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鉴赏辞典:陶瓷、玉器、杂项、书法、绘画(单卷本 彩图版)》是“大象收藏”系列丛书之一。中国有着收藏历史文物的传统,较早的文物收藏,大致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两汉时文物收藏的范围更加扩大化,自隋、唐以后,从皇室到同间都有大量收藏,文物研究文献也更加丰富,正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物门类复杂,包罗万象,本书从小进行分类并选出了日常收藏中常见的陶瓷、玉器、杂项、书法、绘画等五大类,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的文物及其传统制工艺,不包括域外文物和现代工艺。词条的解释从鉴定和欣赏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实用的工具书。在词目的设置上,以器物的类别为基础,以器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为顺序,详细介绍了每种文物的概念、品种、工艺特征、鉴定术语及与此相关的人物,力求材料新颖,涵总面广泛。图片的安排上,本书力求避免“老而孔”,尽量使用一时,为了丰富辞典内容,增加读者对文物鉴定方面的知识,本书安排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专题,使这本辞典更具实用性。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明中,文物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载休,作为历史和文明的延续,它以实物的形态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风俗、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国古文明的一扇窗口。彩图版《文物收藏鉴赏辞典》是一部在内容和形式卜都很新颖的工具书,它既不是单纯注释词条的辞典,也不是单纯著录文物的图集,而是惜助于图解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收藏与鉴赏中国文物的基本知识。
中国有着收藏历史文物的传统,较早的文物收藏,大致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两汉时文物收藏的范围更加扩大化,自隋、唐以后,从皇室到同间都有大量收藏,文物研究文献也更加丰富,正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考古学的传入和文物学的兴起,收藏文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的爱好,作为一名文物收藏爱好者不了解文物的概念和专用术语,在收藏日益升温的今天是个可想像的。基于此,我们开始了彩图版《文物收藏鉴赏辞典》的编写工作。
叶佩兰,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40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工作,是中国著名的资深陶瓷专家。多年来为配合有关专业研究,曾重点考察过中国南北方的一些瓷窑遗址,并参与了许多国家重点项目书籍的编写,撰写论文数十篇,著作和主持编辑专业书籍多部,其中《元代瓷器》艺术获第二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国务院台办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签发)。并数次赴美国、日本、泰国、香港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专家委员。独立编著的书目:《斗彩名瓷》、《五彩名瓷》、《元代瓷器》。担任执行主编和副主编的书目:《古瓷辨识》、《故宫珍藏康、乾、雍瓷器》、《中国文物精华大全》、《清代盛世瓷选粹》、《国宝荟萃·瓷器》、《国宝大典·明清瓷器》、《珐琅彩·粉彩》。
陶瓷
类别
器型
釉彩
纹饰
款识
工艺技术
窑口
术语
陶瓷工匠
玉器
礼仪玉
葬玉
装饰玉和陈设玉
材质
纹饰
流派、工艺
术语
制玉工匠
铜器
食器
酒器
鼎礼器
水器
乐器
兵器
车马器
农具和工具
度量衡器
古代货币
铜镜
金铜佛像
法器
铜炉
杂器
竹木牙角匏器
竹雕
木雕
象牙雕
犀角雕
匏器
古代家具
古代卧类家具
古代坐类家具
古代置物类家具
古代储藏类家具
古代屏蔽类家具
古代支架类家具
溱器
单色漆
彩绘找漆
螺钿漆
雕漆
金银器
珐琅器
文房四宝及用具
鼻烟壶
唐卡 缂丝 刺绣
书法
绘画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明中,文物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载休,作为历史和文明的延续,它以实物的形态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风俗、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国古文明的一扇窗口。彩图版《文物收藏鉴赏辞典》是一部在内容和形式卜都很新颖的工具书,它既不是单纯注释词条的辞典,也不是单纯著录文物的图集,而是惜助于图解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收藏与鉴赏中国文物的基本知识。
中国有着收藏历史文物的传统,较早的文物收藏,大致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两汉时文物收藏的范围更加扩大化,自隋、唐以后,从皇室到同间都有大量收藏,文物研究文献也更加丰富,正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考古学的传入和文物学的兴起,收藏文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的爱好,作为一名文物收藏爱好者不了解文物的概念和专用术语,在收藏日益升温的今天是个可想像的。基于此,我们开始了彩图版《文物收藏鉴赏辞典》的编写工作。
