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岳明郑建明... 编
图书标签:
  • 秘色瓷
  • 唐代瓷器
  • 五代瓷器
  • 越窑
  • 上林湖
  • 司岙窑
  • 瓷器考古
  • 陶瓷研究
  • 出土文物
  • 中国陶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物
ISBN:9787501050833
商品编码:1298603959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
  • 作者:编者:沈岳明//郑建明
  • 定价:268
  • 出版社:文物
  • ISBN号:978750105083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3-01
  • 印刷时间:2017-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83

内容提要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 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 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 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 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 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 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 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 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目录

秘色探秘 沈岳明
后司岙窑址发掘收获郑建明
晚唐
1.八棱净瓶TN06W04⑤—1—6:6
2.八棱净瓶TN06W04⑤—1—2:30
3.八棱净瓶TN06W04⑤—1—5:14
4.八棱净瓶TN02W01③:4
5.八棱净瓶TN02W01③:2
6.净瓶TN06W04⑤—2—3:168
7.八棱净瓶TN06W04⑤—1—6:35
8.八棱净瓶TN06W04①:17
9.执壶TN04W04⑤—3—8:36
10.执壶TN02W04⑥—1—3:17
11.穿带壶TN06W04⑤—2—3:167
12.穿带壶TN06W04⑤—2—2:18
13.葫芦瓶TN04W04⑤—3—6:28
14.盆TN01W02③:3
15.钵TN02W04⑥—1—5:47
16.钵TN02W04⑥—1—6:38
17.钵TN06W04①:15
18.钵TN01W01④:13
19.钵TN02W04⑥—1—5:46
20.钵TN02W04⑥—2—6:2
21.钵TN05W03①:7
22.小钵TN06W03①:2
23.小钵TN02W04①:16
24.小钵TN02W04⑥—1—5:44
25.小钵TN06W04①:9
26.小钵TN02W04⑥—1—3:25
27.小钵TN02W04⑤—2—6:2
28.枕TN06W04⑤—1—2:24
29.枕TN06W04⑤—1—5:16
30.枕TN06W04⑤—1—6:39
31.枕TN04W04⑤—2—9:37
32.碗TN02W04⑥—1—6:37
33.碗TN02W04⑥—2:32
34.碗TN03W04⑦—1:1
35.碗TN02W04⑥—2—4:33
36.玉璧底碗TN03W04⑩—1—1:1
37.玉璧底碗TN04W04⑤:53
38.玉壁底碗TN06W04⑤—3:48
39.玉璧碗TN02W01③:11
40.玉璧底碗TN04W 04⑤—3:45
41.玉璧底碗TN06W04②b:28
42.玉环底碗TN02W01①:1
43.玉环底碗TN02W04⑧—1:44
44.玉环底碗TN02W01①:25
45.玉环底碗TN02W04⑥—2—8:30
46.盘TN05W03②:9
47.盘TN02W04⑥—2—8:29
48.盘TN01W01④:11
49.盘TN02W04③:18
50.盘TN02W01①:1
51.花口盏TN02W04⑥—1-2:5
52.花口盏TN02W04⑧—1-2:5
53.花口盏TN01W01④:12
54.花口盏TN02W04⑧—2-2:1
……
五代
窑具
装烧
其他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一段埋藏千年的越器传奇 引言 在浙江省宁海县境内的上林湖畔,隐藏着一处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古窑址——后司岙窑址。这里曾是唐五代时期越窑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秘色瓷器,它们以其独特的青绿色釉、温润的质地和精湛的工艺,在中华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发现、发掘过程,以及其出土的秘色瓷器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为我们揭示一个埋藏千年的越器传奇。 一、 寻觅失落的辉煌:后司岙窑址的发现与发掘 上林湖,自古以来便是越瓷的摇篮。然而,真正让后司岙窑址崭露头角,则要追溯到20世纪末的考古发现。 偶然的惊鸿一瞥: 1988年,在一次文物普查中,考古人员在上林湖东岸的后司岙村附近发现了大量散落的瓷片。这些瓷片釉色青翠,胎质细腻,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科学的发掘: 随后的几年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了多次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发掘工作揭开了后司岙窑址的神秘面纱,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窑炉、灰坑、以及堆积如山的瓷器残片。这些发现证实了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瓷生产中心之一。 遗址的价值: 后司岙窑址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唐五代时期的陶瓷生产技术、工艺流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越窑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唐朝中晚期到五代时期,达到了其艺术和技术的高峰,所生产的秘色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 秘色之韵: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的艺术魅力 后司岙窑址之所以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出土的大量秘色瓷器。这些器物以其独特的色彩、质感和造型,征服了无数鉴赏家和历史学家。 “秘色”的由来与解读: “秘色”二字,至今仍是陶瓷史上的一个谜团。古籍记载,秘色瓷“比越器,则越器青,黑,黄,白,皆不采。惟采之,乃采秘色。” 这种神秘的色彩,并非简单的青色,而是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而内敛的青绿色调,如同雨后初霁的湖水,又似春日里新生嫩芽的色泽,高雅脱俗。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瓷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古籍中对秘色瓷的描述,为我们理解“秘色”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精湛的工艺: 秘色瓷的制作,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胎料的讲究: 采用优质高岭土,经过精细淘洗,使得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致密。 釉料的秘方: 釉料的配比和烧成温度是形成秘色釉的关键。经验丰富的匠人通过对草木灰、石灰石等原料的精准配比,结合窑内的气氛控制,烧制出晶莹剔透、如玉似翡的釉面。 烧成技术: 采用龙窑或馒头窑,通过精密的温度控制和气氛调整,使得釉面在还原焰下呈现出独特的青绿色调。 丰富的产品种类: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器种类繁多,涵盖了日常生活和礼仪场合的各种器型,例如: 碗、盘、碟: 造型简洁流畅,釉色温润,是日常餐具的代表。 瓶、罐: 造型端庄大气,瓶口设计巧妙,展现了实用与美学的结合。 