二十二旅,李杜二十四旅、張作舟二十五旅、邢占清二十六旅、丁超二十九旅,吉林省政府警衛團馮占海皆起兵抗日,不肯附逆。東北江防艦隊組織炮隊參戰。即便日軍控製最嚴的遼寜省,也僅有中部地區淪陷。54個縣中,東邊道通化等23縣在動搖不定的於芷山控製之下(於芷山降日後,唐聚伍據此地組織遼寜民眾自衛軍,兵力十餘萬,曾收復東邊道21個縣),西部錦州為中心的遼西走廊14縣則與關內聯成一體,在張學良的直接控製之下;遼北的彰武、法庫等地也在東北軍手中。而各地義軍蜂起,連日本長期經營的“關東州”大連,當時也有趙國文、鞦世顯等領導的。大連抗日放火團”積極活動。附逆僞軍稍有風吹草動即反戈相嚮,東北地區日軍的統治極不穩定,形勢尚大有可為。
而此時關內國民黨政府中,亦並非完全消極,不乏力主支持張學良抗戰者。9月21日,陳誠等將領聯名上書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蔣、張,錶示“國難之際,至今已極,亡國之慘,轉瞬即見。吾革命軍民以打倒帝國主義為職誌,此而可忍,何以為人?職等份屬軍人,責在衛國,願率所部與倭寇決一死戰”,“寜可緻死於亡國之前,不願偷生於國亡之日”。26日,陸軍二十六師師長郭汝棟通電各軍長官,要求各路部隊誓率所部“武裝同誌”作外交之後盾。
要是不看曆史文獻,真想不齣陳誠還有這樣血氣的一麵。
對張學良來說,更重要的是蔣介石力主的“通過國聯交涉”方針,似乎也頗有進展,國際聯盟列強大多錶示齣對中國的支持。在外交壓力下,日本政府方麵態度似有軟化。10月初,日本公使芳澤在國聯發言,有相機歸還奉天、將瀋陽警務給中國、除兩處布哨外撤軍等說法。10月22日,國聯通過決議,要求日本撤軍並在11月16日前撤完。11月1日,國民政府甚至指派顧維鈞、張群、張作相、劉哲為東北接收專員,準備接收日軍撤退後的東北行政。這種錶麵的“進展”,當時很多有識之士根本就不予信任,認為第一,國聯的決議沒有實施效力;第二,日本軍部的強硬早已不是日本文官政府所能控製。事實上這種觀點很快就得到證實。10月11日,日本關東軍發布公告嚮日本國民宣布戰果,僅戰利品就達到8,000萬元,炮235門,槍17萬支。日本舉國歡騰,天皇也轉而支持關東軍擴大戰果,形勢已經根本不具備日本撤軍的可能。
然而,在這種曇花一現的好轉情況下,張學良一度錶現齣相當程度的振作。9月23日,張學良通電在錦州設立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和遼寜省政府行署,由張作相代理邊防軍司令長官,米春霖代理遼寜省政府主席。10月初,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率長官公署在北平人員到錦州辦公。遼西地區,原有駐紮義縣的張廷樞第十二旅、孫德荃獨立第十九旅和劉翰東的炮兵第八旅共計兩萬餘守軍。當時,由於東北軍名將黃顯聲作為靈魂人物的有力協調,遼西地區在最初的混亂後開始呈現穩定,政府機構重新開始運作。這時,張學良又調常經武第二十旅,以及張樹森騎兵第三旅,裝甲列車各部進駐遼西。加上黃顯聲所部三個騎兵公安總隊,遼西地區東北軍的總兵力上升到近五萬人。
根據當時的情況,在錦卅I前綫指揮作戰的,主要是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和遼寜抗日義勇軍總司令黃顯聲。
錦州附近的地形,情況如下:錦州扼遼西走廊咽喉,南麵與山海關相連,是狹窄的沿海走廊,也是當時遼西部隊與關內的連接通道,是守軍的後方,要點是錦西、綏中。錦州通過義縣與屬於熱河的朝陽也有鐵路相通,但這個方嚮沒有日軍,所以基本不需要設防。
錦州嚮北,有鐵路通瀋陽,這條北寜綫鐵路是日軍來犯的重點方嚮。錦州北側第一道天然防綫為大淩河。
大淩河嚮北,是第二個支撐點——北寜鐵路和溝營鐵路的交匯點溝幫子。日軍可以從兩條綫路進攻溝幫子,一路是從瀋陽沿北寜綫南下,途中要經過新民、白旗堡、饒陽河、厲傢窩堡、打(大)虎山。另一路是從日軍已經占領的營口,經過溝營綫西犯,途中要經過田莊颱、大窪、盤山、鬍傢窩堡。這些據點,當時日軍都沒有控製。
那麼,東北軍是怎樣布防的呢?
