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类题材的阅读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读到太多重复和模式化的内容。但读到这部作品的中间部分时,那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出乎意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或许算不上文学大家那种华丽精妙,但胜在朴实无华,如同老匠人手中的刻刀,一刀一印都带着生活的重量。尤其是在描写战争年代的物质匮乏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硝烟和霉味交织的气息。比如关于后勤补给的某个小插曲,并非宏大的战役部署,却生动地展现了基层军民如何相互扶持,体现了一种超越阶级和身份的共同命运感。读完这些篇章,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份历史记录,更像是在跟一位经历过风雨的老人进行一次深入的、不设防的交谈,那种历史的厚度和温度是无法用其他方式获取的。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初翻时我差点就放下了。封面设计得略显陈旧,字体排版也带着一股子那个年代特有的严肃感,让人不禁有些打怵。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充斥着官方腔调的文献汇编,毕竟“回忆录”这三个字常常伴随着宏大叙事和对历史功绩的刻意拔高。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细读其中关于早期革命斗争的一些片段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却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它不像某些经过精心雕琢的史书,而是更像一份带着泥土气息的日记,记录了那些决策背后人物内心的挣扎、面对困境时的焦虑,以及在极度艰苦条件下,他们如何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朴素的情感支撑下来。尤其是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视角描述,视角独特,提供了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侧面细节,让人得以更立体地去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而非仅仅记住那些被总结好的口号和结果。这种从微观处见宏观的叙述方式,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它在后期对于个人角色与宏大历史洪流之间关系的探讨。很多回忆录往往倾向于将人物塑造成完美的符号,但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在历史的巨轮下,如何努力保持自我判断和良知。其中关于政策调整时期的一些反思和自我剖析,虽然措辞依然保留了那个时代的特定语境,但其内在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责任的担当和对走过弯路的深刻体悟,是极具穿透力的。它没有回避复杂性,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便是最坚定的人也会面临的艰难抉择。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使得这部回忆录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文献范畴,上升到了对个体生命意义和历史作用的哲学思考层面,让人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为讲究,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穿插了大量的侧面回忆和对特定事件的回溯与点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初看可能会让人有些费神去梳理脉络,但深入之后,反而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记忆场域。那些穿插的细节,像是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才能看到全貌。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生活和日常琐事的片段,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认知。例如,对当时军队文工团活动的一些记录,展现了在严酷环境下艺术如何作为一种精神慰藉和力量源泉存在,这部分内容充满了人情味,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广度和韧性。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沉甸甸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窗口,不是那种被粉饰太平的教科书视角,而是带着岁月痕迹和亲身印记的记录。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秘闻”,而在于它如何展现了一个人——一个在历史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坚持的。它让我深刻理解到,那些光辉的成就背后,是无数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瞬间累积而成。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理解特定历史时期决策背景和情感基调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视角和深度,是其他任何二手资料都难以比拟的,因为它带着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在场感”。
评分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l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连政治指导员、交通队党支部书记。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营长和太行军区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5师师长。抗美援朝时期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1954年任陆军第12军军长。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1968年至1973年,历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70年至1985年任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1985年至1990年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第九届、十届、卜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两次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在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上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评分!!!
评分《李德生回忆录》于1997年8月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时即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李德生同志一生的传奇经历,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和极大关注,因而曾多次印刷。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同志不幸与世长辞。失去这样一位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首长,非常悲痛。人民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决定再次出版这本回忆录,这是对李德生同志最好的纪念,也是向建党90周年送上的一份献礼。
评分书很好,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李德生回忆录》回顾李德生从1930年参加红军,到1990年离开国防大学第一线工作岗位,整整经历了60年风雨峥嵘的斗争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只不过白驹过隙;而在人的一生中,60年却是漫漫征程。有许多胜利的喜悦,也经历过挫折。有顺境,也有逆境。可是60年间,李德生从来懈怠和停顿过。 李德生(1916-2011),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领导人。
评分!!!
评分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l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连政治指导员、交通队党支部书记。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营长和太行军区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5师师长。抗美援朝时期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1954年任陆军第12军军长。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1968年至1973年,历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70年至1985年任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1985年至1990年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第九届、十届、卜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两次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在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上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评分书质量非常好
评分书不错 很喜欢 像讲故事一样 但比亚马逊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