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点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改革变法
  • 历代王朝
  • 政治史
  • 制度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社会发展
  • 历史事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1510
商品编码:1105017550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马立诚的忠实读者;2.关注历史和改革的普通读者;3.高校学生,社会科学研究者

曾经的改革先锋如何沦为守旧势力、顽固的皇亲宗室选择在变法风暴中的站哪一队背后的不仅是利益的考量、“其亡也忽”对历代王朝的消亡规律是否具有代表性与概括性、人们所熟知的从商鞅变法到洋务运动中的政令举措,民族或时代共同文化心理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经典著作《历史的拐点》修订本将为您一一道出。

内容简介

改革与变法不能简单归结为开明进步者与顽固守旧势力的斗争,而是在统治阶层朝堂带动宫廷外戚的各色人等中,力主变革群体与自认将被触犯既得利益者之间的资源博弈,进而与变革终影响的下层——底层官吏、被统治阶层形成一个互相掣肘的循环,当循环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主动或被动时,整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或夭折或引领王朝走向复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变数,却又为人力所可控。《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讲述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次改革变法台前与幕后博弈,解析人性和中国民族性的十三个转捩点。

作者简介

马立诚

当代著名政论家、学者。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评论员、凤凰卫视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曾被美国《亚洲周刊》评选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50人之一”,著有《交锋》 《大突破》 《交锋三十年》 《历史的拐点》 《zui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等。其中,《交锋》累计发行量突破200万册,《交锋三十年》获2009年第五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精彩书评

关注现实,纳八方风云于眼底,又实事求是,取学术中立而包容的立场,客观述评,不将个人爱憎情感卷入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潮流中而致使理性陷溺,社会观察家、政论家马立诚的文风,恰似宋人潘阆《忆余杭》词之十所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鄢烈山