由于古代文物门类复杂,包罗万象,我们从小进行分类并选出了日常收藏中常见的陶瓷、玉器、杂项、书法、绘画等五大类,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的文物及其传统制工艺,不包括域外文物和现代工艺。词条的解释从鉴定和欣赏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实用的工具书。在词目的设置上,以器物的类别为基础,以器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为顺序,详细介绍了每种文物的概念、品种、工艺特征、鉴定术语及与此相关的人物,力求材料新颖,涵盖面广泛。图片的安排上,我们力求避免“老而孔”,尽量使用一时,为了丰富辞典内容,增加读者对文物鉴定方面的知识,我们安排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专题,使这本辞典更具实用性。
我们怀着欣喜的心情看着这本彩图版《文物收藏鉴赏辞典》的面世,辞典里共收录了2789个词条,近100万字的诠释,还有4221幅彩色实图,图文并茂,形象明了,相信它一定会给关心和热爱中国文物爱好者提供帮助,释惑解疑。然而,尽管我们全心全力地想要在这本辞典中将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物准确完美地展现出来,却因中华文物的博大精深、古文献资料的浩瀚性及我们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疏漏,对此,非常欢迎各位同仁、读者批评指正。
叶佩兰 甲申年秋于北京
这本书的彩图版,对于提升我的学习体验至关重要。我一直认为,艺术品的鉴赏,尤其是古董文物的鉴赏,离不开直观的视觉感受。文字描述再生动,也难以完全替代亲眼所见。而这本辞典的彩色图片,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那些古代陶瓷的釉色,如雨过天青、粉青、豆青,在彩图的呈现下,色彩的饱和度和层次感都得到了很好的还原,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釉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对于玉器,那些温润的质感、精美的雕刻,通过高清图片,更是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它对古代玉器上“沁色”的展示,那些自然的、深浅不一的色彩,仿佛诉说着玉器经历的漫长岁月。在书法和绘画部分,彩图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些古老的碑帖拓片,经过精心扫描和印刷,能够清晰地展现出笔画的顿挫、墨色的浓淡;而古代名家的绘画作品,其色彩的晕染、笔墨的层次,也都在彩图中得到了生动地呈现。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体验,大大降低了鉴赏的门槛,让我能够更轻松、更直观地学习和理解这些复杂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文物收藏鉴赏辞典:陶瓷、玉器、杂项、书法、绘画(单卷本 彩图版)》,在内容上,我最欣赏它对于“细节”的关注。在鉴赏任何一件文物时,细节往往是决定其价值和真伪的关键。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以陶瓷为例,它不仅仅介绍器物的整体造型和釉色,更会深入到胎质的成分、修足的工艺、窑烧留下的痕迹等等。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古瓷鉴定的文章,但总是觉得不够系统,有些理论难以理解。而这本书,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有条理地整合起来,并且用清晰的图片进行佐证。 例如,关于“缩釉”和“橘皮纹”的讲解,就是我之前不太理解的地方。通过书中的彩图对比,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缩釉和橘皮纹的差异,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出当时烧制技术的水平。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浮于表面地看待文物,而是能够真正地走进文物的内在世界,去理解它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价值。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一个想要真正学习鉴赏的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文物爱好者来说,这本《文物收藏鉴赏辞典》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悠久的玉石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玉器,它们不仅仅是材质的珍贵,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没有专业的指导之前,我总是被那些光鲜的外表所迷惑,分不清真假,辨不出优劣。这本辞典的玉器部分,给了我系统性的知识。 它从玉石的种类、质地、颜色、光泽等基本常识入手,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去辨别不同种类的玉石,以及影响玉石价值的关键因素。我特别欣赏它对“沁色”的讲解,这是我之前理解上的一大误区。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示例,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沁色形成的机理和在古玉上的表现,让我明白了并非所有的“花纹”都是瑕疵,有些沁色反而能证明玉器的年代和来源。此外,对于玉器的雕刻技法,从商周时期的古朴粗犷,到明清时期的精雕细琢,都有详细的图文解析,让我能够通过观察器物表面的纹饰,大致判断其所属的年代和工艺水平。这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经验,是我能够快速入门的关键。
