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感到费解的是全书在论证速度上的把握。有时,作者会花费数十页篇幅去澄清一个在后世看来已经被基础性接受的概念,其论证的细密程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仿佛在和一位持怀疑态度的古代哲人进行辩论。而在另一些关键的转折点,理论的跃进却显得有些突兀,需要读者自行脑补中间缺失的连接步骤。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极不连贯。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由无数细小石子铺成的陡峭阶梯,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生怕滑落,但偶尔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未经充分过渡的平台。这种节奏上的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对全书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我不得不经常翻阅附录或阅读其他学者的导读来弥补这种“阅读断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直接面对原著所应有的沉浸感和纯粹性。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部需要被“解构”和“注释”的文本来对待,而非一本可以轻松流畅阅读的学术著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更多是一种历史的重量感,而不是思想的启发性。它成功地展示了某一时期最严谨的道德哲学尝试的样貌,让读者得以窥见西方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支点。然而,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发现自己很难将书中的结论直接应用于解决当下的伦理困境,它的适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了其自身的逻辑疆域之内。每一次试图将书中的教条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进行对接时,总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和不适感。这本书更像是一座宏伟的、被精心保护起来的哲学博物馆的陈列品,我们赞叹它的工艺和历史价值,但很少会真的拿起它来使用。它要求读者投入的精力与它所能提供的直接回报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落差,使得这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完成任务的朝圣,而非一次心悦诚服的智力探索。
评分从装帧和翻译的质量来看,这套丛书无疑是令人尊敬的,但就其呈现的学术内容而言,它代表了一种特定时代对“理性光辉”的极致推崇。书中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对纯粹理性力量的信仰,仿佛道德的真理是可以仅凭逻辑推导而被完全揭示的。这种对人类理性万能的信心,虽然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是振奋人心的,但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后现代思潮和对宏大叙事持怀疑态度的时代,显得有些“失重”。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关于情感、文化相对性或是社会结构对道德塑造影响的更细微的探讨,但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几乎是缺席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数学公式般的推演,它试图将人类最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准则,降维到一套冰冷的、普适性的法则之下。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极致的理性演绎,是否反而遗漏了道德生活中那些最真实、最打动人的部分。
评分拿到这本《道德原则研究》,我原本是冲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名头来的,想着能读到一些经典而深刻的哲学思辨。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给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略显疏离的感受。全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那种扎实的德语(或者说被翻译过来的那种德语的严谨感)扑面而来,仿佛时间倒流回了一个世纪以前的大学讲堂。作者似乎对“道德原则”的界定有着近乎偏执的审慎,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冗长而细致的溯源和辨析,这对于习惯了当代快节奏、直截了当的论证方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术语和层层嵌套的从句结构。书中对于“义务论”和“后果论”的早期讨论,虽然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其论证的展开方式显得极其线性,缺乏现代学术著作中那种穿插使用案例或引入跨学科观点的灵活性。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手稿,而非一本面向广泛读者的普及读物,你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相当的哲学基础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否则很容易在浩瀚的逻辑迷宫中迷失方向,只能捕捉到只言片次的观点碎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对意志力的考验,而不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我尝试着去捕捉那些被誉为“不朽智慧”的核心论点,但总觉得有一层薄雾始终笼罩在关键概念之上。作者似乎对建立一个宏大、自洽的道德体系抱有极强的野心,他构建的框架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善良意志”、“绝对命令”还是“人是目的”——都必须依照既定的、不容置疑的逻辑关系咬合在一起。这种体系性带来的好处是结构上的无懈可击,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它牺牲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对具体情境的敏感度。我无法从书中找到太多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如何被处理的实例分析,所有的讨论都停留在高度抽象的哲学平面上。每一次试图将理论投射到现实生活场景时,都感到理论的棱角过于分明,难以契合现实世界的模糊地带。对于渴望获得即时指导或实用伦理学见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更多是一种智力上的训练,而非情感上的共鸣或实践上的指引。
评分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
评分首先在手段方面,亚里士多德在把握“朝向目的的实现的东西” 时强调由逻各斯来达到某种“适度”,进而上升到智慧的层面,休谟则在这一问题上则略微不同地突出了作为判断力的理性在分析事实与关系中的作用。不过毫无疑问的是,休谟和亚里士多德都承认理性在手段的意义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明显的是,正如休谟承认“理性和情感在几乎所有道德规定和道德推论中都是共同发生作用的” ,亚里士多德也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一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和一个有逻各斯的部分” ,亦即暂且不去谈论二人在“理性”与“情感”定义上的出入的话,无论是处于现代道德构筑阶段的休谟还是完满地总结了城邦哲学的亚里士多德都没有在理性与情感中间采取一种偏废的态度。而且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二人都不约而同地对于一个好的/善的道德行动或道德选择的作出进行了手段与目的的划分。
评分薄,没看过,容易懂不懂也不知道
评分休谟所面对的世界图景已经完全与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相异,人们并非不再关心幸福问题,而是在宗教国家和在休谟看来的某种哲学迷狂中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幸福不与他人的幸福相冲突,即落到了“相处”的问题之上。基于此休谟提出的“德性”的定义便与前人相异——“它是心灵的一种令每一个考虑或静观它的人感到愉快或称许的品质” 。与亚里士多德的做事者或实践者式的理论视角不同,他所试图诉诸的是一种“与他人的同胞感” ,一种产生于个人情感的交互过程又独立于个人情感的无偏见的旁观者式的社会性自然情感,道德行动的目的性便落在这种情感的延长线上。而这种情感表现为正义与仁爱,以区别于休谟眼中古典德性中勇猛一面的温和面目示人,从而建构起超越个人情感的“人道”的秩序。
评分再次,这一节的题目为“论自然的德和恶的起源”,总起接下来各节。
评分很好,到货很快,是正版,也有发票,京东买书就是方便!
评分书还不错,买来写论文用的。
评分道德原则研究道德原则研究道德原则研究道德原则研究道德原则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