目录

再版序言 ………………………………001
雷颐、马立诚对话录——代序………001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001
关注改革史…………………………………003
林则徐、谭嗣同是汉奸吗?…………005
妥协与暴力…………………………………006
不能坐失改革时机…………………009
要看到纸面背后………………………011
子产支持舆论监督……………………001
英雄出少年………………………………003
铸刑鼎………………………………………005
郑国换了天地……………………………007
子产不毁乡校颂…………………………010
商鞅大变魔术记…………………………015
把绸子抖开…………………………………017
董事长秦孝公………………………………019
改革研讨会…………………………………020
要大炮还是要黄油………………………021
镇压反对派…………………………………024
威猛新秦……………………………………025
改革付出生命代价………………………027
商鞅的苛酷行径…………………………028
赵武灵王改穿“西服……………………031
四面楚歌……………………………………033
“西服”的优势… ……………………035
李鸿章怎样看服装改革………………037
改革预热……………………………………039
服装激辩……………………………………041
改穿“西服”是历史转折点…………044
乌托邦改革家王莽………………………047
贵族里的孤寒………………………………050
王门新秀……………………………………051
仕途重挫……………………………………053
儿子为奴隶偿命……………………………055
王莽的“社会主义”……………………056
民选皇帝……………………………………058
两项重大改革………………………………061
混乱导致败亡………………………………064
旋风改革家元宏…………………………067
虎父犬子……………………………………069
迁都恶斗……………………………………070
改穿汉服……………………………………078
改说汉话……………………………………079
改用汉姓……………………………………081
唐代中叶的双星陨落…………………085
历史这只大手………………………………087
神童与帅哥…………………………………088
唐代宗:“我们父子有饭吃了”……091
闪着金光的自由盐粒…………………094
市场之神……………………………………096
唐代中叶的格林斯潘……………………097
专案组组长得罪人…………………………100
杨炎初试锋芒………………………………101
两税法横空出世……………………………103
刘晏屈死,天下喊冤………………………106
杨炎重蹈覆辙………………………………109
“二王八司马”的146 天……………113
毛泽东关注“二王八司马”…………115
余秋雨做了一个梦………………………117
中唐两个奇人……………………………118
新锐干将——刘禹锡和柳宗元……121
顺宗登基……………………………………124
改革出手……………………………………125
攻坚白刃……………………………………127
后摊牌……………………………………130
宦官的清算…………………………………135
韩愈的刻薄和白居易的厚道…………136
八司马的归宿………………………………141
教训何在……………………………………142
范仲淹:一家哭还是万家哭…………145
贫困生范仲淹………………………………147
宋仁宗决心改革……………………………148
跑官买官的太多……………………………151
一家哭还是万家哭…………………………153
激进的欧阳修………………………………155
王安石在哪里摔了跟头…………………159
宋神宗头疼…………………………………163
变法,变法…………………………………166
千古三怪王安石……………………………169
争论大的三个法…………………………176
全面出击……………………………………182
强兵和科举新政……………………………184
恶斗与撕裂…………………………………187
恐怖的内讧…………………………………191
悲剧所在……………………………………193
今天又回到了南宋吗?… …………………196
王安石时代的西欧…………………………198
张居正的清凉界…………………………………203
张居正的美学………………………………205
铜墙铁壁:北部边防的黄金时光……………207
金三角铸成一代权相………………………214
问责风暴和驿递改革………………………220
清查土地 推行一条鞭法… …………………224
改革者的专制………………………………233
入大火如入清凉界…………………………236
洋务运动的是与非………………………………243
内外交困……………………………………246
“汉奸”魏源… ………………………………248
马桶VS. 洋炮…………………………………252
1861:洋务引擎开转………………………254
洋务派和顽固派……………………………257
军事工业四大骄子…………………………260
民用工业五大亮点…………………………264
首派留学生…………………………………270
杨乃武与小白菜……………………………272
建设近代海军………………………………273
国有还是民营………………………………275
菜市口喋血:光绪的“………………279
“腥气凝新鬼”…………………………281
转石效应……………………………………282
“大事还是我办”………………………285
光绪和拉斯科尔尼科夫…………………289
剃刀边缘103 天…………………………291
惊心动魄白刃战……………………………295
慈禧迫害名单………………………………299
慈禧为何没有废掉光绪…………………304
光绪自学政治学博士……………………308
“希望之星陨落”………………………312
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315
艰难起步……………………………………318
康有为、梁启超和英敛之………………322
潮流高涨……………………………………323
立宪派与革命派激辩………………………327
慈禧政治生涯的高峰………………………334
开天辟地的地方议会………………………341
四次大请愿…………………………………343
资政院:首次制约中央政府……………348
自杀式爆炸: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351
《十九信条》何不早出… …………………356
参考文献…………………………………………361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聚焦于各朝代关键时期改革与变法浪潮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以史料为基石,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挖掘每一次改革变法发生的深层动因、实施过程、面临的阻力以及最终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每一次改革变法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探究其对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乃至国家命运所带来的颠覆性或塑造性力量。作者不回避改革的曲折与失败,更不放过每一次成功背后的艰辛与智慧。通过对众多改革变法案例的细致梳理与比较分析,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历史上改革变法的一些普遍规律与特殊性,理解历史进程中那些决定性瞬间的形成机制。 书中,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亲历商鞅变法如何重塑秦国,孝文帝改革如何推动北魏汉化,王安石变法如何激荡北宋,张居正改革又如何力挽狂澜于明朝。每一个案例都力求做到叙事生动,分析透彻。作者不仅关注改革者的决策与策略,更深入探究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包括既得利益者的抵制、普通民众的接受程度,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影响了改革的走向。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在宏观层面,作者勾勒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每一次改革变法放置于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探讨其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则聚焦于具体的政策条文、官员的奏疏、文人的评论,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闻,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 《历史的拐点》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古代社会在面对危机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自我革新与转型能力。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韧性与活力,以及其在漫长历史中不断适应与发展的智慧。 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经济史、社会史乃至思想史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同时,对于任何对中国历史演进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提供一个观察历史、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独特视角,帮助读者拨开历史的迷雾,洞察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古老力量。阅读此书,如同踏上一场穿越千年的思想之旅,与古今的改革者们一同思考,一同感悟,一同探寻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他们并非只是被动的命运的承载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书中对秦朝变法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改革的决心和魄力,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而到了汉朝,文景之治时期的休养生息,与后来的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也深入分析了这两种不同治国理念的得失。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次改革变法时,都能够抓住其核心矛盾和关键节点,从而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改革的动因、过程和结果。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拐点”,往往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后人探索的起点。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以及在一次次变革中,不断焕发新生机的力量。

