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學傢喬納森·海特智慧之作。《象與騎象人》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傢,在積極心理學領域和道德心理學領域頗有成就。
     ★ 強大的影響力。包括馬丁·塞利格曼、希斯贊特米哈伊、巴裏·施瓦茨在內的眾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衛報》、《人物》《泰晤士報》《圖書館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在內的眾多媒體,傾情推薦。
     ★ 完善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象與騎象人》於2008年推齣簡體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齣版的更新版中,補充瞭一些內容,讓這部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更加完備。
     ★ 湛廬文化齣品。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著名心理學傢,TED大會演講人。
     1992年,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在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係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職於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主要研究如何在組織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
     2001年,榮獲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奬,該奬項是坦普爾頓基金會設置的一個分支奬。
     美國脫口秀節目《科爾伯特報告》(The Colbert Report)嘉賓。該節目被《紐約時報》稱為“年度具好的電視節目之一,每周必看的娛樂節目之一”。
 
     人性善惡是韆古難題,我們每天都在進行道德判斷,會對某人、某事進行評價,判彆其對錯與好壞。作為積極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一書中告訴我們,幸福其實是來自對人生的投入,而不是與之脫離。幸福不是一種假設,是真實存在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海特是位值得信賴的優秀導師,跟隨著他的步伐前行,由他領著我們認清關於道德的真相,領著我們辨析古老智慧的真僞,便可抵達幸福的彼岸。
     ——清華大學心理學係主任,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心理學係終身教授    彭凱平
     要想理解幸福,我的建議是,從跟隨海特開始吧!
     ——積極心理學之父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這是一本重要的、可讀性特彆強的作品,能給讀者帶來愉悅的享受。
     ——“心流”之父    米哈裏·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這本令人愉悅的書中,喬納森·海特為我們展示瞭心理學前沿研究與古老智慧之間深刻的聯係。令人鼓舞的是,我們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現代心理學對生活中核心、持久的問題進行瞭如此多的探索。
     ——著名心理學傢,暢銷書《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作者   巴裏·施瓦茨(Barry Schwartz)
     這是一本充滿知識的力作,它將現代智慧與古代智慧、宗教與科學、東方與西方、自由與保守交織在一起,引導我們過一種更有意義、更有道德、更滿意的生活。
     ——著名心理學傢,《直覺:你所不知的潛力與危害》(Intuition:Its Power and Its Perils)作者   戴維·邁爾斯(David G.Myers)
     本書無疑是一部能啓迪智慧的作品,為我們帶來關於生活中一些重要問題的深入洞見。
     ——進化心理學領域集大成者,《欲望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Desire)作者    戴維·巴斯(David M. Buss)
     10個幸福假設
     我們該做什麼,該怎麼過日子,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許多人都曾這樣自問過。活在如此便利的現代世界裏,無須上山下海,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現在,智慧如此廉價泛濫,日曆、茶包、瓶蓋或好心的朋友轉寄過來的大量電子郵件等,處處可見智慧之語。我們就像阿根廷小說傢傢爾赫·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巴彆塔圖書館》(The Library of Babel)中描寫的那樣:“一座廣大無邊的圖書館裏藏著所有文字記載,在圖書館某處藏著一本書,這本書解釋瞭這座圖書館存在的原因以及使用須知。然而,圖書管理員卻懷疑自己永遠都無法從一大堆無意義的書中找到這本書。”
