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研究《太玄》可能是一个望而生畏的挑战,因为它不同于《易经》的直观和普及。《太玄校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最成功的一点,就在于它让“晦涩”变得“可解构”。它并没有为了追求学术的纯粹性而放弃了对普通读者的关怀。书中大量的注释,并非仅仅是对词语的简单解释,更多的是对深层逻辑关系的梳理和类比。读起来,感觉就像有一位学识渊博但又极富耐心的老师,在你身边,随时为你划出重点,点破迷津。它没有把《太玄》的复杂性简单化,而是用一种更清晰的结构将其“结构化”了。我发现,正是这种精心的引导,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探索杨雄这位“汉代集大成者”的思想全貌,而不再被那些绕口的古文和繁复的义理所困扰。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未来很多相关领域入门者的首选读物。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续编”这个概念是抱持审慎态度的,毕竟“新编”往往意味着修订和补充,很容易在自我拔高上用力过猛。但阅读《太玄校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的过程中,我逐渐打消了疑虑,转变为由衷的赞叹。这本书的底气,来源于其扎实的考证工作。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关键的篇章,发现它对一些长期被忽略的敦煌残卷和宋元善本的引用和采纳,远超现有主流版本。编者仿佛是拿着放大镜,在浩瀚的古代文献海洋中,捕捞那些被前人遗漏的“珍珠”。这种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它不是在做“面子工程”,而是在进行一场真正的学术“赎回”工作,让那些模糊不清、流传有误的文字,重新回归到它们本该有的清晰面貌。这对于学术研究的纯净度和准确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为现代阅读习惯量身定制的。通常我们拿到这种需要反复查阅的古籍整理本,要么是字体拥挤得让人头晕,要么是注释太分散,一不留神就得从头找起。但《太玄校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在这方面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平衡。它用清晰的栏目区分了校勘记、集注、译文和引文,主次分明,逻辑清晰。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原文中的一些结构性难点进行了可视化处理——比如通过表格或图示来梳理《太玄》特有的卦象结构与义理推演。这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杨雄思想体系,或者对逻辑结构敏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学术”,而是真正做到“为人而作”。那种在繁复的文字中寻求秩序的美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这部《太玄校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的问世,简直是古籍整理领域的一股清流。我作为一个常年与先秦典籍打交道的爱好者,对市面上那些粗疏的校勘本实在不敢恭维。但这本书,从翻开扉页开始,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的严谨与匠心。它不仅仅是对《太玄》原文的简单梳理,更是在浩如烟海的传注和辑佚中,做了一次深入的“考古”。比如,在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上,它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追溯到汉代经学流变乃至更早的源头,将不同时代学者的理解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续编”的思路,使得它在继承传统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展现出极强的创新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存疑文字的处理方式,编者并非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列出不同学派的观点,辅以详实的出处和逻辑推演,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严肃的学术研讨会现场。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太玄》哲学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古代思维模式的复杂大门。
评分作为一名哲学史研究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文本的“再激活”。很多古籍整理本,整理得再精细,终究还是停留在对“过去”的复述上。《太玄校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条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思辨的桥梁。这本书在校释过程中,不止步于考证“它说了什么”,更着力于探讨“它能对今天说什么”。例如,它在梳理《太玄》中关于“气”与“数”关系的论述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现代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视角进行旁观和比对,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经典价值的想象空间。这种前瞻性的整理工作,让这部沉寂已久的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使它能够参与到当代的思想交锋中去,这才是真正的“集成”之意。
评分如同《周易》一样,《太玄》也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阴与阳、因与革、寒与暑、祸与福都是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其间内容十分艰涩,扬雄在世时亦很少有人能看懂。实际一一此书的内容是儒、道、阴阳三家的混合体,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全书以“玄”为中心思想,它相当于《周易》的“易”、《老子》的“道”,作者借此,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扬雄指出:“玄者,幽搞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即是说,不管天文、地理、人事,都由“玄”来支配;而且,“玄者,神之魁也。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玄是诸神的魁首,它在天而渺不可见,在地以无形而生众形,在人心腹而深不可测,放玄同“易”及“道”一样,是生天、生地、生万物及人类的创造主,也就是神。反映了扬雄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在此书中,扬雄又阐述了自己的知行论,他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的论点,认为“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他主张人要行事,必要遵循正道,而体现自然的规律;并且指出,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不遵循正道,当然作不出好事;而不体现自然,就象“拖车入渊,负舟上山”,也会劳而无功的。所以,书中反映的作者的知行论观点,有许多可取的见解。此书与《法言》一样,是研究扬雄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后人为此书作注者有宋司马光、明叶子奇、清焦袁熹等人。其书名又称《太玄经》,传本较多,主要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诸本;司马光《集注太玄经》有《道藏》本、《子书百家》本及《道藏举要》本;《艺海殊尘》本所收《太玄解》,为焦袁熹撰。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期待已久的书 终于到手了 好开心的 这次攒了这么多本 可以看很久了呢 好开心啊
评分扬雄是西汉末期的重要思想家。早期写过一些赋,后来爱好天文学,写过“难盖天八事”。又研究各地区语言的差异,著《方言》一书。最主要的著作是《太玄经》和《法言》。《法言》模仿《论语》,《太玄经》模仿《周易》。《周易》难解,《太玄经》更难懂。它有《周易》的象、辞,再融进当时天文学的成果,并好用奇字。这就使《太玄经》变得极为难读。
评分书可以,喜欢中华书局,京东速度也不错。
评分这本书简直特别好了,没有能比他
评分《太玄校释》是对汉代学者扬雄《太玄》一书所作的校释。是“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的一种。中华书局之《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已经出版19种,如下1【荀子简释】梁启雄撰2【韩子浅解】3【鬻子校理】4【鬼谷子集注】5【孔丛子校释】6【申鉴注校补】7【论衡校读笺识】8【风俗通义校注】(全二册) 9【新辑本桓谭新论】10【政论校注 昌言校注】 11【四民月令校注】12【中说校注】13【慎子集校集注】14【意林校释】(全二册) 15【鹖冠子校注】16【中论解诂】17【晏子春秋校注】18【太玄校释】19【庄子补正】(全二册)有一本屯一本
评分好好好!!!!!!!!!
评分非常好的书!《通鉴纪事本末》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由南宋袁枢(1131-1205)所撰,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