根據救國會秘書硃煥階的迴憶,最初組織錦州布防的,是從瀋陽撤退下來的黃顯聲。黃到達錦州後,立即與第十二旅張廷樞聯係,沿大淩河布防,以他帶來的三個騎兵公安總隊與從通遼調來的騎兵第三旅維持遼西地區治安。
顯然,此時東北軍本部還沒有動員起來,這是一個前綫將領應付緊急情況的布防。目的是如果日軍南下,在大淩河對其進行阻擊,以等待援軍齣關。張廷樞所部是東北軍精銳,直接放在前綫說明此時東北軍顧不上保存實力瞭。他是張作相的兒子,與黃顯聲同屬少壯派,所以黃調得動他。騎三旅應該是奉張學良的命令緊急趕來的,騎兵不適閤防禦,因此放在後方。另外兩支當時在遼西的部隊,布防中沒有提到。我推測這是因為劉翰東部炮八旅為炮兵,機動不力,無法緊急應變。而孫德荃部第十九旅是湯玉麟的部隊,張學良與湯玉麟關係微妙,所以黃顯聲不能調動它。
這個布防是在27日張學良下令遼寜省政府移駐錦州之前完成的。
不過,這倒是一個真要打的架勢,說明東北軍關外將領當時認為後續發展應該是東北軍主力齣關,不把日軍趕走,也要和它碰一碰。
實際上,日軍此時兵力並不充裕,並沒有能力迅速犯錦。當時日軍在東北的主力為第二師團(包括三、四兩個混成旅團和直屬部隊)、混成第三十九旅團、大連警備旅團和六個關東軍獨立守備大隊,以及若乾由當地日本僑民、退伍軍人組成的“自警團”。這些兵力中,大連警備旅團是看守關東軍老巢的,專事防守沒有齣動。第二師團北上攻擊吉林、黑龍江,第三十九旅團在瀋陽周圍警戒,六個獨立大隊看守鐵道並占領沿綫城鎮。對錦州,日軍隻有少量部隊和僞軍騷擾竄犯。此後,一直到11中旬,日軍始終與馬占山部在江橋一齊齊哈爾綫激戰。因此,直到11月下旬,日軍並未對北寜綫用兵。但東北軍方麵也沒有進行反攻。
這時,雙方部署都有些調整變化。
……
尊嚴的重量:一部關於現代中國在動蕩中尋求民族復興的史詩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特定曆史時期的單一事件,而是以宏大敘事的手法,勾勒齣二十世紀初葉至中葉,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中尋求生存、掙紮求存、並最終確立民族尊嚴的漫長而麯摺的曆程。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晚清的政治劇變到民國時期的社會轉型,再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緊張局勢,以及戰火硝煙中的民族精神覺醒。它深入剖析瞭塑造現代中國的關鍵力量——包括傳統的儒傢思想在新時代的衝擊與重塑、西方思潮的湧入與本土化改造、新興階級(知識分子、産業工人、農民)的崛起與訴求,以及在列強環伺下,國傢主權與民族認同如何艱難地構建起來。本書力求展現一個復雜、多麵嚮的近代中國圖景,揭示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深層動力與代價。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黃昏與新思想的黎明(約1890s – 1911) 本部分探討清王朝末年的“病竈”——不僅是製度的僵化,更是精神世界的迷失。我們細緻考察瞭甲午戰爭的深遠影響,它如何如同驚雷般擊碎瞭“天朝上國”的迷夢,迫使有識之士開始探尋“救亡圖存”的根本之道。 重點章節分析瞭戊戌變法及其失敗的教訓,指齣技術層麵的改革難以替代體製與思想的根本性變革。隨後,引入瞭中國知識分子群體麵對西方文明時的“體用之爭”的升級版本:是全盤西化,還是尋求中西融閤的新道路?從康有為的“大同書”到梁啓超對“新民”的呼喚,我們展現瞭早期現代民族主義思想的艱難萌芽。 清末新政的成敗得失被置於審視之下。新式軍隊的建立、預備立憲的虛晃一招,無不加速瞭王朝的瓦解。本部分以辛亥革命的爆發為標誌,告彆瞭一個延續兩韆多年的政治模式,但同時也引齣瞭一個更根本的難題:一個沒有瞭皇帝,但缺乏現代政治倫理的國傢,如何纔能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主權? 第二部分:共和的迷霧與軍閥的陰影(約1912 – 1927) 中華民國初建,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激情與現實政治的殘酷角力。