     我們的前景要比博爾赫斯小說中的人物好得多。很多智慧之語確實都擲地有聲,而且許多都完全為真,絕非虛言。然而,我們的圖書館實在是太大瞭,每個人都隻看過一小部分藏書,所以我們正為藏書豐富的矛盾而煩惱:書籍越多,閱讀品質反而變得越低。麵對浩瀚書海,通常我們不是囫圇吞棗,就是隻看書評。我們很可能已看過一些有價值的觀念,如果我們當時仔細欣賞、用心體會,並用於生活之中,或許我們的人生早已得到改變。
     本書將討論10個觀念。每一章會針對世界文明的某個重要觀念,以科學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並從中汲取可應用到現代生活的元素。
     我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傢,我做過許多實驗想瞭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某個麵嚮,我研究的麵嚮就是道德及道德情緒。除瞭做研究之外,我也教書,我在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心理學入門的課程。這是一個大班的課程,我得利用24堂課嚮學生介紹心理學整個領域的主要內容。從介紹視網膜結構到愛的運作過程,我得提齣1 000個研究結果以作為佐證,希望學生能充分瞭解,銘記在心。經曆第一年的教書經驗之後,我意識到有好幾個觀念一直重復齣現,而以前的思想傢也常針對這些觀念發錶高見。因為人是通過心理濾除(mental filter)指關於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條可以使我們對自身經曆的感知齣現偏差。——編者注來看這個世界的,所以我們會齣現某些情緒,會對事件有反應,且齣現某些心理疾病。莎士比亞以下這句話剛好簡要地說明瞭這種現象:“事情沒有好壞,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我開始用這些引言來幫助我的學生記住心理學的重要觀念,同時,我也開始思考類似的觀念還有哪些。
     為瞭一探究竟,我看瞭不少古代的智慧傑作,其中以世界三大古典思想領域為主:印度的如《奧義書》(Upanishads)、古印度道德文本《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國的《論語》、《道德經》及孟子等其他哲學傢的著作,還有地中海文明的《聖經》、希臘及羅馬時代的哲學傢、伊斯蘭教聖潔書《古蘭經》(Koran)。此外,過去500年來的哲學及文學作品我也看瞭不少。每當我發現一個跟心理學有關的主張——有關人性的說明,或心理或內心如何運作時,我就會寫下來。隻要我發現有某個觀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重復齣現,我便把它列為重要觀念。不過,我並沒有機械地把人類十大最受歡迎的心理學觀念列齣來,我的選擇標準是連貫性重於齣現頻率。我想探討的觀念不僅彼此間相融相符、互為錶裏,還可讓我們瞭解人類如何找到快樂及人生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就是要幫助大傢找到快樂及意義。我在積極心理學這個領域嚮來活躍,所以本書也可說是運用古代智慧來找尋積極心理學的源頭,並探討現今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本書大部分涵蓋的研究,都不是由積極心理學傢所做,而是由其他領域的科學傢來完成的。我將在本書引用10個古老的觀念,再援引許多現代研究成果,來告訴大傢人類繁盛發展的原因,以及我們自己在邁嚮幸福之路上為自己設置的障礙。
     本書第1章旨在說明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當然,這不是非常詳盡的說明,而是在我們運用現代心理學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前,必須瞭解的兩個古老真理。第一個真理是本書的最基本觀念:人類的心理分成若乾部分,有時彼此還會互相衝突。一部分就像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騎象人,有自覺、懂得推理思考的心理,但沒辦法完全控製大象的行為。現在,我們知道心理為何有這樣的分類,也知道某些方法可以幫助騎象人與大象相互協調閤作。第二個觀念就是莎士比亞所說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或如佛陀嚴格來講,“佛陀”(the Buddha)是指開悟的佛陀(the awakened one),就像有些人說“基督”是指“受膏者”(the Anointedone)。不過,我是以一般的用法來講佛陀和基督。——作者注所言:“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現在我們已能解釋為何大部分人麵對威脅時都懷有偏見,而且老是為此煩憂不已。隻要我們能運用三項技巧來提升內心的幸福感,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偏見。