评分这本《文物收藏鉴赏辞典》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那些精美绝伦的彩图。我一直坚信,对于艺术品的鉴赏,视觉的冲击力是不可或缺的。枯燥的文字描述,无论多么详尽,都无法与一幅真实、高品质的图片所带来的直观感受相提并论。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温润如玉的古代陶瓷,还是巧夺天工的玉器雕琢,亦或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名作,亦或是意境悠远的绘画作品,书中的图片都力求真实、清晰地展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 我尤其喜欢它关于陶瓷的部分。那些历代名窑的精品,釉色变幻莫测,器型典雅大气,我常常对着图片,一看就是好久。比如,我一直对宋代汝窑的“雨过天青”色情有独钟,书中对这一经典釉色的呈现,简直是神来之笔,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内敛的青翠,那种“天青色等烟雨”的意境,在图片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同样,对于明清时期那些色彩斑斓的珐琅彩、粉彩瓷器,图片也准确地捕捉到了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层次和夺目的光彩。这使得我在学习陶瓷知识时,能够将文字描述与直观感受相结合,从而加深理解,形成更深刻的记忆。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古代书画鉴赏的书籍,因为我一直觉得,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它们不仅能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这本《文物收藏鉴赏辞典》在书画部分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罗列了一些名家名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实用的鉴赏方法和理论依据。 对于书法,辞典从笔画、结构、章法、墨色等多个维度进行讲解,并配以大量的经典碑帖拓片和名家手迹的彩色图片。我尤其喜欢它对“用笔”和“用墨”的细致分析,这些都是理解书法艺术魅力的关键。通过对照图片,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书法家是如何通过对毛笔的控制,来表现出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韵味。而对于绘画,辞典则从构图、色彩、笔墨、意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那些山水、花鸟、人物的经典作品,在高清彩图的呈现下,更是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对“皴法”的讲解,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皴法的名称,还通过图片演示了不同皴法所营造出的山石肌理和水墨效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董市场略有了解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爱好者,我常常感到自己在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宝贝”时,就像一个赤手空拳的探险家。这本《文物收藏鉴赏辞典》对我来说,就像是给我配备了一把精准的地图和指南针。在“杂项”这个部分,我对鼻烟壶的介绍印象尤其深刻。我之前看到过一些制作精美的鼻烟壶,但对其材质、工艺、价值都一无所知。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鼻烟壶的发展历史,从早期单一的材质,到清代中期以后各种材质、工艺的兴盛,如料器、瓷器、玉石、铜器、景泰蓝等等,都有详细的图文并茂的展示。 更重要的是,它还讲解了如何去鉴赏鼻烟壶的工艺,比如壶身的绘画、雕刻、镶嵌技法,以及壶嘴、壶盖的设计。一些我之前觉得难以分辨的细微之处,在辞典的讲解下,都变得清晰起来。比如,对于料器鼻烟壶,它会告诉你如何通过观察其光泽、气泡、硬度来判断其真伪和年代。对于瓷质鼻烟壶,则会参考其釉色、胎质、绘画风格来推断。这种深入到细节的鉴赏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这对于我在实际的市场中,避免走弯路、少踩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这本《文物收藏鉴赏辞典:陶瓷、玉器、杂项、书法、绘画(单卷本 彩图版)》真是来得太及时了!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古老器物,它们身上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匠人的智慧。然而,作为一个初学者,面对琳琅满目的文物,我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那些专业术语、繁复的鉴赏标准,就像一道道无形的门槛,阻挡在我探索的道路上。我尝试过阅读一些零散的文章和书籍,但信息碎片化,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总是治标不治本。直到我偶然翻阅到这本辞典,我才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指路明灯”。 首先,它的内容覆盖面之广,让我惊喜不已。陶瓷、玉器、杂项、书法、绘画,这几个类别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主要文物种类。这意味着我不再需要东奔西跑,搜集各种专著,一本书就能建立起一个初步的、相对完整的认知框架。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情有独钟,每次去博物馆都会驻足欣赏,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深入了解其釉色、纹饰、器型的细微差异。