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但绝对是值得的。书中对历史解释学派内部冲突的梳理,那种细致入微的文献分析和思想脉络的梳理,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历史普及读物那样追求流畅易读,反而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会。尤其是关于“史观”如何塑造研究成果的论述,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沉浸于历史语境之中,去理解不同时代的学者是如何在他们的时代语境下做出“最好的”解释。这种对思想史的尊重和深入挖掘,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知识是如何代代相传、又如何被不断地质疑和重塑的。它培养的不是知识的接收能力,而是批判性思维的肌肉记忆。每次读完一章,都需要停下来,消化许久,因为其中蕴含的学术张力是如此密集,让人无法囫囵吞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冷峻,充满了后现代思辨的锋芒,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未经修饰的、但营养极其丰富的干粮。其中关于“大叙事”瓦解与“微观历史”兴起的论述,尤其令人振聋发聩。过去我们习惯于从国家兴衰、王朝更迭的宏大框架中去理解历史的走向,仿佛一切都是遵循着某种必然的、线性的逻辑在发展。然而,作者却巧妙地将目光引向了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具体的、日常的、甚至看似琐碎的片段。比如,对某个特定时期普通民众饮食习惯变迁的考察,或是对手工业作坊中权力关系的细致描摹,这些“小故事”被赋予了与“大事件”同等的甚至更高的解释力。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学研究疆域的想象。它不再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充满了无数细小行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复杂场域。我感觉自己仿佛从一个高空俯瞰全局的上帝视角,一下子被拉回到了泥土之中,去体验那些被遗忘者的呼吸与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去魅化”,它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史学神秘的外衣,让隐藏在光鲜理论背后的繁复劳动和内在矛盾暴露无遗。它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研究并非简单地发掘“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意义生产”过程。作者对“解释的权力”的讨论尤其犀利,指出谁有资格解释历史,以及这些解释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下的社会结构和集体记忆。这种对于权力与知识之间复杂纠葛的洞察,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社会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接触到的所有历史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是学科内部的讨论,它直接参与了当代政治与身份的建构。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的,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为尖锐和深刻的发问工具箱,装备给每一个严肃对待历史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似乎刻意采用了螺旋上升的论证方式。每一部分似乎都在重复探讨核心问题——即历史学的本质与方法论——但每一次的切入点和所引用的理论工具都有显著的递进和深化。这使得读者在感到熟悉的论题被重新审视时,又能不断接收到新的分析维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方法论分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的平衡感。它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各种流派(无论是强调结构、强调偶然性、还是强调文化阐释)的优势与缺陷都坦诚地摆在台面上,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给我一种强烈的“方法论自由”的启示:历史学不是一个需要统一标准的领域,而是一个不断通过内部张力自我完善的动态系统。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在面对复杂学术争论时产生的焦虑感,转而体会到探索本身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以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精准的笔触,剖析了现代史学研究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基石。我记得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颠覆性解读。许多人将历史视为一架精准的记录仪,忠实地还原过去,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每一次“还原”背后,都潜藏着研究者自身时代背景、意识形态乃至个人偏好的投射。它不是在指责历史学家弄虚作假,而是在揭示历史学本身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内在张力与局限。读完关于史料筛选与叙事建构的章节,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深信不疑的“历史事实”——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既定的真相,而更像是经过无数次打磨、筛选、最终被选择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故事版本”。这种深刻的元认知提升,远超出了我阅读一般历史专著的体验,它迫使我不仅要关注“历史学家说了什么”,更要去探究“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他们是如何构建这个叙事框架的”。这种层面的反思,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历史学科本质的人来说,都是醍醐灌顶的。
评分向同学推荐此书时,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欧亚大陆文明可以侵略别的大陆的文明? 他答:大。 觉得这本书白看了。 - - - - -很专业 面对如此厚而专的书,看自己想看和能看进去的部分就好了。不得不说,书写得更像专业论文,而非普及读物。如果想当闲书来看,那么趁早打住。就来说,书里面涉及国的历史和成就,以及成就的来源和对后世的影响,感觉着力不多,会让部分失望的。但个别章节和后记部分的分析仍不失中肯。
评分政治和学术向来有一种紧张的张力,彼此颇难相容。徐高阮投身政治马失前蹄,但有一个事实可以推论而得,收之桑榆,他有了一种定力去做“网罗群书”的淡事,若求之两美,虽然也有不少的例子,终究有很多的惆怅和遗憾。徐高阮后来栖身“中央研究院”的“历语所”,及其凋谢,人称其“有所不为,安贫乐道”,似乎这是他后来的归宿,这倒又使人想起当年西南联大的两派学人,如大势所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一旦“国”不堪矣,“教授中凡敢揭露事实说真话的,都得到学生拥护,否则遭到唾弃”<《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大50周年纪念文集》)。吴晗便疾视李树青的婉拒参加民盟,说:知识分子头脑太过复杂,常把个人蜗角虚名放置在国家及人民利益之上。这话一点也不错,后来李树青撰文回忆,却仍然说:“政治云谲波诡,钩心斗角,朝秦暮楚,入主出奴,实难相容,如勉为之,不唯于事无补,枉费精力,且可贾祸,不如埋头研读,追求真理和知识,日就月将,或有所成,即不成亦不致引起重大风波或麻烦,危及事业与生命。”他痛慨“一人如卷入党派倾轧与斗争漩涡中,有如小舟进入滚滚激流,实难维持既定方针和贯彻崇高的理想”(《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大50周年纪念文集》),这就有了差别。
评分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 渠道。书评是 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 文体。
评分是深深地理解,在看完这以后,没有立即,因为生怕庸俗不堪的会玷污了这上少有的。但是还是了,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后面留下自己的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请原谅的自私!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
评分活动特价时候购买的,先收藏着
评分囤书是种病!
评分这个好像是社会学的范畴
评分北大的这一系列图书价值很高,值得买。都是史学理论的主题关注者
评分北大的书一般都还可以试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