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阳散文集,内地首次增订出版
三十年后重撰后记,历数半生情缘
结集创作《停车暂借问》时期前后的十四篇散文
《贩夫风景》一文入选香港朗文版初中中国语文教材以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自读课本。
著名作家张大春作序推荐——《一种蛾眉,何事伤心早?》
晓阳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为我们留下了《春在绿芜中》,一如纳兰性德留下了《点绛唇》式的自问:“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恰是尚未被江湖人事磨老、磨钝、磨圆、磨滑的一颗心,随时接受也发散着感动。用这种感动之心看人,便会发现平凡人出尘的神采。
《春在绿芜中》一书结集的,是钟晓阳创作《停车暂借问》时期前后所写的十四篇散文,记述作者在故乡中国东北、居住地香港和求学地美国密歇根的交游。除写当年各地的风物外,更多的是细笔描绘人情,写父母、写姊妹、写老师、写亲戚、写朋友,也写里弄之间的贩夫走卒,这些日常琐碎的情事感悟,折射出人性的纯朴与简净。三十年后再版重印,钟晓阳特意在每篇文末加入后传,交代书中人物的后续生活,是为对消逝青春的追忆与怀念。
钟晓阳,1962年12月生于广州,父亲是印尼华侨,母亲是沈阳人。1963年随父母移居香港。晓阳十三四岁即开始写作,1978年以小说《病》获香港第六届青年文学奖初级组推荐奖。1979年以散文《祝福》获第七届青年文学奖初级组优异奖,1980年以小说《荔枝熟》获第八届青年文学奖小说初级组第二名,1981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影系毕业,散文《明月何皎皎》获第九届青年文学奖,另一篇散文《贩夫风景》获第二届香港中文文学奖。
钟晓阳十七岁时写小说《妾住长城外》,之后与《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结集为“赵宁静的传奇”三部曲《停车暂借问》,先后在台、港两地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另著有短篇小说集《流年》《爱妻》《哀歌》《燃烧之后》,散文集《春在绿芜中》,长篇小说《遗恨传奇》,诗集《槁木死灰集》。
此外,为王家卫、潘源良、林岭东等导演的作品编剧,兼做翻译,填词作品入围第二十三届金马奖原创电影歌曲。
推荐序
一种蛾眉,何事伤心早? 张大春
序
祝福
春在绿芜中
走过
贩夫风景
惜笛人语
春花亭亭立
细说
晶玉姨
明月何皎皎
大表哥
月亮像一根眼睫毛
水远山长愁煞人
可怜身是眼中人
大热天——记安雅堡艺术节
后记
附录
聚散本是等闲事 关宝儿
为了启动静止的引擎——钟玲玲访钟晓阳
祝福
关的生日卡不光是提醒我十六年岁月就此匆匆而去,且让我惊觉还有一个朋友在咫尺天涯。约有半年多没见面了,六个月的日落日出,怎地竟这般不着痕迹,一如惊鸿照影?她在信里说:“……你现在怎样?是否已忘记我这老朋友?不要把人生看得那样枯燥乏味,要知四时有花落,同时,又何尝没有花开?”多像老大姐的口气!
生活是寂寞惯了的,一旦爆出一星小火花,就迫不及待的抱着飞蛾扑火的志愿往里冲。我拨了电话给关,邀她晚上到金马赛吃西餐。我说:“聚聚嘛!难得风雨遇故知!”“老气!”她啐我。
老远地就看见码头旗杆下的关,仍然是一头清汤挂面,在徐徐的风中往右方摆曳。她甩荡甩荡地迎向我,眼角掩着一抹顽皮,现出那副熟悉的“没甚么了不起”的神气。两人也不说话,到了闸口,她转身。“用整的,好刮船公司的零钱。”我服从了。
关的眼睛十分小,挺挺柔柔的鼻子,翘翘的上唇,满噙着讥诮,彷佛随时都在和妳抬杠的备战状态中。皮肤是纯纯净净的白皙,不透红,好像削了皮在雪地上冻僵了的梨子。她真是个爱笑的女孩!笑时不仅张着张着嘴露着齿,连眼角眉角都在笑,甚至眼眶里过盛的笑意都要一滴一滴地泻出来。打从认识她开始,就没见她有哪回正经过,永远疯疯癫癫,对功课也是迷迷糊糊的没什么概念,一句话就能把你逗得笑掉大牙,一连串的广东话又长又流利,好像几十粒珠子在玉盘上滚动跳弹似的。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她坐在我后面,当时只晓得有个粗粗壮壮叫约瑟芬的人在后头,有着守门神的威严,笑起来时全班音量最大,答老师的问话时则最小。后来她升中试败阵,考不回本校,我猜她可能躲在家里哭过,但想象力实在够不上程度联想她的哭相,那原是不该发生的一回事!