碟形器、海棠式盘: 这些带有特定文化印记的器型,体现了当时审美情趣的演变。 带有铭文的瓷器: 一些器物上刻有“进奉”、“官用”等铭文,直接证明了这些秘色瓷作为贡品的特殊地位,曾被用于宫廷宴饮和重要祭祀活动。 三、 历史的见证:后司岙窑址与唐五代社会 后司岙窑址的秘色瓷器,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陶瓷技术的辉煌: 唐五代时期,越窑的烧瓷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后司岙窑址作为其中的集大成者,其出土的器物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和技术实力。 经济的繁荣: 秘色瓷作为一种名贵的商品,其生产规模和质量,直接反映了唐五代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越窑产品的畅销,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宫廷与礼仪: “秘色”瓷器曾是唐朝宫廷御用的珍品,与当时奢华的宫廷生活紧密相连。它们被用于盛宴、赏赐、甚至作为外交礼物,彰显了国力与品位。后司岙窑址出土的“进奉”铭文瓷器,更是直接提供了这一历史事实的物证。 审美意识的演变: 秘色瓷独特的青绿色调,以及其温润如玉的质感,体现了唐五代时期人们对自然之美、含蓄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情趣,对后世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结语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这座沉睡千年的古老遗址,因其出土的秘色瓷器而重焕光彩。这些精美的器物,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它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激励着后人继续探索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司岙窑址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技艺、关于美学、关于历史的传奇,至今仍在上林湖畔,诉说着属于越器的辉煌往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古代工艺美术有着濃厚兴趣的读者。当我偶然看到《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这本书名时,我的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越窑,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秘色瓷”更是其最为神秘和珍贵的代表。这本书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为主题,这直接指向了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也意味着书中将包含大量一手的研究资料和实物证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这些出土的秘色瓷器,包括它们的器形、尺寸、釉色、胎质、工艺特点等。我希望能够看到书中提供高质量的图片,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千年古物的风采。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器物的出土背景、地层信息、年代断代等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以及分析这些器物在唐五代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秘色”究竟为何,其釉色呈现的独特魅力,书中是否会有科学的解读和分析?这些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一直对宋代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这五大名窑的瓷器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身上承载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极致的审美追求。然而,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秘色越器”的书,书名是《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和古老的韵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虽然书中内容具体涉及哪些器物、纹饰、工艺细节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凭书名和其所代表的“秘色瓷”这一概念,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兴趣。越窑,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瓷窑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唐五代时期更是越窑青瓷发展的巅峰。尤其是“秘色瓷”,更是传说中的存在,据说只有皇家才能享用,其制作工艺和釉色都极为神秘,不为世人所知。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这段失落文明的窗口。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出土于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秘色瓷器,它们或许能解答我们关于秘色瓷釉色之谜、制作工艺之谜,甚至其在唐五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流通范围。想想看,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千年古物,带着时代的印记,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技艺,一旦重见天日,便如同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我非常好奇,这些器物在当时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工匠们是如何调配出那种绝世的釉色?那种温润如玉、青翠欲滴的釉色,究竟是如何在窑火中炼成的?书中是否会有相关的考古发掘细节、器物修复的图片,甚至是当时的制瓷环境的描绘?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青瓷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愫,总觉得它们身上有一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这本书《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而唐五代时期的秘色瓷更是其中的瑰宝,传说中极高的工艺水准和绝美的釉色,让它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为切入点,这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看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示出土的那些秘色瓷器,它们或许是碗、盘、碟,也可能是更为复杂的器物,例如烛台、香炉等。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实物图片,让我能够仔细欣赏器物的造型、线条、釉色变化以及任何细微的装饰。除了器物本身,我也希望书中能对这些器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这些秘色瓷器在唐五代时期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它们是否仅仅是皇家御用,还是也有流入民间?上林湖后司岙窑址作为重要的越窑遗址,其发掘对于我们理解秘色瓷的生产和流传又有何重要意义?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扇打开历史尘封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陶瓷时代。