辞典中关于陶瓷的部分,从胎质、釉料、烧制工艺,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风格演变,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特别是那些彩图,高清、细腻,真实地还原了瓷器的质感和色彩,让我能够直观地对比不同窑口、不同年代的作品,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陶瓷博物馆,尽情地学习和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极具匠心,非常适合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理论、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将复杂的鉴赏知识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每一个条目都清晰明了,逻辑性强。比如,在鉴赏玉器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影响玉器价值的关键因素,如玉材的种类、色泽、润度、雕工、年代、器型等等,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图片进行对照讲解。这对于我这种“小白”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总以为玉器就是越白越好,或者越大的越值钱,看完这部分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那么多讲究!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玉石的辨别方法,以及不同时期玉器雕刻技法的特点,都介绍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初步掌握一些基础的辨别能力,不至于再被那些“仿古”的物件所蒙蔽。 更让我赞赏的是,辞典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指导。它会告诉你如何去观察一件文物,从哪些角度入手,需要注意哪些细节。例如,在鉴赏书法作品时,它会引导你关注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枯湿、章法的布局等等,甚至连装裱的讲究也一一提及。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参与到鉴赏的过程中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让我觉得收藏鉴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领域,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逐步掌握的一门艺术。
评分在这本《文物收藏鉴赏辞典:陶瓷、玉器、杂项、书法、绘画(单卷本 彩图版)》中,我发现了一个我之前几乎没有怎么接触过的领域——杂项。我一直以为文物收藏主要就是指那些大家熟知的瓷器、玉器,或者字画。但翻阅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杂项”这个概念的包容性有多么强大。它涵盖了铜器、漆器、竹木雕、鼻烟壶、印章、文房用品等等,几乎所有与古代文人生活、宫廷御用、民间工艺相关的器物,都可以归为杂项。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辞典中对这些杂项的介绍,依然保持了其一贯的严谨和细致。比如,在介绍古代铜器时,它不仅仅讲述了青铜器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它讲解了如何从器型、纹饰、铭文等方面来判断铜器的年代和价值。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起来很古老的铜器才值钱,看完之后才明白,很多小巧精致的铜质文房用品,如果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于那些琳琅满目的鼻烟壶、印章等,辞典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鉴赏要点,让我能够对这些小巧的器物,也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判断。这种对“冷门”但同样珍贵的文物门类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更加凸显。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是那些工笔细腻、色彩丰富的仕女画和花鸟画。然而,每次去博物馆或画廊,面对那些作品,我总是只能欣赏其表面的美感,而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法。这本《文物收藏鉴赏辞典》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的绘画部分,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名家名作,而是从中国画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 我特别喜欢它对“笔墨”的讲解。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绘画的工具,更是中国画的灵魂。辞典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图片,详细地展示了不同画家、不同流派在用笔、用墨上的独特之处。例如,对于水墨山水画,它会分析画家如何运用浓淡干湿的墨色来表现山石的层次感和水的流动感;对于工笔花鸟画,它则会讲解画家如何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晕染,来描绘花鸟的生动姿态和色彩的丰富变化。这些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写意”和“写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家是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