北角的华灯灼得我眼睛发痛,躲进暗沉沉的金马赛,顿觉无比受用。叫了东西,聊了一会儿,关说:“记不记得 ──”
“补习班?”蛮有默契的。
怎可能忘记补习班?那是我们最闪亮的日子!每日放学,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杀到“美而廉”吃饱喝足,再班师冲到苏老师那儿。一排排黑木桌椅,也不知坐过多少代的升中试应考生!苏老师的确是不同凡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第一天上课,他就当众耍了几招,教我们什么是少林寺的梅花桩。苏老师还晓得唱歌,一面哑哑地唱一面用棍子在黑板上点拍子!
平原一片,芳草连天,晚风扬起,几缕炊烟。
流水潺潺,游鱼天然,人亦如鱼,乐此郊原……
那时我们都不敢坐第一排,因为苏老师说到激动处,总是口沫横飞,坐太前了不免有遇溺之虞。而且依照他的习惯,脾气发作就用戒尺猛敲桌面,“首当其冲”的学生耳鼓要震荡好一阵子。
关是那样地疼过我!每次带便当,她总不忘叮嘱母亲弄两份,和我一块儿吃,所以,我使过她家的筷子,舔过她家的碗。在补习班,无论测验、作文、数学比赛,都有奖可拿,是盖了章的单行簿。我是挺出风头的一个,叠叠的单行簿往家里搬,气得关直跳脚。班上有一个姓陈的女生,读起书来有不顾一切的壮烈精神,关赞她勇气可嘉。那人走路的姿势怪模怪样的好不滑稽,名副其实的直来直往。我告诉关:“她没关节的。”这话不知怎地又触动了她的笑神经。
逃课的时候,我们往往拉着郑一道去疯。那是四月微风细语的午后,已将近毕业了。关、郑、和我,一人一杯软雪糕,晃荡晃荡地荡到飞机场,立在铁丝网外看飞机的升降起落。关说过她爸妈看上了夏威夷大学,迟早是要飞走的。突然,我像要发泄一点甚么,迎着轻风朗声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才诵了两句,关推了我的脑壳一下:“去你的!小鬼头,念什么念,也不怕伤感。”说完就走了,留我愣在原地。
其实,关,聚散本是等闲事啊!何必呢?你素来是这般的洒脱。只要通过升中试,我们还有好长的一段快乐时光,不是吗?纵然未可如愿,但我们共同踩过那许多路途,只须回身拾掇每一个足迹,自是一番温馨!只要我们有情,天涯何尝分隔得开?好像一轮弹簧,无论扯到多远终究还是弹回来的。那时候,就像此刻,一个无云的午后,阳光洒得我们满身满心,我们一人一杯软雪糕,徜徉蓝空下,真真是永恒啊!
唯一的错,是我们把一切都幻想得太美好,七月尾放榜,而关竟然落第……
三年风雨,关本性未移,依然浑身调皮捣蛋的本领。
“哼!升中试现在才废除,真是!”这一直是她的牢骚。
“别忘了!我们是一朝元老呢!”
“郑回家了没有?”我提起另一个难忘的玩伴。
她停下手中的刀叉。“前些时碰到她。”
“真的?”我好惊异。
“嗯!憔悴了,眼肚黑了一圈,头发电了,还穿高跟鞋!”
“她在做什么?”
