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康有为学术著作选》的瞬间,我的思绪就被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康有为,这位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他的学术思想,与他的政治活动紧密相连。我尤其对他在《孟子微》中对“仁政”思想的解读感到好奇。孟子的“仁政”是基于“性善”论的,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服人,关心民生。康有为在经历甲午战争的惨败后,对中国的命运有着怎样的思考?他是否会在孟子的“仁政”中,寻找一种能够凝聚民心、抵御外侮的力量?他是否会认为,“仁政”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又或者,他会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孟子的“仁政”是否足以应对现代国家面临的复杂挑战?我期待他在《礼运注》和《中庸注》中,能够展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智慧与西方的政治理念相结合,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方案。这不仅仅是对经典的解读,更是对中国未来的探索。
评分这套《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中收录的《礼运注》和《中庸注》,同样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礼运》,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认为是理想社会的大纲。《礼运》的“大道之行也”一段,更是流传千古,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向往。然而,《礼运》原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解读空间,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有各自的理解。康有为对此进行“注”,我想他定然是想借此梳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础,来论证他的变法维新思想的合理性。他的“注”,会不会与以往的解读有显著的不同?他会不会尝试在《礼运》中寻找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或者通过对古代理想的重塑,来呼唤当下社会的变革?我对他在《中庸注》中的表现也同样充满期待。《中庸》的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如何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不偏不倚中实现卓越,这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康有为这位激进的改革家,会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庸”?他是否会认为,在那个急需变革的年代,“中庸”是一种保守的力量,还是他会从中提炼出一种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智慧,来指导他的改革实践?这种对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必然会折射出康有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政治抱负和哲学思考。
评分这本《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终于拿到手了,康有为的名字总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他对中国思想史的深远影响。我一直对康氏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他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抱有极大的兴趣。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孟子微》。孟子其人,其学,自不必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崇高,其思想博大精深,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康有为的“微”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入探究、细致辨析的学术态度。我期待他能像剥茧抽丝一般,揭示出《孟子》中那些不为人注意却至关重要的思想脉络,或者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阐发孟子“性善”等核心命题的深刻内涵。他会不会注意到孟子思想的局限性,或者在批判中继承,找出其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之处?抑或是,他会通过“微”字,找到孟子思想体系中那些隐藏的逻辑漏洞,加以纠正?这种对经典的“微观”审视,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真功力,也最能激发读者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康有为究竟是如何“微”释孟子的,他提出的观点是否会颠覆我以往对孟子思想的认知,抑或是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孟子思想的新窗口。
评分对于《礼运注》和《中庸注》这两部分,我更关注康有为的“注”是如何与他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康有为不是一位纯粹的书斋学者,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改革家。《礼运》中所描绘的“大同”理想,以及《中庸》所倡导的“中和”境界,在他看来,是否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种路径?他会不会在《礼运》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等话语中,找到关于公有制或集体主义的早期思想,并以此来对抗他所批判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而在《中庸注》中,我期待他能够论述如何在政治改革中避免极端和动荡,如何在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变革。他会不会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警示中,吸取教训,警惕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注”,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康有为的改革理念,以及他如何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来构建一个更强大、更进步的中国。
评分读康有为的著作,总有一种穿越历史的声音在耳畔回响。这本《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的出现,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这位思想巨匠的学术魅力。我特别关注他在《孟子微》中对“民本”思想的阐发。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古代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康有为身处一个君主专制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是否会进一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民主萌芽,甚至将其与西方的民主思想联系起来?他提出的“微”,是否意味着他对孟子思想的某种“扬弃”或“发展”,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于他所倡导的立宪君主制?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往往会对前人的经典进行再创造,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康有为对《孟子》的“微”释,必定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身就极具价值,让我渴望一窥其究竟,看看他如何用古代的智慧照亮当下的困境。
评分人皆有好生惡死之心,人皆有捨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
评分康有为
评分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小时
评分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评分驕富貴者戚戚,安貧賤者休休,所以景公千駟不及顏子之一瓢也。
评分总体来说还好,还是可以看看的。
评分事亲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固存,虽妻子不能移其爱,推此以尽为臣之道,则爵禄安能易其守。子惟知有亲,焉得不孝;臣惟知有
评分人皆有好生惡死之心,人皆有捨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
评分做研究用的 还不错 一开始读有点难理解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