本書詳述瞭“宋教仁遇刺案”所揭示的民主憲政的脆弱性,以及袁世凱稱帝的鬧劇如何進一步打擊瞭民眾對共和製度的信心。 隨後,敘事轉嚮軍閥割據的混亂時期。這不是簡單的權力鬥爭,而是區域性經濟利益、地方精英權力結構與外部帝國主義勢力乾預相互作用的復雜網絡。我們探討瞭城市知識分子的抗爭,特彆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這場運動的意義遠超文學革命本身,它是一場針對傳統倫理道德、父權社會結構和舊式教育體係的深刻批判,旨在為現代國傢構建一套新的公民精神。 五四運動被視為中國現代政治史的裏程碑。它標誌著知識分子開始走齣書齋,與工人、商人等社會階層形成初步的政治聯盟。本部分深入分析瞭馬剋思主義等激進思潮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探討瞭中國共産黨成立的時代背景,以及國民黨在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下的轉型。 第三部分:融閤與裂變:國民政府的十年建設與挑戰(約1927 – 1937)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標誌著國傢層麵上的“統一”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訓政”時期。本書客觀評價瞭國民政府在經濟、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的顯著進步——現代銀行體係的建立、教育普及率的提升、以及初步的工業化嘗試。 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其固有的結構性缺陷:地方勢力的殘餘、嚴重的財政危機、以及“黨國體製”下政治精英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張力。在本部分中,對“文化抵抗”的描繪尤為重要。在官方提倡的“新生活運動”背後,是不同階層對現代性、傳統道德和國傢認同的多元詮釋與衝突。 同時,外部威脅從未停歇。九一八事變及其後一連串的非抵抗政策,被置於當時復雜的國內政治博弈——“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考量與民族情緒高漲之間的矛盾焦點進行剖析。這是民族尊嚴遭受第一次係統性重創的時期,也激發瞭更深層次的覺醒。 第四部分:絕境中的熔爐:全麵抗戰的社會與精神重塑(約1937 – 1945) 本書認為,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最終確立現代“尊嚴”的決定性熔爐。它超越瞭意識形態和地域界限,強迫所有中國人直麵一個共同的生死存亡問題。 敘事側重於戰爭對社會結構的重塑:大量人口從沿海工業區嚮內陸遷移,催生瞭西南聯大這樣的教育奇跡,實現瞭教育資源的“空間性重組”;工業基礎被遷移,形成瞭簡陋但堅韌的後方生産體係;同時,鄉村的抗戰也極大地提升瞭農民的政治意識。 我們詳細考察瞭國民政府的正麵戰場與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的不同戰略與貢獻,強調瞭抗戰是全民族的共同事業,不同的力量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保衛著中華民族的存續權。對戰爭中産生的文化反思、文學作品和民眾的道德抉擇進行深入探討,揭示瞭在極度苦難麵前,中國人民展現齣的堅韌、團結與對國傢主權的堅決捍衛,正是“尊嚴”的最終體現。 結語:曆史的迴響 全書的基調在於探尋一種“被代價換來的尊嚴”。近代中國的曆史並非一條平坦的現代化快車道,而是一場在極端壓力下,對自我身份、政治製度和文化價值進行痛苦、艱難且持續不斷的重塑過程。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立體的視角,去理解中國現代國傢是如何在血與火中,以其獨特的方式,重新確立其在世界舞颱上的地位與話語權。閱讀本書,即是重溫那段不容遺忘的、關於如何在屈辱中站起來的曆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