“读书!已经换了三间学校,一年一间。”她竖起三根手指,上唇撇了撇,不以为然地。
“还在读书就好!”我感慨地说。
人生中总不免走歪了路,蹭蹬一步,不小心踏进一滩泥淖,只要能把脚拔起来,继续走,就不必再苛求了。
郑曾是我们的“死党”,有一头服贴的短发,男孩子般,巧薄的双唇,咀嘴巴也是不老实,眸子深大而黑白分明,表情最多。关常说:“我们小郑的嘴是吃东西用的,眼睛才是说话的。”郑是瘦瘦黑黑的个子,一脸聪明相。举止间有点粗豪气概,也有点漫不经心,佻挞得很。后来当了升中试的刀下亡魂,转了校没多久就失踪了,两年多没有下落。她沉沦了、堕落了,那个曾经奔放,曾经纯洁的生命。
不过,小郑永远是漂漂亮亮的小郑,属于我们的。
走出金马赛,天色已由宝蓝转为墨黑。两人不约而同的把手插入裤袋。她碰碰我的肩,下巴往上撩了撩,说:“瞧!月亮胖了!”我抬头,煞有介事地答道:“是呀!该节食了!”如此这般,两人又跌跌撞撞地笑足一条街。
走到车站,我掏出藏好的银项链,扬了扬:“来!替你戴上。”
她丢来一脸问号,我只好说:“还有几天就是你的生日,怕没机会再见了。”
链上的小星正烁烁地眨着光芒,却怎地也比不上关睫下累累的晶莹。她握着我的手,彷佛也拈着一掌怅惘,眉宇泛起少有的黯然。我有些难堪,别过头去看马路,刚好回家的公共汽车正驶来,我喊:“车来了,再见!”
一堆人涌向门口,还未上车,关却一把拉住我,在我耳根急急悄悄地说:“祝你快乐!”然后又推我出去。我没望她,我不敢望她。上了车,挤在人群中。她朝我挥手,像在挥送一份祝福。啊!关,这样的祝福,我怎忍不收?虽然我们还会忙碌地生活,还会人隔两地,但若能同时感受到冬天夜里霏霏的细雨,春天午后懒洋洋的阳光,不就很够了吗?
……
序
这集子里的文章写于我的羞涩少年时。
少年心事千阕歌。太阳底下事事新鲜,样样可恋。与自身恋,与师友恋,与万物恋。学校家庭,师友至亲,无非缱绻。写作无非都是感情用事。总是因为心里想着人,念着人,画着人,我才动笔为文。这些篇章里写及的人物,不论相交的久暂、缘分的深浅,都是我成长岁月里的美好遇合。
最早的版本见于一九八三年秋,由我当时投稿的《大拇指半月刊》出版。它是风格平实的青少年文学杂志。我喜欢它的小报开本,有看报的风味,有些在上面读过的文章到今天还记得。有次参加征文得了奬,去到一间四面是书的屋子领奬,见到了编辑们,在当时的我的眼中都是大哥哥大姊姊,做着帅气的办杂志的事。闲谈时聊起投稿用的笔名,有个编辑哥哥问我怎么每篇都用不同的笔名,我说贪好玩,他就劝我说还是固定用一个笔名好,将来要收集文章也容易些。我不是太懂那个道理,不过还是听从了意见,因为没有一个笔名是最喜欢的就用回本名。后来就是这位编辑先生费了许多工夫替我收集整理历年发表过的文章,合共十二篇散文、三篇小说,汇编成书,于是有了《春在绿芜中》。
约莫同一时间,台湾文友创办的三三书坊替我出版了新诗、散文合集《细说》。所收散文是同一批,我视为《春》的变奏。
此后数十年历经着改版、版权移交,从合集变成纯散文集。目前的前传、后传对照的体式,是定于二〇一一年由台湾新经典出版社所出的版本。编辑将我在二〇〇八年为香港修订版所写的一篇长文拆散,各段落独立起来,附于相应篇章的篇末,称为“后传”,于是有了这个别致的体式。
这次的修订是把后传大修了一次,大幅度改写增写。主要因为距长文的写成时间已四年,心情两样,也有些材料想补入。原是很有自律地把完工时间规限在春天,但是碰到这次送审迟迟未收到批文,加上编辑小姐体贴不催,我便快乐不知时日过,十几二十稿的一直写到都快八月节了。固然这要归咎我的改写癖,却也是正好想写下一些事。若不是借着续写的机会来写,我未必会有写的动力。
十四个篇章,前传加后传,是我半生所历的情感教育的记录。就谈不上是一部回忆录,至少也有半部在这里。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消化那些晦涩的历史背景和繁复的人名关系。但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障碍,它展现出的文学魅力是惊人的。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克制,即便是描写最惨烈的冲突或最炽热的情感,也总是在关键时刻收住,留出空间给读者的想象力去填充那些留白之处。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那些细微的动态变化——比如光影如何穿过窗棂,如何改变房间的色调,这些细节处理得极其考究,为故事的基调奠定了深沉的底色。这本书像是一部结构精妙的交响乐,不同的主题和乐章层层递进,高潮部分的处理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让人拍案叫绝。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势,去思考那些关于责任、救赎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面前的无力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在每一次重读中都能发现新细节的杰作。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叙事手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采用了多重叙事锚点的回溯与并置。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梳理那些散落在不同时间维度的信息碎片。作者对于“象征”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反复出现的物件——无论是旧照片还是一件褪色的布料——都承载着远超其物理意义的重量,它们是通往角色内心深处的钥匙。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等待”的描绘,那种漫长、无望却又充满内在信念的坚守,是整本书最动人心魄的情感核心。它不是那种直白的煽情,而是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细致描摹,将这种宏大的情感慢慢渗透到读者的骨髓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文学实验品,它勇于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奖励那些愿意深入探索文本肌理的人。它的力量在于其复杂性,它拒绝平庸,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真实到近乎痛苦,又美丽到令人窒息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像是在微风中摇曳的柳枝,时而舒缓,时而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急切感。