评分

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的青瓷,特别是越窑的青瓷,都以其温润的质感和典雅的色泽吸引着我。当我看到《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这本书的题目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秘色瓷,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它代表着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之一,也承载着许多关于其失传原因和制作工艺的未解之谜。这本书聚焦于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秘色瓷器,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考古价值和学术意义的主题。我对书中究竟会呈现哪些具体的器物感到非常好奇。是那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碗、盘、瓶,还是那些工艺精湛、纹饰生动的盖盒、炉?它们是否都具备传说中那种“如冰似玉”的釉色,那种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丰富层次感的独特光泽?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大量高清的实物图片,让我们得以一饱眼福,近距离欣赏这些穿越千年的艺术珍品。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器物的出土背景、地层信息、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生产、使用以及其在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评分

看到《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关于唐代“秘色瓷”的传说。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古瓷器,总能激起我无限的好奇心。越窑,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瓷窑场之一,其产品在唐代已享有盛誉,而“秘色瓷”更是被视为极品中的极品,只供宫廷御用,其制作工艺和釉色都被严格保密。这本书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为切入点,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将带我们走进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这些出土的秘色瓷器。它们的造型、纹饰、尺寸、胎质、釉色等各个方面,是否都符合我们对秘色瓷的想象?书中是否会提供高质量的器物图片,让我们能够清晰地欣赏到它们的细节之美?我更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对这些实物的分析,来揭示秘色瓷的制作奥秘,比如釉料的成分、烧造的温度和气氛、窑炉的结构等等。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这些秘色瓷器在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它们是如何被制造、使用和传播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展示精美的古瓷器,更在于它能够为我们解开历史的谜团,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当我看到《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秘色”的猜想。我一直对那些流传下来的古代艺术品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特别是那些在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的文物,它们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任何文字记载都无法完全替代的。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更是被誉为“千峰翠色”,其中尤以“秘色瓷”最为神秘,甚至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传说中的秘色瓷器的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究竟展示了哪些具体出土的器物?它们的造型、大小、釉色、胎质、烧造工艺等方面有何独特之处?上林湖后司岙窑址作为重要的越窑遗址,其考古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秘色瓷的生产和流传有何重要意义?书中是否会引用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并提供详实的数据和证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精美的实物照片和专业的解读,带领我们领略唐五代时期越窑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卓越创造力,感受那份温润如玉、纯净剔透的独特美感。