     本書接著要討論的是人類的群體生活——同樣,也不是巨細靡遺式的說明,而是僅探討兩個眾人皆知但卻不甚瞭解的古老真理。第一個就是“黃金規則”黃金規則(golden rule)是心理學中的一種人際交往規則,指“你希望彆人如何對待你,就要那樣去對待彆人”。——編者注。互惠是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準則。我將告訴大傢如何善用互惠之道來解決自己的人生問題,並避免讓人藉互惠之道來利用我們。互惠不隻是與人相處之道,它還能告訴我們人的本質及需要,這也是本書後續眾多觀念的綫索所在。第二個真理是:我們每個人的本性都很虛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難忠實地遵照為人準則行事的原因。近來,心理學方麵的研究已發現人的心理有一種機製,這種機製會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到鄰人眼中的刺,但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你知道自己心裏之所喜,也瞭解自己為何會透過扭麯的鏡片來看這個世界的善與惡,那麼你就不會再那麼自以為是。如此一來,你跟那些同樣也很自以為是的人之間的衝突,就會大大地降低。
     到這個階段,我們準備好要提齣以下問題:幸福來自何處?關於幸福,有幾個不同的“假設”,其中一個假設為:幸福來自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都知道(研究也證實)這種快樂維持不瞭多久。另一個假設則是:幸福來自人的內心,但強求世界符閤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古時候很盛行這種觀念:印度的佛陀和古希臘及羅馬時代的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傢,無不勸大傢斷除自己對外在的人和事的情感依戀,因為外在的人事變幻莫測,難以掌控,還不如自己學會接受現實。
     古代這種想法有其值得尊敬之處。麵對挫摺,改變自己的內心確實要比改變外在世界來得容易。但是我會提齣證據證明,第二個有關快樂的假設是錯誤的。最近的研究已指齣,有些事物是值得我們努力追求的,某些外在生活條件能讓我們更快樂。其中一個條件就是關係,即我們跟彆人之間形成的必要聯結。我會提齣相關研究來證明愛來自何處,為何激情很快就消退,以及哪一種愛纔是“真”愛。我也建議將佛陀及斯多葛學派所提齣的快樂假設修正如下:幸福不隻來自我們的內心,也來自外在。我們需要古老的智慧及現代科學的引導,以獲得兩者間的平衡。
     接下來,我將探討人類的成長及發展需要哪些條件。尼采說過:“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不過,這個說法恐怕有過度簡化的危險。很多事情雖打不倒我們,但卻會對我們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創傷後的成長”告訴我們,人會在何時、又為何能從逆境中成長,我們又如何為創傷做好準備,以及在事件發生後如何麵對創傷。我們也常聽到,要大傢努力培養自身的美德,因為美德本身就是最好的迴報。不過,這種說法同樣也有過度簡化之嫌。我會說明幾個世紀以來,有關美德及道德的觀念已有所改變,且越來越狹隘,但古代關於美德及道德的觀念對現代人而言仍具深義。我也會說明積極心理學如何為大傢提齣新的願景,讓大傢“診斷”且發展自己的優點及美德。
     本書的結尾,將提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並實現,而有些人卻做不到?一開始我會探討一個很普遍的觀念:人的存在有一種精神層麵的垂直維度。你稱之為“高貴、美德或神性”也好,你信不信上帝也無所謂,人真的會在彆人身上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神聖、莊嚴或那種難以形容的善。我會提齣我個人關於厭惡(惡心)、提升、敬畏等道德情緒的研究,以此解釋這種垂直維度如何運作,又為何該維度是瞭解原教旨主義、政治文化論戰及人類渴求意義的一大關鍵。我還會探討當人們提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時,到底其心中所指的是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我也會提齣答案——這個答案源自古老的觀念,但卻用現代的研究來超越古代觀念的局限和任何既有的觀念。與此同時,我將最後一次修正幸福的假設。我可以在此用簡單的幾個字告訴大傢答案,但是簡短的前言實在無法解釋得清楚,而且也會貶低其價值。智慧之語、人生意義,甚至是博爾赫斯的圖書管理員所追求的答案——每天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們用心欣賞,花時間去瞭解、質問、改進,把它跟自己的生活聯結起來,否則智慧之語仍隻是智慧之語,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妙,每一章的過渡都流暢得像是音樂的樂章轉換,層層遞進,將一個宏大的主題逐步收束到個體的日常體驗中。我以前總覺得,探討幸福和決策的理論往往顯得高高在上,但這本書卻成功地架起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深入淺齣的分析,去剖析那些影響我們長期福祉的“小錯誤”。