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作者试图构建的这个世界观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些繁复的家族纠葛和历史的阴影交织在一起,让人感觉像是踏入了一个迷宫。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逐渐汇聚成一幅宏大的画卷。尤其是主人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挣扎,那种细腻到近乎残忍的心理刻画,让我时常停下来,陷入对自身选择的审视。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那种泥土的芬芳和久远的木头气味,都能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拒绝给出简单的答案,它抛出了深刻的问题,然后任由读者在迷雾中自行摸索。结局的处理更是高明,没有俗套的大团圆,留下的是一种悠长而略带苦涩的回味,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旧能感受到那种未尽的余韵在心头萦绕不去。这本书无疑需要读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但它所给予的回报,是远超预期的精神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小说,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找人分享那种被情节牢牢抓握住的感觉。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多么曲折的故事,更在于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那种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般的语言质感。它的对白充满了张力,简短的交流往往蕴含着山呼海啸的情感暗流,很多时候,人物“没有说出口的话”比他们实际说出的话更具杀伤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时间”的处理,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像三股水流不时地交汇、碰撞,使得整个叙事结构复杂而富有层次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某些角色的动机,他们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被命运、偏见和无可奈何的爱所塑造的复杂个体。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得即便是最令人发指的行为,也似乎有了可以被理解的土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故事,而是在亲身经历那段被历史尘封的岁月,那种厚重感让人无法轻易抽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声音”的运用,或者说,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来模拟和暗示那些缺失的声音。我仿佛能听到古老宅院里咯吱作响的地板声,能感受到低语时空气中微妙的振动,甚至能“听见”那些沉默中所蕴含的巨大压力。叙事视角时不时地在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切换,这种跳跃感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疏离感,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和探索的状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角色内心独白时那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没有脱离故事的现实基础。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人放松心情的小读物,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攀登,沿途风景壮丽,但也充满了挑战。它探讨了记忆如何扭曲现实,以及真相在不同人眼中如何分裂成碎片。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那不是因为故事结束了,而是因为我感觉自己的一部分思维边界被拓宽了。
评分不错,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非常好
评分晓阳是个才情横溢的女子,这本写人的散文也有才,但到底比她的小说弱了,这是遗憾。没有能够穿越身为女子的小。张辛欣的文字,没有惯常女作家的小气,抖机灵,感情泛滥,相反,她节制、理性、有深度的思考。这样的文字和阅读,才会给我们带来有养分的东西。而且她还是个电影专家,看和了解都非常深透。喜欢看电影,看多以后,喜欢看人家是怎么看同一部片子的,这种好奇让我喜欢上了看影评。最早看影评主要是为了找寻要看得大有,如今更多确实看别人对同一部电影的解读。100部伟大电影的卓绝评论,来自全美最负盛名、最可信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所评述的影片,在他看来真正呈现出电影的伟大。 作为在过去数年中,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评论和鉴赏的提炼,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评广泛覆盖各种类型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从电影艺术史上至高无上的经典作品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娱乐作品。在文章中,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科里斯精选的珍贵剧照,使《伟大的电影》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哈、无可匹敌的观影指南。
评分物流快服务好买书就上京东商城能买到正版图书
评分可以韬光养晦了
评分物流非常的快。很喜欢
评分正版图书,包装精美,好评
评分装帧符合俺的审美,对作者不是很熟悉,希望有惊喜
评分很不错的书,大促买的值得
评分好书,价格实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