评分

刚翻完《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每一次重要的改革变法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潮中进行深入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奋力前行的改革者们,他们是如何凭借着远见卓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试图拨开迷雾,为国家寻找新的出路。例如,秦朝商鞅变法,不仅仅是制度的革新,更是一场对旧贵族统治秩序的颠覆,作者通过细致的描述,展现了变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阻力和最终实现的深刻变革,让我对“法治”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王安石变法的复杂性,书中也做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从“青苗法”到“保甲法”,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复杂的利益博弈,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不禁思考,改革的道路为何总是如此坎坷。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揭示了历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在一次次改革变法中,经历了无数次“拐点”,每一次拐点都蕴含着希望与挑战,成功则推动历史前进,失败则可能导致衰落。它让我深刻理解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改革,对我们当下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让我对“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元朝忽必烈改革的分析,既看到了其在制度建设上的创新,如行省制度的推广,也看到了其在民族政策上的局限性,这都对元朝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推行的“洪武之治”,书中也详细描绘了其严厉的律法和强力的中央集权,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塑造了明朝初期的社会面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这些改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纵深感,能够将不同时期的改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次的改革变法,都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过去的土壤,又孕育着未来的种子。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在一次次的改革与反思中,不断螺旋上升。

评分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这本书,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历史运行逻辑的大门。书中对唐朝“两税法”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税制改革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央财政收入的影响。而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的争议,书中也做了非常客观的呈现,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好”或“坏”,而是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为何最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改革与保守之间张力的描写,这种永恒的矛盾,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也正是这种张力,推动着历史前进。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每一次的改革变法,都是一次对未知命运的探索。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拐点”,往往是在关键时刻,由一些勇敢而有远见的人物所创造。

评分

从《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对历史的全新认知。它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智慧和抉择的生动故事。书中对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以及其背后制度的演变,都有着精彩的阐述。而到了宋朝,变法图强,无论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都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阶层的抱负和无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改革者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社会阻力的描绘,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尝试和修正中实现的。每一次的“拐点”,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但也正是这些代价,铺就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汉朝“盐铁官营”的讨论,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分析,更深入地探讨了其对社会阶层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士人阶层的反思。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整体上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书中也挖掘了一些局部的改革尝试,例如曹操的屯田制,就展现了在乱世之中,统治者如何通过创新来维持和发展生产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改革变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俯瞰”的视角,能够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改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发现其中共通的规律和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改革并非是某个时代的专利,而是一种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史的脉动。每一次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对历史进程中“意外”和“必然”的深刻揭示。书中对明朝“一条鞭法”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税制改革如何深刻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在推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从中可以窥见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而到了清朝,洋务运动的兴起,书中也详细分析了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初衷,以及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所取得的初步成就和最终的局限性。作者并非简单地将这些改革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国家命运的走向,以及在哪些方面成为了历史发展的“拐点”。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思考,如果当时的决策者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历史又会是怎样的景象?这种“反思”的乐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让我不再将历史视为既定的剧本,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选择。

评分

读完《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我脑海里充斥着无数的画面和思索。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改革者们的心路历程的描绘,例如,东晋时期谢安在淝水之战前的沉着应对,以及对当时士族政治复杂性的把握,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而到了宋朝,面对辽、夏的威胁,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和后来的制度建设,虽然也带来了一些冗官冗兵的问题,但作者也从中看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良苦用心。这本书让我明白,改革变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的妥协、牺牲和权衡。书中对每一次改革变法的成败得失,都做了非常客观和深入的分析,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力求呈现其历史的复杂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历史真相有了更深的敬畏。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岔路口,那些勇于变革的先贤们,是如何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华民族书写新的篇章。

评分

读完《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史学公开课。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描写,它不仅包含了汉化政策的实施,更涉及到了均田制、三长制的建立,这些制度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对改革过程中,统治者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代价,都做了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改革者并非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取舍的凡人。书中也对一些改革的失败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明朝的张居正改革,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改革的根基不稳,最终也未能扭转明朝衰落的命运,作者的分析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对人物动机的洞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智慧和勇气的启示录。《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精深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历朝改革变法时,所采用的多维度视角。它不仅仅关注政策的细节,更深入挖掘了改革背后的思想根源、社会动因以及改革者个人的性格特质。比如,书中对于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解读,不仅仅是看到了它削弱诸侯势力的目的,更探讨了汉武帝如何巧妙地利用宗法制度,在巩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外戚干政埋下了伏笔,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辩证分析,着实令人拍案叫绝。而对于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作者也并未将其简单化,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中包含的制度创新和人才选拔机制,以及唐太宗如何吸取隋亡的教训,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社会。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演进并非是随机的,每一次重要的变革,都充满了偶然中的必然,而每一次的“拐点”,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努力,甚至牺牲。它让我对“历史不容假设”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