比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在時間纍積下産生巨大復利效應的思維定勢,被揭示得淋灕盡緻。它不隻是在談論“應該怎麼做”,更是在解釋“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這種由內而外的剖析,遠比簡單的勵誌口號要深刻得多,讓人讀得心服口服,並真正願意做齣改變。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令人贊嘆,它展現瞭一種罕見的智慧,既能駕馭復雜的哲學辯證,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溫度和韻味。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些精準捕捉人類內心掙紮的句子所打動,感覺作者完全理解那種想做好卻總被慣性拉迴原地的矛盾狀態。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充滿盲目樂觀的書籍,相反,它更傾嚮於提供一種清醒的、帶著敬畏感的視角去看待我們自身的有限性。這種“清醒的現實主義”是極其寶貴的,它引導讀者接受不完美,但同時又激勵我們去優化現有的認知係統,去構建一個更堅固、更能抵禦外部波動的內在堡壘。對於長期關注個人成長和心智模型構建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塊必須去啃的硬骨頭,但收獲絕對是豐厚的。
評分讀完這本著作,我有一種被重新“校準”瞭世界觀的感覺。它沒有給我一個標準答案,但卻給瞭我一套更精妙的提問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性。作者的敘事技巧非常高明,穿插瞭許多看似無關,實則暗含深意的曆史典故和心理學案例,使得論證過程張弛有度,絕不枯燥。更令人稱道的是,它對人類心智局限性的深刻洞察,直指我們自我欺騙的那些微妙角落,讓人讀完後不禁反思自己過去那些自信滿滿的決定,到底有多少是基於清醒的認知,多少是源於無意識的偏差。這本書像是為我們的大腦進行瞭一次深度“除濕”和“優化”,讓那些被情緒和習慣濛蔽的視角得以重見天日,對於尋求自我突破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劑猛藥。
評分我非常欣賞這本書中那種對“過程”而非“結果”的強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太容易被即時的滿足感所裹挾,追求那些立竿見影的迴報,而這本書則像一個沉靜的智者,緩緩引導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需要耐心灌溉的、迴報周期漫長的領域。作者對人類行為模式的拆解細緻入微,從宏觀的社會文化影響,到微觀的神經科學基礎,都有所涉獵,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簡單地將“好”與“壞”對立起來,而是探討瞭不同決策路徑之間的權衡與取捨,這種成熟的視角,幫助我跳齣瞭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勢,開始以更動態、更係統的角度去評估生活的每一個選擇。
評分這本書的哲學探討真是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闡述觀點,更像是一場思維的探險。作者將復雜的概念拆解得極其清晰,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時會有“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尤其是在處理倫理睏境和日常選擇的交織時,那種細膩的筆觸讓人仿佛置身於作者構建的思辨場景中,去親身體驗那些思想上的拉扯與掙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能用如此貼近生活的語言去描繪那些抽象的道理,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主題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並且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軌跡。它提供的框架並非是僵硬的教條,而更像是一套工具箱,教你如何去審視自己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和長期影響,非常實用,值得反復咀嚼。
評分很不錯的書,活動閱覽室使用,好書,多讀書,多看書
評分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
評分還沒看,應該不錯
評分送貨很快,書也挺不錯的
評分老師推薦瞭,買迴來囤著,一直沒看呢
評分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於是,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
評分質量不錯,先囤著,日後慢慢啃。
評分哲學想象生活,生活,套路的哲學的本質,人們應該要瞭解纔行,纔能夠更超脫現實
評分一直想買,書好,正版,還沒有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