评分

一直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演变轨迹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唐代之后,陶瓷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当我看到《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这本书时,我的目光被深深吸引。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秘色瓷器”,这个信息量非常大。越窑,作为中国南方青瓷的代表,其在唐五代时期达到鼎盛,而“秘色瓷”更是被誉为“秘不外传”的极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究竟会呈现哪些令人惊叹的发现。是否会有那些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器物,能够让我们一窥唐五代时期越窑工匠的卓越技艺?我尤其好奇书中对“秘色”的解读,这种传说中如翡翠般温润、如雨过天青般雅致的釉色,究竟是如何在窑火中形成的?书中是否会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物对比,为我们揭示其釉料配方和烧造工艺的秘密?除了器物本身的介绍,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窑址考古发掘的详细信息,包括窑炉的结构、陶轮的使用、釉料的提炼等,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古代陶瓷的生产过程至关重要。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特别是秘色瓷的绝佳机会,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那些能够填补历史空白、揭示古代社会面貌的考古发现。《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这本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极其辉煌的篇章,而唐五代时期的秘色瓷,更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其稀有和珍贵程度,使其成为无数收藏家和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目标。这本书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为关键词,点明了其考古学上的重要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这次发掘的整体情况,包括窑址的地理位置、结构布局、烧造技术特征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所出土的秘色瓷器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它们具体有哪些种类?造型上有什么特点?釉色究竟是如何呈现的?上面是否带有精美的纹饰?这些器物是否能够解答关于秘色瓷“秘”之所在——即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釉料配方?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翔实的证据和专业的论述,让我们对唐五代时期越窑的辉煌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刚拿到这本《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就被封面那若隐若现的青瓷光泽所吸引。虽然我对于唐五代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和瓷器鉴赏知识不算非常深入,但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美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秘色瓷”这个词,总带着一种神秘而诱人的光环,仿佛是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这本书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为主题,这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瓷器发展脉络的重要视角。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比如,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孕育出了如此精美的越窑秘色瓷?唐五代时期,越窑的烧造技术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秘色瓷的釉色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和特点?书中是否会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为我们展现这些瓷器的真实面貌?我期待能看到那些出土的器物,它们或许造型古朴典雅,或许纹饰精美绝伦,每一件都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见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瓷器的,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通往那个辉煌时代的大门,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些器物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的解读,它们是否是达官贵人的玩物,还是文人雅士的雅器?这些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

每当我看到那些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介绍,总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而《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这个书名,更是让我对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千年古物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而“秘色瓷”更是其中的巅峰之作,其神秘和珍贵程度,一直以来都令人着迷。这本书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为主题,这暗示着书中将包含大量具有考古学价值的实物资料。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这些出土的秘色瓷器。它们的外形、大小、釉色、胎质、烧造工艺等方面,是否都如传说般完美?书中是否会提供精美的图片,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这些绝世珍品?我更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对这些器物的深入分析,来揭示“秘色”的奥秘,包括其釉料的成分、烧造的温度、窑炉的结构等,从而让我们对唐五代时期越窑的制瓷技术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些秘色瓷器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它们是如何被制造、使用和传播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精美的古瓷器,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段失落的历史,感受一个辉煌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