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果有人说你是动物,那么你很可能会生气,你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但为什么动物会有这样的坏名声呢?在这本富有挑战性的书中,德瓦尔认为:当今的演化生物学亵渎了自然界,它强行地将我们做好事的习惯贴上“人性的”标签,而将我们做坏事的习惯归咎于动物性。在广泛引证自己的灵长目动物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德瓦尔反对上述观点,并阐述了人类是如何从源远流长的有道德的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 《灵长目与哲学家》一书是在德瓦尔于2004年提交给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的泰纳讲座讲演稿的基础上形成的,除了德瓦尔所撰写的内容外,它还收入了哲学家辛格、科尔斯戈德、基切尔和科学作家赖特对德瓦尔所探讨的问题的回应。 弗朗斯·德瓦尔 著作 赵芊里 译者 弗朗斯.德瓦尔是荷兰有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美国艾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1993年,他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之后,又相继人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7年他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以及目前在世的优选*伟大的十几个科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著作还有:《类人猿与寿司大师》、《灵长类动物如何谋求和平》以及《人类的猿性》等。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符号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著作,这本书的装帧和《灵长目与哲学家》完全是两种极端。它采用了非常现代的简约设计,白底黑字,排版简洁到近乎冷酷,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内容本身的力量得以凸显。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语言的起源及其与非语言交流系统之间的边界模糊地带。作者是一位语言人类学家,她以非洲某个偏远部落的口头传说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关于“意义生成”的复杂模型。最让我震撼的是她对“沉默”的研究,她认为在某些文化语境下,“未说出的话语”所承载的信息量,远超任何已编码的句子。书中引用的田野调查数据详实到令人咋舌,充满了第一手的观察和记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读完后,我对日常交流中那些“心照不宣”的部分有了全新的敬畏感,感觉自己好像突然获得了某种“读心”的微小能力。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习惯性使用的每一个词汇,思考它们背后那座巨大的文化冰山。
评分有一本关于古典音乐史的随笔集,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放松和愉悦。它没有像传统的音乐史那样,按照年代和作曲家进行刻板的梳理,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主观和感性的叙事角度。作者似乎在与读者进行一场私密的、充满激情的对话,他谈论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巴赫的赋格曲来理解数学的完美性,如何从德彪西的和弦进行中捕捉到十九世纪末巴黎的朦胧光影。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充满了音乐术语的精准运用,但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仿佛每一句话本身都带着旋律。作者在分析肖斯塔科维奇的某些作品时,对于政治高压下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挣扎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那种“强作欢颜”背后的悲剧感被他捕捉得丝丝入扣。这本书就像一个优秀的音乐会现场,让你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被创作者的灵魂深深打动。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智慧的精装本,封面设计得极具古典美感,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触感温润,阅读体验极佳。内容上,作者对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剖析,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解读,更融合了作者多年来对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深入思考。尤其对“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即认为这种二元对立在现代认知科学中或许能找到某种隐秘的对应。全书论证过程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即便是初次接触哲学概念的读者,也能在作者抽丝剥茧的引导下,逐步领会其深层含义。书中穿插了几幅精心挑选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摹本,这些视觉辅助极大地增强了抽象概念的可理解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哲学经典导读,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视世界的方式。
评分我最近刚看完的一本关于天体物理学的科普读物,内容上与《灵长目与哲学家》的领域可谓相去甚远,它探讨的是宇宙的起源与终结,那些我们肉眼无法触及的、尺度宏大的概念。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将科学素养和文学天赋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用极其生动的比喻,将量子纠缠、黑洞视界、暗物质等高深理论,解释得如同一场场宇宙史诗。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他对“时间箭头”的阐述,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熵增定律的层面,而是引入了信息论的视角,探讨信息在宇宙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该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得简洁而富有启发性,尤其是一张关于多重宇宙模型的透视图,其美感甚至可以媲美现代艺术作品。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开始思考我们自身存在的那个瞬间,在那个无垠的尺度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给予人的震撼是纯粹的、超越日常琐碎的。
评分那本关于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结构的纪实文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大门。与那些侧重于宏大叙事和经济数据分析的传统历史书不同,这本书聚焦于“小人物”的生存细节。作者采用了海量的私人信件、日记和法庭记录,将曼彻斯特那些烟雾缭绕的工厂、拥挤不堪的贫民窟、以及童工的悲惨命运描绘得淋漓尽致。文字的笔触极为细腻且富有画面感,充满了十九世纪特有的那种略带伤感的、沉重的气息。例如,书中有一段描述,一位纺织女工在写给远方家人的信中,是如何小心翼翼地用“温暖的炉火”来代替她对贫瘠食物的描述,那种生存的尊严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社会变迁,转化为了可感可触的人类悲欢,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数次停下来,体会那种跨越时空的共情。它不是一本容易读完的书,因为它要求你不仅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